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8〕41号)要求,现按对中国公路学会拟提名参评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的我公司参与项目予以公示(具体内容见附件),公示期为7天(2019年1月4日-2019年1月11日)。
公示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公示内容持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向我公司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凡匿名异议和超出公示期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人: 张健铭
联系电话:13281258318
联系邮箱: 676535384@qq.com
四川广甘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2019年1月4日
(附件)
项目名称: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
提 名 者:中国公路学会
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
我国在复杂及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地形地质等因素决定了需要建设大规模隧道群。这些隧道群不同于单体隧道和一般隧道群,其相互影响极大,需从路线线形、通风照明环境、防灾救援等方面整体考虑,因此,隧道群的建设和营运技术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尤其安全控制面临巨大技术挑战,是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瓶颈难题。本项成果针对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开展系统攻关,在复杂地形地质环境隧道群失稳灾变防控技术、大规模隧道群通风照明环境保障技术、大规模隧道群防灾救援联动控制技术等三大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形成了隧道群建设与营运安全的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隧道群建设与营运的安全、高效与节能目标。
该成果在我国大量省市获得了直接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在高速公路核心关键技术上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核心技术实现了规模化推广,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鉴于以上所述,郑重提名“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为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一、项目简介
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密集,形成建设和营运期相互影响的大规模隧道群。在建设方面,受地形地质环境以及路线线形要求的双重制约,隧道群中左右洞之间因常无法满足最小安全净距以及集中穿越破碎岩体导致的隧道失稳问题突出。在营运方面,因隧道群前后间距极小,隧道间污染物串流、洞口明暗交替剧烈,营运通风照明环境问题凸显;同时单体隧道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时会波及上下游多座隧道,隧道群防灾救援的整体控制难度极大。复杂艰险山区大规模隧道群的建设和营运安全均面临巨大技术挑战。为此,在20余项国家、省部科技计划以及重大工程科研课题支持下,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突破了制约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与营运安全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安全、高效和节能的总体目标。项目取得三大创新成果:
1.复杂地形地质环境隧道群失稳灾变防控技术。创新了破碎岩体隧道支护结构体系及施工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形成了破碎岩体隧道抗震分析的拟静力方法与抗震设防技术,建立了破碎岩体隧道群洞间超小净距施工稳定控制技术,解决了软弱破碎隧道失稳灾变控制难题。
2.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通风照明环境保障技术。揭示了隧道群污染物动态分布及洞间窜流特征,创建了高速公路隧道群前馈式智能通风动态控制技术;揭示了隧道群洞口明暗突变、白黑洞叠合效应等对驾驶人员视觉和心理的影响,建立了隧道群模糊自适应智能调光照明控制技术;保障了隧道群内车辆的运行环境和运行安全。
3.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防灾救援联动控制技术。创新了高速公路隧道火灾烟气控制技术,提出了火灾等突发事件下隧道群智能联动控制方法,开发了隧道群智能联动监控系统平台及核心装备,构建了高速公路隧道群应急救援及联动控制技术体系,解决了大规模隧道群灾害防救运控体系技术难题。
项目核心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授权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70余件,发表论文约200篇,出版论著10部,主/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规范20余部。项目成果获省部级及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1项示范工程获詹天佑奖。项目研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和营运水平,相关技术已在四川、重庆、浙江、广东等大量省市获得应用,代表性成果已实现产业化,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客观评价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本项目主体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公路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项目成果评价会,由多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与全国勘测设计大师等本领域著名专家组成的评价委员会认为本项目“在小净距隧道荷载作用模式与施工安全控制方法、地震活跃区软弱围岩隧道群施工安全控制技术及隧道抗震设计修正静力法、公路隧道群营运通风智能控制技术、公路隧道群安全联动监控平台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川、重庆、浙江、广东等多个省市直接使用本项目研究成果的高速公路建设与营运管理单位,认为本项目成果技术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在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及营运安全控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三、应用情况
项目研究形成的复杂地形地质环境隧道群失稳灾变防控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穿越龙门山断裂带(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的都江堰—映秀—汶川高速公路、广元—川甘边界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隧道群的建设中,为相近区域内大量新建交通线路的隧道群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为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的灾后重建做出了重大贡献。
项目研究形成的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通风照明环境保障技术及防灾救援联动控制技术成果在四川、重庆、浙江等多个省市高速公路隧道群营运中得到大范围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方面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研究成果的应用提高了高速公路隧道群的行车安全性,增加了行车舒适度,并显著增强了隧道群的灾害防救能力。
七、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不超过10件)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
国家 (地区) |
授权号(标准编号) |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
证书编号 (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
发明专利 |
高速公路路段多隧道集合式智能通风控制方法 |
中国 |
ZL 2008 1 0045351.9 |
2010 |
国家专利局 |
西南交通大学 |
何川、王明年、曾艳华、方勇等 |
有效 |
发明专利 |
高速公路毗邻隧道联动通风控制方法 |
中国 |
ZL 2008 1 0045352.3 |
2010 |
国家专利局 |
西南交通大学 |
何川、王明年、曾艳华、方勇等 |
有效 |
发明专利 |
一种基于视频图像的隧道人员疏散轨迹测定方法 |
中国 |
ZL 2013 1 0403979.2 |
