招标
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工程
金额
23.9万元
项目地址
四川省
发布时间
2018/08/08
公告摘要
公告正文
索引号: | 117/2018-00281 | 发布机构: | 县环保局 |
发文日期: | 2018-08-08 00:00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文 号: | 关键词: | 渡改桥 | |
内容概述: |
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工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公示本)
项 目 名 称: 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 泸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日期:2018年4月
国家环境保护部制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场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它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本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目录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表一)...........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表二)...........
环境质量状况 (表三)...........
评价适用标准 (表四)...........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表五)...........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表六)...........
环境影响分析 (表七)...........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表八)...........
结论及建议 (表九)...........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表一)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表二)
环境质量状况(表三)
评价适用标准 (表四)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表五)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表六)
环境影响分析 (表七)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表八)
结论与建议 (表九)
(公示本)
项 目 名 称: 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 泸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日期:2018年4月
国家环境保护部制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场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它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本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目录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表一)...........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表二)...........
环境质量状况 (表三)...........
评价适用标准 (表四)...........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表五)...........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表六)...........
环境影响分析 (表七)...........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表八)...........
结论及建议 (表九)...........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表一)
项目名称 | 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 | |||||||||||||||||||||||||||||||||||||||||||||||||||||||||||||||||||||||||||||||||||||||||||||||||||||||||||||||||||||||||||||||||||||||||||||||||||||||||||||||||||||||||||||||||||||||||||||||||||||||||||||||||||||||||||||||||||||||||||||||||||||||||||||||||||||||||||||||||||||||||||||||||||||||||||||||||||||||||||||||||||||||||||||||||||||||||||||||||||||||||||||||||||||||||||||||||||||||||||||||||||||||||||||||||||||||||||||||||||||||||||||||||||||||||||||||||||||||||||||||||||||||||
建设单位 | 泸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法人代表 | 李亮 | 联系人 | 叶华群 | |||||||||||||||||||||||||||||||||||||||||||||||||||||||||||||||||||||||||||||||||||||||||||||||||||||||||||||||||||||||||||||||||||||||||||||||||||||||||||||||||||||||||||||||||||||||||||||||||||||||||||||||||||||||||||||||||||||||||||||||||||||||||||||||||||||||||||||||||||||||||||||||||||||||||||||||||||||||||||||||||||||||||||||||||||||||||||||||||||||||||||||||||||||||||||||||||||||||||||||||||||||||||||||||||||||||||||||||||||||||||||||||||||||||||||||||||||||||||||||||||||||||
通讯地址 | 泸州市江阳区江阳南路25号 | |||||||||||||||||||||||||||||||||||||||||||||||||||||||||||||||||||||||||||||||||||||||||||||||||||||||||||||||||||||||||||||||||||||||||||||||||||||||||||||||||||||||||||||||||||||||||||||||||||||||||||||||||||||||||||||||||||||||||||||||||||||||||||||||||||||||||||||||||||||||||||||||||||||||||||||||||||||||||||||||||||||||||||||||||||||||||||||||||||||||||||||||||||||||||||||||||||||||||||||||||||||||||||||||||||||||||||||||||||||||||||||||||||||||||||||||||||||||||||||||||||||||||
联系电话 | 0830—2571331 | 邮政编码 | 646000 | |||||||||||||||||||||||||||||||||||||||||||||||||||||||||||||||||||||||||||||||||||||||||||||||||||||||||||||||||||||||||||||||||||||||||||||||||||||||||||||||||||||||||||||||||||||||||||||||||||||||||||||||||||||||||||||||||||||||||||||||||||||||||||||||||||||||||||||||||||||||||||||||||||||||||||||||||||||||||||||||||||||||||||||||||||||||||||||||||||||||||||||||||||||||||||||||||||||||||||||||||||||||||||||||||||||||||||||||||||||||||||||||||||||||||||||||||||||||||||||||||||||||
建设地点 | 四川省古蔺县马蹄乡 | |||||||||||||||||||||||||||||||||||||||||||||||||||||||||||||||||||||||||||||||||||||||||||||||||||||||||||||||||||||||||||||||||||||||||||||||||||||||||||||||||||||||||||||||||||||||||||||||||||||||||||||||||||||||||||||||||||||||||||||||||||||||||||||||||||||||||||||||||||||||||||||||||||||||||||||||||||||||||||||||||||||||||||||||||||||||||||||||||||||||||||||||||||||||||||||||||||||||||||||||||||||||||||||||||||||||||||||||||||||||||||||||||||||||||||||||||||||||||||||||||||||||||
立项审批部门 |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 | 批准文号 | 川交路函[2017]53号 | |||||||||||||||||||||||||||||||||||||||||||||||||||||||||||||||||||||||||||||||||||||||||||||||||||||||||||||||||||||||||||||||||||||||||||||||||||||||||||||||||||||||||||||||||||||||||||||||||||||||||||||||||||||||||||||||||||||||||||||||||||||||||||||||||||||||||||||||||||||||||||||||||||||||||||||||||||||||||||||||||||||||||||||||||||||||||||||||||||||||||||||||||||||||||||||||||||||||||||||||||||||||||||||||||||||||||||||||||||||||||||||||||||||||||||||||||||||||||||||||||||||||
建设性质 | 新建 | 行业类别 及代码 | 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E4721) | |||||||||||||||||||||||||||||||||||||||||||||||||||||||||||||||||||||||||||||||||||||||||||||||||||||||||||||||||||||||||||||||||||||||||||||||||||||||||||||||||||||||||||||||||||||||||||||||||||||||||||||||||||||||||||||||||||||||||||||||||||||||||||||||||||||||||||||||||||||||||||||||||||||||||||||||||||||||||||||||||||||||||||||||||||||||||||||||||||||||||||||||||||||||||||||||||||||||||||||||||||||||||||||||||||||||||||||||||||||||||||||||||||||||||||||||||||||||||||||||||||||||
占地面积 (亩) | 2.37 | |||||||||||||||||||||||||||||||||||||||||||||||||||||||||||||||||||||||||||||||||||||||||||||||||||||||||||||||||||||||||||||||||||||||||||||||||||||||||||||||||||||||||||||||||||||||||||||||||||||||||||||||||||||||||||||||||||||||||||||||||||||||||||||||||||||||||||||||||||||||||||||||||||||||||||||||||||||||||||||||||||||||||||||||||||||||||||||||||||||||||||||||||||||||||||||||||||||||||||||||||||||||||||||||||||||||||||||||||||||||||||||||||||||||||||||||||||||||||||||||||||||||||
总投资 (万元) | 2459.31 |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 131.6 |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 5.35% | |||||||||||||||||||||||||||||||||||||||||||||||||||||||||||||||||||||||||||||||||||||||||||||||||||||||||||||||||||||||||||||||||||||||||||||||||||||||||||||||||||||||||||||||||||||||||||||||||||||||||||||||||||||||||||||||||||||||||||||||||||||||||||||||||||||||||||||||||||||||||||||||||||||||||||||||||||||||||||||||||||||||||||||||||||||||||||||||||||||||||||||||||||||||||||||||||||||||||||||||||||||||||||||||||||||||||||||||||||||||||||||||||||||||||||||||||||||||||||||||||||||
评价经费 (万元) | 预期投产 日 期 | 2020年3月 | ||||||||||||||||||||||||||||||||||||||||||||||||||||||||||||||||||||||||||||||||||||||||||||||||||||||||||||||||||||||||||||||||||||||||||||||||||||||||||||||||||||||||||||||||||||||||||||||||||||||||||||||||||||||||||||||||||||||||||||||||||||||||||||||||||||||||||||||||||||||||||||||||||||||||||||||||||||||||||||||||||||||||||||||||||||||||||||||||||||||||||||||||||||||||||||||||||||||||||||||||||||||||||||||||||||||||||||||||||||||||||||||||||||||||||||||||||||||||||||||||||||||||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由来 泸州市地处长江上游,拥有“一横二纵”(一横:长江、二纵:沱江、赤水河)江河水网体系,除长江由西向东贯穿纳溪区、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和合江县三区两县外,辖区内还广泛分布着多条长江支流和多座水库、湖泊,其中包括:沱江、赤水河、永宁河三条长江支流,胡市河、高洞河、龙溪河、九曲河、水尾河等14条支小河流,以及玉龙湖、凤凰湖、响水沱、朱梅滩、锁口等近20座水库、湖泊。 由于泸州市水网体系十分发达,通航水域广阔,全市范围内分布着154座固定渡口,占全省固定渡口总量的近10%,水上渡运安全隐患十分突出。为此,泸州市编制了《强力推进渡改桥建设全面消除江河渡口安全隐患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决心用3年时间通过完成46座渡改桥的建设,全面撤销154座固定渡口,彻底消除渡运安全隐患。根据《实施方案》,泸州市将新建桥梁46座、1.7万延米(车行桥44座、人行桥2座),其中,跨长江上的特大桥6座、0.76万延米(全部为《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长江干线新建过江通道规划项目),跨沱江河、赤水河等一般河流上的大桥(特大桥)37座、0.9万延米,建设任务重、建设难度大。泸州市强力推进渡改桥建设,全面消除渡运安全隐患,将对带动全省渡改桥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本项目位于泸州市古蔺县与贵州省交界处,古蔺县地处川黔两省交界的结合部位资源非常丰富,处于赤水河干流的中心位置,商贸活跃,自古为四川边陲重镇,是我国攀西—六盘水资源“金三角”开发区。产业结构以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加工为主,主导产业是酿酒、化工机械、煤电综合开发、建材等。从经济流向来看,古蔺与周边贵州省的下属城镇—习水、仁怀、金沙、毕节等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上有较强的经济联系,且发展势头较强,有辐射周边不发达地区的可能和现实条件。 本项目跨越川黔两省交界的赤水河,位于四川省古蔺县马蹄乡与贵州省毕节市田坎乡交界处,原牛捆塘渡口下游约130m。河流左岸为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右岸为贵州省毕节市,桥位上下游10km范围内均无跨越赤水河的桥梁。河流两岸群众以农业生产为主,平时主要依靠本项目附近的牛捆塘渡口跨越河流,船渡危险性较大,遇到刮风下雨、河流水位暴涨等情况,渡口就必须停航,给河流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近年来,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的物质交流、赶集经商、购粮买物、子女上学、走亲访友、看病就医、旅游出行等生活生产的出行需求日益增长,通过渡船过河的通行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渡船的通行能力和安全保障不足,群众的出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跨越赤水河修建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梁一直以来是当地人民群众的愿望。 图1-1本项目地理位置图 根据泸州市委、市政府“渡改桥三年攻坚”计划安排和《实施方案》,为彻底解决现有群众实际出行问题,将进行泸州市古蔺县牛捆塘渡改桥的建设。本桥建成以后,将撤消牛捆塘渡口,彻底结束赤水河该河段两侧多年来仅能依靠渡船通行的历史,通过连接线与附近通乡道路联通,将极大地方便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当地经济更快速的发展,满足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为古蔺县乡镇建设做出贡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令第253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本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6月1日)本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接受委托后,立即开展了详细的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工作,在对本项目工程有关环境现状和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后,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表。泸州市古蔺县环保局于2018年4月29日召开了本项目的项目审查会,专家及环保局领导认真讨论和审查后并给出了本项目的技术评估意见,认真修改并完善后完成了《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稿)。 二、建设项目的必要性 1、是体现泸州市渡改桥攻坚决心,坚持“以路代航,以桥代渡”发展方向的需要 长期以来,泸州市因地制宜,在各地设立了众多客渡码头,有效解决了临水群众出行问题,也为泸州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众多分散的渡口码头,也存在较大的管理、运行安全隐患。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仅靠渡运已不能满足临水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公路路网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公路的建设的不断推进,也为进一步规范渡运、整合码头、消除渡运安全隐患创造了条件。为此,泸州市从“十五”期开始,陆续在各区县建成了一批渡改公路桥和渡改人行桥项目,对未实施渡改桥的客渡码头,实施了农村客渡码头改造,并采取各种监控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渡运安全。 2、是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出行安全的需要 本项目跨越川黔两省交界的赤水河,河流左岸为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右岸为贵州省毕节市,河流两岸群众以农业生产为主,平时主要依靠本项目附近的牛捆塘渡口跨越河流,船渡危险性较大,生产、生活不便。由于渡船的通行能力和安全保障不足,群众的出行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将极大的提升当地赤水河两岸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必将为改变两岸居民靠渡船过河的历史和消除当地群众通行安全隐患提供可靠保障,是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人民群众出行安全的需要。 3、是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建设的需要 古蔺县交通基础设施等级低,路网结构不完善,运输产业的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其它产业的发展和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的矛盾。鉴于此,古蔺县交通局大力发展村镇基础建设,打通古蔺县内的断头路,提高既有公路的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编织一张畅城乡、通乡村、达村组的农村公路网,极大地改善农村落后的交通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发展。项目所在地位于四川与贵州两省交界处,赤水河阻碍了两岸之间的通行,也影响了两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本项目建成后,左岸与古蔺县乡村公路相接,右岸与毕节市乡村道路相接,可以很好的解决两岸群众交通不便的问题,有利于既有乡村公路融入区域路网之中。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建设的需要。 4、是发展山区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古蔺县受其独特的地形、河流水系环境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由此导致了县内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特别是由于赤水河两岸间交通的不便,阻隔了古蔺与贵州毕节的经济交流,使得河流两岸经济发展滞后。本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桥位附近赤水河两岸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打通该地区的对外快捷通道,加强赤水河两岸地区经济对外联系,加快该区域特色产业的推广,推动区域乡镇的建设和工农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本项目的建设,是古蔺县发展山区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给桥位附近渡口周围群众带来了无限希望,该工程的建设,将极大的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对完善农村路网结构,促进古蔺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三、功能定位 本项目跨越川黔两省交界的赤水河,位于四川省古蔺县马蹄乡与贵州省毕节市田坎乡交界处,原牛捆塘渡口下游约130m。项目定位为农村公路渡改桥项目,本项目的拟建桥位不仅适应了原有渡口两岸群众的出行习惯,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出行困难,并且桥梁作为连接两省的重要过境通道,桥梁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古蔺的农村公路网,并且为四川与贵州之间的互通提供了另一便利的过境通道,将极大地方便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当地经济更快速的发展,为古蔺县乡镇建设作出贡献。 四、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为农村公路渡改桥项目,主要建设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工程。根据2013年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1号令,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中鼓励类:“二十四、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12、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符合现行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导向。 2015年11月6日,经古蔺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古发改行审[2015]142号)批准,同意该项目开展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2016年9月20日,古蔺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调整牛捆塘大桥工程建设规模和投资的批复》(古发改行审[2016]339号)根据项目前期设计等工作同意调整了原批复中项目建设规模、建设时间和投资等内容。 2017年1月17日,省交通运输厅下发了《关于泸州古蔺县牛捆塘大桥新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的批复》川交路函[2017]23号,见附件11. 因此,项目建设符合现行的国家产业政策。 五、项目规划、选址符合性、临时工程环境合理性分析 1、规划符合性分析 (1)与《关于渡改桥选址及建设相关事宜的专题会议纪要》的符合性分析 《关于渡改桥选址及建设相关事宜的专题会议纪要》是2016年3月25日,毕节区七星关区人民政府部门与古蔺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在对石岗及牛捆塘大桥项目进行调研、磋商后得出的一个重要会议纪要,会议中双方同意了规划选址,并明确项目由古蔺县牵头,七星关区全力协助并认可前期工作成果,本项目是关乎两县人民的民生之桥,因此项目与《关于渡改桥选址及建设相关事宜的专题会议纪要》是相符合的。 (2)与《泸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2-2030)》的符合性分析 《泸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2-2030)》提出构筑支撑城市轴向交通的骨架路网,满足城市空间拓展的交通需求,并提供轴向便捷联系通道的骨架路网方案。规划形成“两环四横六纵五联络”的城市骨架路网结构。牛捆塘大桥是《泸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2-2030)》关于跨江通道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既有乡村公路融入区域路网之中,且更加方便大桥两岸的群众出行。因此,研究牛捆塘大桥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程建设符合城市交通体系规划的要求。 (3)与《古蔺县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古蔺县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本项目在四川境内可与规划“赤水河环线公路”相接。赤水河环线公路连接叙永县赤水镇和古蔺的马蹄、白泥、水口、丹桂、土城、二郎等众多乡镇,并与G321和叙古高速相连,是串联古蔺县南部和东部边沿乡镇的重要通乡公路,也是对乌蒙山区扶贫开发的重要道路支撑。桥梁建成后可作为川黔界的重要经济通道,带动周边村镇经济增长。 图1-2 本项目与相关路网的衔接 本项目作为跨越赤水河连接四川与贵州两省的跨省通道,不仅仅是取代原有渡口,解决两岸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未来可作为连接两省的重要过境通道,纳入下一期的路网规划中。 综上,本项目的建设是符合《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泸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2-2030)》和《古蔺县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项目建设是合理的,符合相关规划要求。 2、选址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四川省古蔺县马蹄乡与贵州省毕节市田坎乡交界处,目前所在位置仅有一个渡口,结合本次渡改桥“以路代航、以桥代渡”的指导思想,本项目桥位的拟定较为单一明确,即在原牛捆塘渡口附近选择合适的桥位。通过现场勘查,本项目桥位拟定在原牛捆塘渡口下游约130m处。所选桥位处河道顺直,两岸无不良地质,并且桥梁两岸可直接与既有乡道平交,避开了原有渡口两岸的房群,从而减少工程规模,是桥梁建设的合适位置。 2015年5月29日古蔺县人民政府“关于《渡改桥桥梁选址初步方案》建议意见的报告”同意本项目选址。本项目起点岸连接四川古蔺县马蹄乡牛捆塘村Y633乡道,终点岸连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青杠村村道,作为连接两省的重要过境通道,本项目建设可以消除渡口安全隐患,极大的改善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行条件,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本项目选址符合区域环境的特点,选址是合理的。 因此,本项目在此选址建设与当地发展规划相符合,并且项目的建成能进一步提高周边交通的服务功能。因此,本项目的规划、选址是合理的。 3、临时工程设置环境合理性分析 (1)临时工程设置情况 根据项目概况分析,临时工程有弃渣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等。临时工程设置情况见下表1-1-1及1-1-2。 1-1-1临时工程设置情况
(2)临时工程设置环境合理性分析 A、施工场地、施工便道、施工渣场设置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拟设置2处施工场地和1处弃渣场(4.13亩),施工场地包括预制、拌合场。其中预制场与拌合场合并布设(2处);为了方便施工和统一管理,主体工程及临时工程剥离的表土在道路两侧就近找合适位置集中堆放,在布置2处表土堆场,占地面积1.05亩,各区表土剥离用于本区覆土;施工生产区设置合理性分析见表1-3。
由上表分析可知,本项目施工生产区均不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特殊敏感区内;因项目需要必须占用耕地,但采取了表土剥离和回覆措施;在施工场地采取有效的防尘降噪措施,且工程结束后恢复为原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本项目施工场地的设置是合理的。 B、施工营地(办公生活区)设置合理性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间,就近租用周围住户的房子,且产生的生活污水利用现有旱厕处理后用于周围的草灌或者农用,不外排,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得到专人及时清运,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4、项目与国家“三线一单”相关内容的符合性分析 2016年10月,环保部发布了《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环评[2016]150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约束,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更好地发挥环评制度从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加快推进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现状超标地区以及未达到环境质量目标考核要求的地区上新项目将受到限制;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也不得上工业项目和矿产开发项目;项目环评审批还要依据有关资源利用上线要求,即各地区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是不得突破的“天花板”;在规划环评清单式管理试点的基础上,从布局选址、资源利用效率、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入手,制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就“生态保护红线”而言,项目属渡改桥工程项目,采用34+75+46m预应力砼不对称连续刚构建设方案,前期选址已优化了桥位、设计中优化了桥型方案,工程跨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涉水建筑物,桥墩均常水位以外,不占用长江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同时环评要求,本项目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安排在枯水期,通过加强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可有效减轻对保护区及鱼类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项目运营期加强车辆运输的环境风险防范,有效杜绝车辆翻车事故赤水河水体及保护区造成不良影响。故项目建设满足生态保护红线管制要求。 就“环境质量底线”而言,区域环境空气、声环境、地表水各监测点的主要考核指标均能够达到相应功能区质量标准要求;严格落实项目环评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项目施工期及营运期不会造成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及其水生生态保护目标影响小,满足相关环保要求。 此外,项目占地不属于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发布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的通知”的项目;项目具体占地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水域等;古蔺县国土资源局出具了文号为古国土资函[2016]283号的用地预审意见,符合国家土地使用政策。 综上分析,项目建设满足国家“三线一单”的相关要求。 六、项目概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项目 2、建设地点:四川省古蔺县马蹄乡与贵州省毕节市田坎乡 3、建设性质:新建 4、建设单位:泸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总投资:2459.31万元 6、建设工期:18个月 (二)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点 本项目大体呈西北—东南方向,起点接古蔺县马蹄乡牛捆塘村既有通村公路(Y633),道路起点桩号K0+000.000,新建桥梁跨越赤水河后(桩号K0+001.000~K0+164.500),止点接毕节市田坎乡青杠村规划村道,道路止点桩号K0+166.528。起止点均采用平交方式衔接。 主要控制点共有四个:两岸既有或规划道路、赤水河、渡口位置。 (三)主要技术标准 本项目作为跨越赤水河连接四川与贵州两省的跨省通道,其功能不仅仅是消除渡运安全隐患,解决河流两岸人民群众出行跨河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未来可作为连接两省的重要过境通道,纳入下一期的路网规划中。因此,技术标准的采用应以满足上述功能要求为主要目标,综合考虑相关规划、交通量预测结果等因素,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度超前”。 本项目为农村公路渡改桥,结合相关规划和交通量预测,对技术标准进行了充分论证,确定公路等级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设计,桥梁宽度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采用9m,满足三级公路桥梁宽度要求,无引道,设计时速20km/h。主要技术标准见下表: 表1-1-3主要技术指标表
(四)交通量预测 本项目预计2017年4月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10月建设完工,建设工期18个月。预测特征年为2021年、2027年和2035年。根据趋势及诱增交通量的分析预测,得到本项目交通量的最终预测结果,见表1-2。 表1-2 交通量预测结果表 pcu/d
七、工程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路线全长166.528米,其中新建牛捆塘大桥跨越赤水河(桩号K0+001.000~K0+164.500),桥梁全长163.5米,推荐桥位位于牛捆塘渡口下游130m处,桥梁直接连接两岸既有或规划道路,无引道。全线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等级四级,桥梁宽度9.0m,双向两车道,设计时速20km/h。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桥梁工程、交叉工程、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排水工程、交安工程、临时工程等。 本项目主体工程土石总挖8333m3(其中路基挖方5216m3,表土清挖3117m3),土石方回填总量5309 m3(其中路基总填方2192m3,绿化及复耕覆土3117m3),借方98 m3,处理弃渣3122m3(折合松方4006m3)。项目内容和主要环境问题见下表: 表1-3 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一览表
