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创塑‘乡青’生态引留青年投身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结合我委职责和各协办单位意见答复如下:
一、进一步优化青年友好的城乡规划顶层设计
市发改委:一是全力优化顶层设计,坚决贯彻落实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加快构建引导创新、鼓励创业、高质就业的政策服务体系,健全创新激励机制,优化青年人才落户制度,提升创新平台建设等,收集“乡青”新的业态和需求,为推进青年优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补短提质,协同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市)县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劵,分别支持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普惠托育、社会兜底等67个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能力,促进青年人才工作的良好环境。三是坚持聚焦青年发展工作关键,继续做好项目建设的服务工作,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和业主做好项目前期的咨询策划及立项等相关服务保障工作,系统推进青年返乡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见效。
市规自局:聚焦“空间布局、建筑风貌、景观环境、文化传承”四大维度,对乡村风貌进行分类指引、精准管控,出台了《公园城市乡村形态规划设计导则》《都市现代农业景观一体化规划设计导则》,推动引导打造青年友好的乡村美空间、微景观,以全域旅游思维和现代农业形态重塑大地景观,打造“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大美蜀乡郊野公园场景。
团市委:制定《关于助力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深化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工程的实施方案》,凝聚城乡青年助力推进规划融合、功能融合、产业融合、人才融合、文化融合、创新融合、治理融合,以项目化的方式设定19个青春建功项目,探索构建区域联合、城乡互补、协调联动、齐抓共促的工作格局,团结引导广大青年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
二、进一步推动青年力量与乡村需求衔接匹配
市委组织部:一是系统化完善乡村人才政策体系。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落实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制度,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出台人才新政3.0版,提出开展农业科技英才培育、支持青年大学生入乡返乡等若干支持举措。二是制度化组织专家人才送智下乡。实施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首批组建5支综合服务团和8类专项服务团,选派672名专家人才,以“实地调研、乡村点单、部门派单、专家接单”模式开展组团服务和巡回指导,实现17个涉农区(市)县全覆盖。三是精准化引育本土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现代种业、都市农业产业链领军人才项目,支持重点用人主体推荐人才直接入选。实施农业科技英才培育项目,首批2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入选。四是将会同市农业农村局,抓紧制定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规划、鼓励青年人才入乡返乡兴乡若干措施、“乡村首席运营师”试点培养方案等系列专项政策,以制度机制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入乡兴乡。加大农业科技、乡村规划、农村电商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开展人才入乡“新农人”试点,动态更新“乡村振兴优秀人才共享库”“乡村振兴需求库”,切实赋能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举办“蓉漂·农创荟”等活动,推动成都市乡村振兴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运,规划布局一批人才服务站,为乡村振兴青年人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
市人社局:一是引导乡村振兴人才有序流动,建立乡村人才需求目录,编制发布《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成都人才白皮书),细分乡村人才供求缺口,梳理出“乡村振兴研究专员”“农业科技服务专员”“农艺师”等急需紧缺岗位;提高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支持通过特设岗位引进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给予都市现代农业企业新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安家补贴、引进人才奖励和企业引才补贴。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完善“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保障到乡村和涉农企业创新创业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审、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在产业功能区设立人才服务工作站,为乡村振兴人才提供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三是将广泛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在乡村创新创业,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各项措施,引导大学生、外出农民工、经商人员、返乡青年等围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乡村一二三产业回乡创业兴业,培育乡村新职业人才。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加强乡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围绕特色餐饮、旅游讲解、民宿经营、种植养殖、工程建设、文化体育、传统手工、非遗传承等方面进行挖掘培养,支持组建乡村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传统技艺文化传承人,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乡村振兴工匠品牌。持续完善乡村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乡村不同工作领域分类设置评价标准,科学运用“以赛代评”“以项目代评”等市场化评价方式;推动形成各类乡村人才评价同技能水平、经济社会效益相挂钩机制;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按照相关规定可作为优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的依据。