2015 |
国家专利局 |
西南交通大学 |
何川、张玉春、向月、马尉翔等 |
有效 |
发明专利 |
基于交通流原理的地下通道中间段亮度需求确定方法 |
中国 |
ZL 2012 1 0249470.2 |
2014 |
国家专利局 |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韩直、陈晓利、王小军 |
有效 |
发明专利 |
一种地下通道二次事故防止方法 |
中国 |
ZL 2012 1 0248875.4 |
2012 |
国家专利局 |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韩直、付立家、周广振 |
有效 |
发明专利 |
采用可连续调光灯具的汽车交通地下通道照明布线方法 |
中国 |
ZL 2012 1 0249465.1 |
2013 |
国家专利局 |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韩直、王小平、陈晓利 |
有效 |
发明专利 |
隧道排烟方法及带独立排烟装置的隧道通风系统 |
中国 |
ZL2006 1 0052065.6 |
2009 |
国家专利局 |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吴德兴、杨健、李伟平、项小强 |
有效 |
发明专利 |
一种隧道三维应力场模拟装置 |
中国 |
ZL 2013 1 0001955.4 |
2015 |
国家专利局 |
西南交通大学 |
何川、李铮、晏启祥、张景、耿萍 |
有效 |
发明专利 |
二次衬砌浇筑装置 |
中国 |
ZL 2013 1 0192528.9 |
2015 |
国家专利局 |
西南交通大学 |
何川、刘四进、王士民、晏启祥 |
有效 |
发明专利 |
改进的隧道排烟方法及带独立排烟装置的隧道排烟系统 |
中国 |
ZL200810060731.X |
2009 |
国家专利局 |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吴德兴、李伟平、郑国平、高翔、郭宵 |
有效 |
八、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排名 |
姓名 |
行政职务 |
技术职称 |
工作单位 |
完成单位 |
1 |
何 川 |
副校长 |
教授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2 |
方 勇 |
无 |
教授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3 |
王明年 |
副院长 |
教授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4 |
李祖伟 |
董事长 |
教授级高工 |
重庆市水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
5 |
汪 波 |
无 |
教授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6 |
韩 直 |
副总工 |
研究员 |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7 |
晏启祥 |
系主任 |
教授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8 |
吴德兴 |
院长 |
教授级高工 |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9 |
林才奎 |
副总经理 |
教授级高工 |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
10 |
陈乐生 |
总工程师 |
高级工程师 |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
11 |
李玉文 |
副院长 |
教授级高工 |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
12 |
李海鹰 |
副总经理 |
教授级高工 |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
13 |
曾 忠 |
董事长 |
教授级高工 |
四川绵九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
四川广甘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
14 |
王卫平 |
监事会主席 |
教授级高工 |
重庆高速公路路网管理有限公司 |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
15 |
许金华 |
总经理 |
教授级高工 |
四川都汶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
四川广甘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
九、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排序 |
单位名称 |
创新推广贡献 |
1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要负责复杂地形地质环境隧道群失稳灾变防控技术、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通风照明环境保障技术、隧道群防灾救援联动控制技术的全面研发,并为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为创新点一、创新点二和创新点三做出了贡献。 |
2 |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
负责公路隧道群通风照明环境保障技术、防灾救援联动控制技术研发,以及研究成果在重庆市高速公路中全面推广应用,为创新点二和创新点三做出了贡献。 |
3 |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要负责隧道群照明关键技术研发,并为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为创新点二、创新点三做出了贡献。 |
4 |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
在本单位承担的广甘高速、都汶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隧道的设计中,直接应用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创新点一、创新点二和创新点三做出了贡献。 |
5 |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要负责公路隧道群救灾通风及烟气控制技术研发,及项目研究成果在浙江省高速公路隧道群的建设中推广应用,为创新点三做出了贡献。 |
6 |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
负责项目研究成果在广梧高速公路等隧道群中的推广应用,为创新点一、创新点二做出了贡献。 |
7 |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负责项目研究成果在本单位施工的广甘高速、都汶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隧道群中应用,为创新点一做出了贡献。 |
8 |
四川广甘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
负责项目研究成果在广甘高速全线隧道建设中的应用,为创新点一、创新点二和创新点三做出了贡献。 |
9 |
四川都汶公路有限责任公司 |
负责项目研究成果在都汶高速公路全线隧道建设与营运中的全面推广应用,为创新点一、创新点二和创新点三做出了贡献。 |
10 |
成都金隧自动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负责监控平台软件的全面推广应用,为本项目研究成果创新点二和创新点三做出了贡献。 |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完成人何川、方勇、王明年、李祖伟、韩直、王卫平等从2000年开始就联合开展了长大公路隧道智能控制系统及防灾救援技术研究,主要解决了隧道群中单体特长隧道的智能控制及防灾救援技术问题;从2006年起,完成人何川、方勇、王明年、李祖伟、韩直、李海鹰、王卫平等进一步针对通风照明防灾救援等隧道群中各隧道间关联性技术问题开展公路隧道智能联动控制技术等项目研究。此外,完成人何川、吴德兴等自2006年起进一步针对华东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及隧道群的营运安全和防灾救援技术开展合作研究。完成人何川、晏启祥、陈乐生、李玉文等从2003年开始针对破碎岩体隧道群及双洞小净距隧道的建设关键技术开展研究,2009年后,完成人何川、方勇、汪波、曾忠、陈乐生、许金华等进一步依托广甘高速公路隧道群的建设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项目开展过程中,各完成人之间也紧密围绕项目主题开展合作,如完成人韩直、林才奎等针对华南山岭重丘区隧道群的建设和营运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完成人王明年、陈乐生、李玉文等针对大相岭泥巴山深埋特长隧道开展破碎岩体的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等。
在以上项目的合作研究中,完成人之间通过联合署名的方式发表了科技论文、出版了学术著作、取得了知识产权,共同获得了多项省部级及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励。项目的共同立项、共同研究、成果的共同鉴定和共同获奖、以及共同形成的专利和论文表明:本项目成果完成人已经共同形成了一个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研究团队,完成人之间合作关系紧密,合作深度强、合作广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