1、主体工程 (1)桥梁工程 ①方案选择 本河段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根据珍稀鱼类保护的要求,桥梁布跨时严禁在河中设墩,且需要一跨跨越鱼类产卵期(3-4月)的多年平均水位。因此桥梁主桥跨径至少需要75米,此种跨径可供选择的桥型方案主要有刚构和拱桥。 对于75米主跨的连续刚构,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起点端主墩距离既有道路为34m,止点端主墩距离山体为46m,因此考虑采用34+75+46m不对称刚构。 对于拱桥方案,此处可考虑中承式和下承式两种形式。 若采用中承式拱桥方案,考虑拱座基坑开挖时避免水中开挖,同时结合桥面在拱肋高度合理位置,则中承式拱桥方案的跨径为115米左右,但根据现场勘查发现,两岸覆盖层较厚,不适合做有推力拱座基础;因此,中承式拱桥方案在此处是不合适的。 采用75m下承式钢管拱桥原则上是可以的,但是考虑到此处较为偏远,交通运输条件较差,钢管阶段制作与运输极不方便;同时后期养护可能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则会严重影响后期运营及结构安全,因此项目也不适合建设下承式钢管砼拱桥。 基于以上分析,本次主桥设计方案采用34+75+46m不对称刚构。 ②刚构方案概况 A.桥跨体系布置 本项目新建牛捆塘大桥163.5m/1座,推荐桥位位于牛捆塘渡口下游130m,桩号K0+001.000~K0+164.500。从珍稀鱼类保护、地形条件、施工和后期养护等方面综合考虑,上部结构采用34+75+46m预应力砼不对称连续刚构,横向布置为整幅式结构。拟建牛捆塘大桥桥型布置图见图1-3。 图1-3 桥梁立面布置图 B.主梁构造 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采用单箱单室截面,顶宽9m,底板宽5m,翼板长2m;小T构侧墩顶处梁高4m,大T构侧墩顶处梁高5.5m,跨中梁高2.4m;从中跨跨中至箱梁根部,箱高以1.8次抛物线变化。箱梁腹板在墩顶范围内厚100cm,从箱梁根部至跨中梁段腹板有65、50cm两种厚度;小T构侧箱梁底板厚除0号梁段为100cm外,其余梁段底板从箱梁根部截面的55cm厚以1.8次抛物线渐变至跨中及边跨合拢段截面的28cm厚;大T构侧箱梁底板厚除0号梁段为120cm外,其余梁段底板从箱梁根部截面的70cm厚以1.8次抛物线渐变至跨中及边跨合拢段截面的28cm厚;主桥上部采用挂篮悬臂施工,箱梁0号段长均为8米,悬臂施工标准节段长度小T构侧为3×3.5m+4×4m,大T构侧为3×3.5m+7×4m。全桥共设1个跨中合拢段,其长度为2米;不设边跨合拢段,边跨现浇段长度为3.42米。 C.主墩构造 1#、2#主墩采用双肢薄壁墩,承台接桩基础,桥台采用重力式桥台、扩大基础,墩身高度均为17m,壁厚分别为1.0m、1.2m,横桥向墩身宽度为6.0m。主墩承台顺桥向宽7.7m,横桥向宽8.2m,承台高3.5m。主墩采用4根直径2.0m的端承桩。 图1-4 1#主墩构造图 图1-5 2#主墩构造图 本桥位河段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桥梁布跨时严禁在河中设墩,根据 (2)路基工程 全线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桥梁宽度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采用9m,满足三级公路桥梁宽度要求,路幅组成为0.5m防撞护栏+0.5m侧向宽度+2×3.5m行车道+0.5m侧向宽度+0.5m防撞护栏。 桥头路基处理采用片碎石回填,填方高度大于4m时铺设高强土工格栅,减少路基与桥台沉降量,从而防止桥头跳车的发生。 (3)路面工程 对于四级公路中采用的路面类型主要有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本项目是四级公路,工程规模和交通量较小,主要联通道路为赤水河两岸既有路网,路网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且水泥路面耐磨性能好,成本较低,因此路面推荐采用水泥路面。 路拱横坡:2%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基准期:10年 自然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区划属于四川盆地中湿区(V2区) 设计标准轴载:BZZ-100,即双轮组单轴100KN为标准轴载。 路面结构组成:主线水泥路面结构:22cm 水泥混凝土面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垫层;改移及被交叉道路根据既有路面还建相同类型路面的原则。 (4)交叉工程 本项目共2处平面交叉,均为T行平交口,设加辅转角,交叉角度90°,位于起终点接既有或规划道路处。 (5)排水工程 ① 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由路基边沟、排水沟、片石排水沟、渗沟、截水沟、路面排水及桥涵排水组成。路面水通过路拱横坡排入路基两侧边沟、排水沟导出路基范围;挖方边沟设矩形边沟,挖方边坡视挖方边坡土质情况采用浆砌片石或岩质边沟;填方路段设梯形边沟或不设边沟。沿河路段靠河侧地面线较陡,靠河侧的水可通过地表漫流方式排出路基范围。城镇过境段或弯陡坡急路段挖方矩形边沟需加盖板。 ②桥面排水 桥面排水通过侧沟汇集流入泄水孔排出,泄水孔按1/4000面积比(泄水孔断面积/桥面面积)配置,即按每平方厘米排0.4平方米桥面水的要求设置。主桥跨赤水河段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严禁将桥面汇水直接排入河中,桥面铺装采用12cm防水砼。因此采用纵向排水设施,将桥面雨污水通过侧沟汇集流入泄水孔排入纵向排水管,再通过设在墩台位置的竖向排水管排入起点桥头处设置的污水处理池。 2、临时工程 (1)弃渣场 本项目主要为桥梁工程建设,土石方开挖量较小,根据水保方案,全线挖方除作路基回填、绿化及复耕覆土外,弃渣仅3122m3(折合松方4006m3)。结合工程弃渣量及两岸地形地貌,本项目拟在在赤水河左岸布设1处弃渣场,弃渣场总占地面积4.13亩,占地类型为旱地,平均堆高2.5m,平均运距300m。 经现场踏勘,选定的弃渣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不占用基本农田或基本农田保护区,满足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弃渣场规划见表1-4。 表1-4 弃渣场规划表
(2)表土堆放场 本工程共剥离表土3117m3,为了方便施工和统一管理,分别在左右岸施工营地附近各布置1处(共2处)表土堆放场,占地面积1.05亩。弃渣场剥离表土堆放于弃渣场内,不计入表土堆放区,占地0.85亩。表土堆放场规划见表1-5。 表1-5 表土堆放场规划表
(3)施工生产生活区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本项目共设2 处施工生产生活区,总面积4.12亩,占地类型为旱地。1号施工作业区位于牛捆塘大桥右岸,布设拌合站、临时堆料场及其他作业公用设施;2号施工作业区位于牛捆塘大桥左岸,布设场地内布设拌合站、临时堆料场、维修车间、机具停放处、仓库、宿舍、办公室及其他公用设施。 3、交安工程 安全设施系统是集交通管理、安全防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保障驾驶员正确、安全行车的基本附属设施。安全设施的设置,除应满足其功能需要以外,还应使其布置和结构形式美观、醒目,与公路及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一个独特的自然景观。 本项目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设计内容有: (1)标志:警告标志、限速标志、桥名标志等。 (2)标线:道路中心线、行车道边缘线。 (3)护栏:波形梁护栏 本项目危险路段设置B级波形梁护栏,由二波波形梁(310mm×85mm×3mm)、立柱(φ114mm×4.5mm)、托架(300mm×70mm×4.5mm)组成。桥梁护栏与波形护栏端头衔接采用过渡。路侧护栏断开采用护栏端头。 八、工程占地及拆迁安置 1、工程占地 本工程占地总面积11.67亩,其中永久占地2.37亩,临时占地9.30亩。占地类型主要有旱地、河滩地。通过现场踏勘,本工程占地范围内不涉及饮用源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湿地。各工程区域占地面积及类型详见下表。 表1-6 工程占地面积一览表 单位:亩
2、拆迁安置 本工程线路布设时,由于受局部地形、地貌等控制因素限制,占用农田,拆迁人家和电力、通讯难以避免。拆迁安置工程主要涉及各类拆迁建筑物和专项设施迁建。具体操作过程应按照原规模、原标准或恢复原功能所需投资补偿,建筑物拆迁补偿费应支付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专项设施迁建补偿费根据迁建协议支付给主管部门。 本项目拆建一农户砖瓦房11m2、牲畜棚房5m2、晒坝20m2、坟3座以及树木33株,可采取另择点安置的办法,对于失去耕地的农民也可在本村组调剂耕地安置。拆迁的建筑垃圾运至本项目选定的地点堆放。 本工程拆迁电力100m。 本工程采用货币包干拆迁制,拆迁安置费用由建设单位统一交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解决拆迁问题,负责由此而新增水土流失的治理。地方政府在进行拆迁工作时,如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应严格按照“三同时”制度实施防护。 本次征地拆迁费用估算价23.9059万元。拆迁工作由当地政府负责,制定征地及拆迁补偿方案,对于被征用的各种形式的土地,采取经济补偿的安置方式,其拆迁补偿标准及费用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拆迁与移民安置的政策法规《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试行)的通知》泸市府发[2013]34号文执行,保证被拆迁人权益。 九、土石方平衡 本项目主体工程土石总挖8333m3(其中路基挖方5216m3,表土清挖3117m3),土石方回填总量5309 m3(其中路基总填方2192m3,绿化及复耕覆土3117m3),处理弃渣3122m3(折合松方4006m3)。 根据本项目的设计方案,项目路基填筑全部来自土石方挖方,不需要从外面进行调运,也不设材料场。表土为珍贵资源,本项目对区域内较肥沃的表土进行剥离,剥离量为3117m3,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于道路沿线规划的临时堆土场,并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妥善保管,施工完毕后进行表土回铺作为景观绿化区和边坡防治区的绿化种植土。 土石方平衡情况见下表: 表1-7 土石方平衡表
备注:1、土方松方系数为1.33,石方松方系数为1.53; 2、表中土石方除特殊说明外,均为自然方; 3、建筑弃渣、钻渣泥浆等均已计入土石方平衡。 十、主要原辅材料及运输条件 1、主要原辅材料 本项目为渡改公路桥项目,砂、碎石、水泥、钢材等材料用量较大。项目所在地地方性筑路材比较丰富,像片、块(条)石,砂砾(卵)石、砂(灰)岩碎石等古蔺县界内和泸州市均有产出,质量和数量都可满足设计要求,仅天然中粗砂需远运。 (1)片石、块(条)石 工区附近产出二叠系块状灰岩,中厚~厚层状,深灰、浅灰色灰岩,致密坚硬,盖层薄,开采方便、交通方便,普宜境内目前部分已开采,可直接购买。 (2) 砂卵(砾)石 位于近桥位区赤水河河滩堆积,成份为石英岩、石英砂岩、变质岩、灰岩等,粒径一般5~15厘米,分选中等,开采、交通便利,目前未开采。 (3) 砂 天然中、粗砂测区内缺乏,宜宾市屏山县境内金沙江河段出产的中粗砂和乐山市沙湾区龚咀镇刘沟村中粗砂、成分以石英质为主,产量大,交通方便,但上路距离远,成本较高,测区内也可采用机械轧制灰岩,根据需要生产机制中粗砂,选用原料应满足桥梁建设质量要求。 (4)碎石 项目区多出产二叠系块状灰岩,中厚层,深灰、浅灰色灰岩,致密坚硬,盖层薄,可采用机制灰岩碎石,选用原料应满足桥梁建设质量要求。 (5)水泥 项目所在地不生产水泥,需到叙永县购买,采购水泥应满足公路、桥梁建设质量要求。 (6)钢材 桥梁所需各种钢材在符合质量要求及价格合理前提下,可就近于叙永当地购买,也可在重庆钢铁厂直接购买,用汽车可直接运至工地。 2、工程用水用电 赤水河水量丰富,其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工程用水可就近取用;农网改造后的地方电网电力丰富,搭接方便,满足工程施工用电需求。 3、运输条件 本项目位于四川省古蔺县马蹄乡与贵州省毕节市田坎乡交界的赤水河上,桥位处四川岸Y633乡道(宽4.5m)已抵达桥位附近,贵州岸暂无通村公路抵达桥位处,因此可利用四川岸现有乡道作为运输本项目所需工程材料的临时施工便道。 表1-8 项目所需主要原辅材料表
十一、投资计划及施工进度安排 1、工程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2459.31万元。资金来源为省市补助和县级自筹。 表1-8 项目总投资估算汇总表
2、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期为18个月,计划2017年4月开工,预计2018年10月建成通车。 十二、主要工程施工方案 1、路基土石方工程 路基土石方工程建议以机械为主辅以人工施工,挖方工程应尽量布置多个作业面以推土机或挖掘机作业,配以装载机和自卸翻斗车运至填方路段填筑路堤或弃于废土场,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专业队伍,也可采用铲运机进行连续挖运作业。填方工程则以装载机械或推土机伴以人工找平,能采用平地机找平更好,碾压密实,作业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注意调整各种机械的配套,避免发生窝工现象。 2、路面工程 为确保路面工程的平整度和质量,建议路面各结构层全部由专业队伍承担,底基层、基层均应以机械拌合,摊铺机分层摊铺,压路机压实,各面层采用洒布机喷洒透层油,摊铺机配以自卸车连续摊铺拌和料,压路机碾压密实成型,拌和料所设置的拌和站以机械拌合提供。 3、桥梁工程 A.主桥基础施工 主桥钻孔桩采用大功率泵吸反循环钻机或冲击反循环钻机成孔、大直径导管法水下灌注桩身混凝土。 为了减小混凝土表面温度裂纹,承台混凝土采用连续斜面薄层推移式浇筑方法浇筑,每层厚度控制在40cm以内,以充分利用混凝土层面散热。主桥承台内埋设冷却水管通过不间断通水循环降温。 B.主墩施工 主墩采用体外支架翻模施工。利用塔吊在承台上安装支架和模板,施工主墩。 C.主桥上部结构施工 (1)主桥梁段施工 当主桥墩完成后,墩顶0号梁段拟在墩顶预埋牛腿支承的托架上施工。用挂篮依次悬臂浇注其余梁段,设计挂蓝现浇节段最大重量为1120KN,挂蓝重量为700KN(包括施工荷载)。 (2)主桥边跨现浇段施工 主桥边跨现浇段在落地支架上立模一次连续浇注完成,此时应根据监控单位的意见进行水箱压重,中跨跨中则进行相应配重。完成边跨现浇段砼浇注后进行边跨底板束张拉时,为保证梁体和支架间水平向自由变形,需在现浇段底模与支架支承面处垫四氟滑板。 (3)中跨合龙段施工 中跨合龙施工顺序如下:在中跨两悬臂端将挂蓝改装为吊架,并在悬臂端设水箱作平衡重。根据计算,为改善墩身受力,用千斤顶在中跨合拢段同步施加水平力顶推,在满足设计合龙温度情况下,焊好合龙骨架,浇注合龙段砼,边浇砼边同步等重量放水。待砼强度大于90%设计强度且龄期不小于4天后张拉中跨顶、底板钢束。 D.中跨合龙技术要求 ①在主梁施工完成标准节段后,进行监控测量、测试; ②在合龙段两侧主梁悬臂端上分别设置配重(重量以施工监控指令为准); ③中跨进行顶推; ④清查桥面堆载情况,全面进行主梁应力的测试和调整,使结构处于安全合理的状态,为合龙段施工作好准备; ⑤对温度场和梁、墩变形进行24小时(至少)循环测试、测量,测试、测量间隔时间为2小时(暂定); ⑥选择在温度变化平缓时段(例如夜间)锁定合龙支撑、安装吊架平台等施工设施,合龙温度应按设计合龙温度执行; ⑦选择在温度变化平缓时段(例如夜间)进行浇注,边浇注边卸掉等重的压重; ⑧混凝土达到90%强度且龄期不小于7天后,分两批按先长后短的顺序对称张拉纵向预应力束,并按有关规定要求及时压浆封锚; ⑨拆除主、边跨挂蓝、吊架平台等合龙段施工临时设施。 E.桥面系施工 桥面铺装及防撞护栏等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规定进行。 施工中应根据施工进度做好施工监控工作,跟踪测试各个施工阶段的应力和变形,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4、防护工程和排水工程 路基防护工程及排水工程,基本采用浆砌卵石或者卵石砼,全部采用人工砌筑。 | ||||||||||||||||||||||||||||||||||||||||||||||||||||||||||||||||||||||||||||||||||||||||||||||||||||||||||||||||||||||||||||||||||||||||||||||||||||||||||||||||||||||||||||||||||||||||||||||||||||||||||||||||||||||||||||||||||||||||||||||||||||||||||||||||||||||||||||||||||||||||||||||||||||||||||||||||||||||||||||||||||||||||||||||||||||||||||||||||||||||||||||||||||||||||||||||||||||||||||||||||||||||||||||||||||||||||||||||||||||||||||||||||||||||||||||||||||||||||||||||||||||||||||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经现场踏勘,桥址左岸(古蔺县马蹄乡牛捆塘村)直接连接既有通村公路(Y633),原有主要污染情况为乡道的交通噪声、汽车尾气等;桥址右岸(毕节市田坎乡青杠村)与规划村道相连,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现状为河岸滩涂地、旱地、林地、耕地,无既有污染存在。 |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表二)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一、地理位置 古蔺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北纬 27°41′~28°20′,东经105°34′~106°20′,东、南、北三面与贵州省的赤水、习水、仁怀、金沙县交界,西面与叙永县毗邻,东西长 76km,南北宽 75km,幅员面积 3183.91km2。境内交通发达,321国道纵贯全境、叙威公路联系古蔺至云南,叙黔铁路,及正在修建的川黔高速公路将古蔺与外界链接更加紧密。马蹄乡属古蔺县南部,是贵州入川第一乡,南与贵州省毕节市田坎乡接壤,以赤水河为界,西与叙永县赤水镇相邻,北与双沙镇友好相处,东与马嘶乡交界。本项目位于古蔺县马蹄乡纳盘村四组,具体地理位置详见附图 1。 二、地形、地质、地震 1、地质 本项目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古蔺县城最南端,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土地肥沃,宜种性强,河网密布。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现按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分为构造剥蚀地貌和侵蚀堆积地貌两大类。 1.1地层岩性 工程区范围内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种植土(Q4me)、残坡积层(Q4el+dl)及冲洪积层(Q4al+pl),下伏岩层为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和桐梓组并层(O1t+h),主要岩性为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灰色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从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地层(Q) 种植土(Q4me):黄褐色,成分以黏性土、粉质黏土为主:稍湿,稍密无光滑面,切面比较粗糙,有轻微粘滞感,一般不粘着物体,干燥后一碰即掉,能搓成2mm左右的条。含碎块石和植物根茎,主要分布在斜坡表层,该层厚度为0.3~0.5m。 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分布于工程区山沟半坡、山顶及平缓斜坡处,系基岩风化后的原地堆积物(残积)。由碎石、角砾土、粉砂土、含碎石角砾粉土粘土及腐殖质等组成。块碎石呈棱角~次棱角状,颗粒组成不均,粒径一般3~60cm不等,一般为松散~稍密堆积。 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分布于河床、漫滩及阶地处,常沿河谷呈带状分布。以灰色、灰褐色砾石、卵砾石、漂卵砾石为主,夹砂层或透镜体,石质成分复杂,以砂岩、变质砂岩、灰岩、页岩等为主,粒径一般2~20cm者最多,少数20~80cm,磨圆度较好。 2、奥陶系地层(O) 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和桐梓组并层(O1t+h),主要岩性为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灰色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 (1)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四川活动断裂的分区性主要受控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区域地壳运动。其活动断裂的分布表现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即不同地区活动断裂的活动强度、活动方式、活动时间、活动速率等都不尽相同。其近代地壳运动大致以龙门山断裂带和荥经~马边~盐津断裂带为界,即四川盆地西缘为界可分为东西两部分,断裂活动强度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与之相应的地震活动也表现为西强东弱的特点。项目区地处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构造区(Ⅳ)内,受活动断裂带的影响较弱(见图3-1)。 图3-1 四川活动断裂构造分区示意图 (据四川活动断裂与地震 1993年 地震出版社) (2)近场区构造特征 工程区位于川滇径向构造带和川黔径向构造带之间,南与南岭纬向构造体系西段最北边的鹤庆—东川—黔中复背斜带接壤,北同中国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第三个一级沉降带的四川盆地毗连。长期地应力作用和各种边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沉积作用、火山活动、构造变动和成矿作用起了明显的控制和影响,使该区形成了比较复杂的应变图像。近场区主要的褶皱和断裂分述如下: 松林—大湾—水田寨背斜:该背斜位于工程区以北3~10km,为一隐伏背斜,呈近东西向展布,长度约15km。中枢背斜于大湾一带出露震旦系灯影组,松林—岩孔背斜于六井附近暴露板溪群。该东西向隐伏背斜由东向西倾没。 水田寨断层:该断层位于工程区以北约1~3km,总体走向约80°,轴长约10km,倾向170°,倾角为70°,断距一般200~300m,断层两盘为奥陶系娄山关群第二段白云岩,断层线上普遍可见角砾岩,破碎带宽5~15m,断距一般200~300m,为压扭性断层。 (3)地震 项目区大地构造位于川滇径向构造带和川黔径向构造带之间,挽近期以来,新构造运动较为明显,以河谷阶地、上升型地貌结构、老结构继承性活动、地震等为表征。总的特点为大面积间歇性整体抬升为主,伴之断裂复活及地震,差异性运动及下降运动不明显。 四川的强震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6级以上的强震大致以龙门山断裂带与荣经~马边~盐津断裂带为界,西部相对集中,地震活动显示了强度大、频率高的特点;东部地震相对微弱,仅个别6级左右和少量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发生。四川省发生的69次≥6级地震中,其中68次发生在上述西部地区,几乎占9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震中地区伤亡惨重,损失巨大,测区内也有明显震感,但对构筑物都未造成破坏性影响,都能正常使用。近代发生在测区及测区周围的主要地震列表于表4-1。 表4-1工程区及工程区周围的主要地震一览表
据设防标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附录A、B),项目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其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及《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的有关规定执行。 1.2不良地质现象 项目区岩层为一单斜岩层、构造相对简单。路线经过区地形起伏不大,不良地质发育程度较低,经调查目区走廊带内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以及特殊性岩土。 1.3桥梁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桥位工程地质评价主要通过对桥位处的地形地貌、地层岩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等几方面的综合分析评判,定性的评判该桥梁工程地质条件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区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中等和较差三个等级。对于地形起伏较小、岩体稳定、构造简单、基本无不良地质现象的地区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区;对于地形起伏中等、岩体较为稳定的工程地质岩组、有一定构造发育、不良地质现象比较发育的地区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区;对于地形起伏相对较大、构造发育、岩石破碎、结构面发育及不良地质现象较多的地区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区。 拟建桥梁跨赤水河而设,河水位主要随季节性变化,两岸斜坡20°~40°。工区表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粉质黏土以及冲洪积粉质黏土、粉砂、卵砾石覆盖。第四系覆盖层整体力学性质较差,承载力较低,且分布不均匀,不能作为桥梁基础持力层。下伏基岩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和桐梓组并层(O1t+h),主要岩性为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灰色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基岩节理裂隙不甚发育,强风化完整性较差,岩体抗压强度低,工程地质条件一般;中风化岩体完整性较好,力学性质较好,是良好的持力层选择。桥位区内无断裂构造和地质灾害影响。岩组富水性弱,对公路工程无影响。经调查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桥位区工程地质条件整体较好,适宜建桥。 2地貌 本项目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古蔺县城最南端,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土地肥沃,宜种性强,河网密布。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现按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特征分为构造剥蚀地貌和侵蚀堆积地貌两大类,现分述于后: 1、构造剥蚀地貌 项目区内赤水河两岸属构造剥蚀低山地貌,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和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和桐梓组并层(O1t+h)组成。两岸斜坡受坡表冲沟及人工改造的影响,地形呈陡缓相间的阶梯状台地呈带状分布,多开垦为耕种旱地,坡表多为坡残积层的粉质粘土及碎石。桥位处两岸谷坡呈宽U字形,坡度一般20°~40°。 2、侵蚀堆积地貌 主要分布于赤水河河谷。主要为河流堆积漫滩和堆积阶地,河漫滩由近代冲积粉砂土、砂卵石构成。表面低平,宽数十至百余米,后缘高出水面4~10m。I级阶地由近代冲积粉土、粉砂、卵石组成。表面平整开阔,略倾向河面,长数至十余公里,宽约1km,前缘一般高出江水面10~30m。 3.3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工程区沟壑纵横,水系发达,赤水河流经工程区,属于长江支流。 赤水河:工程区段河道顺直,主流在河中心稍向左岸挤压河岸,河水流向约为105°,拟建桥位处河床平均比降约为15‰,枯水期河宽30~50m,最大水深约4m。据现场访问得知,一般洪水发生在每年的5~7月份,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洪水水位高于河床5.0~10.0m。该河流冬春枯水期流量变化较大,主要接受降雨补给。 (2)地下水 根据工程地质调绘成果,线路经过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下水为潜水类型,可分为两种类型:第四系覆盖层中的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1)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沿线谷底普遍分布有厚度不等的冲洪积卵石,该层具富水性、透水性均强,该类型地下水主要赋存于该层中,主要接受河水侧向径流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水位、水量和水质与河水联系紧密,随河水位的涨落而变化,其水质的优劣也由河流的水质决定。 (2)基岩裂隙水:沿线岩石裂隙节理发育,由于该区降雨丰富,岩体裂隙节理中不同程度的赋存有地下潜水,其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沿基岩裂隙向下径流,水量随大气降水的变化而变化,以脉状、支脉状分布于张开的裂隙带中,由于风化裂隙连续性差,延伸不长,深部节理裂隙多呈闭合状,因此基岩裂隙水无统一地下水位,形不成完整的地下水体,水位往往难以观测。工程区两岸谷坡泉水出露较少,流量不大,大多为季节性泉水,沿松散堆积体坡脚或断裂裂隙带出露。 (3)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本项目对工程区水样做了取样分析工作,根据水质分析报告显示,沿线水样基本为低矿化度重碳酸钙镁型水,中性水,工程区降雨充沛,属于湿润气候区,岩土体的透水性普遍较好,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K《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工程区属于Ⅱ类环境,在此基础上,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第12章表12.2.1《按环境类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和表12.2.2《按地层渗透性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项目区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内钢筋具微腐蚀性。 三、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工程区沟壑纵横,水系发达,赤水河流经工程区,属长江支流。 赤水河:工程区段河道顺直,主流在河中心稍向左岸挤压河岸,河水流向约为105°,拟建桥位处河床平均比降约为15‰,枯水期河宽30~50m,最大水深约4m。据现场访问得知,一般洪水发生在每年的5~7月份,具有暴涨暴落的特点,洪水水位高于河床5.0~10.0m。该河流冬春枯水期流量变化较大,主要接受降雨补给。 2、地下水 桥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潜水及基岩风化裂隙水。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赋存于松散第四系覆盖层中,局部地势平坦部位排泄不畅,形成上层滞水。水位随季节、干旱程度而变化。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中,无统一水位,其流量受季节性变化影响。受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向低洼处排泄。 四、气候特征 工程区属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终年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半年受西风带环流控制,盛行内陆干冷气流,降水少;夏半年因副热带系统影响,降水量大,降雨多集中在6~9月份,占年降雨量的70%左右。 降雨:年降水量一般为900~130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172.6mm;历年最大降雨量1464.9mm(1962年);历年最小降雨量778.0mm(1960年)。 温度:年平均气温18℃,极端最高气温41.9℃,最低-8.5℃,多年平均风速1.3 m/s,最多风向为S,多年平均雷暴日44.8d。 日照:全年日照时数为909.7~1478.9h,其中l~3月日照时数占12.48%,4~6月占29.01%,7~9月占45.3%,10~12月占13.2%。 相对湿度:年均为79~84%,≧80%的天数为190~198d,最小相对湿度5~11%。 无霜期:一般为330d左右,最长为360d,最短为23ld。 五、生物资源 古蔺县动植物资源种类多,县内植物资源有 烤烟、中药材、茶叶和多种经济林木。古蔺是省内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境内药用植物达 247 种,且有相当面积的绿茶和中药材基地。同时,古蔺的马头羊、川南黄牛、生猪等拥有较广阔的市场,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林中有乔木灌木157科250多种;林业用地占整个幅员面积的 42%,占非耕地面积的73.4%,未开发的非耕地中大多数适宜于发 展林业,林地资源开发是非耕地资源开发中最具有广泛前景的项目。 六、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1、保护区概况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越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四省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区,以及云贵高原区的黔北山地区域范围内,具体位于金沙江下游向家坝至重庆珞璜镇地维大桥的长江干流河段,赤水河云南境内干支流、赤水河贵州境内干流、赤水河四川境内干流、岷江下游及越溪河河口区域、长江支流南广河、永宁河、沱江和长宁河的河口区,保护区河流总长度1138.31 km。保护区为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主要保护珍稀鱼类,行政主管部门为农业部。保护区总面积31713.8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0803.5 hm2,缓冲区面积10561.2 hm2,实验区面积10349.1 hm2。 保护区金沙江下游向家坝至重庆珞璜镇地维大桥河段长度362.76 km,面积23647.587 hm2,涉及到的行政区包括水富县、宜宾县、翠屏区、南溪县、江安县、纳溪区、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永川市、江津市、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巴南区等15个市区县。 保护区岷江河总段长度90.1 km,总面积3361.68 hm2,涉及宜宾县、翠屏区2个县区。 保护区赤水河河段总长度628.23 km,总面积4057.063 hm2,涉及威信、镇雄、叙永县、毕节市、古蔺县、金沙县、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9个市县。 保护区南广河、永宁河、沱江和长宁河的河口区总长度57.22 km,总面积647.47 hm2,涉及翠屏区、江安县、纳溪区、江阳区、龙马潭区、长宁县等6个区县。 2、保护区功能区划分 根据保护区功能区划分原则,结合长江上游实际情况,“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1)核心区 核心区由4个河段组成,金沙江下游的横江口至南溪镇,长江上游合江的弥陀镇至永川的松灌镇,赤水河云南的鱼洞河至白车村、贵州仁怀市的五马河至赤水市的大同河口,以及赤水河河口区。以上核心区总长349.25 km,总面积10803.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07%。 金沙江下游的横江口至南溪镇核心区,主要保护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的产卵场;长江上游合江的弥陀镇至永川的松灌镇核心区,主要保护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的幼鱼庇护场;赤水河云南的鱼洞河至白车村核心区,主要保护小型特有鱼类产卵场;贵州仁怀市的五马河口至赤水市的大同河口核心区,主要保护大型特有鱼类产卵场。 (2)缓冲区 缓冲区由20段河段构成,即金沙江下游横江出口至三块石以上500 m,长江上游南溪镇至沙沱子、沱江口至弥陀镇、松灌镇至石门镇,赤水河支流扎西河巷沟至马家呦、斑鸠井村至何家寨、倒流河老盘地至渡口、倒流河河口至巴茅镇、妥泥河雨河至大湾镇、妥泥河牛滚逑至妥泥、铜车河中寨至打蕨坝、铜车河文笔山至天生桥、铜车河胡家寨至湾沟,赤水河干流河源段一碗水坪子至鱼洞,赤水河干流湾潭至五马河口、大同河口至习水河口,岷江干流新房子至岷江河口、支流越溪河码头上至新房子,长江支流南广河落角星至南广镇,长宁河古镇至江安县。以上缓冲区总面积10561.2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30%。 长江干流缓冲区主要保护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的肥育场和洄游通道。长江支流赤水河缓冲区主要保护黑尾近红鲌、长薄鳅和长鳍吻鮈等特有鱼类的肥育场和洄游通道。 (3)实验区 实验区由7段河段构成,即金沙江下游向家坝至横江出口,长江上游沙沱子至沱江河口、石门镇至珞璜地维大桥,赤水河干流水潦至湾潭,岷江干流月波至新房子,长江支流沱江胡市镇至沱江河口、永宁河渠坝至永宁河口。以上实验区总面积10349.1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63%。 长江干流实验区主要保护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的越冬场。长江支流赤水河实验区主要保护黑尾近红鲌、长薄鳅和长鳍吻鮈等特有鱼类的越冬场。 图2-3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根据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本项目河段属于保护区长江上游赤水河干流湾潭至五马河口缓冲区内,从保护区主要功能来看,在工程直接影响江段无重点保护鱼类产卵场,但该区域主要功能是保护黑尾近红鲌、长薄鳅、长鳍吻鮈等特有鱼类的肥育场;同时该段水域为多种保护鱼类洄游通道。 3、主要保护对象和目标 (1)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70种珍稀特有鱼类,以及大鲵和水獭及其生存的重要生境。属于珍稀鱼类有21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种类2种、二级保护种类1种,列入IUCN红色目录(1996)3种,列入CITES附录二(Ⅱ)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或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0种,列入保护区相关省市保护鱼类名录15种(表2-1、表2-2)。 (2)保护区主要保护目标 补偿三峡工程和金沙江水电梯级开发带来的对珍稀特有鱼类种群结构及其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恢复珍稀特有鱼类的种群数量,使珍稀特有鱼类资源衰退趋势得以遏制,物种数量有所增加,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保存长江上游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利用鱼类资源。 表 2-1 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保护区鱼类名录
注:Ⅰ:IUCN(1996)C:CITES(1997)R:RDB(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N: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P:省级保护动物 RDB:国内绝迹(En),濒危(E),极危(CR),易危(V),未予评估(NE) IUCN:濒危(En);易危(V);低危/依赖保护(Cd),低危/接近受危(nt),低危/需予关注(lc)CITES:附录二(Ⅱ) 表2-2 保护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名录