市农业农村局:一是完善出台各类农业创业扶持政策。协调出台《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十条措施》、《成都市深化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试行)》、《成都市支持优秀人才返乡入乡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实施方案》等农业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各类返乡入乡人员,特别是大学生和复原退伍军人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乡村创新创业。二是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和高素质农民培训。每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1万余人,种植业、养殖业、农机等实用技术培训1-3万人,建立了专家教师和实训基地库,提高了我市乡村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三是开展“头雁”培育工作。从2022年起,连续5年,全省每年培育“头雁”带头人1000人,我市培育150人左右,鼓励各类乡村人才加入乡村振兴“头雁”带头人培育中,带领农民发展乡村经济。
市委金融办:市委金融办指出我市政府投资基金按照分行业分领域的模式设立运行,基金发起设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受托管理机构在做好行业尽调的前提下,提出该行业领域投资基金组建方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按程序报成都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批。市委金融办将根据《研究全市基金产业发展有关工作专题会议纪要》(成府阅〔2024〕6号)的要求,在基金设立综合会商研判环节进行优化并予以支持。
团市委:一是持续运营青年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过“多部门联动、多载体协同、多场景供给、多政策集成”,整合社会资源,实现青年创业需求“一站式”响应。围绕不同层次青年创业项目金融服务需要,全年开展5个批次“青创计划”推报工作,联合市金融局,创新推出“蓉易贷·蓉青贷”青年创业专项普惠信贷产品,并持续在各项创新创业、青年交流、资源对接等活动中开展蓉青贷宣传推介工作。二是深化实施“青年发展启航行动”,广泛募集乡村振兴实习岗位,为青年投身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社会治理等搭建平台,引导青年在寒暑期积极参与返乡实习。三是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乡村感知行,围绕产业“建圈强链”、城乡融合发展等主题,通过依托乡村振兴场景,策划设计乡村感知路线,面向青年学生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乡村感知行。四是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围绕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领域,深化实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动员大中专学生深入乡村一线开展科技助农、走访调研、宣传宣讲、发展观察等社会实践。五是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实施2024年“西部计划”提质扩面行动,团结引领“西部计划”志愿者主动参与乡村振兴青春建功工程。
三、进一步加强青年建功乡村振兴的宣传引导
市委宣传部:持续开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不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完成全市文明村镇创建目标任务,2023年,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为82.6%,县级以上文明镇占比为89%。二是全市17个涉农区(市)县均完成本年度乡镇级片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文本编制工作任务,乡镇公共文化设施达到“六有”建设标准,2023年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06556场,参与群众2185万余人次。三是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样板村镇建设,2023年全市建成第三批区(市)县级样板村(社区)141个、区(市)县级样板镇(街道)33个。四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工作,全年“亲民化”改造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6个,龙泉驿区山泉镇等5个镇入选省级2023年度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重点建设乡镇名单。五是做好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17个涉农区(市)县均开展完成区县级线下竞演。
团市委:一是广泛开展共青团系统宣讲活动,通过邀请党政领导讲、邀请专家专题辅导、组织团干部带头讲、动员团的代表、委员,乡村振兴界别的青联委员等先进青年代表深入讲、结合主题实践活动讲、依托团属新媒体矩阵线上讲,讲好青年故事、传承红色血脉,激励青年成为乡村文化风尚的开拓者和引领者。二是开展“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新媒体宣传,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制作视频、文字、图片等新媒体产品,依托“青聚锦官城”等团属新媒体矩阵,汇集发布乡村振兴政策资源,实现凝聚共青团融媒体力量,呈现乡村振兴成就青年的舞台和愿景。
共青团成都市委
2024年6月25日
抄 送:市政协办公厅、市委督查室
联系人:谭银华
电 话:028-61310936
手 机:18190731986
地 址:成都市青羊区小南街28号
邮 编:6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