4、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现状 (1)浮游植物 保护区河流内有藻类6门53属,主要种类为硅藻、绿藻和蓝藻,优势种为舟形藻、直链藻和脆杆藻。 (2)浮游动物 保护区内有浮游动物51属87种,以枝角类19属36种为最多,其次是轮虫18属32种,桡足类9属13种,原生动物5属6种。常见种为象鼻溞、尖额溞和臂尾轮虫等。 (3)水生维管束植物 保护区内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和数量均较少,仅有一些眼子菜、菹草、聚草、轮叶黑藻等稀疏群落,其余皆为湿生性植物,如喜旱莲子草、旱苗蓼、牛毛毡等24属33种。 (4)底栖动物 保护区内底栖动物有四个大类,共有40属50种,以水生昆虫19属19种和软体动物10属18种占绝大多数,分别占到总数的38%和36%。其余为环节动物7属7种,甲壳动物为4属6种。常见种为耳萝卜螺、水蚯蚓、园田螺、背角无齿蚌。 (5)鱼类 保护区水域内分布有鱼类189种,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66种,分别属于9目21科99属。鲤形目为该区的主要种群,共有71属141种或亚种,占鱼类种类数的3/4。其余为鲶形目9属23种、鲈形目5属9种、鲟形目2属2种、鳗鲡目1属1种、鳉形目1属1种、合鳃目1属1种。在18个科的鱼类中,鲤科鱼类最多,有57属90种;其次是鳅科9属16种,鲿科4属12种,平鳍鳅科4属7种,其余各科的种类较少。在鲤科中以鮈亚科12属20种和鲌亚科9属20种为主,其次是鰟鮍亚科3属10种。其余8个亚科有23属40种。在鳅科鱼类中以沙鳅亚科种类最多,有3属9种,其次为条鳅亚科3属4种,花鳅亚科3属3种。 保护区鱼类区系组成具有长江上游区系的特点。区系组成包括古代上第三纪早期鱼类区系数类群(14.9%)、中国江河平原区系类群(55.7%)、南方(热带)平原类型(14.7%)、中亚高原山区类、中印山区类群(7.0%)。可见,长江上游鱼类区系基本上是由中国江河平原类群、中亚高原山区类群、南方(热带)平原和中印山区类群以及古代第三纪鱼类类群构成,显现出东、南、西、北各类群在此混杂共处的过渡特点,反映了区系的复杂性。 5、保护区主要功能评价 (1)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物种及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70种珍稀特有鱼类、以及大鲵和水獭及其生存的重要生境。属于珍稀鱼类有21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种类2种、二级保护种类1种,列入IUCN红色目录(1996)3种,列入CITES附录二(Ⅱ)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9种,列入保护区相关省市保护鱼类名录15种。 保护区水域鱼类中属于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种类有66种,占了长江特有鱼类总数的44.37%。此外,保护区内有湿生植物24属33种,藻类6门53属,浮游动物51属87种,底栖动物40属50种,以及大鲵、龟、中华鳖(两栖、爬行类),以及水獭等珍稀动物,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保护区丰富的水生生物多样性不仅为渔业的引种、驯化以及遗传育种等提供丰富的材料,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种基础,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为生物地理学、遗传学和生物进化学等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这样保护区也为开展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2)保护区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环境 在保护区区域内,由长江干流、赤水河及岷江等支流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具有长江上游河流典型特征的小流域生态系统,该系统不仅水生生物物种丰富,类型多样,而且涵盖了独特的河流地质、地貌和水文动力学环境,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意义。 同时,保护了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南缘和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区。由于地形地貌以及海拔高度的差异,区域内出现高度多样化的小生境。实施对该区域的保护,对于保护鱼类种群、时空分布、食物链和营养级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完整性,促进生态过程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3)促进区域内物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区内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是我国乃至世界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区独特的地质和水质,孕育了中国唯一的美酒长河,贵州茅台、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窑、古蔺郎酒、习水习酒等国内外名酒均产自该区域,保护区的建立将极大的促进对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当地的旅游产业价值。 6、保护区重点保护的生境及其特点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上游向四川盆地南缘和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区,河流四周由一系列低、中山环绕,山势向盆地倾斜,由中山急剧下降为向丘陵过渡的低山。河流类型主要包括峡谷型、丘陵平原型,由于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河流底质、水文情势、局部气候等差异,长江干流上游和赤水河流域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 长江上游江段主要以激流生境为主,这里不仅是一些适应急流生活鱼类栖息的地方,更是濒危动物白鲟、达氏鲟的产卵场及圆口铜鱼、长薄鳅等产漂流性鱼类的产卵场。川江干支流河段,河流蜿蜒曲折,河道时宽时窄,滩沱相间,水流急缓不一,是众多保护对象的栖息地、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赤水河流域不仅包括溪泉生境、急流河流生境、缓流生境,还有众多的浩、潭、滩、河湾等。长江上游各支流的下游及河口段一般开阔,水流相对急缓,饵料资源丰富,是大多数鱼类的索饵场。保护区江段包含了长江上游大部分河流生境的类型,这些生境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三峡工程和金沙江一期工程修建后,金沙江、长江河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遭到破坏,部分河段成为水库。保护区干流江段是三峡库区与向家坝之间保持河流生态环境的主要河段,赤水河及其它支流则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补充和组成部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是水利工程修建前自然环境的典型代表,该系统不仅水生生物物种丰富,类型多样,而且涵盖了独特的河流地质、地貌和水文动力学环境。 |
环境质量状况(表三)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为了解建设项目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本项目环评委托四川同一环境监测有限公司于2016年10月1 ~7日对本项目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进行监测。将其监测数据作为本项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依据。 一、环境空气质量 根据本次评价的范围、保护目标及周围环境功能和气象特征,本项目在评价区域内布设1个环境空气监测点,其监测点布置于本项目范围内牛捆塘村。 1、监测方案 监测因子: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 监测频率和时间:2016年10月1 ~7日连续7天监测。 2、现状监测结果 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1。 表3-1 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表单位:mg/m3
3、现状评价 A.评价因子: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共五项 B.评价标准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 C.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计算模式为: Pi=Ci/Coi 式中:Pi——i种污染物的单项评价指数; Ci——i种污染物实测浓度值,mg/Nm3; Coi——i种污染物标准浓度值,mg/Nm3。 本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见表3-2。 表3-2 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
由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说明建设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有一定的环境容量。 二、地表水环境 本项目委托四川同一环境监测有限公司于2016年10月1日~3日对项目拟建大桥跨越的地表水体赤水河进行常规水质监测,将其监测数据作为本项目水质评价依据。 1、监测方案 监测断面:1# 赤水河上本项目拟建牛捆塘大桥上游500米处; 2# 赤水河上本项目拟建牛捆塘大桥下游1000米处。 监测项目:水温、PH、CODcr、BOD5、氨氮、石油类,溶解氧,粪大肠菌群8项。 监测频率: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连续采样三天,每天一次。 2、现状监测结果 本项目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见表3-3: 表3-3 地表水监测结果表 单位:mg/l
3、评价标准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水体标准。 表3-4 III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单位:mg/l
4、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其评价模式为: 式中:Pi——i污染物单项质量指数; Ci——i污染物实测日均浓度值,mg/l; Coi——i污染物日均浓度标准限值,mg/l。 pH的标准指数为: Pi=(pHi-7.0)/(pHS-7.0) 当pH>7.0时 Pi=(7.0-pHi)/(7.0-pHS) 当pH≤7.0时 式中:Pi—— pH因子标准质量指数值; pHi——pH实测值; pHS——pH评价标准上限值或下限值。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Pi,Pi值的大小反映出污染物的污染程度,质量指数Pi<1说明i污染物不超标,反之则超标。 5、评价结果 监测结果表明,项目跨越的赤水河,各项水质监测常规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水体标准,满足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三、声环境质量 1、监测方案 2016年10月1日~2日连续两天,对本项目区域分昼、夜两个时段进行噪声现状监测(昼间:06:00~22:00,夜间:22:00~06:00),共布设了2个监测点位。 2、监测分析方法 本次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方法来源、使用仪器及检出限见表3-5: 表3-5 环境噪声监测方法及方法来源
3、监测结果 本项目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见表3-6。 表3-6 声学环境监测结果及评价统计表 单位:dB(A)
由上可见,本项目噪声监测点位的昼间、夜间噪声值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2008)2类标准要求限值(昼间≤60dB,夜间≤50dB),声学环境质量良好。 四、地下水环境 1、监测方案 监测点位:共布设地下水采样点1个,设于牛捆塘二村四组山泉水取水口处; 监测项目:pH、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镉、六价铬、铁、锰、砷、Pb、挥发性酚类、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等共13项; 监测频率:2016年10月1日~2日两天,每天一次。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及要求进行。 2、监测结果 地下水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见表3-7。 表3-7 地下水监测结果表 单位:mg/L
3、评价标准 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Ⅲ类水质标准。 4、评价方法 Ⅱ类建设项目的地下水水质评价采用标准指数法。其评价公式如下: 式中:Pi—为i污染物标准指标数; Ci—为i污染物实测浓度值(mg/L); Si—为i污染物评价标准值(mg/L)。 对于pH,则按下式计算Pi值。 ,当pH>7.0时 ,当pH≤7.0时 式中:Pi— pH因子的标准质量指数值; pHi— pH的实测值; pHs— pH的评价标准上限或下限值。 5、评价结果 监测结果表明,评价区域地下水中各项监测指标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Ⅲ类标准要求。表明该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质量现状良好。 五、生态环境 本环评根据《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专题报告》分析评价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 1、生态功能定位 根据《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项目所在地区属于:I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生态区;I-2盆中丘陵农林复合生态亚区;I-2-7川江干流城市-农业生态功能区。 本生态功能区在四川盆地南部,涉及宜宾、泸州、自贡市的12个县级行政区,面积0.98万km2。地貌以丘陵-河谷阶地为主。年均气温17.8℃~18.5℃左右,≥10℃活动积温5800℃左右,年降水量1000 ~1200 mm。森林主要为人工或次生常绿阔叶林和竹林。本区长江段是国家级珍稀濒危鱼类自然保护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为城镇与农业发展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生态保护与发展方向为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和现代产业,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依靠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和自然、人文景观旅游业;建设天然气化工、能源、名优酒类工业基地。发展生态农业,保护耕地,大力发展沼气等新型生物质能。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和酸雨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 2、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1)评价区生态系统类型 根据评价区的调查资料,评价区的生态系统包括水生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四大类,它们使评价区保持了较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 ①水生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在评价区内分布较为简单,以长江为主。水生生态系统作为评价区重要的背景资源和开放式动态生态系统,对于评价区生态环境的维持、缓冲具有重要的功能。 ②森林生态系统 评价区内森林类型资源较少,主要为以竹林和人工林为主。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路边、江岸中上部区域,以人工林为主。同评价区其它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有着最复杂的组成,最完整的结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最旺盛,因而生物生产力最高,生态效应最强,因此,森林生态系统也是评价区内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③城镇生态系统 城镇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中非常突出的生态系统类型,人类干扰因素作用效果最为明显。评价区包括了公路、两岸的居民住宅等。城镇生态系统较为发达,特别是随着最近十几年的工业发展,城镇社会、经济生态系统逐渐完善,交通、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建设也得到较大的提升,城镇生态系统在区域生态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④农业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中,农业生态系统面积较大,它是一种人为干预下的“驯化”生态系统,其结构和运行既服从一般生态系统的某些普遍规律,又受到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评价区农业生态系统中以农耕地面积最大,表明评价区内农业活动极其频繁,人为干扰较大。 (2)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评价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低山丘陵地带特征,与区域内的气候、水热条件关系密切;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又形成了各种人工生态系统。因此,评价区生态系统主要特征可以总结如下: 评价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中,初步划分可以包括4大类,基本上代表了区域内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评价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其中农耕地生态系统的比重最大;人工生态系统中,城镇生态系统则相对较为突出,在生态效应上占有较大的优势。 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划分是相对的,人工生态系统中有自然因素,自然生态系统目前也几乎全部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干扰。 森林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及其农耕地生态系统都具有较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域气候特点,是与气候和水热条件结合较为密切的生态系统类型。 3、植被和植物多样性调查 (1)植被多样性 根据《四川植被》(1980)中的植被分区系统,评价区在四川植被区划中属于川东盆地及西南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带,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亚带,盆地底部丘陵低山植被地区,长江上游低山丘陵植被小区。 但由于本项目跨越川黔两省交界的赤水河,河流左岸为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右岸为贵州省毕节市,河流两岸群众以农业生产为主,以人工林和农田植被为主,植物多样性较低。 拟建大桥河流左岸为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马蹄乡牛捆塘村,以农田为主,农田主要种植番薯(Ipomoea batatas)、扁豆(Lablabpurpureus)、南瓜(Cucurbitamoschata)、甜橙(Citrussinensis),其它植物主要有臭椿(Ailanthusaltissima)、牡荆(Vitexnegundovar. cannabifolia)、棕榈(Trachycarpusfortunei)、黄葛树(Ficusvirens)、化香树(Platycaryastrobilacea)、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狗牙根(Cynodondactylon)、盐肤木(Rhuschinensis)、山油麻(Tremacannabinavar. dielsiana)、黄独(Dioscoreabulbifera)、牛膝(Achyranthesbidentata)、白花鬼针草(Bidenspilosavar. radiata)、腺梗豨莶(Siegesbeckiapubescens)、蓖麻(Ricinuscommunis)、土荆芥(Dysphaniaambrosioides)、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一年蓬(Erigeronannuus)、小蓬草(Conyzacanadensis)、粗毛牛膝菊(Galinsogaquadriradiata)、葎草(Humulusscandens)、乌蔹莓(Cayratiajaponica)、紫苏(Perillafrutescens)、鸡矢藤(Paederiascandens)、千里光(Senecioscandens)、野菊(Chrysanthemumindicum)、贯众(Cyrtomiumfortunei)、何首乌(Fallopiamultiflora)、葛(Puerariamontanavar. lobata)、芭蕉(Musabasjoo)等。 拟建大桥贵州岸为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青杠村,该岸以林地为主,有小部分灌木丛、农田。林地以油桐(Verniciafordii)、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柏木(Cupressusfunebris)、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等植物为主,灌木以牡荆、悬钩子属为主,其它主要植物有剑叶凤尾蕨(Pteris ensiformis)、槲蕨(Drynaria roosii)、酢浆草(Oxaliscorniculata)、地果(Ficustikoua)、过路黄(Lysimachiachristiniae)、鼠麹草(Gnaphaliumaffine)、荩草(Arthraxonhispidus)、蕨(Pteridiumaquilinumvar. latiusculum)、东风草(Blumeamegacephala)、白茅(Imperatacylindrica)、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葛、马鞭草、败酱等、野茼蒿(Crassocephalumcrepidioides)、葵(Solanumnigrum)、蛇莓(Duchesneaindica)、蜜甘草(Phyllanthusussuriensis)、积雪草(Centellaasiatica)、爵床(Justiciaprocumbens)、农田主要种猪蔬菜,如南瓜(Cucurbitamoschata)、番薯(Ipomoeabatatas)、黄姜花(Hedychiumflavum)等。 (2)植物多样性 四川省处于热带和温带区系交错渗透的地带,地形地貌极为复杂,为植物区系的演化和发展提供了有利因素。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维管束植物232科1621属9254种(蕨类41科120属708种;裸子植物9科27属88种;被子植物182科1474属8453种)。 根据调查统计,在重点评价区内共发现维管束植物43科75属85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6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37科69属78种。评价区维管束植物分别占四川省科、属、种的18.53%、4.63%、0.92%。 表3-8重点评价区维管束植物与四川省科、属、种比较
4、动物多样性调查 评价区人为活动频繁,评价区内有分布的野生动物主要是一些与人类活动密切的伴生动物和常见动物,包括多种鸟类和少数其他动物。 (1)两栖类 评价区内两栖动物主要为蟾蜍科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蛙科的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以及姬蛙科的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均为无尾目种类。其中,中华蟾蜍广泛分布于评价区域,其余主要分布于农田、沟渠、池塘等水域和近水环境。 (2)爬行动物 评价区内爬行动物全为有鳞目种类。其中游蛇科种类最多,余下为壁虎科、石龙子科和蝰科。 游蛇科种类主要生活于路边草丛、水沟及附近草丛内;石龙子科铜蜓蜥主要分布于低海拔地区、平原及山地阴湿草丛中以及荒石堆或有裂缝的石壁处;壁虎科种类主要生活于建筑物的缝隙及岩缝、石下、树下或草堆柴堆内。均为本区域常见种类。 (3)鸟类 大多数鸟类适应的生境范围较广,同一物种可能有一种以上的生态类型,因此各个生境的鸟类种类有所重叠。根据生态类型划分,评价区内水域鸟类有红尾水鸲(Rhyacornis fuliginosus)、池鹭(Ardeolabacchus)、普通翠鸟(Alcedoatthi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等;灌草丛鸟类有小鹀(Emberiza pusilla)、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农田村庄鸟类有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家燕(Hirundo rustica)、麻雀(Passer montanus)等。 (4)兽类 评价区人类活动剧烈,无大型兽类分布。农田及村庄附近主要为一些小型兽类如普通伏翼(Pipistrellus pipistrellus)、小家鼠(Musmuscul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等。由于种类很少,没有典型的分布规律。从生态类型上看,均为农田村庄兽类。 根据现场调查,桥址两侧1km陆域范围内未发现受保护野生动物。 5、水生生物调查 (1)浮游植物 ① 浮游植物种类 通过在三个采样点采集的样品,共观察到浮游植物4门17科24属46种(见表3-9)。其中硅藻门最多,有32种,占种类总数的69.57%;绿藻门10种,占种类总数的21.73%;蓝藻门2种,占种类总数的4.35%;黄藻门2种,仅占种类总数的4.35%。 表3-9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浮游植物名录
表3-10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浮游植物区系组成
由表可知,硅藻门最多,有32种,占种类总数的69.56%;绿藻门10种,占种类总数的21.74%;蓝藻门和黄藻门各2种,仅分别占种类总数的4.35%。 ② 种类组成的水平变化 三个采样断面浮游植物种类数的水平分布的比较见表3-11。 表3-11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浮游植物种数的水平分布
从表3-11中可以看出,牛捆塘村和鱼塘河大桥两个采样断面的浮游植物种类数相同,均为22种;桥址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最少,为20种;总体看来,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三处采样断面的浮游植物种类数接近,并且以硅藻门的种类为主。优势种包括硅藻门的细星杆藻、钝脆杆藻、绿脆杆藻和颗粒直链藻;绿藻门的纤细新月藻和四尾栅藻;以及蓝藻门的小颤藻等。 ③ 浮游藻类植物种群密度和生物量 三个采样断面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3.3×105Cells/L。其中,硅藻的密度为2.9×105Cells/L,占88.99%;绿藻为2.8×104Cells/L,占8.61%;蓝藻为7.9×103Cells/L,占2.4%。 图3-1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 各采样断面中,浮游植物种群密度最高的是鱼塘河大桥,其次是牛捆塘村,桥址种群密度最小(图3-1)。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三个采样断面的浮游植物种群密度纵向比较相差不大。 图3-2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水平分布 三个采样断面平均生物量(湿重)为0.7445mg/L。其中,硅藻的生物量为0.5881mg/L,占78.99%;绿藻为0.1562 mg/L,占20.98%;蓝藻为0.0002mg/L,占0.03%。各采样断面中,牛捆塘村和鱼塘河大桥两个采样断面的浮游植物生物量相同,桥址生物量最小(表3-12)。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三个采样断面的浮游植物生物量纵向比较相差不大。 表3-12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浮游植物生物量 单位:个/L,mg/L
(2)水生维管束植物 水生维管束植物是水体中的生产者,能直接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营养物质,使之变成可供生物生长繁殖的能量,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环节。 本次调查采集到眼子菜(Potamogeton distinctus)、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鱼腥草(Houttuynia corolata)、喜旱莲子草(Alterrnatheria philoxeroides)、牛毛毡(Heoeocharis yokoscensiss)等五种水生维管束植物。这些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河湾、倒濠、水库周边等缓流水或静水区域,或河流两岸的浅、缓水区域。 (3)浮游动物 ①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 本次调查采集到浮游动物3类8种,其中原生动物2种,轮虫5种,枝角类1种,分别占到种类总数的25%、62.5%和12.5%(表3-13)。 表3-13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浮游动物种类分布
②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及生物量 本次调查的三个采样断面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为18~30个/L,生物量为0.0107~0.0153mg/L;其平均种群密度为24.33个/L,平均生物量0.0131mg/L。 表3-14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浮游动物现存量统计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三个采样断面浮游动物生物量与密度的水平分布变化趋势相似(见图3-3)。 图3-3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浮游动物种群密度及生物量水平分布 (4)底栖动物 ①底栖动物的种类和组成 在三个采样断面的实地调查中,收集到底栖动物3大类8属。包括瓣鳃纲的淡水壳菜和河蚬;腹足纲的耳萝卜螺和椭圆萝卜螺;甲壳纲的乳突米虾、日本沼虾、锯齿华溪蟹以及昆虫纲的蜓。其中,淡水壳菜的出现率最高为80%。底栖动物的种类分布(见表3-15)。 表3-15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底栖动物种类分布
②底栖动物的种群密度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三个采样断面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92个/m2,其中,淡水壳菜的出现率最高,并且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各采样断面个体平均数的67.75%。 表3-16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底栖动物生物量
三个采样断面底栖动物种群密度介于85个/m2~98个/m2之间,平均密度为92个/m2。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鱼塘河大桥最大,其次是牛捆塘村,桥址最小。 图3-4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底栖动物密度水平分布 ③底栖动物生物量 三个采样断面底栖动物生物量介于7.59 g/ m2~15.59g/ m2之间(见图3-5),平均生物量为10.58 g/ m2。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与种群密度情况一致。 图3-5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底栖动物生物量水平分布 (5)鱼类资源 根据本次调查,结合《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2004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危起伟,2012)、《赤水河鱼类资源的现状与保护》(吴金明,2010)、《云南鱼类名录》(陈小勇,2013)和近年监测结果等资料,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共有鱼类68种,隶属于3目10科52属。 牛捆塘大桥影响江段的68种,鲤形目共53种,占总数的77.94%;鲇形目有11种,占总数的16.18%;鲈形目有4种,占总数的5.88%。在10个科中,鲤科是最大的类群,有44种,占总数的68.75%,鳅科有8种,占总数的12.5%。其中,影响水域无国家级保护鱼类;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有岩原鲤和鲈鲤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7种,占保护区特有鱼类的25.76%。 表3-17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鱼类名录
(6)鱼类资源类型及现状 1)省级保护鱼类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有岩原鲤和鲈鲤共2种,占四川重点保护鱼类(40种)的5%。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有双斑副沙鳅、长薄鳅、乌江副鳅、戴氏山鳅 、方氏鲴、四川华鳊、高体近红鲌、汪氏近红鲌、黑尾近红鲌、半餐、厚颌鲂、宽口光唇鱼、鲈鲤、华鲮、岩原鲤、中华金沙鳅、四川华吸鳅、西昌华吸鳅和峨眉后平鳅等17种,占保护区特有鱼类的25.76%。 本次调查期间采集到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一种-岩原鲤,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渔民,目前岩原鲤在工程影响水域还有极小种群数量,渔民还能偶尔捕捞到,渔获量极少;长体鲂和窑滩间吸鳅极少捕到,只是偶尔捕捞到;鲈鲤在工程影响水域的资源量正逐年减少,本次调查未能访问到近年的误捕记录。 2)调查水域鱼类区系特点 总的来看,调查河段鱼类种类不多,区系组成相对简单。赤水河上游段为赤水河河源区域,支流较多,河谷窄、水流平缓、多汊濠。调查区域适宜平原性鱼类种类栖息,在鱼类组成中以中国江河平原类群为主,但也有中印山区类群和中亚高山区类群的鱼类。 A、鱼类分布 鱼类分布受饵料生物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其鱼类分布因而出现相应规律。其中在工程影响水域共分布鱼类68种,根据调研,常见品种为鲃亚科、野鲮亚科、裂腹鱼亚科和鳅科种类;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和青石爬鮡仅在部分区域有分布。泥鳅、主要分布在稻田、小支流、坑、凼。白甲鱼、鲈鲤等鱼类于较大支流分布相对多一些。由于调查河段特有的生态环境适宜平原性鱼类生存,所以以平原性鱼类分布最广,但同时也具有流水生态环境,因此流水生活的鱼类也占相当比重,从而形成鱼类分布的特点。 B、鱼类生态类群的多样性 赤水河上游段主要以山丘为主,平坝较少,河道比降小,水流较缓,但沟渠、侧流、河心坝或岛较多,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孕育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形成了鱼类生态类群多样性。 ①江河流水水底吸附类群: 是一群适应江河急流水底最特化的鱼类。其头部和躯干部变得平扁,胸、腹鳍向两侧水平扩展呈吸盘,或者是下唇向颌部扩张成椭圆形吸盘,能紧紧地吸附在急流水底的砾石等物体上生活。有短须墨头鱼、西昌华吸鳅、峨眉后平鳅、青石爬鮡等鱼类。 ②河流水底层类群: 是一群典型的适应江河流水水底环境生活的鱼类,一般不进入静水和缓流水环境,此群种类有白甲鱼等。 ③江河流水中、上层类群: 是生活在江河流水水体的中、上层鱼类。调查区段有宽鳍鱲等。 ④江河流水中、下层类群: 此类群的鱼类主要生活在江河水体中、下层。有云南光唇鱼、伦氏孟加拉鲮、泉水鱼、切层拟鲿等。这类群鱼类中部份适应性较强,对缓流水以至静水水体都有一定的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在长期水生生物进化历史过程中,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鱼类生态类群的多样性。鱼类生态类群与生境的一致性,说明了这些类群在相应河段有着生存延续的生态环境,有适宜越冬的深沱、沟槽、洞穴等,有急流浅滩、槽的砾石为这些鱼类提供了产卵的环境,随处可见的砾石、乱石、岩石、着生着丰富的周丛生物、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鱼、虾等为鱼类提供了足够的饵料生物。由于这些鱼类长期适应所生存的环境,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与其栖息环境条件呈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如多为下位或下颌具角质,或是触须发达、或腹鳍、胸鳍、口唇特化为吸盘,以吸附于石上等形态结构上的变化,都是对生态环境长期适应结果的特征。 3)经济鱼类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大多数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约70种,常见鱼类有5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约20多种。 根据《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现状及早期资源调查研究》(段辛斌,2008)、《赤水河鱼类资源的现状与保护》和《赤水河鱼类资源量的初步估算》(吴金明,2010年)等资料显示,赤水河中主要的经济鱼类为宽鳍鱲、中华倒刺鲃、光泽黄颡鱼、张氏?和蛇鮈等。达氏鲟、白鲟和鳗鲡近年来在赤水河以及长江上游水域濒临绝迹,鯮、鳤和鳡等大型经济鱼类在近年来较少采集到。赤水河中大型经济鱼类在渔获物中的比例下降以及渔获规格变小与长江干流渔业资源的衰减趋势相一致。造成赤水河鱼类资源衰减的主要原因为过度捕捞和涉水活动。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商业捕捞在赤水河各江段依然存在。高强度的捕捞直接造成了鱼类资源的衰减。影响鱼类生活的涉水活动主要包括航道整治、取沙和航运。航道疏浚过程中,水下爆破干扰了鱼类的正常活动;河道取沙使长期自然演化而形成的特殊河流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改变,从而影响鱼类的栖息和繁殖;赤水河可通行300吨级船舶,年货运量及货物周转量占贵州全省水运总量的75%以上(Optimization of ship hull form for 300 t cargo ship in Chishui River,董元胜等,2005),因航运量的增长,水下噪声增大,螺旋桨击伤鱼类的的概率增加, 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本次调查水域采集到的主要渔获物有草鱼、银鮈、光泽黄颡鱼、大鳍鱯、瓦氏黄颡鱼、中华倒刺鲃、粗唇鮠、花鱼骨、蛇鮈、鲇、鲫、鲤、岩原鲤、缺须墨头鱼、子陵吻鰕虎鱼、鳜和乌鳢17种鱼类。主要渔获物中中华倒刺鲃占渔获量占总量的24.68%,鲤占17.23%,黄颡类占12.11%,大鳍鱯占8.21%,花鱼骨占7.25%,银鮈占6.47%,粗唇鮠占5.31%,蛇鮈占3.97%,其他鱼类占14.68%。 表3-18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渔获物组成
4)重点保护物种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情况 赤水河流域生境复杂, 且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较好地保持了河流的自然状态, 是一条极具保护价值的生态河流。目前赤水河的干流上没有修建水坝,是长江上游为数不多的、仍然保持天然状态的河流之一。充足的流程和自然的水文节律为产漂流性卵的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条件。赤水河上、中游河流比降大,底质以砾石为主,滩沱交错,水流湍急,是裂腹鱼亚科、鳅科、野鲮亚科等鱼类的良好栖息场所;下游江段为低地缓流河段,底质主要为泥沙,滞水区以及河漫滩较为发达,是鲌亚科、鲿科等鱼类的适宜生境。赤水河中鱼类种类组成丰富、特有鱼类分布具有独特性和异质性,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产卵场 3~6月是赤水河经济鱼类的主要繁殖季节,按其产卵习性不同,各选择不同生态条件完成生殖活动。性成熟早、生长快、适应能力强的鲤、鲫鱼的产卵环境主要分布在凹岸湾沱,倒濠内侧以及水工建筑的龙干内浩,在枯水期内直至产卵盛期,趋于静水环境,透明度达0.5~1m,水生藻类着石而生,为湖泊型的鲤、鲫、鲇等提供了良好的产卵条件。而南方鲇、黄颡鱼等微流水或流水产卵类型则主要在滩上的砾石、卵石间产卵,卵粒粘附在砾石、卵石间上发育。部分卵粒散落到下游江段的砾石间,从而扩大了分布区域。 根据本次调查访问结果和历史资料赤水河存在成规模的长薄鳅等对产卵场要求严格的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银鮈、中华金沙鳅等小型产漂流性卵的鱼类,产卵场较为分散,在干流调查江段均广泛分布其产卵场。 赤水河多数鱼类主要产粘沉性卵,需要砾石、沙砾底质,鱼类产卵后,受精卵落入石砾缝中,在流水的不断冲动中顺利孵化,因此这些鱼类繁殖还需要一定的流水条件。总体来讲,产粘沉性卵的鱼类对产卵场要求并不严格,调查江段滩潭交替,水流缓急相间,河床底质多砾石、沙砾,符合这些鱼类繁殖的生境条件。在调查水域较为普遍,相应地这些鱼类产卵场也较为分散,产卵规模小而不稳定。 表3-19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鱼类产卵场情况
② 索饵场 一般幼鱼的索饵场环境基本特征是静水或缓流水或微流水,水深在0.5m左右,底质多为卵石、乱石或卵石夹砂,在这些物体之间生长着多种硅藻和丝状绿藻,石隙间常栖虾、蟹、螺类及多种水生昆虫。同时这些地方敌害生物少,有利于幼鱼的存活。此外,两岸大多数都布满水生草本植物,也是其它鱼类的索饵场。在工程影响水域无大规模的鱼类索饵场所,只有零星索饵场分布。 表3-20 牛捆塘大桥影响水域鱼类鱼类索饵场情况
③越冬场 冬季来临之前,鱼类经过夏、秋季的索饵,大都长得身体肥壮,体内贮积大量脂肪,每年入秋以后天气转冷,水温随之下降,而河水流量逐渐减少,水位降低透明度增大,饵料减少,此时,在各不同深度、不同环境中觅食的主要经济鱼类,逐渐受气候等各种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进入深水处活动。具有明显越冬习性的种类,“归沱”便是鱼类进入越冬场的开始期。没有越冬习性的种类,受天气变化等不利条件的影响,也可暂时归沱,躲避不利条件。总之,它们都找到冬季适宜的环境条件而栖息越冬。鱼类的活动能力将减低,为了保证在寒冷的季节有适宜的栖息条件,往往进行由浅水环境向深水或由水域的北部向南部移动的越冬洄游,方向稳定。鱼类越冬场目前没有进行详细研究,通常认为位于干流的河床深处或坑穴中,水体要求宽大而深,一般水深3~4m,最大水深8~20m,多为河沱、河槽、湾沱、回水或微流水或流水,底质多为乱石、河槽、湾沱、洄水或微流水式流水、凹凸不平的水域,并常随汛期砾石的堆积、河道改变和泥沙淤积而有所改变。越冬场的一侧大都有1~3m深的流水浅滩和江岸。调查水域水面较窄,滩、沱交错,备鱼类越冬条件的地方较多但很分散。 6、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1)水生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评价 通过本次专项调查,结合收集历史资料,得到如下结论: ①牛捆塘渡改桥工程位于赤水河上游,工程河段地势开阔、平坦,河道宽浅,边滩发育,河宽一般80-120m,河道断面呈“U”型,拟建桥位处河床平均比降为1.5‰,河床泥沙淤积与冲刷变化不大。赤水河枯水期河宽30~50m,最大水深约4m。工程区段河道顺直,主流在河中心稍向左岸挤压河岸,河水流向约为105°。左岸、右岸为河滩坡地,在岸坡的束水作用下,河岸岸线、河势走向及岸坡等较为稳定。调查区域适宜山区鱼类种类栖息,在鱼类组成中以中国江河平山区种群为主。 ②结合本次调查受到时间和水文情况的影响,共观察到浮游植物4门17科24属46种,采样断面水生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3.3×105Cells/L,平均生物量(湿重)为0.7445mg/L,浮游藻类以硅藻和绿藻为主。浮游动物共采集到3类8种,其中原生动物2种,轮虫5种,枝角类1种。受本次调查在丰水期,采样点水流很急的影响,本次调查到的浮游动物密度较低,各采样断面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8~30个/L,生物量为0.0107~0.0153mg/L;其平均种群密度为24.33个/L,平均生物量为0.0131mg/L。采集的底栖动物3大类8属。包括瓣鳃纲的淡水壳菜和河蚬;腹足纲的耳萝卜螺和椭圆萝卜螺;甲壳纲的乳突米虾、日本沼虾、锯齿华溪蟹以及昆虫纲的蜓。其中昆虫纲的种类最多,有5种,占45.45%;腹足纲和瓣鳃纲的各有2种,各占18.18%;蛭纲和甲壳纲最少,各有1种,各占9.09%。评价区内平均密度为92个/m2,其中,淡水壳菜的出现率最高,并且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各采样断面个体平均数的67.75%。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92个/m2,平均生物量为10.58 g/ m2。 ③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历史资料,牛捆塘大桥影响江段的68种鱼中,鲤形目共53种,占总数的77.94%;鲇形目有11种,占总数的16.18%;鲈形目有4种,占总数的5.88%。在10个科中,鲤科是最大的类群,有44种,占总数的68.75%,鳅科有8种,占总数的12.5%。其中,影响水域无国家级保护鱼类;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有岩原鲤和鲈鲤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7种,占保护区特有鱼类的25.76%。本次调查水域采集到的主要渔获物有银鮈、光泽黄颡鱼、大鳍鱯、瓦氏黄颡鱼、中华倒刺鲃、粗唇鮠、花鱼骨、蛇鮈、鲇、鲫、鲤、岩原鲤和草鱼13种鱼类。主要渔获物中银鮈的渔获量占总量的的26.15%,黄颡类占22.31%,大鳍鱯占10.94%,中华倒刺鲃占9.90%,粗唇鮠占9.51%,花鱼骨占8.84%,蛇鮈占5.60%,其他鱼类占6.75%。 ④调查江段共有鱼类“三场”8处,在拟建工程直接影响水域未发现有珍稀特有鱼类及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越冬和索饵的生境。其中,鱼类集中产卵场为三岔河河口、沙坝河河口、二道河河口;集中索饵场为堰沟坎、牛捆塘村、李家寨、陇夹沟口、沙坝河口。 总之,本次调查评价水域水质良好,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比较丰富,但由于受河流特性和采样季节的影响,其密度和生物量偏低。鱼类种类丰富,但资源量呈下降趋势,鱼类呈现小型化趋势。 (2)陆生生态环境现状总体评价 重点评价区共有管束植物43科75属85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5属6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37科69属78种。有陆生高等动物13目33科49种,其中两栖类1目3科3种,爬行动物1目3科6种,鸟类11目25科37种,兽类2目2科3种。 重点评价区陆域无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分布,无古树名木,无重点保护动物。 总体表明评价区主要为丘陵地区常见的物种,与评价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相一致。 六、水土流失现状 古蔺县内的水土流失形态以面蚀为主,间有沟蚀、滑坡、泻溜为主的重力侵蚀。面蚀发生在赤水河北西岸、赤水河支流中上游的坡耕地,裸露的荒山荒坡,面积占流失面积的78%;沟蚀是在面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生的部位,主要是赤水河北西岸、赤水河支流中下游的陡坡地的松软岩石的裸露山坡,大于20度的地耕地,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5%;以滑坡、泻溜为主的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赤水河支流的谷地两翼,陡坡陡坎、岩石松软、产状陡的斜坡,面积约占流失面积的7%左右。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621.47km2,占幅员面积的50.95%。土壤年侵蚀量547.33万t。 古蔺县地处四川南部盆周山区,南与贵州省毕节、金沙县一河相隔,东南与仁怀市山水东北与习水县山川相依,西北与赤水县山脊接壤,西部毗邻四川省叙永县。地跨东经 105°34′~106 °20′,北纬 27 °41′~ 28°20′,地势西北高、东南、东北低,海拔 300~1843 米。境内总面积 3182.3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资料分析成果:泸州市古蔺县微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534.36 km2,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为897.37 km2,中度流失面积为708.53 km2,强度流失面积为41.79 km2,极强烈流失面积为3.07 km2,剧烈水力侵蚀流失面积0.70 km2。 本项目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古蔺县城最南端,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土地肥沃,宜种性强,河网密布。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以面蚀为主,间有沟蚀、滑坡、泻溜为主的重力侵蚀,水土流失强度为强烈。 具体详见下表: 表3-21 工程占地区水土流失背景值
| |||||||||||||||||||||||||||||||||||||||||||||||||||||||||||||||||||||||||||||||||||||||||||||||||||||||||||||||||||||||||||||||||||||||||||||||||||||||||||||||||||||||||||||||||||||||||||||||||||||||||||||||||||||||||||||||||||||||||||||||||||||||||||||||||||||||||||||||||||||||||||||||||||||||||||||||||||||||||||||||||||||||||||||||||||||||||||||||||||||||||||||||||||||||||||||||||||||||||||||||||||||||||||||||||||||||||||||||||||||||||||||||||||||||||||||||||||||||||||||||||||||||||||||||||||||||||||||||||||||||||||||||||||||||||||||||||||||||||||||||||||||||||||||||||||||||||||||||||||||||||||||||||||||||||||||||||||||||||||||||||||||||||||||||||||||||||||||||||||||||||||||||||||||||||||||||||||||||||||||||||||||||||||||||||||||||||||||||||||||||||||||||||||||||||||||||||||||||||||||||||||||||||||||||||||||||||||||||||||||||||||||||||||||||||||||||||||||||||||||||||||||||||||||||||||||||||||||||||||||||||||||||||||||||||||||||||||||||||||||||||||||||||||||||||||||||||||||||||||||||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一、外环境关系 本项目位于四川省古蔺县马蹄乡与贵州省毕节市田坎乡,桥址两岸所在区域为农村地区。根据现场勘察结果,拟建大桥左岸起点处(四川侧)接古蔺县马蹄乡牛捆塘村既有通村公路(Y633),评价范围内共有居民15户,均位于拟建牛捆塘大桥上游。项目右岸止点(贵州侧)接毕节市田坎乡青杠村规划村道,评价范围内无居民户。 本项目周围为一般农村地区,无学校、敬老院、重要保护文物等,本河段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 项目外环境关系详见附图9。 二、保护级别 根据本项目排污特点和外环境关系,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与等级如下: 环境空气: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应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 声环境:区域声环境质量应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的2类标准要求。 地表水环境:项目跨越的赤水河水质应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保护目标为地表水水质和水体功能不因本项目的建设而降低。 地下水环境:区域内地下水环境质量应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Ⅲ类标准要求。 固体废物: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产生的固体废物得到妥善处置,不造成二次污染。 三、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建设项目性质、特点、所在区域的环境关系及环境特征,该项目投入运营后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区域环境质量保护的总体要求,确定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 表3-21声环境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表3-22水环境保护目标
表3-23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
评价适用标准 (表四)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 根据古蔺县环境保护局出具的本项目执行环境标准的函,本次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如下: 1、环境空气质量 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标准值见表4-1: 表4-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
2、声学环境质量 区域环境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标准值见表4-2: 表4-2 环境噪声标准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标准,标准值见表4-3: 表4-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pH无量纲 4、地下水质量标准 执行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水域标准,标准值如下表4-4。 表4-4 地下水质量标准
| |||||||||||||||||||||||||||||||||||||||||||||||||||||||||||||||||||
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 | 1、废水 本项目污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标准值见表4-4: 表4-4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
2、噪声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标准限值,标准见表4-5: 表4-5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单位:LAeq dB(A)
营运期噪声排放执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2类标准。标准限值见表4-6。 表4-6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类标准限值 单位:dB(A)
3、废气 本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浓度限值,具体标准值见表4-7。 表4-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限值 单位:mg/m3
4、固体废物 固体废弃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5、生态环境 以不减少区域珍稀濒危动植物和不破坏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为标准。 | |||||||||||||||||||||||||||||||||||||||||||||||||||||||||||||||||||
总 量 控 制 指 标 | 本项目为非污染类项目,不设总量控制指标。 |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表五)
方案比选 1、 桥位方案 由于本项目位于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中的缓冲区,因此桥位的选择不仅应适应原有渡口两岸的村民出行习惯,切实的解决河流两岸群众的出行困难,并且应选择合适的桥位满足桥梁一跨跨越五年枯水期最高水位,从而保证桥梁施工期间不涉水。 通过调查本项目所在位置分布仅一个渡口:牛捆塘渡口,桥位的拟定应结合原有渡口的分布情况,因此本项目桥位的拟定较为单一明确,即:在原牛捆塘渡口附近选择合适的桥位。通过现场调查,由于河流两岸群众长期通过人渡来往,已经形成了围绕原有渡口建设村庄,发展农业的布局,因此为了适应两岸群众的出行习惯,充分发挥以桥代渡的建设宗旨,并且最大限度的减少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拆迁量,因此通过现场勘查,本项目桥位拟定在原牛捆塘渡口下游约130m处,所选桥位处河道顺直,两岸无不良地质,并且桥梁两岸可直接与既有乡道平交,刚好避开了原有渡口两岸的房群,从而减少工程规模。若再往下游两岸既有道路为下坡,道路标高降低,而河道平坦开阔,不利于采用大跨方案一跨跨越最高枯水位,且两岸道路接线非常困难,需要对既有道路进行改造,工程规模巨大。 因此通过综合对比后,确定推荐桥位位于原牛捆塘渡口下游约130m处。 图5-1 桥位选址示意图 2、桥型方案 结合本次渡改桥的桥型选择原则,以及桥位处地形、地质、水文、通航以及鱼类保护等控制因素,拟定了如下桥型方案。 (1)方案一简支T梁方案 上部结构:采用(5×30)m预应力砼简支T梁,桥面连续,全桥长158m,桥宽9m(0.5m防撞护栏+0.5m侧向宽度+2×3.5m行车道+0.5m侧向宽度+0.5m侧向宽度);下部结构:桥墩采用柱式墩、桩基础,两岸桥台采用柱式台、桩基础。 图5-2 方案一(简支T梁方案) (2)方案二 悬浇连续刚构方案 上部结构:采用(38.5+70+38.5)m连续刚构,箱梁截面采用单箱单室,梁高变化采用2次抛物线,根部梁高4.5m,跨中梁高2.0m。桥梁全长155m,桥宽9m(0.5m防撞护栏+0.5m侧向宽度+2×3.5m行车道+0.5m侧向宽度+0.5m侧向宽度)。下部结构:桥墩采用薄壁实心墩,承台接群桩基础,承台厚3.0m,承台下采用4根φ1.8m桩,两岸桥台均采用柱式台、桩基础。 图5-3 方案二(悬浇连续刚构方案) (3)方案三连续刚构方案 上部结构: 34+75+46m预应力砼不对称连续刚构,桥梁全长163.5m,桥宽9.0m(0.5m防撞护栏+0.5m侧向宽度+2×3.5m行车道+0.5m侧向宽度+0.5m侧向宽度);横向布置为整幅式结构。 下部结构:桥墩采用双肢薄壁墩、承台接群桩基础,两岸桥台采用重力台、扩大基础。 图5-4 方案三(连续刚构) (4)桥型比较 1、预应力砼简支T梁方案 优点:静定结构,受力性能好、地基适应能力强,由于为预制结构,工程造价低,施工快捷方便,施工周期较短,后期维护费用低,且桥面建筑度高度小,能较好的满足桥下行洪与两岸接线的要求。 缺点:桥梁结构造型单一,跨径相对较小,需要在河道中设置桥墩,由于桥位所在河段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缓冲区,桥墩设置在河道中,可能会对缓冲区鱼类产生一定的影响。 2、预应力砼悬浇连续刚构方案 优点:结构刚度大、受力性能好、伸缩缝少、行车平顺舒适、造型简洁、美观;因其主墩墩梁固接,无需安装支座,施工时无需体系转换,施工工艺成熟,后期维护费用低。主跨较大,可以一跨跨越河道,无需在河道中设置桥墩,因此运营后,对缓冲区鱼类几乎不会产生影响。 缺点:跨径较大,工程造价较高,施工较为繁琐,施工周期较长,由于其墩梁固接,连续刚构对基础承载能力和变形要求较高,墩梁固接处应力较为复杂。 3、水生生态比选 从涉保护区桥墩数量来看,三个桥型方案涉保护区桥墩均为主桥桥墩和辅助桥墩。不同的是,在十年一遇洪水位条件下,方案一涉及的桥墩数为4个,占用保护区的面积为16.08m2,其中2、3号桥墩位于赤水河中心,施工、运营过程中对保护区影响较大;方案二和方案三涉及保护区的桥墩数量为2个,占用保护区面积为25.12m2和24.00m2。从对保护区影响角度来看,虽然方案一占用保护面积相对方案二和方案三要小,但方案一需要涉水施工,而方案二和方案三在枯水期和常年水位条件下,2个桥墩位于河岸边坡地带,不会涉水施工。方案三跨度大于方案二,因此,综合涉水、施工等情况,选择方案三作为本次桥型推荐方案。 表5-1 各桥型方案涉保护区情况
3、 方案比选结果 表5-2 桥型方案比较表
工艺流程简述(图示): 本项目为施工期由主要桥梁工程、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排水工程、交叉工程及附属工程组成。其主要工序如下:征地拆迁、现场清理机械作业、材料运输 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桥梁上部结构施工桥面吊装拼接桥面施工路基路面工程 路基排水及防护工程 本项目对沿线环境的影响主要在施工期,污染分析见图5-1。 图5-1 桥梁工程施工工艺流程和产污环节图 | ||||||||||||||||||||||||||||||||||||||||||||||||||||||||||||||||||||||||||||||||||||||||||||||||||||||||||||||||||||||||||||||||||||||||||||
主要污染工序: 一、施工期污染物产生及影响源分析 施工期主要产生水土流失、扬尘、噪声污染等,对沿线河流水体和周围环境的潜在影响是暂时的,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 1、环境空气污染源分析 (1)牛捆塘大桥在土石方开挖和回填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扬尘等; (2)在桥梁施工中会设堆料场、拌和场,运输、装卸、仓库储存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时,如方式不当,可能造成泄漏,产生扬尘与粉尘,混凝土在拌和时会产生扬尘; (3)施工所需散体建筑材料数量较大,施工将增加车流量,加之建筑砂石、土、水泥等泄漏会增加路面起尘量; (4)施工期燃油机械和车辆等排放尾气,其中有总悬浮物微粒、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等。 (5)拌和站粉尘 拌和站粉尘来源有生产过程在输送、计量、投料过程产生的粉尘、筒库抽料时放空口产生的粉尘等。 搅拌站砂、石提升以搅拌站配套的皮带输送方式完成,水泥则以压缩空气吹入散装水泥筒仓,辅以螺旋输送机给水泥秤供料,该项目各生产工序均采用集中控制,各工序的连锁、联动的协调性、安全性非常强,原料的输送、计量、投料等方式均为封闭式,因此在该过程产生的粉尘量不大,排放方式呈无组织形式,根据类比资料,该项目在输送、计量、投料过程产生的粉尘量非常小,根据类比及本项目自身特点,拌和站施工期粉尘排放量约为0.15t,均以无组织形式排放; 主要污染源强见表5-3。 表5-3施工期空气污染源强单位:mg/m3
2、水环境污染源分析 (1)设备、材料冲洗废水 拟建项目施工时使用的机械设备较多,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含油冲洗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石油类。类比同类项目,SS浓度为3000mg/L,石油类浓度10mg/L,施工期设备冲洗废水产生量按3m3/d估计。 (2)拌和站废水 该废水一般情况下,主要为SS,根据同项目类比,SS浓度为3000mg/L,拌和站废水日用量按2m3/d估计。 (3)生活废水 拟建项目施工期高峰时施工人员约30人,按生活用水0.1 m3/人?d计,则用水量为3m3/d,取污水排放系数0.8,则生活污水产生量为2.4 m3/d,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5、NH3-N、SS和大肠杆菌。 表5-4 施工期生活污水各组分浓度
(4)桥梁基础钻孔泥浆 桥梁施工过程中,基础钻孔时会有钻孔泥浆产生,主要污染物为SS。根据经验,泥浆量约为钻孔方量的3倍左右,根据类比,本项目钻孔方量约为500m3,故泥浆量为1500m3。 3、噪声污染源分析 (1)拟建牛捆塘大桥建设过程中开挖时的机械设备如挖掘机、切割机、压路机、摊铺机等产生的噪声; (2)材料运输车辆运行及材料装卸时产生的噪声; (3)混凝土搅拌机产生的噪声; (4)混凝土浇筑时振动棒产生的噪声。 主要施工机械噪声影响范围见表5-5。 表5-5 主要施工机械噪声影响范围
项目实施过程中,机械噪声值基本位于75~95dB(A)之间,噪声最大值为98dB(A)。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4、固体废弃物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土石方开挖中产生的弃方、工程废料和生活垃圾。 (1)工程废料 工程废料主要来源于桥梁建设及施工过程产生的包装袋、建材、包装材料等,根据同项目类比施工期间工程废料的产生量约为2t。 (2)弃方 根据水土保持方案中的土石方平衡,本项目弃渣的产生量约为3122m3,统一运至弃渣场进行妥善的处置。 (3)生活垃圾 施工生活垃圾以每人每天0.5kg计算,按施工高峰30人计算,则18个月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8.1t。 二、运营期污染物产生及影响源分析 1、水环境污染源分析 (1)本项目营运期对附近水域产生的污染途径主要表现为桥、路面径流,在汽车保养状况不良、发生故障、出现事故等时,都可能泄漏汽油和机油污染路面,在遇降雨后,雨水经公路泄水道口流入附近的水域,造成石油类和 COD 的污染影响。根据有关实测结果和文献资料,路面污染物浓度见表 5-6。 表5-6 路面雨污水浓度 单位:mg/L(pH无量纲)
(2)项目所在区域运载水泥、石油或其他危险品的车辆可能发生翻车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将对附近地表水域水生生态环境或农田灌溉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2、大气污染源分析 工程大气污染源主要为交通尾气,采用下列模式计算其排放源强。 式中:Qj= 类气态污染排放源强(mg/s.m); Ai= i型车预测年的小时交通量(辆/小时); Eij= i型车j类气态污染物等速工况的单车排放因子(g/km辆)。 单车污染排放因子推荐值见表5-7。 表5-7车辆单车排放因子Eij推荐值单位g/(辆·km.)
3、声环境影响源分析 运营期噪声主要来行驶的车辆的发动机产生噪声,车辆行驶引起的气流湍动、排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等也会产生噪声,由于路面平整度等原因,高速行驶的汽车所产生噪声。对周围环境敏感点具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确定各类车辆在不同车速下的平均辐射声级,详见表5-8。 表5-8各类型车的平均辐射声级
式中:右下角注S、M、L--分别表示小、中、大型车; Vi --该车型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km/h。 4、固体废弃物影响源分析 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过往行人及车辆乘坐人员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由于运营期固体废物发生在距本项目较近的区域,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若不妥善处置,则会影响景观,污染空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5、事故污染风险影响源分析 污染事故主要来源于交通事故,本项目拟建的牛捆塘大桥跨越赤水河,附近水域经过的车辆发生事故将可能对水体产生污染,水污染事故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本身携带的汽油(或柴油)和机油泄漏,并排入附近水体; (2)装载危险品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危险品发生泄漏,并排入附近水体; (3)在桥面发生交通事故,汽车连带货物坠入附近水域。 |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表六)
内容 类型 | 排放源 | 污染物 名称 | 处理前产生浓度或产生量 |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 ||
大 气 污 染 物 | 施工期 | 材料运输、桥面铺设等 | TSP | 约3mg/m3 | 大气污染物<1mg/m3, 达标排放 | |
施工机械 | NOx | 少量 | 达标排放 | |||
运营期 | 汽车尾气 | CO | 0.571(mg/s.m) | 达标排放 | ||
THC | 0.254(mg/s.m) | |||||
NOx | 0.126(mg/s.m) | |||||
水 污 染 物 | 施工期 | 拌合站废水 | SS | 3000 mg/l | 沉淀后回用,不排放 | |
设备、材料冲洗废水 | 石油类 SS | 10mg/l 3000 mg/l | 隔油沉淀后回用,不排放 | |||
生活污水 | COD、BOD5、SS、NH3-N | 排放量:2.4m3/d COD0.438 t/a, BOD50.219t/a, SS0.263t/a , NH3-N0.035t/a | 本项目不设集中的施工营地,就近租用周围住户的民房,利用现有旱厕进行处理后用于周围的草灌或农用,不外排 | |||
桥梁基础钻孔 | SS | 泥浆量1500m3 | 在围堰内,由水泵抽取沉淀回用,不外排 | |||
营运期 | 桥面径流 (径流2h内平均值) | pH | 7.4 | 通过桥面径流收集系统收集,沉淀后达标排放 | ||
COD | 107 mg/l | |||||
BOD5 | 20 mg/l | |||||
SS | 221 mg/l | |||||
石油类 | 7.0 mg/l | |||||
因环境风险事故造成危险品泄露 | 危化品 | / | 通过桥面径流收集系统收集,进入事故处理池(调蓄池)及隔油沉淀池,统一收集后运送至有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 |||
噪 声 | 施工期 | 施工机械 | 施工噪声 | / | 施工期场界外40m 达标排放,夜间禁止施工 | |
运营期 | 机动车辆 | 交通噪声 | 加强交通管理、隔声、绿化降噪,至最近敏感点达标 | |||
固体 废物 | 施工期 | 施工活动 | 施工废料 | 2t | 可回收利用的外销,不可回收利用的交由环卫部门处理 | |
土石方开挖 | 弃渣 | 3122m3 | ||||
施工人员 | 生活垃圾 | 8.1t | ||||
运营期 | 司乘人员 | 丢弃固废垃圾 | 2kg/d |
环境影响分析 (表七)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计划施工期18个月,施工期的环境影响相对营运期而言属于短期且暂时的影响,施工期结束,影响即告停止。 一、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1)对植被的一般影响 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对植被的破坏主要为施工期临时占地。施工过程中材料堆放、施工便道及其他施工临时占地,需要进行土地平整,清除全部植被。施工中形成的渣场也会压占自然植被,导致植被消失。 工程建设在保护区内的临时占地面积为7.67亩,其中林地0.4亩,荒地0.59亩,宅基地0.02亩。 根据评价区植被分布情况,统计工程占地面积中植被损失生物量如表7-1所示,工程占地中植被面积共计2.59 hm2,以森林植被为主,损失生物量共计98.41 t。因此,工程建成后,需要做好临时占地植被恢复工作,弥补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区域植被的占地损失影响,从而使工程建设对植被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 表7-1 评价区占地损失植被生物量统计表
(2)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主要影响为桥墩施工时围堰以及产生的泥浆水等。这些物质如不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将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产生较高悬浮物浓度而使水体透明度下降,喜欢洁净水体的浮游植物如鼓藻、喙头舟形藻和绿脆杆藻等藻类,在施工期间浮游植物的密度和数量将会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其死亡,因此在施工期将对这些种类的浮游植物的影响较大;而对于四尾栅藻、点形念珠藻和变异直链藻等耐污染能力较强的浮游植物,施工期对其密度和数量的影响较小。 工程施工期间的生产废水经过沉淀后回收利用,泥浆水经沉淀后,上层水作为施工用水,沉渣运输进入指定的渣场倾倒,对工程区江段水质影响甚微,对浮游植物的种类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不过由于施工期间需围堰施工,不仅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而且会导致局部水域变浑浊或pH改变,这些区域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将有所下降。随着桥墩施工结束,围堰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也逐渐消除。 (3)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大桥经过的路线主要为河边林地、荒草地、农家住宅区、农田以及周边植被小生境范围。涉及物种多为分布广的物种,如构树、酢浆草、火炭母、白茅、葎草、喜旱莲子草、一年蓬、小蓬草、野茼蒿、盐肤木、鸡矢藤等。 施工期间需进行地面开挖、植被剔除,会造成施工范围内的植物生境受到一定范围的破坏,使其在一段时期内种群数量相对减少。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在一定的生态承受能力范围内(即生态系统处于不超负荷的情况下能消除压力并自然恢复),最终使其生境内的物种达到生态平衡。因此,小范围的开挖对评价内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现今评价区内已有一些入侵植物的分布,工程期间与外界的联系会增多,工程破坏原有植被正好给入侵植物提供了侵入的机会,使土著种逐渐失去原有的生存环境。 2、动物多样性影响分析 (1)对两栖爬行动物的影响 工程对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影响为工程占地造成栖息地破坏导致其生境范围缩小及施工产生噪声对其影响,部分个体可能因碾压、挖掘活动而死亡。此外,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进驻,人为干扰增多,如不加强施工人员管理,部分两栖爬行类动物可能会遭到人为捕杀。 由于动物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且周围类似生境丰富,为避开不利因素,一般都会向适宜生境中迁移。因此,工程建设对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影响主要是导致其在施工区及外围地带的分布及种群数量的变化,不改变其区系组成。 本项目完工后,对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存及觅食基本无影响。 (2)对鸟类的影响 施工期间,工程对鸟类的影响主要是受占地、施工噪声、废气和扬尘以及施工灯光的影响,鸟类将远离项目两侧一定范围活动,将减少鸟类栖息、觅食和活动的面积。就评价范围而言,工程区附近区域内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将明显减少,但就整个保护区江段及周边而言,受影响的面积比例很小,并且工程区上下游都有与施工区域相似的生态环境,受施工影响后,鸟类会迁移至工程两侧适宜其生存的环境。对整个区域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基本没有影响。 (3)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同浮游植物一样,工程施工期主要影响为桥墩施工时围堰以及产生的泥浆水等,由于泥浆水含有大量的SS,若进入水体后会形成污染带,导致大量的浮游动物窒息死亡。 工程施工期间的生产废水经过严格处理后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等集中收集和处置,对工程区河段水质影响甚微。因此,对浮游动物的种类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但是由于施工期围堰施工和港池开挖必然导致局部水域变浑浊或pH改变,这些区域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将有所下降,对浮游动物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 (4)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施工期间,围堰施工、临时占用的施工场地、各种机械设备可能对岸滩上栖息的水生昆虫等底栖动物造成直接的伤害。施工导致的水体混浊和可能的水体污染,将使那些喜洁净水体的腹足纲类和毛翅目类的底栖动物等逃离施工水域,其种群密度将大大降低,甚至会导致这些底栖动物死亡。施工引起的水体扰动将可能使沿岸缓流水滩上的砾石被污泥覆盖,直接影响了水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3、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分析 牛捆塘大桥跨保护区桥梁工程施工期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持续性条件刺激等方面。 施工期,施工场地及桥墩基础的建设将改变原河道部分区域河床及河岸形态等,导致该区域底质、生物群落等的突然改变,系列变化将直接作用于鱼类等。同时,施工期持续性的机械噪声以及振动等通过水体的传导,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过往鱼群受到惊吓或逃避,致使施工水域鱼类资源量有所降低。同时桥梁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悬浮物将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高浓度扩散场,悬浮颗粒将直接对水生生物仔幼体造成伤害,主要表现为影响胚胎发育,悬浮物堵塞生物的鳃部造成窒息死亡,大量悬浮物造成水体严重缺氧而导致生物死亡,悬浮物有害物质二次污染造成生物死亡等。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对悬浮物浓度的忍受不同,一般来说,仔幼体对悬浮物的忍受限度比成鱼低得多,水体悬浮泥沙含量增大主要会影响鱼卵和仔鱼发育。 针对本工程特性,施工期间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主要为围堰施工的影响,围堰施工不仅对河床有扰动大,造成本江段局部悬浮物含量急剧升高,而且会对该水域水流流速流态产生影响;同时桥墩的桩基施工,产生一定量的泥浆水,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也会对该水域鱼类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渔业水质标准要求,人为增加悬浮物浓度大于10mg/L,将对鱼类生长造成影响。本次评估取增量大于10mg/L的范围平均值作为影响范围,根据水质影响评价结果,估算桥梁施工悬浮泥沙增量大于10mg/L的范围可控制在桥位作业区两侧各200m范围内,则影响范围总体可控制在0.2km2之内,在该水域范围内,可能造成鱼卵、仔鱼因高浓度的含沙量部分死亡。 4、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影响预测 (1)工程对鱼类“三场”的影响 本工程对鱼类“三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一方面,工程在施工期间的生活、生产废水、噪音、SS等因素将对鱼类的栖息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威胁,间接对这些鱼类的活动和栖息造成影响。 工程影响水域附近有8处鱼类“三场”,且工程距离“三场”较远,根据预测分析,工程对鱼类产卵场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悬浮颗粒,悬浮物一般在约200m以外逐渐减少,故工程施工对最近的产卵场影响较小,且工程影响水域下游的产卵场,均为经济鱼类产卵场,这类鱼类对产卵场的生境要求不很严格,其产卵地点会随着水文情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且保护区中缓流的河汊、河湾、河流的故道及河流边的缓流水域较多,这类鱼能在相邻水域找到相似生境进行产卵繁殖。但桥梁施工导致繁殖季节产卵场水域SS增加时,将影响这些鱼类胚胎发育,导致孵化率降低;噪音对鱼类产卵也有影响,鱼类产卵时噪音影响可能导致相应区域产卵规模的减小甚至使鱼类产卵停止。同时,泥沙的覆盖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工程下游水域近岸带河床底质,导致区内鱼类饵料生物的减少,从而给鱼类在相应水域的索饵等活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工程对保护区鱼类洄游通道的影响 牛捆塘大桥工程河段是鱼类重要的洄游通道,其施工期对大桥区域水体的扰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鱼类的洄游等活动,但该段水域鱼类通道在河中心段深水区,新增加阻水断面小,也不会阻断洄游通道;工程施工期不会阻断鱼类洄游或通过的通道,只是对水体的扰动使过往鱼群受到一定程度的惊吓。 (3)工程对保护区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牛捆塘大桥河段属于保护区缓冲区河段,工程所在江段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提供洄游通道,同时也因为河道有多样的生境条件,为特有或重要经济鱼类提供产卵、索饵和越冬生境。根据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报告和综合考察报告,在工程施工水域尚未发现国家级保护区鱼类,但该段水域附近适宜鱼类生境较多,在工程附近水域索饵、越冬的鱼类较多。因此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振动、悬浮物对个体小的鱼类影响较大,但这种影响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 (4)工程对保护区功能的影响 牛捆塘大桥工程位于保护区赤水河干流干流湾潭至五马河口缓冲区范围内,本桥梁10年一遇洪水位有2个桥墩位于保护区河段。大桥建设施工阶段对保护区产生的直接影响包括施工产生的噪声、施工废水、悬浮物、以及施工临时占用保护区水域等临时影响。由于大桥预定施工期为18个月,施工期内,其影响将一直存在。施工期的噪声可能会使产卵或洄游鱼类受到惊吓,从而导致该区域鱼类群体的变动,甚至影响到鱼类的产卵或洄游行为。施工废水的排放主要造成水体SS含量的升高,其沉积和覆盖将导致施工水域下游一定河段近岸带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等生物量的减少,造成一定区域鱼类饵料生物的减少,进而影响到鱼类的索饵等。施工期污染源的任意排放,对保护区功能仍有一定损害,应通过相应环保设施、水域生态系统保护措施的实施将影响减低。 大桥基础和桥墩将永久占用保护区一定的水域或陆域面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面缩窄、水位抬升以及对水流的阻滞作用。但总体看来,工程永久占地面积与其对应的江段的保护区水域面积的比值较小,所占保护区面积有限;桥墩及其基础以桩基的形式涉水,不会阻断水流,从其构造以及造成的水文情势的细微变化来看,对鱼类及保护区功能的影响不大。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施工生产中设备材料冲洗废水、拌和站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桥梁基础施工时产生的钻孔泥浆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污染物包括SS、CODCr、石油类,生活污水污染物以BOD、CODCr为主。 1、生活污水 本项目施工高峰期工作人员按30人计,则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总量约2.4m3/d。本项目施工人员就近租用周围住户的房子,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利用现有旱厕进行处理后用于周围的草灌或是农用,不外排(项目周边均为农村环境,农田丰富,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农用是可行的)。因此,本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不会对当地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2、设备、材料冲洗废水 本项目施工时使用的机械设备较多,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含油冲洗废水,排放较为分散。含油冲洗废水产生量虽小,但因石油类物质在自然条件下不易降解,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影响,因此,要求冲洗设备的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后全部回用,不外排,对周围环境不产生影响。 3、桥梁水域施工废水 类比同类工程,桥梁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包括桥梁下部结构作业、桥梁上部结构作业、以及施工工场生产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1)桥梁下部结构作业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桥梁有2个主墩涉水,在枯水期和常年水位条件下,2个桥墩均位于河岸边坡地带,在枯水期进行作业不会涉水施工。 本项目桥墩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钻孔施工时需将大量的泥浆,除部分用于巩固孔壁外,其余将从孔口外溢,为减少粘土(或膨胀土)的开采量,建议对外溢的泥浆回收利用,因此桥墩施工前应设置钻渣沉淀池。根据工程实际,设置 2 口钻渣沉淀池,长、宽均为5.0m,挖深为1.0m,利用挖方填筑池顶挡坎高1.0m,容积为50m3。 开挖土方及钻渣应堆放在附近空地并压实,同时开挖土方可作为沉淀池挡坎,待施工结束后回填钻渣沉淀池,淤泥及钻渣晾晒干后运至弃渣场堆放。 尽管如此,在施工初期围堰施工时仍将产生暂时和局部的悬浮物浓度升高,这些行为可能对局部水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有所影响,但影响是暂时的,且影响范围十分有限。根据类比资料,其影响范围在桥墩施工场地下游100~200m左右。因此桥梁桥墩基础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仅在围堰下沉定位过程中产生悬浮物影响局部水域水环境质量,对水质不会带来明显影响。 (2)桥梁上部结构作业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桥梁上部结构采取现场浇灌的施工方式,由于混凝土采取泵送运输,因而混凝土撒落水体的可能大大降低,故本项目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对水环境基本不产生污染影响。 (3)施工工场生产废水的影响 施工工场产生的生产废水全部经沉淀后循环回用,不外排,故对周围水体不会产生影响。桥梁施工中各大型部件均在预制场中制造,然后通过吊运进行现场施工,因此不存在施工废油的影响。只是桩基施工时机械油污可能随雨水冲刷或泄漏后进入水体,使水体中石油类指标值增加,但是其进入水体的量很小,不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4、拌和站废水 本项目共设有2处拌和站,在施工过程中会有一定废水无组织排放,拌和站废水的主要成分是SS,经过收集沉淀处理后用于农用,不外排。 总之,为保护桥梁跨越水体的水环境质量,评价要求: ①桥梁基础施工尽量选择在枯水季节; ②围堰施工时,采用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方式,设置 2 口钻渣沉淀池循环使用泥浆,减少泥浆排放量,施工完毕后的泥浆经自然沉淀后覆土填埋处理; ③为避免和减小桩基施工现场地面径流形成的悬浮物污染,必要时在桩基旱地施工现场修筑截水沟,将施工产生的含SS污水引至临时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防尘,不外排。 ④拌和区和料场的场地需要用混凝土墙围挡、地面硬化,形成一个封闭的施工区域、围墙基脚硬化、并设置雨水收集装置,沉淀后用于农用,并在车辆进出处设置洗车平台,收集后排入沉淀池中,严禁预制件区域废水进入赤水河中。 综上,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量小,成份简单,经处理后回用不外排。故本项目施工期间对赤水河水环境影响小,且随施工结束而告终。 三、声环境影响分析 桥梁施工需借助于各种机械进行,据调查,目前常用的筑路机械主要有施工机械(打桩机、挖掘机、推土机等)和运输车辆,其噪声源强见表7-2: 表7-2主要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噪声源强 单位:dB(A)
施工期噪声预测可按以下公式进行 : 1)噪声源至某一预测点的计算公式 式中:L1、L2—— 分别为距声源r1、r2处的等效A声级dB(A); r1、r2 —— 接受点距声源的距离,m。 2)基准预测点噪声级叠加公式: Lpe =10×lg[] 式中:Lpe——叠加后总声级,dB(A); Lpi—— i声源至基准预测点的声级,dB(A); N—— 噪声源数目。 根据以上二式可计算出施工设备和运输车辆噪声随距离衰减的情况,计算结果见表7-3。 表7-3噪声随距离的衰减关系表
由表7-3可知,项目施工期间昼间噪声在距声源50m处可达《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限值要求,夜间噪声需在距声源300m处才可达标,因此项目施工期对声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以控制: ①合理选择高噪声场所位置:施工工场应设置在敏感点100m以外的地方; 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22:00~6:00禁止在居民区等噪声敏感点附近施工; ③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工程施工所用的施工机械设备应事先对其常规工作状态下的噪声测量,超过国家标准的机械应禁止入场施工。施工过程中还应经常对设备进行维修保养,避免因使用的设备性能差而使噪声增加的现象发生; ④要求施工单位通过文明施工、加强有效管理。同时采用临时性降噪措施,如采取隔声板等; ⑤施工操作人员及现场施工人员,按劳动卫生标准控制工作时间,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如配戴耳塞、头盔等。 在采取上述噪声防治措施后,项目施工不会对评价范围内声学环境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四、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为在材料运输、桥面铺设等施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扬尘。运送施工材料、设施的车辆,发电机、打桩机等施工机械运行时排放出的废气。在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大气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施工期间,施工场地由于风吹等原因会引起扬尘污染,尤其是在风速较大或装卸、汽车行驶速度较快的情况下,粉尘、TSP的污染尤为严重; ②运送施工材料、设施的车辆以及内燃机、打桩机等施工机械在运行时排出的气体污染物将对空气造成危害; ③本项目设有的2处拌合站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扬尘,对环境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 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如下: ①施工场地在非雨天时适时洒水,润湿路面,包括正在施工的路段及主要运输道路等。洒水频次由现场监理人员据实际情况而定; ②粉状材料如水泥、石灰等应灌装或袋装,禁止散装运输,严禁运输途中扬尘散落,储存时应堆入库房或用篷布覆盖; ③施工工场位置应距敏感点距离不小于100m,并设在当地主导风向下风向处,定期洒水降低扬尘污染。 ④风速四级以上易产生扬尘时,建议施工单位应暂停土方开挖,采取覆盖堆料、湿润等措施,有效减少扬尘污染; ⑤及时清运施工废弃物,暂时不能清运的应采取覆盖等措施,运输沙、石、水泥、土方等易产尘物质的车辆必须封盖严密,严禁洒漏。 ⑥工程完毕后及时清理施工场地。对施工工场除及时进行清理外,应进行绿化或恢复为耕地,种植农作物。 ⑦施工时应按“六必须”、“六不准”执行,即: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施、必须湿法作业、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运渣车辆冒顶装载、不准高空抛撒建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 采取以上措施,项目施工扬尘不会对大气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五、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工程开挖产生的土石方、施工场地产生的工程废料和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一)、土石方弃渣 根据项目水保方案,本项目主体工程土石总挖8333m3(其中路基挖方5216m3,表土清挖3117m3),土石方回填总量5309 m3(其中路基总填方2192m3,绿化及复耕覆土3117m3),处理弃渣3122m3(折合松方4006m3)。弃渣运往拟设于赤水河左岸占地面积4.13亩的弃渣场中堆放。 对于本次方案中的弃渣场,我们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1、弃渣调运及运输合理性分析 本水保方案根据工程弃方数量及沿线分布情况,规划布置了1 处弃渣场。根据工程组成、土石方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经过合理安排,弃渣避免跨河越岭调运,既减少了运输过程中散落造成的影响,同时又尽可能利用现有道路的运输能力,减轻了工程建设对沿线带来的水土流失,满足水土保持强制性约束性规定和工程建设弃渣需要。 2、弃渣场数量合理性分析 根据弃渣场资料统计,弃渣场数量共计1 处,数量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3、弃渣场与土石方平衡、施工工艺、施工组织的合理性分析 弃渣场设置时已考虑了土石方的平衡,弃渣场容量足够容纳路段内的弃渣;从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来看,在满足施工和水土保持需要的同时也可以起到减少占地和降低造价的作用,综合以上观点可认为弃渣场满足土石方平衡和施工工艺的需要,因此布置合理。 4、弃渣场规模合理性分析 从弃渣场的规模来看,水保方案选定的弃渣场容渣量可满足弃渣需要,通过新修部分施工便道可满足交通运输的需要,因此弃渣场的选址和规模是合理的,可以满足工程建设和水土保持两方面的需要。 5、与饮用水源地的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工程和保护水源无关的永久或临时性建设项目,禁止开荒、挖沙取土、破坏植物;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开采砂石、挖沙取土。通过现场踏勘,本项目弃渣场位于饮用水源各级保护区范围之外,弃渣场选址合理。 6、与环境敏感区的关系 根据相关专项报告并结合现场踏勘,本项目弃渣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等所有临时工程均在各类环境敏感区外。 7、与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关系 根据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本项目工程选线最大可能的避开了地质灾害的威胁,即通过修建桥梁等工程措施避开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在工程建设过程只要采取有力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的威胁,达到预防和消除地质灾害危害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上,该工程建设用地总体上是基本适宜的。 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弃渣场均不受地质灾害影响,选址合理。 8、渣场复耕措施的合理性分析 由于项目区耕地资源较少,因此弃渣场后期采用覆土复耕的方式进行恢复,有效的减少了对耕地的占用,因此渣场后期覆土复耕措施合理可行。 9、与压覆矿产资源的关系 根据本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调查报告和实地踏勘调查,本项目沿线未涉及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经调查访问确认,本项目设置的弃渣场不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对项目区矿产资源无不良影响。 10、与水保专项设施的关系 通过咨询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现场实地踏勘调查,本项目弃渣场未损坏和占压已建的水保专项设施治理工程,对项目区水保专项设施无不良影响。 11、弃渣场工程措施合理性分析 弃渣场工程措施包括浆砌片石挡渣墙、浆砌片石(截)排水沟等,以上工程措施完全满足公路行业相关技术规范,同时也满足《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要求,因此弃渣场的挡防和排水措施合理可行,能有效防治弃渣场的新增水土流失。 12、弃渣场植物措施合理性分析 弃渣场后期植被恢复按照“适地适树”和项目区自然环境及立地条件设计,可将弃渣场的新增水土流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满足《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对项目区的绿化景观设计有着积极作用。 13、施工对弃渣场选址调整的建议 一、项目施工时,应进一步优化土石方平衡,如若弃渣数量减少,则应尽量考虑减少渣场数量和渣场占地,将工程弃渣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严禁在赤水河河岸两侧纵深200m 范围内设置弃渣场。 综上所述,本项目所有弃渣场选址合理,不存在重大生态制约因素。 另外,环评建议在施工期在桥梁工程施工作业区下面设置密网收集各类弃渣的措施,避免固废掉落于水中。 (二)、工程废料和生活垃圾 施工产生的工程废料、建筑垃圾等应集中堆放,将有用废料回收利用或作销售处理,不能回收的由施工单位运往环卫部门,不得就地填埋,以免影响施工和环境卫生;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全部及时统一交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理。 在落实以上环保措施后,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不会对区域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分类存放、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不得混装。 六、水土保持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区的 保持总防治范围为0.78hm2,按照主体工程、表土堆放场、施工生产生活区、弃渣场4个防治分区来布设水土保持措施。 (1)主体工程防治区 该防治区包括桥梁工程区和交叉工程区。 a 桥梁工程区 该防治区包括新建工程区的桥梁部分,其桥面排水、机械钻孔排水措施及施工后开挖坡体防护措施在主体工程设计中均已包含,在水保方案中补充现设计阶段未考虑的施工场地表土剥离和回覆、钻渣沉淀、施工期的临时防护措施、植物措施及其施工管理措施。 b交叉工程区 该防治区包括新建工程区的路基部分,该区防护与加固措施在主体工程设计中均已包含,在水保方案中补充现设计阶段未考虑的临时排水设施、临时遮盖、临时拦挡及该工程区的施工管理措施。 (2)表土堆放区 该防治区包括主体工程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及其本区的表土堆放场地,弃渣场表土就弃渣场内堆放,不计入表土堆放区。主体工程未考虑表土堆放区的布置,因此在水保方案增设表土堆放区,该区临时占地1.05亩,其中1#表土堆放区0.3亩,2#表土堆放区0.75亩。在水保措施方面该区应增设施工场地表土剥离和回覆、排水设施、临时植草防护措施、临时拦挡措施及施工管理措施。 (3)施工生产生活区 水保方案中补充施工场地表土剥离和回覆、施工场地的临时排水措施、堆料区的临时遮盖、施工完工后的土地整理及施工场地的管理措施。 (4)弃渣场 工可报告未选定工程区的弃渣场,在水保方案项目组汇同业主一同进行现场调查,在工程区沿线选定了1处弃渣场,水保方案中增设弃渣场的表土剥离和回覆、临时排水措施、弃渣拦挡设计、临时遮盖措施和施工管理。 主体工程在设计时,为了主体工程的安全及施工顺利进行,对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措施及临时占地部分的水土流失考虑则不足。根据水土保持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在已有防护措施的基础上,需补充一些水土保持防护措施,以达到较全面地防止因工程实施而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的目的。 项目建设区水土流失防治将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相结合,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防治体系。根据不同施工区的特点,建立分区防治措施体系,在施工营地等“点”状位置,以临时防护措施为主,施工完毕后辅以工程措施,施工道路等“线”状位置,以临时措施为主;在整个施工区“面”上,进行土地整治,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本项目水土保持措施以“点”为防治重点,即做好各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实现以点带面。 按照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重点治理和一般防护相结合、安全保护和水土资源保护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和恢复、提高土地生产力相结合原则,对建设区水土流失进行系统、全面设计,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 |||||||||||||||||||||||||||||||||||||||||||||||||||||||||||||||||||||||||||||||||||||||||||||||||||||||||||||||||||||||||||||||||||||||||||||||||||||||||||||||||||||||||||||||||||||||||||||||||||||||||||||||||||||||||||||||||||||||||||||||||||||||||||||||||||||||||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一、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对植物的影响 营运期,桥梁工程无污水产生,雨水通过桥面径流进入收集系统,垃圾通过桥梁两侧垃圾桶交由环卫部门,对工程江段的水质影响甚微,因而对浮游植物无明显影响。同时,对地表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影响较小。运营期对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汽车尾气、扬尘等几个方面。 汽车行驶会产生的大量扬尘,这些扬尘沉积在植物叶的表面,不但影响其外观,而且妨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及正常的繁殖。运营期车辆排放的尾气,会造成评价区空气污染,对植物生长有间接影响。 2、对动物的影响 营运期,桥梁夜间照明及大型车辆灯光,可能对鸟类产生一定影响。研究表明,除极少数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外,大多数动物在夜间安静不动,不喜强光照射,夜间车行灯光以及桥上照明灯光等往往会影响动物昼夜生活的生物钟节律,使之不能很好休息,许多动物在选择栖息地时会避开灯光影响。 桥梁工程营运期无污水产生,桥面径流和垃圾都妥善处理,对工程江段的水质影响甚微,因而对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无明显影响。但由于在桥梁运营过程中,底栖动物仍会受到车辆等噪声和振动等因素的影响,对桥梁及附近水域的底栖动物仍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3、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大桥建成后,由于桥墩位于保护区范围之内,桥墩增加了与江水的接触面,桥墩上会附着一些藻类和有底栖动物在此活动,会增加鱼类在此活动,尤其是一些草食性或刮食性鱼类,在桥墩附近的出现频率可能会增加。 大桥建成运行后,其对桥梁附近水域的不利影响主要来自于车辆运行噪声和通过桥梁传导的振动等。环境噪声及振动强度的突然增加,往往导致鱼类受到惊吓而四处逃窜,可能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桥梁所在水域鱼类资源量的减少。但根据噪声在空气和水界面传导耦合方式的分析以及相关大桥建设运行后的调查分析来看,大桥运营期噪声对鱼类资源的影响是较为有限的。 4、水文情势变化对鱼类的影响分析 工程河段两岸为低山丘陵地貌,河床基岩出露,两岸及河床具有较强的抗冲性,控制了河道平面形态,河势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态势;近期受上游水沙条件变化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河床变化相对明显,工程河段呈现微淤态势,总体冲淤变化幅度较小。 根据《牛捆塘大桥工程防洪评价报告》的水文预测结果:当遭遇2-100年一遇洪水时,壅水高度为2.2cm-4.9cm,壅水影响范围为34m-77m,水位壅高值相对于该河段水位的自然变幅较小。当遭遇10年一遇洪水时,大桥附近主流带流速变化范围在0.13~0.16m/s之间。工程河段河床、河岸边界条件较好,河势多年保持稳定,工程实施后,流速的较小增减不会造成工程河段的较大冲淤和河岸坍塌现象。 本工程的建设会占用新的过水面积,工程建设后,除桥墩附近水域的流线在建桥前后有一定的改变外,其余水域的流线在建桥前后基本没有变化,其流速分布、形态基本一致,不存在建桥后引起主槽易位和摆动等河势改变的水流动力条件,且建桥后桥轴线附近流速虽有一定的增加,但增加值横向分布并不连续,建桥后流速的增加在纵向和横向上均有明显的局部性。本工程桥梁全长166.528m,桥梁采用34+75+46m连续刚构跨越赤水河。本桥梁工程2个桥墩位于河道内,其中1、2号桥墩位于主河槽内,桥梁所在河段河道顺直,桥墩轴线与水流方向夹角较小,建桥后除桥墩附近水域的主流线在建桥前后有一定的改变外,其余水域的主流线在建桥前后变化较小,其流速分布、形态大致一致,不存在建桥后引起主槽易位和摆动等河势改变的水流动力条件。 由此可见,建桥后流场的改变仅局限在桥墩附近的较小范围内,从影响水域的流速增加值和变化范围来看,均不会对鱼类的生存和洄游等行为产生明显影响。 5、对鱼类“三场”和保护区的影响 运营期对鱼类“三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影响上的延续,由于施工期影响,在施工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大部分鱼类会重新根据水流、河床地形、饵料生物等条件在适宜的河段来确定“三场”,也有可能回到原来“三场”的位置继续繁衍、栖息。 牛捆塘大桥修建后,表现在车辆增多,运营期的噪声和振动加强,会对邻近水域鱼类繁殖和洄游等行为的干扰方面。但综合以上分析来看,其影响程度是较为有限的。 桥梁运营期,对保护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车辆通过桥面时的机械振动及噪声对鱼类繁殖和洄游等活动有一定干扰。汽车等通过桥面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较大,由于机械振动及噪声对鱼类和水域生态系统影响机制与影响程度尚难以定论。但通过牛捆塘大桥运行后,周边水域仍有小型鱼类索饵场分布及鱼类重要生境的功能并未丧失的结果来看,本工程对鱼类三场和保护区功能的影响不大。 牛捆塘大桥修建后将陆续取消牛捆塘渡口。摆渡产生的扰动对周边水域及邻近水域鱼类的觅食和繁殖活动有一定的干扰,其中渡口附近是鱼类三场集中区域,该渡口的运行特别是鱼类繁殖期间对三场的影响较大。根据同类码头实测资料,轮船对沿线的声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210m范围内,在960m处才能达标。 渡改桥后,运营期通车行驶车辆的冲击力作用在路基上,通过地基传递致使建筑物产生震动,震动大小与路面越平整、车辆重量、车速高低、载货车辆数量有直接关系。所产生的交通噪音和交通振动可能会对桥梁水域鱼类产卵、索饵和越冬场的水生生物带来一定的影响。 类比监测发现,桥梁上汽车噪音强度在81-87dB之间,随着深度的增加,噪声级逐渐减弱,通过桥梁减噪后,这时汽车交通所产生的噪声对水下噪声环境的影响已较小,噪音强度在36.7-55.4dB之间。虽然,牛捆塘大桥最高通行量为14640pcu/d,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避震、降噪措施,如在桥梁两侧设置隔声板等,其影响时可以有限减缓的。因此,桥面上的交通噪声和振动传入水域中的能量很小,水下噪声影响范围有限,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大。 虽然,牛捆塘大桥运行后,增加了两岸来往的车辆,但其产生的噪音值和振动较小,其交通噪音和振动传入水域中的能量将很小,相对摆渡而言,其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小,特别是取消渡口后,能减少对保护鱼类三场的影响程度,体现了渡改桥的生态正效应。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影响分析 运营期废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桥面冲洗产生的路面径流,此外,危险品运输车发生事故后也可能对水环境产生影响。 本工程建设完成后,在运输过程中洒落桥面的少量尘土、油污及垃圾等污物,降水时被冲刷随路面径流进入地表水,对地表水造成一定污染,尤以降雨初期时的污染最为严重。桥面径流污染物主要是悬浮物、石油类等,其浓度取决于交通量、降雨强度、灰尘沉降量和前期干旱时间等多种因素。以本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2.6mm,本项目桥梁长163.5m,桥宽9米计算,桥面径流量为1725.4809m3/a。降雨初期上述污染物将随雨水流入水域,对水环境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工程所在地日最大降雨量为174mm,计算得降雨初期0.5h的路面集水量约为5.33m3。大桥建成后,桥面上车辆来往不可避免会有少量固体碎屑撒落在桥面,也会有一些油污滴在桥上,降雨初期上述污染物将随雨水流入水域,对水环境质量产生一定影响。路面径流中污染物浓度值见下表。 表7-3-2 路面径流中污染物浓度值表
根据长安大学对南方地区路面径流污染情况试验有关资料,降雨初期到形成路面径流的30分钟,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和油类物质浓度比较高,SS和石油类的含量可分别达158.5~231.4mg/l、19.74~22.30mg/l;30分钟后,其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延长下降较快。降雨历时40分钟后,路面基本被冲洗干净,污染物含量较低。通常情况桥面比一般路面较干净,其初期雨水污染源浓度相对较低。 本工程设计中考虑了桥面雨水的排水设施,初期桥面径流经收集后由隔油沉淀池处理,不直接排入河道,因此桥面雨水对赤水河影响较小。 2、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 为保护赤水河水质,减轻对地表水体的影响,应采取如下措施: (1)在营运期禁止漏油、无篷布的货车和超载车上路,以防止桥上车辆漏油和货物洒落,造成赤水河水体污染和安全事故; (2)定期检查桥面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池,保证畅通,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3)在桥头设置警示牌,提醒驾驶人员已进入保护区,小心驾驶,避免造成事故; (4)在桥面设置连续的防撞墩和污水收集装置,防止因交通事故造成石油类污染物影响赤水河水质; (5)主桥跨赤水河,且该河段为珍稀鱼类保护区,严禁将桥面汇水直接排入河中。因此采用纵向排水设施,将桥面雨水通过桥面泄水管排入纵向排水管,再通过设在墩台位置的竖向排水管排入污水处理池,起到隔油、沉淀、蓄毒作用,防止直接排入保护水体。由以上半小时预测结果可知路面集水量为5.33m3,考虑交通事故等环境风险,在大桥两侧桥头处设置一容积为10m3的污水处理池。 另外,本项目位于贵州省划定的国酒特殊水源准保护区,严格执行本环评相关环保措施后,对保护区影响较小。 三、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项目工程分析,本项目运营期间,车辆行驶激起的扬尘及排放的尾气仍会造成一定的空气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CO、NOX、THC和TSP。 本项目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因而扬尘污染较小;但随着本路交通量的不断增大,汽车尾气排放量也呈增加趋势,加剧了对沿线大气环境的污染,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根据大气环境监测结果,表明项目所在区大气环境质量较好。同时,项目周围的植被亦具有较好的空气净化效果。因此,在加强管理的基础上,项目在运营期不会对当地大气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四、声环境影响分析 (1)预测模式 本次评价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T2.4—2009)中推荐的噪声预测模式进行预测。 交通噪声预测模式 式中:(LAeq)i——第i类车的小时等效声级,dB(A); Lw,i——第i类车的参考能量平均辐射声级,dB(A); Ni——在指定时间T(1h)内通过某预测点的第i类车流量; D0——测量车辆辐射声级的参考位置距离,D0=15m; D——从车道中心到预测点的垂直距离,m; Vi——第i类车的平均车速,km/h; T——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1h; a——地面覆盖系数,取决于现场地面条件,a=0或a=0.5; Φa——代表有限长路段的修正函数,其中Ψ1、Ψ2为预测点到有限长路段两端的张角(rad),如下图所示: 图AB为路段,P为预测点; ΔS——由遮挡物引起的衰减量,dB(A)。 混合车流模式的等效声级是将各类车流等效声级叠加求得。如果将车流分成大、中、小三类车,那么总车流等效声级为: 单车行驶辐射噪声级 1)第i种车型在参照点(15m 处)的平均辐射噪声级(dB)按下式计算: 小型车:LA,S= 38.1log(SS)-2.4 中型车:LA,m = 33.9log(SM)+16.4 大型车:LA,L= 24.6log(SL)+38.5 式中:右下角注S、M、L──分别表示小、中、大型车; S──该车型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km/h,本次计算均取50km/h。车型分类标准见表7-4。 表7-4 车型分类标准
注:小型车一般包括小货、轿车、7座(含7座)以下旅行车等; 大型车一般包括集装箱车、拖挂车、工程车、大客车(40座以上)、大货车等; 中型车一般包括中货、中客(7座~40座)、农用三轮、四轮等大型车和小型车以外的车辆,可按相近归类。 2)源强修正 ① 公路纵坡引起的交通噪声源强修正量△L纵坡 计算按表7-5取值。 表7-5 路面纵坡噪声级修正值
注:本表仅对大型车和中型车修正,小型车不作修正。 ②公路路面引起的交通噪声源强修正量△L路面,取值按表7-6取值。 表7-6 常规路面修正值△L路面
注:本表仅对小型车修正,大型车和中型车不作修正。 ③地面覆盖物吸收衰减因子α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地面覆盖物的吸收产生衰减,拟建桥梁两端主要为荒地、河滩地,土质松散,取α值为0.5。 ④噪声传播途径中障碍物减噪量△S ●林带引起的衰减量 密集的林带的附加衰减量是每10m 1~2dB(A),最大不超过10dB。 ●△L农村房屋为农村建筑物的障碍衰减量 一般农村民房比较分散,在噪声预测时,接受(预测)点设在第一排房屋的窗前,随后建筑的环境噪声级按表7-7和下图7-1所示进行估算。 图7-1 农村多排建筑噪声计算示意图 则建筑物噪声衰减量估算值如下表7-7所示: 表7-7 建筑物噪声衰减量估算值
△L声影区为预测点在路堤或路堑两侧声影区引起的绕射声衰减量。 当预测点处于声照区,△L声影区=0 当预测点位于声影区,△L声影区主要取决于声程差δ。 在计算绕射声衰减量时使用菲涅耳数Nmax。菲涅耳数定义为: 式中:Nmax---菲涅耳数; λ---声波波长,m; δ---声程差,m;由下图计算δ,δ=a+b-c。 a ---声源与路基边缘(或路堑顶部)距离,m; b ---接受(预测)点至路基边缘(或路堑顶部)距离,m; c ---声源与接受(预测)点间的直线距离,m。 线源绕射声衰减量的计算模式如下: 其中t=20×Nmax/3。 图7-2 声程差δ计算示意图 环境声级计算 预测点P处的环境噪声为: (dB) 式中:——预测点环境噪声级,dB; ——预测点公路交通噪声值,dB; ——预测点的背景噪声值,dB。 (2)预测参数 1)交通量 根据可研,各预测年交通量预测结果预测结果见表7-8。 表7-8 运营期预测交通量 单位:pcu/d
2)车流量 按上述各预测年的交通量(pcu/d)、和昼夜比系数4.5:1,可计算出绝对车流量,见表7-9。 表7-9 车流量预测结果 单位:辆/h
(3)预测点位 经现场踏勘,本项目运营期沿线噪声敏感点有1处。本项目的预测采用监测结果作为声学环境背景值。预测点位计算参数见表7-10。 表7-10 声环境预测点计算参数
(4)预测结果 根据噪声预测模式和预测参数,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距路线不同距离处的噪声预测值和敏感点处的噪声预测结果分别见表7-11和7-12。 表7-11 交通噪声预测结果
敏感点的噪声预测结果如下表7-12所示: 表7-12 噪声敏感点预测结果
(5)影响分析 由表7-12的预测结果可知,本项目的敏感点牛捆塘村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在项目运营近期(2021年)、中期(2027年)和远期(2035年)昼间、夜间噪声预测值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 本评价要求: ①项目方预留一部分噪声治理费用,在运营期远期进行监测,一旦发生噪声超标现象,则对两头住房采取安装隔声窗等措施,将交通噪声对周围住户影响减到最小。 ②加强交通管制,限制高噪声的机动车辆上路,禁止超速行驶。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将交通噪声对周围住户影响减到最小。 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运营期交通噪声对周围居民的昼间、夜间生活不产生影响。 五、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是过桥行人和司乘人员产生的生活废弃物(如:纸屑、烟头、瓜果皮等)。运营期在桥上设置分类垃圾筒收集行人产生的生活废弃物,由环卫工人定期清扫路面,清理和清洁垃圾筒,同时加强管理,保持桥的整洁,可以有效防止运营期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运营期间会有汽车装载货物的撒落物和汽车轮胎携带的泥沙形成,道路清洁人员应及时清扫,统一收集后送至附近的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置,避免雨水冲刷后进入河道污染水体。 因此本项目运营期的固废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对周围环境无影响。 | |||||||||||||||||||||||||||||||||||||||||||||||||||||||||||||||||||||||||||||||||||||||||||||||||||||||||||||||||||||||||||||||||||||||||||||||||||||||||||||||||||||||||||||||||||||||||||||||||||||||||||||||||||||||||||||||||||||||||||||||||||||||||||||||||||||||||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生态专题评价) 根据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3〕86号)的要求,在自然保护区内建设,需就该项目对保护区的影响开展鱼类环境和水生生物的专题影响评价。受泸州市农业局的委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承担《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专题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 本专题报告于2017年5月26日在成都,由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管理监督办公司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专家审查,提出了相关审查意见,根据专家审查意见提出的修改完善建议,据此报告编制单位再次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针对本次审查专家的相关补充、修改建议,对规划报告等再次进行了认真的补充修改和完善, 根据《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行洪论证与河势稳定评价报告》显示,赤水河干流常年洪水位为50.7m3/s,其对应的水位高程为485m以下(见下表1、2),对应河宽为60.25m,常年最大流量为109m3/s,其对应的水位高程为485.5m左右,对应河宽为66.08m。本方案的桥跨为75m,在常年水位条件下均不涉水(见下图)。 图7-3牛捆塘大桥与常年水位关系图(红线=485.5m,蓝线=485m) 一、评价因子、评价标准、评价重点确定 (1)评价因子 结合本工程的特征以及当地环境特征,确定本项目的评价因子为: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 由于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赤水河水质影响评价因子确定为SS。《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类水域SS人为增加的量不得超过70mg/l。影响区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2、声环境评价因子 噪声:Lq(dB)。噪声评价标准参照《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11399-1989)一类区域标准限值。昼间最大超标4.3 dB(A),夜间最大超标15.7 dB(A)。 3、生态环境评价因子 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产卵场、洄游通道。保证上述因子和功能不受影响。 (2)评价标准 该区域水功能规划地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但受纳水体赤水河干流段为“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缓冲区,按国家相关法规,该水域应执行国家地表水Ⅱ类水标准。本评价中,两种标准都予以考虑。 (3)评价重点 根据工程的排污特征,排污去向以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状况,拟定本评价工程分析的基础上,以及地表水和事故风险分析为重点。 二、对水质的影响评价 牛捆塘大桥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所产生的废水主要分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人员生活区利用现有房屋,工人生活区可直接租用当地已有房屋,但需另建临时施工生活区。生活污水不会排入保护区,对保护区的影响也极小;桥梁修建时设置2个拌合站,施工过程中的砂石料冲洗和混凝土拌和等产生的废水沉淀后循环使用。工程产生废水主要是混凝土养护等产生的废水,这种废水产生量较小,对保护区的影响也非常有限。 工程对保护区水质的影响主要在于施工时围堰和桥墩钻孔所产生的泥浆水,若施工后围堰不进行拆除或泥浆水直接进入赤水河,都会对该江段的水质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工程营运期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桥面附着物被雨水径流冲刷产生的桥面径流污水等。桥面径流污水主要来源降雨时路面及跨河桥梁桥面积水形成的径流水,主要影响为在河流、取水点等路段的桥面或路面径流污水直接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水质恶化。该大桥设置排水管沿全桥纵向排水,在两岸交界墩和桥台处的污水沉淀池沉淀后用作赤水河沿岸绿化植物灌溉用水。避免初期雨水路(桥)面径流污水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对水质破坏程度小。 三、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1)桥址水位分析 1、桥上壅水水位 当赤水河发生50年一遇洪水时(桥址流量为4240m3/s),工程桥址水位壅高了0~0.09m,与建桥前比较,汛期桥前洪水位雍高值不大,壅水范围位于桥前100m左右。 当赤水河发生10年一遇洪水时(桥址流量为2693m3/s),工程桥址水位壅高了0~0.07m,与建桥前比较,汛期桥前洪水位壅高值不大,壅水范围位于桥前75m左右。 数模计算结果表明,牛捆塘大桥建成后对河道行洪的影响不大,桥前壅水高0~0.09m,壅水范围在0~100m之间。 2、桥下跌落水位 当赤水河发生50年一遇洪水时(桥址流量为4240m3/s),桥下水位跌落了0~0.04m,水位跌落值不大,跌水范围位于桥下河道75m左右。 当赤水河发生10年一遇洪水时(桥址流量为2693m3/s),桥下水位跌落了0~0.02m,水位跌落值不大,跌水范围位于桥下河道75m左右。 数模计算结果表明,桥下河道跌水在0~0.04m之间,跌水范围在0~75m之间。 建桥前、后桥址河段水位沿程变化见图7-4。 图7-4 建桥前、后沿程水位变化图 (2)桥址流速、流场分析 根据数模计算结果,桥上、桥下流速变化与桥上、桥下的水位变化对应,变化范围与水位变化范围一致。桥上壅水使桥前水位抬高、流速减小,不同频率流速减小值在0~0.18m/s之间;桥下跌水使桥下水位降低、流速增大,不同频率流速增加值在0~0.14m/s之间。建桥前、后桥址河段平均流速沿程变化见图7-5。 图7-5 建桥前、后平均流速沿程变化图 根据模型模拟结果,不同频率条件下河流水流流向在工程前后变化不大,说明拟建牛捆塘渡改桥对河流流向的影响较小。不同频率下建桥前后河流流场变化过程如图7-6/7-7。 总体来说工程建设对整个河流水流的流速、流向影响均较小。 图7-6 建桥前、后二维流场图(局部放大)(P=2%) 图7-7建桥前、后二维流场图(局部放大)(P=10%) (3)拟建大桥的壅水分析计算 牛捆塘大桥桥位位于一“几”型弯道中间顺直河段,河道较为开阔,枯期水面宽约60m,洪水期河面可达110m左右。 在河道中修建桥梁,会造成桥梁上游的水流流线收缩,桥梁下游水流流线扩散,加上桥梁本身的摩擦阻力,这些都会造成水流能量损失,在桥梁上游形成壅水。由于桥墩的阻水作用,压缩了天然河道过水断面,必然对河道行洪造成一定影响。 桥墩阻水壅水高度经验公式较多,根据本河段情况,选用以下公式: 式中: —最大壅水高度; —系数,当水流紊动作用较大时取=0.10,否则取=0.05。本次计算取0.05; —设计流量; —无桥墩时水面宽; —建桥后过水断面总宽(河宽减去桥墩总宽): —建桥前断面平均水深。 河段壅水曲线全长公式为: 式中: j—水面比降; L—壅水长度。 根据以上公式,牛捆塘大桥建成后的影响情况见下表7-13。 表7-13 牛捆塘大桥工程行洪影响表
牛捆塘大桥修建后,由于桥墩侵占了部分原河道行洪断面,对行洪造成了一定影响,从表6-3-1可以看出:当遭遇2~100年一遇洪水时,壅水高度为2.2cm~4.9cm,壅水影响范围为34m~77m。 (4)工程冲刷与淤积分析计算分析 A、桥上游冲淤分析 本桥工程河段因桥墩对过水面积压缩,使之桥址上游评价河段发生壅水,当发生50年一遇设计标准洪水时,桥前水位壅高4.5cm,尽管同级流量下桥前过水断面有所增加,流速有所减少,但桥址处行洪断面变化不大,断面平均流速变化不大。因此,工程评价河段除桥址上游局部河段可能发生暂时的泥沙淤积外,仍可似为天然状态,流速可似为基本不变,其桥址上游评价河段的水流条件基本相似。所以,桥上游评价河段河床不会因流速的微小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冲淤变化,经一段时间的水流条件的调整仍能处于目前的冲淤平衡状态。 B、桥梁墩台冲淤分析 桥梁墩台冲刷是一个综合冲刷过程,可分为三部分:桥位河段因河床自然演变而引起河床的自然演变冲刷;因建桥压缩水流而引起桥下整个河床断面及普遍存在的一般冲刷;由于桥墩阻水而引起的河床局部冲刷。 a. 自然演变冲刷分析 河床自然演变冲刷是根据河道多年河床断面、地形图、洪水、泥沙等资料,对比、分析逐年自然下切的深度。 自然演变冲刷深度,可通过现场观测调查确定。因无泥沙历史淤积、冲刷分析资料,本次论证未作定量分析计算。 b. 一般冲淤分析 由于桥墩压缩水流,致使桥下流速增大,水流挟砂能力增强,在桥下河床全断面内可能发生暂时的普遍冲刷,经一段时间的水流条件的自然调整后,河床质粗化,年内冲淤可达基本平衡。 根据河床组成质,本次计算采用《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C C30-2015)中非黏性土河床的桥下一般冲刷计算公式修正式进行计算: =16.41m ——河槽一般冲刷深度(m),从水面算起 ——单宽流量集中系数,=1.10 ——桥墩水流侧向压缩系数,=0.982 ——桥下河槽部分桥孔过水净宽(m),=121.86m ——桥下河槽最大水深(m),=13.99m ——桥下河槽平均水深(m),=9.56m ——与汛期含沙量有关系数,=0.46 ——河槽泥沙平均粒径,中细砂层平均粒径=0.5mm;卵石层平均粒径=18mm,综合考虑河槽泥沙平均粒径=12mm(由于未作颗分实验,因此仅根据桥址处河槽泥沙组成和表观现状,根据经验取值) ——河槽部分通过的设计流量,=4240m3/s c. 局部冲淤分析 流向桥墩的水流受到桥墩阻挡,桥墩周围水流结构发生急剧变化,水流的绕流使流线严重弯曲,床面附近形成螺旋形水流,剧烈淘刷桥墩周围,特别是迎水面的河床泥沙,形成冲刷坑的现象,称为局部冲刷。 桥墩局部冲刷深度与涌向桥墩的流速有关,当流速逐渐增大到一定值时,桥墩迎水面两侧的泥沙开始被冲走,产生冲刷,当流速继续增大时,冲刷坑继续加深和扩大,上游来的泥沙有些将滞留在冲刷坑内,因此,冲刷坑内的发展因有大量泥沙补给而减缓,与此同时,冲刷坑内发生了土粒粗化现象,留下了粗粒泥沙,覆盖在冲刷坑表面上,增大了抗冲能力和粗糙度,一直到水流对河床泥沙的冲刷作用与河床泥沙抗冲作用达到平衡时,冲刷就停止了。 本次计算采用《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设计规范》(JTC C30-2015)中的非黏性土河床桥墩局部冲刷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38 式中: ——桥墩局部冲刷深度(m) ——墩形系数,1.0 ——河床颗粒影响系数,=0.68 ——桥墩计算宽度(m),1.2m ——一般冲刷后墩前行进流速(m/s),=4.5m/s ——河床泥沙起动速度(m/s),=1.0m/s ——墩前泥沙始冲流速(m/s),=0.48m/s ——指数,=0.52 c. 墩台基底埋深分析 墩台基底最浅埋置标高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 ——最大冲刷水深(m),18.80m ——桥位断面设计水位(m),=496.63m ——各墩台最大冲刷时标高(m),=477.83m ——基底埋置安全值(m),根据总冲刷深度=2.5m 计算可知,墩台基底最浅埋置标高为475.33m。从牛捆塘大桥工程桥型布置图上可以看出,河槽嵌岩桩的桩基底均位于中风化岩以下20m(对应桩基底高程为466m),满足要求。 以上冲刷深的计算由于受资料的限制,考虑到影响河床演变因素的不确定性和河床演变的随机性,在设计工程桥墩桩基埋置深度时,应根据地质资料按照规范适当加深设置,并采取可靠的防冲措施。 C、桥下游冲淤分析 桥下游河段除临近桥址附近河道的水流流速和形态有所变化,暂时对局部冲刷有所影响,但水流条件变化小,其冲刷很快趋于平衡,恢复到河床稳定状态。而桥下游其它河段河道由于水流条件未发生改变,仍处于原天然状态,所以冲淤变化仍处于原冲淤平衡状态,不会发生新的冲淤变化。 (5)桥址河道行洪影响分析 根据牛捆塘渡改桥的建设方案,桥墩顺水流方向布置,由于桥墩占用了河道部分过水面积,缩小了河道过水断面,使桥址上游评价河段发生壅水,桥墩将对河道过流产生阻水影响,且影响程度随占用的过水面积增大而减小,可知,在50年一遇设计标准洪水时(设计洪水位为496.63),断面面积减少约57.9m2,桥墩阻水率约为4.83%,可见,对于桥址断面来说,与现状断面比较,工程建设占用的有效过水面积较小,因此,桥墩占用的过水面积对河道行洪影响较小。桥址断面及过水断面变化见图7-8和图7-9。 图7-8 桥址断面处断面变化图 图7-9 桥址断面处过水面积变化图 (6)河势影响分析计算 牛捆塘大桥建成之后,工程河段河道水流流态及河势关系受工程建设的影响,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可能造成再造床过程,从河流动力学与河床演变学来看,河床稳定性应由纵向稳定性程度和横向稳定程度来确定。 经计算,牛捆塘大桥所在河段理论计算稳定河宽为=115m,而该河段实际河道河宽为100m~120m,计算稳定河宽与实际稳定河宽基本接近,说明再造床对河道的影响较小,河床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不会发生较大的河床演变现象。 根据工程河段河床由砂卵石和基岩组成的地质边界条件和上述稳定河宽,纵横稳定系数计算成果,经分析不难看出: 1、从定性上分析,工程河段属赤水河上游河段,两岸为稳定的岩质边坡,经历年来水流对河床及河岸的冲刷,现状河道已基本趋于稳定;在拟建桥梁工程实施后,对整个河道的水流形态改变较小,对局部流速改变小,水流对河床的冲刷能力影响小,对该河段的河床演变(纵深和拓宽两个方向)除局部范围会发生暂时、有限的冲淤变化外,对整个河段基本没有影响,该河段河床仍能维持原河床的稳定状态。 2、受边界条件(砂卵石和基岩)控制,河相关系处于平衡状态,从纵、横河床稳定系数计算成果分析,其纵、横河床稳定系数都较大,这表明:该河段河床不存在纵、横河床演变趋势。拟建工程实施后,工程河段河床仍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属基本稳定河床。 综上所述:拟建牛捆塘大桥工程实施后,工程河段河床是属于基本稳定河床,不存在河床纵向下切和横向拓宽冲刷演变过程趋势。 四、对鱼类、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的影响评价 (1)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评价 1、对浮游植物影响 A、施工期 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前章的分析,施工期工人生活区为新建营地,工人生活区位于赤水河两岸,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将建立临时处理系统,工程施工期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保护区影响极小;生产废水主要为混凝土养护废水,其主要被吸收或被蒸发掉,进入保护区的数量极少,对保护区的影响也较小。 工程施工期主要影响为桥墩施工时围堰以及产生的泥浆水等。这些物质如不经处理而直接排放,将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产生较高悬浮物浓度而使水体透明度下降,喜欢洁净水体的浮游植物如鼓藻、喙头舟形藻和绿脆杆藻等藻类,在施工期间浮游植物的密度和数量将会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其死亡,因此在施工期将对这些种类的浮游植物的影响较大;而对于四尾栅藻、点形念珠藻和变异直链藻等耐污染能力较强的浮游植物,施工期对其密度和数量的影响较小。 工程施工期间的生产废水经过沉淀后回收利用,泥浆水经沉淀后,上层水作为施工用水,沉渣运输进入指定的渣场倾倒,对工程区江段水质影响甚微,对浮游植物的种类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不过由于施工期间需围堰施工,不仅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而且会导致局部水域变浑浊或pH改变,这些区域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将有所下降。随着桥墩施工结束,围堰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也逐渐消除。 B、营运期 营运期间,桥梁工程无污水产生,雨水通过桥面径流进入道路绿化带,垃圾通过桥梁两侧垃圾桶运往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对工程江段的水质影响甚微,因而对浮游植物无明显影响。 2、对浮游动物影响 A、施工期 同浮游植物一样,工程施工期主要影响为桥墩施工时围堰以及产生的泥浆水等,由于泥浆水含有大量的SS,若进入水体后会形成污染带,导致大量的浮游动物窒息死亡。 工程施工期间的生产废水经过严格处理后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等集中收集和处置,对工程区河段水质影响甚微。因此,对浮游动物的种类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但是由于施工期围堰施工和港池开挖必然导致局部水域变浑浊或pH改变,这些区域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将有所下降,对浮游动物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 B、营运期 营运期间,桥梁工程无污水产生,雨水通过桥面径流进入道路绿化带,垃圾通过桥梁两侧垃圾桶运往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对工程江段的水质影响较小,对浮游动物的影响有限。 3、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A、施工期 施工期间,围堰施工、临时占用的施工场地、各种机械设备可能对岸滩上栖息的水生昆虫等底栖动物造成直接的伤害。施工导致的水体混浊和可能的水体污染,将使那些喜洁净水体的腹足纲类和毛翅目类的底栖动物等逃离施工水域,其种群密度将大大降低,甚至会导致这些底栖动物死亡。施工引起的水体扰动将可能使沿岸缓流水滩上的砾石被污泥覆盖,直接影响了水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B、营运期 营运期间,桥梁工程无污水产生,雨水通过桥面径流进入道路绿化带,垃圾通过桥梁两侧垃圾桶运往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对工程江段的水质影响甚微,因而对底栖动物无明显影响。但由于在桥梁运营过程中,底栖动物仍会受到车辆等噪声和振动等因素的影响,对桥梁及附近水域的底栖动物仍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2)噪声的影响 人为活动噪声能影响鲸、鸟类和鱼类的日常行为、摄食和生态学过程,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噪声等应急状态下会导致生物体处于一种平衡负荷,生物体适应异平衡付出的代价是造成能量的消耗,进而造成机体各项机能的下降。噪声轻者可致捕食、种间交流和洄游等能力下降,重者可屏蔽动物听觉或引起听觉的暂时失聪。Sverdrup研究发现,在不考虑鱼听觉阈值的情况下,噪声能引发鱼类的内分泌学胁迫应答。Lidia研究发现,噪声可以促使3种淡水鱼皮质醇的分析,并呈现相同的应激反应。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最新研究显示,被不断增强级别的噪音影响的鱼,进食减少且表现出行为紧张,不过,被测检的两种英国鱼种进食减少的方式不同。处于噪音环境的鱼类觅食过程中错误增多,且和同伴鱼交流增多或者自己的活动减少。因此,噪音影响能导致鱼类摄入食物减少可能降低生长速度、存活和繁殖成功率。鱼类或许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觅食,将增加被捕食鱼类吃掉的危险,同时导致其他活动的时间减少。此外,处于噪音环境的鱼类的觅食错误更多,存在可能中毒的危险,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存活。根据《鱼类与环境声》(洪天来),鱼类良好的听觉频率范围一般为16-1033Hz,并随着音频信号的升高,听觉的感度急剧下降。据报道,当鲇鱼在水中正常生活时听到外界的声响有向水面跳跃的现象。跳跃的程度是随声频的变化而递减的。当水中放声的频率在200Hz时,鲇鱼的跳跃反应最为强烈。升到600Hz时,影响就很小,甚至没有反应。在跳跃反应中,测得声频为200Hz时声压为最低值72dB(每微巴)。这表明鱼类对声频、声压的微妙关系。据分析,当频率接近200Hz时,对鱼体的刺激最强烈,其促使鱼类呼吸数剧增,因此导致鱼类惊慌跳跃。 本工程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施工及各种施工机械作业噪声,其中以打桩噪声为最大。但由于打桩时在钢护筒内进行,打桩噪声传入水域的能量很有限,不会造成对水生生物的直接危害。根据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完成的《厦门北通道公铁两用桥工程水下噪声对中华白海豚及渔业资源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利用水听器对海沧钱屿岸壁工程施工时的水下噪声监测结果表明,海域施工中抛石、抛沙以及船舶通行等所造成的水下噪声谱级相比原来的水下背景噪声提高仅约4dB。 因此,营运期由于汽车运行所产生的水下噪声值增加约20~30dB(f=2kHz),但该江段水下总的噪声级较低,在20m处的噪音值低于70dB,低于各项研究限值;随着距离和深度的增加,噪声强度逐渐衰减,因此不会对桥附近水域渔业资源带来大的影响。因此,运营期产生交通噪音可能会对在桥梁水域的水生生境及水生动物带来一定的影响,若采取得当的措施,其影响是可以有效减缓的。 (4)交通振动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剪鳍标记法测定钻井噪声与振动对草鱼生长的影响,张德华,资源、生态与环境科学),钻井噪声与振动对草鱼生长有显著影响,其临界等效噪声和振动级约为84.4dB和90.2dB,影响域径约为8.5m;污染持续时间和体重等生态因素能显著改变钻井噪声与振动对草鱼生长的污染效应;由于在污染消失后草鱼生长率能迅速恢复,这说明钻井噪声与振动对草鱼的影响是可逆的,并未对其产生器质性损伤。 钻井噪声与振动对鲤鱼生长的影响(孙耀,海洋水产)研究结果表明:噪声与振动对鲤鱼生长有显著影响,其临界等效噪声级和振动级约为83.9dB和89.7dB影响域径约为9m;污染持续时间、体重和群居行为等生态因素、能显著改变钻井噪声与振动对鲤鱼生长的污染效应,由于在污染消失后鲤鱼生长率能迅速恢复,说明钻井噪声与振动对鲤鱼的影响是可逆的,并未产生器质性损伤。 张饮江(2012)等研究发现,在连续振动和间断性振动的胁迫下,金鱼的呼吸频率较静止状态下的对照组明显降低。金鱼呼吸频率下降可能是振动胁迫使金鱼心肌受损引起的。喻军等(2014)研究发现,振动与噪声对草鱼的进食量、生长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对进食量比较敏感,等效噪声为80dB,污染距离为40m,显著影响距离为10m;振动强度为85dB,生长率的影响程度远大于摄食量;当振动和噪声强度为NL=94dB,VL=101dB时,最大进食量下降了60%。经测定草鱼的日增长量、转化效率与噪声与振动关系,体重变化与对应的时间呈线性关系;从日平均摄食量可以看出,草鱼的最大平均摄食量跟对照相比,下降60%,平均生长量下降19.5%;当等效噪声与振动强度级达到80和85dB时,对草鱼的摄食量影响显著,所以生长率影响噪声与振动强度分别为80和85dB。 鉴于目前国内外对振动和噪声对鱼类影响的研究甚少,现有资料难以涵盖影响区域所有鱼类。由于工程影响水域鱼类以鲤科鱼类为主,上述对鲤和草鱼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振动的预测值,振动值低于70bd,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相对不大。 (4)桥墩施工泥浆水的影响 项目桥墩在施工时采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在钻孔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泥浆水,若直接进入赤水河中,会对保护区该水域鱼类和水生生物资源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在桥墩附近岸坡上设置围堰沉淀池,将施工产生的泥浆水置入池中,待其充分沉淀澄清后上层水作为混凝土养护用水。泥浆的运输采用钢箱平板车运输,用吊车将钢箱吊装放置到基础施工处收集泥浆、加入固化剂后,使其转化成土壤一样的固体(假性固体)填埋在弃渣场中,根据本项目水保,弃渣场已将泥浆考虑在土石方平衡中。在采取并执行必要的保护措施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保护区的影响。 (5)对鱼类资源的影响 牛捆塘大桥跨保护区桥梁工程施工和运行期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持续性条件刺激等方面。 施工期,施工场地及桥墩基础的建设将改变原河道部分区域河床及河岸形态等,导致该区域底质、生物群落等的突然改变,系列变化将直接作用于鱼类等。同时,施工期持续性的机械噪声以及振动等通过水体的传导,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过往鱼群受到惊吓或逃避,致使施工水域鱼类资源量有所降低。同时桥梁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悬浮物将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高浓度扩散场,悬浮颗粒将直接对水生生物仔幼体造成伤害,主要表现为影响胚胎发育,悬浮物堵塞生物的鳃部造成窒息死亡,大量悬浮物造成水体严重缺氧而导致生物死亡,悬浮物有害物质二次污染造成生物死亡等。不同种类的水生生物对悬浮物浓度的忍受不同,一般来说,仔幼体对悬浮物的忍受限度比成鱼低得多,水体悬浮泥沙含量增大主要会影响鱼卵和仔鱼发育。 针对本工程特性,施工期间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主要为围堰施工的影响,围堰施工不仅对河床有扰动大,造成本江段局部悬浮物含量急剧升高,而且会对该水域水流流速流态产生影响;同时桥墩的桩基施工,产生一定量的泥浆水,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也会对该水域鱼类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渔业水质标准要求,人为增加悬浮物浓度大于10mg/L,将对鱼类生长造成影响。本次评估取增量大于10mg/L的范围平均值作为影响范围,根据水质影响评价结果,估算桥梁施工悬浮泥沙增量大于10mg/L的范围可控制在桥位作业区两侧各200m范围内,则影响范围总体可控制在0.2km2之内,在该水域范围内,可能造成鱼卵、仔鱼因高浓度的含沙量部分死亡。 大桥建成后,由于桥墩位于保护区范围之内,桥墩增加了与江水的接触面,桥墩上会附着一些藻类和有底栖动物在此活动,会增加鱼类在此活动,尤其是一些草食性或刮食性鱼类,在桥墩附近的出现频率可能会增加。 大桥建成运行后,其对桥梁附近水域的不利影响主要来自于车辆运行噪声和通过桥梁传导的振动等。环境噪声及振动强度的突然增加,往往导致鱼类受到惊吓而四处逃窜。公路建成通车后,噪声和振动可能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桥梁所在水域鱼类资源量的减少。但根据噪声在空气和水界面传导耦合方式的分析以及相关大桥建设运行后的调查分析来看,大桥建设和运营期噪声对鱼类资源的影响是较为有限的。 (6)水文情势变化对鱼类的影响 工程河段两岸为低山丘陵地貌,河床基岩出露,两岸及河床具有较强的抗冲性,控制了河道平面形态,河势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态势;近期受上游水沙条件变化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河床变化相对明显,工程河段呈现微淤态势,总体冲淤变化幅度较小。 根据《牛捆塘大桥工程防洪评价报告》的水文预测结果:当遭遇2-100年一遇洪水时,壅水高度为2.2cm-4.9cm,壅水影响范围为34m-77m,水位壅高值相对于该河段水位的自然变幅较小。当遭遇10年一遇洪水时,大桥附近主流带流速变化范围在0.13~0.16m/s之间。工程河段河床、河岸边界条件较好,河势多年保持稳定,工程实施后,流速的较小增减不会造成工程河段的较大冲淤和河岸坍塌现象。 本工程的建设会占用新的过水面积,工程建设后,除桥墩附近水域的流线在建桥前后有一定的改变外,其余水域的流线在建桥前后基本没有变化,其流速分布、形态基本一致,不存在建桥后引起主槽易位和摆动等河势改变的水流动力条件,且建桥后桥轴线附近流速虽有一定的增加,但增加值横向分布并不连续,建桥后流速的增加在纵向和横向上均有明显的局部性。本工程桥梁全长166.528m,桥梁采用34+75+46m连续刚构跨越赤水河。本桥梁工程2个桥墩位于河道内,其中1、2号桥墩位于主河槽内,桥梁所在河段河道顺直,桥墩轴线与水流方向夹角较小,建桥后除桥墩附近水域的主流线在建桥前后有一定的改变外,其余水域的主流线在建桥前后变化较小,其流速分布、形态大致一致,不存在建桥后引起主槽易位和摆动等河势改变的水流动力条件。 由此可见,建桥后流场的改变仅局限在桥墩附近的较小范围内,从影响水域的流速增加值和变化范围来看,均不会对鱼类的生存和洄游等行为产生明显影响。 (7)对生态系统、重点保护物种及其“三场”和洄游通道等影响评价 1、对鱼类“三场”的影响 本工程对鱼类“三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一方面,工程在施工期间的生活、生产废水、噪音、SS等因素将对鱼类的栖息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威胁,间接对这些鱼类的活动和栖息造成影响。另一方面,牛捆塘大桥将有部分桥墩涉水施工,虽然桥梁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期短,污染物发生量小,但机械噪声等可能对鱼类的产卵和越冬活动产生一定的干扰;噪音、悬浮物等因素对鱼类活动、产卵条件影响较大,且施工和运行过程中,噪音和悬浮物的影响是长期的。 工程影响水域附近有8处鱼类“三场”,且工程距离“三场”较远,根据预测分析,工程对鱼类产卵场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悬浮颗粒,悬浮物一般在约200m以外逐渐减少,故工程施工对最近的产卵场影响较小,且工程影响水域下游的产卵场,均为经济鱼类产卵场,这类鱼类对产卵场的生境要求不很严格,其产卵地点会随着水文情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且保护区中缓流的河汊、河湾、河流的故道及河流边的缓流水域较多,这类鱼能在相邻水域找到相似生境进行产卵繁殖。但桥梁施工导致繁殖季节产卵场水域SS增加时,将影响这些鱼类胚胎发育,导致孵化率降低;噪音对鱼类产卵也有影响,鱼类产卵时噪音影响可能导致相应区域产卵规模的减小甚至使鱼类产卵停止。同时,泥沙的覆盖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工程下游水域近岸带河床底质,导致区内鱼类饵料生物的减少,从而给鱼类在相应水域的索饵等活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运营期对鱼类“三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影响上的延续,由于施工期影响,在施工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大部分鱼类会重新根据水流、河床地形、饵料生物等条件在适宜的河段来确定“三场”,也有可能回到原来“三场”的位置继续繁衍、栖息。2 2、对鱼类通道的影响 牛捆塘大桥工程河段是鱼类重要的洄游通道,其建设和运营期对大桥区域水体的扰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鱼类的洄游等活动,但该段水域鱼类通道在河中心段深水区,新增加阻水断面小,也不会阻断洄游通道;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不会阻断鱼类洄游或通过的通道,只是在施工和运营期对水体的扰动使过往鱼群受到一定程度的惊吓。 牛捆塘大桥修建后,表现在车辆增多,运营期的噪声和振动加强,会对邻近水域鱼类繁殖和洄游等行为的干扰方面。但综合以上分析来看,其影响程度是较为有限的。 3、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 牛捆塘大桥河段属于保护区缓冲区河段,工程所在江段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提供洄游通道,同时也因为河道有多样的生境条件,为特有或重要经济鱼类提供产卵、索饵和越冬生境。根据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报告和综合考察报告,在工程施工水域尚未发现国家级保护区鱼类,但该段水域附近适宜鱼类生境较多,在工程附近水域索饵、越冬的鱼类较多。因此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振动、悬浮物对个体小的鱼类影响较大,但这种影响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 五、对保护区功能影响评价 牛捆塘大桥工程位于保护区赤水河干流干流湾潭至五马河口缓冲区范围内,本桥梁10年一遇洪水位有2个桥墩位于保护区河段。本核心区主要功能是主要保护特有鱼类的产卵场,也是多数鱼类的洄游通道。大桥建设施工阶段对保护区产生的直接影响包括施工产生的噪声、施工废水、悬浮物、以及施工临时占用保护区水域等临时影响。由于大桥预定施工期为18个月,施工期内,其影响将一直存在。施工期的噪声可能会使产卵或洄游鱼类受到惊吓,从而导致该区域鱼类群体的变动,甚至影响到鱼类的产卵或洄游行为。施工废水的排放主要造成水体SS含量的升高,其沉积和覆盖将导致施工水域下游一定河段近岸带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等生物量的减少,造成一定区域鱼类饵料生物的减少,进而影响到鱼类的索饵等。施工期污染源的任意排放,对保护区功能仍有一定损害,应通过相应环保设施、水域生态系统保护措施的实施将影响减低。 大桥基础和桥墩将永久占用保护区一定的水域或陆域面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面缩窄、水位抬升以及对水流的阻滞作用。但总体看来,工程永久占地面积与其对应的江段的保护区水域面积的比值较小,所占保护区面积有限;桥墩及其基础以桩基的形式涉水,不会阻断水流,从其构造以及造成的水文情势的细微变化来看,对鱼类及保护区功能的影响不大。 桥梁运营期,对保护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车辆通过桥面时的机械振动及噪声对鱼类繁殖和洄游等活动有一定干扰。汽车等通过桥面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较大,由于机械振动及噪声对鱼类和水域生态系统影响机制与影响程度尚难以定论。但通过牛捆塘大桥运行后,周边水域仍有小型鱼类索饵场分布及鱼类重要生境的功能并未丧失的结果来看,本工程对鱼类三场和保护区功能的影响不大。 六、施工期、运行期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1)风险预测 风险源于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人的主观有限性。通常来说,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大桥的建设主要是对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等产生不利影响,对社会环境和公众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次风险分析将针对在建造大桥相应配套工程时,而产生的特殊风险进行分析,如施工安全风险、运营安全风险、环境影响风险、地震灾害风险、风致灾害风险、船撞风险及水文风险等重大安全。 (2)施工期和营运期风险影响 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作业机械产生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施工营地和施工机械噪声将会对该区域中珍稀鱼类产生噪声干扰和水体污染。由于本工程虽在枯水期有一个桥墩需围堰施工,但产生的风险较小。 运营期将不会有生产生活废水、悬浮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产生进入水体,仅有噪声和振动会对鱼类产生影响,根据分析,噪声和振动对鱼类影响有限,对渔业资源基本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桥面积水的排量和排放事件,相对于赤水河水环境的水容量和水流情况,正常状态下,江水具有稀释自净的能力,不会改变水质类别,风险较小。此外,运营期内由船舶撞桥事故带来的溢油泄漏事故,桥面上行驶的危险品运输车辆发生泄漏,造成危险品进入水体产生严重的水污染,但事故概率很低。 (3)石油类泄漏事故的风险后果预测 桥梁施工期间涉及石油类危险物料,根据本项目具体情况涉及物料通过泄漏危害事故,泄漏主要表现在物料储存过程中箱体、储罐、焊缝、包装物等关键部位发生破损,而导致的物料泄漏和因不可预知的事故而导致的泄漏,主要包括设备设施损坏和人为原因泄漏(如误操作、违章操作等)。一旦发生机械近河道大量漏、冒、泄油意外事故将对水环境的危害。 本工程在运营期间石油类泄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航道发生船舶撞桥事故导致溢油或者运输的危险化学品泄漏;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在大桥桥面发生事故导致危险品泄漏进入水中。当发生溢油或化学品泄漏事故时,会对该水域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影响,如杀死河流中的鱼类、毒害有机生物,对水生生物、珍稀特有鱼类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一旦发生溢油事故或可溶性化学品泄漏事故,其影响将是严重的。 七、渡改桥后对保护区功能的影响分析 根据泸州市相关文件,牛捆塘大桥修建后将陆续取消牛捆塘渡口。摆渡产生的扰动对周边水域及邻近水域鱼类的觅食和繁殖活动有一定的干扰,其中渡口附近是鱼类三场集中区域,该渡口的运行特别是鱼类繁殖期间对三场的影响较大。根据同类码头实测资料,轮船对沿线的声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210m范围内,在960m处才能达标。 图7-10取消渡口与牛捆塘大桥及鱼类三场的关系的位置关系图 渡改桥后,运营期通车行驶车辆的冲击力作用在路基上,通过地基传递致使建筑物产生震动,震动大小与路面越平整、车辆重量、车速高低、载货车辆数量有直接关系。所产生的交通噪音和交通振动可能会对桥梁水域鱼类产卵、索饵和越冬场的水生生物带来一定的影响。 类比监测发现,桥梁上汽车噪音强度在81-87dB之间,随着深度的增加,噪声级逐渐减弱,通过桥梁减噪后,这时汽车交通所产生的噪声对水下噪声环境的影响已较小,噪音强度在36.7-55.4dB之间。虽然,牛捆塘大桥最高通行量为14640pcu/d,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避震、降噪措施,如在桥梁两侧设置隔声板等,其影响时可以有限减缓的。因此,桥面上的交通噪声和振动传入水域中的能量很小,水下噪声影响范围有限,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大。 根据古蔺县和毕节市历年人口增长趋势及全域人口控制目标,2015~2020年、2021~2025年、2026~2030年、2031~2035、2035~2040年项目影响区人口增长率分别按1.0%、0.9%、0.8%、0.7%和0.6%控制。 根据项目影响区未来出行比例及人口预测结果经计算得到经本项目的出行发生量,计算结果见表7-14。 表7-14 影响区人口及出行发生量预测结果表
虽然,牛捆塘大桥运行后,增加了两岸来往的车辆,但其产生的噪音值和振动较小,其交通噪音和振动传入水域中的能量将很小,相对摆渡而言,其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小,特别是取消渡口后,能减少对保护鱼类三场的影响程度,体现了渡改桥的生态正效应。 八、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评估 牛捆塘大桥桥墩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段,将直接造成此大桥所在水域保护面积一定程度的缩小。 调查水域共有三场8处。鲤、鲇、黄颡鱼类产为产粘性卵鱼类,卵产在砾石上,根据这些鱼类产卵的特性,若繁殖季节产卵场水域SS和碱性废水的增加将影响这些鱼类胚胎发育,导致孵化率降低;噪音对鱼类产卵也有影响,鱼类产卵时较大的噪音影响可导致鱼类产卵停止,同时,在施工期的噪声可能会使产卵或洄游鱼类受到惊吓,从而导致该区域鱼类群体的变动,施工废水的排放主要造成水体SS和碱性废水含量的升高,其沉积和覆盖将导致施工水域下游一定河段近岸带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等生物量的减少,造成一定区域鱼类饵料生物的减少,进而影响到鱼类的索饵等。该工程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主要施工期、运行期不会造成影响,尽管该工程造成的渔业损失是间接的,有限的,但对保护区间接经济损失还是存在的。 由于赤水河流域水域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间生物多样性丰富,难以对其进行生态价值评估。本桥梁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对保护区的影响也是持久和复杂的过程,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亦难以评估。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尚需要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来予以解答。 九、主要保护措施及有效性分析 牛捆塘大桥施工建设和建成后营运对保护区鱼类资源造成一定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相关规定,业主应对鱼类资源的损失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国内目前对于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的措施包括栖息地保护、增殖放流、人工渔礁、人工异地移养、种质资源库保存、工程技术措施维系生态廊道等。 由于本工程位于保护区缓冲区,在大桥主墩施工建设阶段以及桥梁运营期对保护区的功能可能产生一定程度负面影响,因此对于渔业资源和保护区的维护方式选择栖息地保护模式。指导思想是以预防为主,在赤水河干流进行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全程进行邻近水域鱼类资源和水体环境的跟踪监测,同时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等。 根据牛捆塘大桥在建设施工阶段和建成后通车运营阶段对保护区水域环境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不同,本工程对于资源的保护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大桥建设施工阶段;本阶段环境保护目标以控制噪音及水土流失、水域污染为主,辅助鱼类资源及水域环境监测。 第二阶段为通车营运阶段,本阶段环境保护目标以建立交通事故环境损害风险评估及救治响应预案为主,辅以资源和环境监测、渔民转产转业,期满后依据资源调查及评估结果再行确定后续方案。 (1)水污染防控措施 1、设计目标 生产废水:施工生产废水主要含SS、石油类,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生产废水SS浓度应控制在70mg/L以内,船舶含油污水中含油量控制在15mg/L以内。 生活污水:施工期生活污水处理目标依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控制,BOD5、CODcr排放浓度分别控制在20mg/L、100mg/L以内。 2、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 A、施工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桥梁施工中SS的发生量主要取决于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土石质量和粒度分布情况等。施工中应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优化施工设计方案,合理安排施工灌注桩进度,加强施工组织和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施工设计和施工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悬浮泥砂的发生量。 此外,弃渣必须在指定地点倾倒,不得在沿途或指定点以外的江面随意抛泥。 B、陆域施工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1、针对混凝土养护废水水量小、排放不连续且悬浮物浓度较高等特点,采用间歇式自然沉淀的方式去除易沉淀的砂粒。设置一个简易矩形沉淀池,混凝土养护废水排入池内,静置沉淀6h以上,可以去除大部分SS。 2、施工机械维修产生的废水量很小,设计采用小型隔油池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洒水降尘。 3、施工前做好陆域用地地表的清理工作,清理的各种垃圾禁止排入河流。 4、在施工场地建临时导流沟,将暴雨径流引至专用雨水管网排放,避免雨水横流现象。 C、陆域生活污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工人生活区为利用租赁现有厂房,施工生活区可直接租用当地已有房屋,需另建临时生活区,生活污水沉淀后循环使用,因此工程施工期间生活污水对保护区影响极小。 3、运行期水污染防治措施 桥面径流经桥面排水沟流入赤水河两岸道路两侧,作为两岸农田灌溉用,其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大桥在长期营运过程中,存在着因车辆机械故障、人为操作失误和恶劣天气影响引起的撞车、翻车事故。若车辆载有液态化学危险品或其他含污染物的物品,则有可能大量泄漏到桥面和桥下水域中,从而对桥下水域以及周围水域的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采用桥面收集系统及隔油沉淀池,减小对赤水河水环境的影响。 (2)悬浮物影响防治措施 根据本工程特性,产生悬浮物主要为围堰施工,钻孔灌注桩施工、混凝土养护等时段产生的悬浮物,针对这些特点,应采取下列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对保护区的影响: 1、采用钢板围堰的方法,减少围堰面积,减轻SS对河水污染。 2、建、构筑物的养护等产生含SS废水,应设集水池经沉砂处理后再进行回收利用。 3、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应抽提输送至陆域沉淀池沉淀处理,不得直接排放到江水中。 4、加强桥基岸坡植被绿化和维护,减少水土流失。 (3)固体废物影响防治措施 1、渣场处理措施 项目废弃土石方考虑与城市其他在建或拟建项目形成挖填平衡,不另设弃渣场;工程施工过程中,桥墩的施工会有少量开挖工程,会产生一定量的弃土,同时泥浆水在沉淀处理后会产生少量的沉渣。本报告要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挖方和钻渣将被用于铺筑路基,对于不可利用钻渣及泥浆,配备密闭式运输车辆及可移动钢箱进行收集,土方、渣土等运输时,采用密闭式运输车辆。泥浆的运输采用钢箱平板车运输,用吊车将钢箱吊装放置到基础施工处收集泥浆、加入固化剂后,使其转化成土壤一样的固体(假性固体)填埋在弃渣场中,根据本项目水保,弃渣场已将泥浆考虑在土石方平衡中。 2、生活垃圾处理措施 根据前节分析,施工期利用工程附近房屋作为工人生活区,工人生活垃圾纳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由专门垃圾运输车辆收集后进入城市垃圾处理系统处理。运行期通过桥梁上设置的垃圾桶收集后统一送往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 通过以上措施对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可减缓固体废弃物对保护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4)噪声及振动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 施工区位于鱼类进入上、下游水域索饵、产卵、繁殖的主要通道上。工程的打桩等作业所产生的会使安全区以外鱼类迅速出逃,起到大范围驱赶作用。 1、工程涉保护区桥墩基础部分的施工应严格限定在11-2月份,避开禁渔期。 2、施工机械要采用低噪声设备,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使施工机械保持良好状态,避免超过正常噪声运转。对高噪声设备,应在其附近加设可移动的简单围障,以降低其噪音辐射。 3、加强施工区附近交通管理,避免交通堵塞而增加车辆噪声。 4、设备选型要选择符合声环境标准的低噪声设备,个别高噪声源强设备采取消声隔声设施。 5、合理布置机械作业通道、车辆运行通道、设置标志信号等,以使施工区区作业高效有序,减少鸣笛。 2、运营期 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碰撞、汽车自身零部件的运转(如发动机、排气管等)以及偶发的驾驶员行为(如鸣笛、刹车等)都是产生噪声的原因。交通噪声是宽频带的,即含所有可听范围频带的能量。 由于交通量、汽车种类、行驶速度以及一些偶发的驾驶员行为都直接影响交通噪声的大小,故对于同一地点来说,在不同的时刻其噪声声级是变化的。 世界各国在交通噪声防治方面都进行了许多的研究,现被广泛采用的公路降噪主要有声屏障技术、低噪声路面、绿墙、降噪绿化带和设置禁令标志牌等措施,鉴于牛捆塘大桥设计和施工等特点,采用低噪声路面,降低汽车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较为适宜;同时,应在近桥梁段设置禁止鸣号等标志牌,以减小喇叭声对保护区水域及水生生物的干扰。 (5)雨污分离及事故池 本工程桥面排水采用有组织集中排水,桥面两侧设置纵向排水管,桥面汇水通过桥面泄水口进入纵向排水管,由排水管引入河堤外侧沉淀池,经沉淀后用于周边农村灌溉用。 本工程沉淀池功能为分流制排水系统径流污染控制,即将桥面初期雨水进行收集沉淀,而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系统。沉淀池调蓄量,按降雨量计:本次设计取6mm。即6mm降雨量的初期雨水进入沉淀池沉淀处理。超过6mm降雨标准的雨水,由于其水质已经较高,可直接溢流排入市政雨水系统。在牛捆塘大桥南、北岸设置沉淀池,为减少附属设施对保护区的占用,本工程将沉淀池设置在十年一遇洪水位以上。 沉淀池加铁丝网围护,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并立警示标志以策安全。沉淀池的平时状态应是放空存水且阀门关闭,遇到下雨,应立即开启阀门,雨后立即放空池水,然后关闭阀门。沉淀池中的水应定期化验分析,及时清理池底的沉淀,不能污染后河。对于危险品运输车辆的交通事故应建立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应立即派人查看并确认阀门关闭。 (6)运营期桥面石油等液态危险品泄漏防范措施 运营期桥面石油等液态危险品泄漏主要来自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在大桥桥面发生事故导致危险品泄漏。当发生溢油或化学品泄漏事故时,若液态危险品通过桥面进入赤水河,会对该水域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影响,如杀死河流中的鱼类、毒害有机生物,对水生生物、珍稀特有鱼类产生巨大影响。 本工程采用以下措施防控运营期桥面石油等液态危险品泄漏: 1、建立风险事故应急防控措施,对于危险品运输车辆通过桥梁采取严格的申报和安检制度,以排除排除安全隐患。 2、桥梁工程设计有纵向排水沟,该排水沟与桥梁两侧事故池相连,当发生事故导致液态危险品泄漏时,液态危险品将沿排水沟到事故池,在此经过收集后进行统一处理。 (7)其它影响源防治措施 为保护保护区水生生境,沿线施工不得取用河道内的沙石;桥面养护废水和初期雨水经导流槽引入桥端的沉淀池进行处理;加强赤水河沿线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沿赤水河江段不新增排污口,严格执行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施工营地应尽量远离保护区水域,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和教育,最大程度降低对保护区的人为干扰。相关生态补偿措施应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8)施工期和运行期风险事故防治措施 1、预防管理措施 防范危险品运输风险事故的最主要措施是要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部门颁布的危险品运输相关法规。相关法规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保护条例》等。结合公路运输实际,具体措施如下: 1、在桥梁两头设置车辆限速、禁鸣标志,设置“保护区”指示牌,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安全行驶。 2、加强对从事危险品运输业主、驾驶员及押运员的安全教育和运输车辆的安全检查,使从业人员具有高度责任感,使车辆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3、危险品运输车辆在进入公路前,应向当地公路运输管理部门领取申报表,在入口处接受公安或交通管理部门的抽查,并提交申报表。申报表主要报告项目有危险品运输执照号码、货物品种、等级和编号、收发货人姓名、装卸地点、货物特性等。危险品运输车辆一般应安排在交通量较少时段通行,在气候不好的条件下应禁止其上路,从而加强对运输危险品的车辆进行有效管理。 4、实行危险品运输车辆的检查制度,设置危险品运输申报点。对申报运输危险品的车辆进行“准运证”、“驾驶员证”、“押运员证”和危险品运输行车路单(以下简称“三证一单”)检查,“三证一单”不全的车辆将不允许驶上公路。除证件检查外,必要时应对运输危险品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如《压力容器使用证》的有效性及检验合格证等,对有安全隐患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在未排除隐患前不允许进入公路。 5、设置提示标志牌,提醒危险品运输车辆司机靠边行驶,主动申报和接受检查。 6、交通、公安、农业、环保部门要相互配合,提高快速反应、处置能力,要改善和提高相应的装备水平。 2、应急处理管理制度 为保护沿线重要环境敏感点的环境,应对拟建公路跨河路段特别是进入牛捆塘大桥的危险品运输风险问题予以足够重视。为此,建议沿线各级政府将拟建公路以上路段的运输风险的应急救援问题纳入到道路化学危险品运输事故应急预案。该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和制度、应急工作规程和处置原则等。组织机构由泸州市的交通局、公安局、农业局和环保局分管领导联合成立道路化学危险品运输事故协调小组,负责组织协调道路危险品运输事故的抢救和处理工作。工作职责主要有研究制订本市道路化学危险品运输安全措施和政策,建立辖区内化学危险品运输业户和车辆、人员档案,定期开展对道路化学危险品运输业户的安全检查,并定期召开协调领导小组成员会议,通报道路化学品运输事故情况,定期组织道路化学品运输业户负责人、驾驶员、押运员、装卸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做好道路化学危险品运输事故的统计与上报工作等。应急工作规程及处置原则有以下几点: 1、一旦事故发生,任何发现人员应及时通过路侧紧急电话或其它通讯方式向监控通信分中心或道路化学危险品运输事故协调小组报告。 2、监控通信管理所或协调小组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通知就近的公路巡警前往事故地点控制现场。同时,通知就近的地方消防部门派消防车辆和人员前往救援。 3、如果危险品为固态,可清扫处置,并对事故记录备案。 4、如果危险品为气态且有剧毒,消防人员应戴防毒面具进行处理;在危险品逸漏无法避免的情况下,需立即通知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必要时对沿线处于污染范围内的人员进行疏离,避免发生人员中毒伤亡。 5、如果危险品为液态,并已进入公共水体,应立即通知农业和环保部门。农业和环保部门接报后立即派环保专家和监测人员到现场进行监测分析,配合相关部门及时打捞掉入水体的危险品容器。 3、应急措施建议 由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人车争道、大型家畜进入道路避让不及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应在居民两岸引桥设立封闭、隔离设施,杜绝上述事故隐患;本工程位于涉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引桥沿线沿途居民分布,极易发生攀爬、翻越交通隔离设施行为,为车辆运行带来潜在隐患。公路养护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定期在道沿线宣传相关安全知识,消除潜在安全隐患。 为防止船只与桥墩相撞事故的发生,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2002年第355号令);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联合当地海事和航道管理部门,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加大河内巡查密度,严禁浓雾天气开航,运输危险货物应办妥危险货物申报手续,杜绝事故隐患。 建立公路管理部门和保护区管理部门对珍稀鱼类意外伤害联合应急救护机制,并制定相应预案,指定相关渔民和渔船作为紧急救护船。对于因交通事故造成的该江段水域环境事件应及时报告保护区相关机构并采取紧急救护措施。 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水环境风险评价部分建立车辆事故环境风险评价机制;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港口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预案分为一、二、三级,分别响应严重程度不同的交通事故环境处理: 7-15 交通事故环境风险预案应对等级
一级环境事故风险预案:应对发生较为严重的交通事故,造成车辆倾覆坠江,车辆装载的化学品落入桥下水域,或船舶撞击桥墩倾覆。应及时出动清污或消防作业船只在受污染水域投放围油栏控制污染物扩散面积,并投放吸油吸油毡或吸油栏将油污吸附;对于固体漂浮物应及时投放网具进行阻拦和打捞;污染物的处理应在岸上进行,以避免二次水域污染。 二级环境事故风险预案:应对发生较为严重的路交通事故(车厢装载油料、化学品等货物泄漏于桥面)、或船舶撞击桥面造成燃油泄漏形成较大面积污染。对于桥面化学品泄漏,应及时进行洗消车洗消作业,清除污染物。同时,对于洗消作业废水应及时通过排水沟倒流引入应急事故处理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待无害化处理后用于道路除尘和绿化用水。对于船舶燃油泄漏,应及时投放围油栏和吸油毡,吸附燃油。 三级环境事故风险预案:应对车辆装载的固体货物或无剧毒的化学品因车速、避让等引起的散落状况,散落面积不大的,应及时进行人工清扫或清洗作业,避免因降雨或大风带入下方水体。 为防止船只与桥墩相撞事故的发生,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2002年第355号令);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联合当地海事和航道管理部门,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加大河内巡查密度,严禁浓雾天气开航,运输危险货物应办妥危险货物申报手续,杜绝事故隐患。 建立公路管理部门和保护区管理部门对珍稀鱼类意外伤害联合应急救护机制,并制定相应预案,指定相关渔民和渔船作为紧急救护船。对于因交通事故造成的该江段水域环境事件应及时报告保护区相关机构并采取紧急救护措施。 工程应预留预防应急处理风险事故防范资金,一旦发生风险事故,由工程方承担相关费用。 4、鱼类应急救治预案 工程施工期间和桥梁营运期间可能因为其他原因导致鱼类受伤或死亡,建立应急预案,能较好的应对和处理鱼类突发事件,从而达到保护鱼类资源的目的。建议将鱼类应急救护经费纳入工程管理中,一旦出现鱼类死亡事件,由业主负责相关费用,与风险事故一同纳入工程预算,由工程方承担相关费用。 (9)主要繁殖期避让措施 根据农业部《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决定从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时止,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10年。为减轻工程建设活动对鱼类繁殖的影响,应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和施工调度,特别是在主要鱼类繁殖期的3-6月禁止水下施工。 1、业主单位应设定专人负责处理承包商与环境保护目标(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发生的环境问题,监督在施工期间各种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并且要求承包商至少有一名主要行政领导负责环境保护工作,以配合业主共同落实各项环保措施。 2、在工程设计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水域沿岸设立警告标示碑牌,繁殖季节严禁桥墩的施工作业,桥梁主墩的围堰施工应限制在每年11-2月份枯水期,严禁在主要鱼类的繁殖期渉保护区桥墩施工。 (10)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措施 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能够进一步摸清牛捆塘大桥项目修建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无法预知的影响适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及保护措施的调整,同时又能检验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等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在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根据工程特点及相关保护措施实施进度,合理安排监测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针对本项目设置如下监测内容: 1、施工期: (1)监测施工期工程及下游河段水质变化情况,包括悬浮物、COD、BOD5等指标。 (2)监测施工期噪声、震动的影响情况。 (3)监测工程河段水生生物情况。 (4)监测工程河段鱼类活动、鱼类资源、鱼类索饵场、产卵场变动情况,尤其是下游的重要鱼类产卵场的影响。 (5)监测时间:自本工程开工之日至工程完成,每年的2-4月或9-10月进行检测,按照工程施工期,监测1次。 (6)监测断面:在牛捆塘至鱼塘河大桥之间设置3个断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运营期: (1)主要对在运行期内风险事故及该江段水生生物、鱼类三场的影响监测及增殖放流效果的分析。监测时段为大桥建设后3年内进行,连续监测3次。 (2)监测区域:工程影响河段。 (3)监测断面:建议于牛捆塘至鱼塘河大桥之间河段设置水生生物和鱼类监测断面,实际工作中可根据需要对监测断面进行适当调整。 3、估算监测: 每次约15万元,4次为60万元。 表7-16 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费用(万元/次)
由于该项监测专业性强,业主应委托有相关能力的专业技术水平单位承担,监测按照相关标准的方法进行。项目监测承担单位应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到管理部门,以便及时安排和调整保护工作。业主和施工方应配合渔政部门的监督,并对施工人员和沿岸居民进行鱼类保护的宣传工作。 (11)实时在线监控措施 为确保牛捆塘大桥按照环保要求施工,使之建设过程中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同时为有效的对工程影响水域的渔业资源状况进行监控,有必要对工程区域渔业资源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为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监控内容: 1、监控工程环保措施实施情况; 2、监控施工期及运行期渔船数量、变动及活动情况; 3、监控地点:建议在牛捆塘上、下游设3个实时监测点。 4、监控时段:本检测时间为常年监测,本工程提供监控系统硬件设备费用,监测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由业主统一安排,其监测数据纳入渔政管理系统中。 表7-17 施工期和运行期管理实时在线监控经费预算表
(12)施工期和运行期管理措施 本次评价的牛捆塘大桥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段,其建设会对保护区内的珍稀、特有鱼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建议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强施工期和营运期对保护区的管理。加强渔政管理,加强《渔业法》的宣传,发动群众参与鱼类资源的保护,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为确保各项监督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业主应加大施工期和运行的监管力度,并配备设施、设备,将管理经费纳入工程预算。监督管理费用约47万元。 在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期,除了工程业主应设立由工程技术、环保和安全等方面人员组成的环保工作部门,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外,保护区有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工程施工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河段、施工期的核实,工程规模的控制,有利于减缓工程影响的各项环保措施的落实等。 因此,建议建设单位与渔政主管部门建立协调小组,加强施工期和营运期对影响区域的管理,并在工程影响区域加大宣传力度,设立宣传和警示牌,专门设立监管支出项目,纳入工程预算。 表7-18 管理经费预算表
1、加强施工期监管 在施工期内,若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保护区管理部门并邀请有关野生水生动物专家进行指导,把对水生野生动物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在项目监测期内,业主要对所采取的环保及监测措施及时以年度报告的形式提交给保护区管理部门。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相关管理机构每季度要对施工现场相应环保措施落实情况与保护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各项补偿措施的落实到位。为确保施工期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业主应向相关主管部门提供一定的工作经费,监管时间主要集中在施工期和运行初期,按每年20万元计算,约40万元。 表7-18 施工期监管内容
2、加强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台、电视、报刊、网站等传播方式,采用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禁渔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安全,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在宣传内容和方式上,要突出特色,讲究实效,使禁渔宣传工作做到"广播有声,电视有影,报刊有文";要配合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渔政管理机构工作组深入施工点等场所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禁渔通告,出黑板报,配备宣传车、船巡回广播,制作宣传手册,发放禁渔宣传画册、日历,向群众举办渔民座谈,在电视台连续滚动播出禁渔宣传口号,制作安装永久性禁渔标志石碑,在禁渔区域树立倒计时牌,发送手机短信,以确保禁渔制度在全社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取得渔民以及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为禁渔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表7-18 宣传设施费用预算
3、健全监督举报制度 在禁渔期,要健全禁渔举报制度,设立24小时值班举报电话,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方式公开,接受广大渔民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对群众举报的情况要认真研究,及时处理,要明确负责查处的部门、要求和时限,同时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工作纪律,不泄露举报人及有关举报情况,切实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13)加强工程施工的环境监理 本工程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水干流段,施工过程与沿线河流都有密切的联系,文明施工管理工作不容忽视。文明施工必须生态、环保意思,体现有利发展生产、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本工程监理实施必须达到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本工程涉及缓冲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针对本项目,桥梁环境保护监理控制的主要内容是生态、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等。建议,建设单位在监督施工单位贯彻有关文件中的环境保护方案,做好环保措施。 图7-12环保监理工作流程 图7-13环保巡视检查程序 主要措施如下: 1.通过对施工区污染源分布情况调查,根据污染源分布的总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监理工作。 2.对原地形地貌的破坏,施工完成后必须予以恢复。临时便道的修建,如对地表水系造成影响,施工中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对原来的地表水系要予恢复,防止地表水土流失或造成堵塞,排泄不畅。 3.取土场,弃土场的使用和恢复。施工弃碴不得弃入河流,不得影响现有地表水系,应集中在指定弃碴场地。 4.施工污水不得直接排入地表,也不得直接排入附近河湖中,应设污水沉淀池、气浮池,施工中产生的废碴、废液应按有关环保要求进行处理,不得随意弃置、排放;施工营区的生活污水,必须建立适当的污水处理措施,不得直接排入附近河湖之中。 5.施工场区的环境保护。施工场地要进行适当绿化,以便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必须集中放置运至当地的垃圾处理点,不得随意丢弃。施工场区有专人进行卫生清扫,搞好环境卫生。 6.施工影响区的恢复。施工结束后,应按照原地貌特点,进行地貌恢复并进行绿化,清除一切施工垃圾;硬化的地面、地表临时建筑予以凿除。 7、施工机具的噪音及振动防治。尽量采用先进环保的施工工艺,避开敏感时段施工,保证机具降噪和减震装置的有效动转,将噪音、振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监理整改方法如下: 1、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指令施工单位改正,并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查。 2、项工程的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措施不落实,项工程不允许开工。 3、经济措施:如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状况达不到相关要求,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4、报告:对文明施工、环境保护不重视或整改不力,酿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事件及时向项目业主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报告,按施工合同有关条款处理及建议给予行政处罚。 (14)自然岸线的生态修复 牛捆塘大桥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对两岸的边坡产生一定的影响,运行后原渡口将废弃不用,为了减轻工程施工、运营期对该区域的负荷压力,需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其主要措施如下: 1、岸坡生态修复 由于牛捆塘大桥的修建,将导致桥墩两岸边坡发生变化,改变了原有岸线的生境特点。因此,可采取对人工干预后的断面进行生态修复,适当增加堤面的滨水植被,以本地水生、湿生植物为主。 根据工程所在河段水文情况和工程实际,拟在桥梁阻水坡面种植草坪护坡,增加滨水植被,同时发挥绿色植物降噪作用。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以树种草种混播,确保四季都有植被覆盖。根据测算,增加植被面积约2000m2。建成后,将大大降低与河道横向生境联系的影响。据测算,生态护坡造价约200元/m2,投资约40万元。 2、取消渡口 1、拆除渡河钢缆,取消渡船,停止渡船渡河工作,封闭渡口,引导桥梁渡河新的渡河方式,排出渡河的安全隐患,减少渡口人类活动对保护区鱼类等的影响; 2、组织人工拆除渡口码头等人工构筑物,清理建筑垃圾等确保原渡口整洁干净; 3、在岸边栽种花草树木,绿化养护,防止水土流失,逐渐恢复到自然状况; 4、为了安全,在原渡口设置取消说明、交通路线引导标识、安全警示标识,引导人们改变出行习惯,确保转变过程的安全问题。 该经费纳入工程预算,预留20万元。 (15)临时调整保护区功能区 根据本保护区功能划分,本工程位于赤水河干流湾潭至五马河口间缓冲区内,该区域主要功能是保护黑尾近红鲌、长薄鳅、长鳍吻鮈等特有鱼类的肥育场;同时该段水域为多种保护鱼类洄游通道,各典型鱼类生境在鱼类生活史的完成及上下游鱼类的交流、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保护区珍稀鱼类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对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采取禁止性的保护措施。国务院关于环保总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和功能区调整及更改名称管理规定》的批复第六条规定,确因保护和管理工作及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必须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调整的,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向国务院提出申请。由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的,应事先征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意见。确需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进行调整或更改名称的,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抄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对功能区进行临时性调整是为了使工程的建设能够顺利开展,避免工程施工与保护区相关条例的规定相悖。此建议是在综合考虑和分析工程对应保护区该段的重要功能、本工程建设任务的必要性和工程对该区域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提出的。鉴于保护区各区段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其还将依赖于相关条例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因此,对该区段无进行功能区永久性调整的必要。 1、调整范围 涉保护区桥梁在施工期和运营期主要对近桥梁上下游河段带来一定的影响,其噪声和振动等的传播理论上会以桥梁中轴线为中线向上游和下游河段等距离传播,在此初步拟定其影响边界为100m;施工期间,在事故排放或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废水、弃渣等污染物将随向下游流程的延长而逐渐得以稀释,而污染带的长度与污染源的浓度、水流量、流速及流态等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此将桥位下游300m作为上述各污染物向下游的影响边界。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并重的大形势下,鉴于工程涉及保护区段功能的重要性以及本工程的特殊性,在确保控制本工程建设对保护区影响程度的前提下,为便于施工和管理,建议在施工期间分别将各桥梁工程所在地理位置上游100m(N: 27°44'25.08"、E: 105°52'15.28";N: 27°44'22.04"、E: 105°52'16.92")至下游300m(N: 27°44'30.19"、E: 105°52'28.51";27°44'27.60"、E: 105°52'30.36")江段的保护区水域调整为临时实验区(见图7-14)。 图7-14功能区临时调整范围 2、调整时间 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牛捆塘大桥为控制工程,总工期为18个月,保护区功能区临时调整的时间限定在此大桥施工期内,即18个月。工程施工结束后,功能区临时调整区域立即自动恢复为原保护区划定的功能区。 3、监督管理措施 施工期间该区域仍然按缓冲区的要求进行管理,特别是增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业主、施工方和渔政部门三者的协作关系。认真执行各项环保措施,严格处理施工弃渣和废水,禁止污染物进入保护区水体。施工期间,当地渔政部门应加强现场监督管理,检查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对污染事件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桥梁工程竣工后立即恢复临时调整区域缓冲区的功能。 (16)生态补偿经费 牛捆塘大桥的施工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生生态环境将造成一定的影响,工程建成后将永久性地占用保护区的部分缓冲区,对栖息于其中的鱼类等水生生物造成一定的不可逆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相关规定,建设单位必需对因工程建设引起的水环境变化和对渔业资源造成的损失采取补偿措施,所采取的措施落实均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实施,尽量减少涉水工程修建和运行对影响水域的鱼类等水生生物及其栖息环境,以及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依据水生生态专题评价提出的环保方案和措施,落实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投资。 表7-18 保护区生态系统补偿总投资
牛捆塘大桥用于保护区水生态保护的直接投资共计271万元。 十、评价结论与建议 (1)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因素 根据牛捆塘大桥工程特点以及相应保护区河段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特征,本工程对保护区影响因素主要是造成施工期和运营期水质、水文情势变化;施工期固体废弃物排放;施工和运营期噪声、振动;对保护对象洄游通道、产卵场和栖息活动等的影响。 (2)对保护区及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程度 施工期产生废水、弃碴、噪音和桥基围堰对鱼类的影响是暂时。生产废水和弃碴在采取技术措施的情况下,其影响都是可以有效减缓的;噪音也只影响局部水域;桥墩建好后,将留下永久性的建筑,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水域的水文情势,但鱼类也将逐渐适应此环境。 运营期针对有毒有害物质的运输可能产生的泄漏事故,制定相应的预警预案,一旦发生事故,按所制定的方案及时处理,杜绝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通河造成污染事故;通过改良振动源、传播路径及受振动部(梁与桥墩之间安装柔性支座减震)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的减轻车辆噪声和桥梁振动对周围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影响。 牛捆塘大桥工程位于保护区缓冲区内,大桥桥墩占用保护区面积25.12m2。建成后,由于桥区局部岸线调整导致对水流的阻滞和壅水的综合作用可能将导致高水位时一定区域水流、水位等的细微变化。桥梁工程本身不会新增阻水断面,也不会阻断鱼类洄游的通道,但在施工和运营期对水体的扰动使过往鱼群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从而对鱼类洄游等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合分析,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对保护区整体构成和功能影响很小,对保护区鱼类资源、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和鱼类多样性的影响不大。 (3)拟采取的主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拟建项目所在江段是主要功能是保护黑尾近红鲌、长薄鳅、长鳍吻鮈等特有鱼类的肥育场;同时该段水域为多种保护鱼类洄游通道,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影响因素最终会对这些鱼类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一定的影响,若不能规避影响,可能会短期影响在此江段鱼类的栖息和洄游,从而对水生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工程施工废水全部经回收处理后循环利用或处理达标排放,对河道水质不会造成破坏。规划渣场对弃渣进行集中堆放,同时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对渣场进行水土保持,将有效的防止固体废弃物对水域环境的影响。通过施工机械的维护以及减振降噪材料的运用,可有效降低施工和运营期噪声和振动的强度,从而减轻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桥墩施工避开主汛期、鱼类繁殖季节,采用降噪设施,严防突发事故,并设立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工程对保护区和鱼类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掌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对水生态环境、水生生物及鱼类产生一定的影响程度,对影响评价区相关江段的水生生物等实施长期跟踪监测很有必要。通过对水体理化指标、水生生物、鱼类资源、鱼类“三场”等的监测,及时掌握工程实施引起的鱼类及生态环境的变化,预测不利影响,提出规避对策,为避免和减缓工程对保护区影响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自然岸线的生态修复,将减缓和减免工程对保护区保护性和敏感性鱼类的影响,可有效地维护保护区长江上游保护区江段水生态系统稳定和鱼类多样性。加强施工期和工程运行期的监督和管理和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实时在线监控等一系列措施,可有效的规范施工作业,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项目建设的生态环境可行性 工程对保护区影响的综合评价表明,其对保护区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较有限。牛捆塘大桥的兴建基本不会改变其相应水域生态环境的功能。通过采取开展污染治理措施,采取风险事故防治措施、繁殖期避让、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实时在线监控、自然岸线的生态修复以及加强施工期和工程运行期的监督和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可有效的减轻工程对保护区鱼类及其保护区功能的影响。综合分析其利弊,在充分落实本评估报告所提出的减缓措施的前提下,项目在拟建地点按照拟建规模进行修建是可行的。 | |||||||||||||||||||||||||||||||||||||||||||||||||||||||||||||||||||||||||||||||||||||||||||||||||||||||||||||||||||||||||||||||||||||||||||||||||||||||||||||||||||||||||||||||||||||||||||||||||||||||||||||||||||||||||||||||||||||||||||||||||||||||||||||||||||||||||
环境风险分析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的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措施,以使事故率、损失达到可接受水平。 一、环境风险因子识别 桥梁项目的污染事故主要来源于交通事故,当桥梁跨过水域或从这些水域附近经过时,车辆发生事故将可能对水体产生污染,水污染事故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本身携带的汽油(或柴油)和机油泄漏,并排入附近水体; (2)装载危险品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危险品发生泄漏,并排入附近水体; (3)在桥面发生交通事故,汽车连带货物坠入附近水域。 二、事故风险影响分析 发生在赤水河旁的化学危险品翻车事故的概率P可用下式表示: P=P0·C1·C2·C3·C4·C5 式中:P0—原有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次/年; C1—道路新建后对交通事故降低率;% C2—货车占整个车种的比率;% C3—运输化学品占整个货运量比率;% C4—重要路段占全线里程比例,%; C5—翻车污染事故占一般事故的比例。 参考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资料,并咨询有关部门,对C1~C5的取值如表7-13所示。 表7-13参数取值表
经计算,本项目2021年、2027年和2035年发生在阿曲河旁的化学危险品翻车事故概率分别为0.0005次/年、0.0005次/年和0.0006次/年。 2、源项识别 经过分析,项目所在地为农村地带,且为非通航段,可能涉及的主要污染物为附近农户常用的化肥和农药。项目附近主要农作物为玉米、高粱、向日葵等,使用的主要农药为草甘膦等除草剂,化肥多为有机肥、也有一些复合肥(磷酸二氢钾等)。 表8-2 项目所在地涉及运输的主要危险物料一览表
三、环境风险分析 1、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风险事故。当运载车辆发生意外交通事故时,由于撞击或倾覆引发危险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溢漏(逸漏),从而危及桥梁周围环境安全。主要表现为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环境风险保护目标的安全风险影响。 其中,水污染事故类型主要有:①运输车辆在通过桥梁时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本身携带的汽油(或柴油)和机油泄漏,并排入附近水体,进而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生生态环境;②农药化肥的运输车辆(一般为三轮摩托)在通过桥梁时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化学危险品发生泄漏,并排入附近水体,进而造成水体污染、影响水生生态环境; 2、柴油储存风险事故 本项目地理位置偏僻,需要使用柴油发电,且交通极为不便,需要储存一定量的柴油,更具可研,本项目整个工程将使用柴油约14.6吨,根据业主提供信息得知,施工场地上柴油的储量为5t,采用储油罐储存,柴油的泄露可能会污染地下水或者赤水河,影响水生生态环境。 环评要求:柴油存储应远离赤水河,设立柴油存储区,修建围堰,做好地面防渗措施,防止柴油渗漏。按照柴油的MSDS规范存储,完善应急预案,1、做好防雨、防渗、避光措施,2、设立安全告知牌3、完善防静电措施、4完善防雷措施、5、若发生泄漏及时断绝泄漏源,停止施工,并将已经泄漏的柴油导入施工场地的临时隔油池中。 四、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工程措施 A、本项目直接跨越现状赤水河,在运营期如果发生运输事故,将可能对地表水体造成不良影响,破坏水生环境,威胁水体中鱼类和水生生物,还会对河岸两侧植被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发生在居民点周围将对居民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跨越水体的桥梁应加强桥梁栏杆、防撞墩等结构的强度设计,避免车辆翻入河内。同时,本项目通过在桥桥头、桥尾各设立一个10m3事故应急池,完全可以接纳降雨初期30min的桥面径流,这样既可沉淀初期雨水,又可收集事故污水;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引起液体污染物泄露,就可以直接将其引入事故应急池中储存,从而可起到收集、隔离的作用,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直接排入水体,有效的避免污染物污染周围的水体和土壤环境。进入事故池的液体根据液体的不同性质进行转运和处置。如果是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置。 交通部门应在道路旁设置相关交通标志,以提示驾驶员减速行驶,保证行车安全。 2、管理措施 ①售货单位或承运单位应对运货人员实行执业培训和资格认证; ②有害物质运输实行“准运证”、“驾驶证”和“押运员”制度,从事有害货物运输的车辆要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实行定点检测制度; ③驾驶员在运输途中必须集中精力,要注意观察路标,中途不得随意停车; ④在有害物质运输途中,司乘人员应严禁吸烟,停车时不准靠近明火和高温场所; ⑤在天气不良的状况下,例如大风天气条件应禁止有害物质运输车辆驶入; ⑥在桥两端设置警示、减速标志和减速带,对车辆严格限速,尽最大可能减少运输事故的发生; ⑦发生事故后司机、押运人应及时报案并说明所有重要的相关事项;在发生油料、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物品泄漏紧急情况下,应关闭该路段,启动应急计划,进行泄漏处理。 ⑧交管部门接受报案后及时向当地政府办公部门报警,并启动应急预案。 3、其他措施 A、施工期内应加强有毒有害的油类、化学品等建筑材料运输、贮存;运输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和标准要求;建筑材料应专门设置地点存放,禁止露天散装存放,专人管理。置悬挂安全标语、安全图标,危险地段设置安全警示牌。 B、任命安全监理和安全员,坚持定期安全检查制度,现场专职安检人员跟班监督检查各项目的安全情况及安全设施,对存在的安全隐患监督整改。 4应急处理措施 (1)危化品下江 若发生翻车事故造成化学品发生泄漏下江时,应根据泄漏源的类型、规模、泄漏物的种类、扩散方向等,考虑采取以下相应的防治措施。 ◆初始反应:①启动警报;②封闭桥梁和必要的道路;③禁止吸烟和使用明火;④通知交通主管机关、相关政府部门;⑤密切监控进入水体的水环境质量;⑥从事故区域内撤离所有不必要的人员。 ◆危险化学品泄漏类型的确定:①溶于水型化学品——溶解于水中,而且在它们溶解之前不易挥发、不易蒸发。②漂浮型化学品——比重小于水,不溶于水且不易挥发的液体物质。 表8-3项目危化品泄漏污染水体的应急处理方法
◆针对每种化学品溢出类型的应急行动: ①溶于水型化学品——在理论上可以采取应急行动,但是在实践中却很少这样做,因为对周围人群及环境损害造成的风险不断增加。通常可取更现实的应急手段——加大对水体稀释。 ②漂浮于水上的化学品——类油类化学品泄漏应急行动参照溢油事故应急措施开展应急行动。通常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预期目选择不同类型的设备,并配置围油栏材料、撇油器、吸油材料等。 (2)陆域泄漏化学品的应急处理 若出现翻车事故,在未造成危化品下江之间,应立即关闭雨污排口,将泄漏的液体危化品和桥面径流收集至桥两侧的事故应急池中,未经处理前,禁止直接排放下江。 五、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本项目存在潜在的交通事故和危险化学品泄漏引起的环境风险,如果安全措施水平高,则事故的概率必然会降低,但不会为零。一旦发生事故,需要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和减少事故危害。并需要实施社会救援,因此制定应急预案如表8-2。 表8-2 环境风险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六、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由上表可知,本项目2021年、2028年和2035年发生在赤水河河旁的化学危险品翻车事故概率分别为0.002次/年、0.002次/年和0.002次/年。但是一旦发生会对赤水河的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杜绝该类事故发生。在采取上述应急控制措施和实施环评提出的应急预案后,项目运营期间环境风险发生概率还会大幅降低,故本项目产生的环境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七、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1、环境保护管理计划 1)环境管理机构 项目建设单位泸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各工程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营运管理单位是本工程环境保护管理的执行机构;环境管理监督机构为两岸地方各级环保主管部门,本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执行情况应接受上述各级环保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2)环境管理机构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地方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条例、标准;编制项目环境保护行动计划。 (2)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环评报告表提出的环保工程措施与对策,与各施工承包单位签订环保措施责任书,施工合同应有环保要求内容,以使施工过程各项环保工程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3)建设单位自行或委托环境监理单位,监督环保工程设施建设“三同时”的落实情况,包括施工期与营运期环保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建设和试运行。 (4)营运管理单位应负责对营运期各项环保工程设施的运行实施日常管理,并进行必要的维护、修正、改进,确保环保工程措施的正常有效运行。 (5)落实本章提出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必要的环境监测。 (6)与施工单位联合制订防范施工风险事故的计划,并落实应急救助预案的各项要求。 (7)对施工过程中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进行监督、检查落实视情况;负责开展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 (8)项目实施中有关环境保护档案建立、备案及其他环境保护工作事宜。 2、环境监测计划 本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见表8-4。 表8-4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一览表
本项目运营期环境监测计划见表8-5。 表8-5项目营运期环境监测计划一览表
|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表八)
种类 | 产污源点 | 污染物名称 | 防治措施 | 预期治理效果 | |||||||||||||||||||||||||||||||||||||||||||||||||||||||||||||||||||||||||||||||||||||||||||||||||||||||||||||||||||||||||||||||||||||||||||||||||
废水 | 施工期 | 设备、材料 冲洗废水 | SS | 经隔油、沉淀后上清液回用,不外排 | 循环利用,不外排 | ||||||||||||||||||||||||||||||||||||||||||||||||||||||||||||||||||||||||||||||||||||||||||||||||||||||||||||||||||||||||||||||||||||||||||||||||
石油类 | |||||||||||||||||||||||||||||||||||||||||||||||||||||||||||||||||||||||||||||||||||||||||||||||||||||||||||||||||||||||||||||||||||||||||||||||||||||
桥梁基础施工泥浆 | SS | 将泥浆引至施工场地拟设的临时沉淀池,自然沉淀后覆土回填摊平处理 | |||||||||||||||||||||||||||||||||||||||||||||||||||||||||||||||||||||||||||||||||||||||||||||||||||||||||||||||||||||||||||||||||||||||||||||||||||
拌和站废水 | SS | 沉淀池沉淀后循环使用 | |||||||||||||||||||||||||||||||||||||||||||||||||||||||||||||||||||||||||||||||||||||||||||||||||||||||||||||||||||||||||||||||||||||||||||||||||||
生活 污水 | COD、BOD5、NH3-N、SS | 租用当地民房,利用已有的旱厕处理 | 达标外排 | ||||||||||||||||||||||||||||||||||||||||||||||||||||||||||||||||||||||||||||||||||||||||||||||||||||||||||||||||||||||||||||||||||||||||||||||||||
营运期 | 桥梁 | 地表径流 | 排水系统收集进沉淀池后达标排放 | 达标排放 | |||||||||||||||||||||||||||||||||||||||||||||||||||||||||||||||||||||||||||||||||||||||||||||||||||||||||||||||||||||||||||||||||||||||||||||||||
废气 | 施工期 | 施工扬尘 | TSP | 洒水降尘、遮盖、封闭措施,合理安排施工运输工作 | 达标排放 | ||||||||||||||||||||||||||||||||||||||||||||||||||||||||||||||||||||||||||||||||||||||||||||||||||||||||||||||||||||||||||||||||||||||||||||||||
拌和站 | 粉尘 | 洒水降尘、布袋除尘 | |||||||||||||||||||||||||||||||||||||||||||||||||||||||||||||||||||||||||||||||||||||||||||||||||||||||||||||||||||||||||||||||||||||||||||||||||||
施工机械废气 | CO、NOX、THC | 加强施工设备维护 | |||||||||||||||||||||||||||||||||||||||||||||||||||||||||||||||||||||||||||||||||||||||||||||||||||||||||||||||||||||||||||||||||||||||||||||||||||
营运期 | 汽车尾气 | NOX、THC、CO | 达标排放 | ||||||||||||||||||||||||||||||||||||||||||||||||||||||||||||||||||||||||||||||||||||||||||||||||||||||||||||||||||||||||||||||||||||||||||||||||||
固体废弃物 | 施工期 | 土石方 | 弃渣:3122m3 | 运至弃渣场堆放 | 处置合理 | ||||||||||||||||||||||||||||||||||||||||||||||||||||||||||||||||||||||||||||||||||||||||||||||||||||||||||||||||||||||||||||||||||||||||||||||||
工程废料 | 包装材料、建材、沉渣等 | 集中堆放 统一清运 | |||||||||||||||||||||||||||||||||||||||||||||||||||||||||||||||||||||||||||||||||||||||||||||||||||||||||||||||||||||||||||||||||||||||||||||||||||
生活垃圾 | 处置合理 | ||||||||||||||||||||||||||||||||||||||||||||||||||||||||||||||||||||||||||||||||||||||||||||||||||||||||||||||||||||||||||||||||||||||||||||||||||||
营运期 | 行人、车辆 | 生活垃圾 | |||||||||||||||||||||||||||||||||||||||||||||||||||||||||||||||||||||||||||||||||||||||||||||||||||||||||||||||||||||||||||||||||||||||||||||||||||
噪声 | 施工期 | 施工机械及人员 | 施工期间各类噪声源强在75-95 dB(A)之间 | 合理布设高噪声设备,加强管理,要求夜间、午休严禁使用高噪声设备 | |||||||||||||||||||||||||||||||||||||||||||||||||||||||||||||||||||||||||||||||||||||||||||||||||||||||||||||||||||||||||||||||||||||||||||||||||
营运期 | 交通 | 交通噪声 | 加强交通管理、绿化降噪,预留环保经费 | ||||||||||||||||||||||||||||||||||||||||||||||||||||||||||||||||||||||||||||||||||||||||||||||||||||||||||||||||||||||||||||||||||||||||||||||||||
生态保护措施和预期效果: 本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生态影响及保护措施见生态专项评价。 | |||||||||||||||||||||||||||||||||||||||||||||||||||||||||||||||||||||||||||||||||||||||||||||||||||||||||||||||||||||||||||||||||||||||||||||||||||||
工程环保投资估算 本项目预计环保投资131.6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35%。本项目环保设备及投资情况见下表: 表8-1 项目环保投资估算一览表 (万元)
|
结论与建议 (表九)
一、结论 1、产业政策、规划符合性及选址合理性结论 (1)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项目为农村公路渡改桥项目,主要建设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工程。根据2013年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第21号令,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中鼓励类:“二十四、公路及道路运输(含城市客运)12、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符合现行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导向。 (2)项目规划及选址符合性 本项目位于四川省古蔺县马蹄乡与贵州省毕节市田坎乡交界处,2015年5月29日古蔺县人民政府“关于《渡改桥桥梁选址初步方案》建议意见的报告”同意本项目选址。作为跨越赤水河连接四川与贵州两省的跨省通道,不仅仅是取代原有渡口,解决两岸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消除渡口安全隐患,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未来可作为连接两省的重要过境通道,纳入下一期的路网规划中。同时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泸州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2-2030)》和《古蔺县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因此,本项目在此选址建设与当地发展规划相符合,并且项目的建成能进一步提高周边交通的服务功能。因此,本项目的规划、选址是合理的。 2、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1)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监测点各指标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要求。说明本项目工程建设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2)声环境 项目所在区域昼夜间噪声监测值均低于《声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中中2类标准限值要求,表明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尚好。 (3)地表水 本项目影响水体为赤水河。根据监测结果,河水水质监测数据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Ш类水域标准。该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 (4)地下水 根据检测结果,本项目地下水指标均能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93)中Ⅲ类水域标准限值要求标准要求,说明项目所在地地下水水质良好。 3、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施工期 (1)生态环境影响 施工期产生废水、弃渣、噪声和桥基围堰对鱼类的影响是暂时。生产废水和弃渣在采取技术措施的情况下,其影响都是可以有效减缓的;噪声也只影响局部水域;桥墩建好后,将留下永久性的建筑,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水域的水文情势,但鱼类也将逐渐适应此环境。 (2)地表水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对地表水的影响主要来自设备材料冲洗废水、拌和站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桥梁基础施工时产生的钻孔泥浆。设备冲洗废水、施工机械含油废水经隔油沉淀回用,产生的少量生活污水利用现有旱厕进行处理后用于周围的草灌,拌和站废水沉淀后回用,不外排。此外本项目桥下部结构采用围堰在枯水期施工,设置2口钻渣沉淀池处理钻孔泥浆,对赤水河水环境的影响不大,且随施工结束而告终。 (3)声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噪声会对周围声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必须加强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工作,合理安排施工场所和施工时间,同时做好施工人员自身防护工作。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将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4)大气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有施工粉尘、施工设备排放的烟气。采取本环评提出的防尘措施后,可将其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不会对当地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5)固体废弃物影响 本项目基础工程的弃渣运往拟设于赤水河左岸占地面积4.13亩的弃渣场中堆放。施工产生的工程废料、建筑垃圾等应集中堆放,将有用废料回收利用或作销售处理,不能回收的由施工单位运往环卫部门,不得就地填埋,以免影响施工和环境卫生;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全部及时统一交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理。因此本项目固体废弃物均得到了妥善的处置,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运营期 (1)生态环境影响 运营期针对有毒有害物质的运输可能产生的泄漏事故,制定相应的预警预案,一旦发生事故,按所制定的方案及时处理,杜绝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通河造成污染事故;通过改良振动源、传播路径及受振动部(梁与桥墩之间安装柔性支座减震)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的减轻车辆噪声和桥梁振动对周围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影响。 (2)地表水环境影响 本项目运营后,过往车辆洒落路面的少量尘土、油污及垃圾等污物,降水时被冲刷随路面径流进入地表水,对地表水造成一定污染,尤以降雨初期时的污染最为严重;此外,危险品运输车发生事故后也可能对水环境产生影响。为减轻路面径流对地表水体的影响,建议加强运营期桥梁的管理,及时清除行人抛洒在路面的污染物,保持路面清洁,同时设置纵向排水管和污水处理池收集初期径流。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运营期对赤水河水环境影响很小。 (3)声环境影响 由于本项目交通量较小,在运营近期、运营中期和运营远期,敏感目标牛捆塘村的昼间、夜间噪声预测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中2类限值要求。通过加强交通管制,限制高噪声的机动车辆上路,禁止超速行驶。同时项目方预留一部分噪声治理费用,在运营期定期进行监测,一旦发生噪声超标现象,则对超标处住户采取安装隔声窗等措施,可将运营期交通噪声对周围住户影响减到最小。 (4)大气环境 本项目实施后,路面扬尘污染将减小,但在项目运营期间,车辆行驶激起的扬尘及排放的尾气仍会造成一定的空气污染,其主要污染物为CO、NOX、THC和TSP。本项目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因而扬尘污染较小;但随着本路段交通量的不断增大,汽车尾气排放量也呈增加趋势,加剧了对沿线大气环境的污染,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项目周围的植被亦具有较好的空气净化效果。因此,本项目在运营期不会对当地大气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5)固体废弃物影响 本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过往车辆乘坐人员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道路清洁人员统一送至附近的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置。清洁人员应注意及时清扫,避免雨水冲刷后进入河道污染水体。因此本项目运营期的固废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对周围环境无影响。 (6)环境风险 本项目运营期间环境风险物质主要为化肥、农药,一旦出现这些物质的逸漏事故,将在较短时间内造成一定面积的恶性污染,对当地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本项目2021年、2027年和2035年发生在赤水河旁的化学危险品翻车事故概率分别为0.0005次/年、0.0005次/年和0.0006次/年。但是一旦发生会对赤水河的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杜绝该类事故发生。在采取应急控制措施和实施应急预案后,项目运营期间环境风险发生概率还会大幅降低,故本项目产生的环境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4、项目采取的环保措施有效性 (1)施工期 施工期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扬尘污染,施工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通过采用先进施工设备,减少施工噪声。本评价认为,施工期采用的各种措施在技术经济方面可行。 (2)运营期 运营期通过控制车辆运行工况,落实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可避免运营期对环境空气、声学环境和地表水的影响。本评价认为,运营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可以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5、环保投资 本项目作为交通建设工程,环保投资131.6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35%,所需环保投资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6、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符合相关规划要求。本项目建成后,可弥补原渡口渡船的通行能力和安全保障的不足,改善居民出行条件,连通路网,改善当地的交通状况,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造和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项目施工期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噪声和建设区域对生态的破坏,运营期主要为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的污染。只要完全落实本报告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后,项目建设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减缓或消除。故本次评价认为,拟建项目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是可行的。 二、建议及要求 1、建议在施工招标阶段就明确各施工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污染防治措施必须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2、实际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单位及现场工作人员的环境法规宣传,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建设项目施工中的自觉行为和实现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 3、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应将环保责任制纳入施工招投标合同,施工监理中应配备环保专职人员,确保施工期环保措施的落实。 4、建议在施工和运营期建立环境监测制度,施工期主要监测施工扬尘(因子为TSP)、施工噪声和水土流失;运营期不定期监测道路扬尘,噪声。 5、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与周围涉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本报告表提出的环保、水保措施应尽快落实,做好水土保持的管理和监督工作。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造成影响。 | |
预审意见: 公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
县(市、区)环保部门审查意见: 公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
市(地、州)环保部门审查意见: 公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
省环境保护部门审批意见: 公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
注 释 ①本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 附件1 委托书 附件2 古蔺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古发改行审[2015]142号) 附件3 古蔺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调整牛捆塘大桥工程建设规模和投资的批复》(古发改行审〔2016〕339号) 附件4 古蔺县国土资源局《关于泸州市农村公路路网渡改桥建设项目(牛捆塘大桥工程)用地预审意见》(古国土资函[2016]283号) 附件5 古蔺县人民政府《关于《渡改桥桥梁选址初步方案》建议意见的报告》 附件6 七星关区人民政府 古蔺县人民政府《关于渡改桥选址及建设有关事宜的专题会议纪要》(七星府专议[2016]72号) 附件7 古蔺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古蔺县牛捆塘大桥渡改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执行标准的函》(古环行函[2015]31号) 附件8 古蔺县水务局《关于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建设项目行洪论证与河势稳定评价报告的批复》(古水函[2016]149号) 附件9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影响区范围内未压覆已查明重要矿产资源的证明》(川国土资储压函[2016]408号) 附件10 本项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 附件11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关于泸州市古蔺县牛捆塘大桥(牛捆塘渡口改公路桥)新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的批复》(川交路函[2017]53号) 附件12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关于<泸州市渡改桥工程牛捆塘大桥对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影响专题评价报告>的批复》(农长(资环)便[2017]150号) 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2 本项目平纵面缩图 附图3 本项目桥梁立面布置图 附图4 本项目所在区域水系分布图 附图5 本项目桥位选址示意图 附图6项目外环境关系及监测布点图 附图7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与本项目位置关系图 附图8古蔺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9古蔺县土壤侵蚀分布图 附图10 古蔺县十三五交通规划路网图 ②如果本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进行专项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应选下列1-2项进行专项评价。 ①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②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③生态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④声影响专项评价 ⑤土壤影响专项评价 ⑥固体废弃物影响专项评价 以上专项评价未包括的可另列专项,专项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要求进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