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减税降费 |
“国字号”:小米粒实现大梦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江西万年是当今发现的较早种植人工栽培稻的地方,并亲笔题写了“野稻驯化万年之源”。金土地中出贡米,稻花香里品万年。从1000年前万年香米入贡,到如今走上百姓餐桌的“国米”;从推着板车叫卖,到打进沃尔玛、麦德龙等大型超市,再到在北京等大城市开旗舰店,创出驰名商标……万年贡米品牌响彻全国。而今,随着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万年贡米产业借力做大做强,继续唱响“国米”品牌,演绎米业品牌化、跨越式发展的传奇。 这里出产的大米体长粒大、形状如梭,其白如玉、光洁透亮,古时曾被钦定为“代代耕作、岁岁纳贡”之珍品。在2011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万年县“中国贡米之乡”称号。为进一步发展万年贡米产业,当地在2016年组建成立了万年贡米业产业化联合体。该联合体包括粮食合作社22个、家庭农场36个,其中的核心企业便是万年贡集团有限公司。 在谈及税收对企业的支持,该集团负责人蔡阳厚很是感慨:“我们企业这么多年来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 早在2000年,蔡阳厚便与税结缘。创业初期,集团由于经营模式单一、产品价格高昂,品牌竞争力不强,连续几年销售低迷,整体陷入困境,万年贡米长期埋没在普通的大米市场里。为支持贡米产业发展,当地税务部门成立了行业“税收智囊团”,组织业务骨干对万年贡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涉税辅导。税务人员对企业农产品收购、发票开具管理进行风险排查,引导帮助企业健全账务,并在2005年将企业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好处随之而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流转难题,也为蔡阳厚大刀阔斧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正是这一桶金,让我更有底气和胆量去拼一拼。” 随后几年,蔡阳厚加大投入生产经营,将“小、弱、散”的32家粮食加工企业资源合并起来,重新组建起万年贡集团有限公司。如今,以万年贡集团为核心的产业化联合体,精米年加工能力达100万吨,而集团也实现年销售收入逾13亿元,品牌价值已超48亿元,跻身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 “增值税税率下调又给企业发展加了把后劲!”企业农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从去年5月1日的11%调整为10%,没有想到今年4月1日又从10%调整为9%。“别看这百分点的小小改变,一年就能给集团省下近40万元。”万年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蔡阳厚满怀欣喜说道。 万斗米反哺贡米之乡,减税降费不仅仅赢得了企业的连连点赞,还有万家农户的笑脸。裴梅镇荷溪村村民程记栗谈起蔡阳厚乐呵呵地说道:“自从参加万年贡集团的农民合作社项目,我这农民也过上了富裕日子。今年我承包的500余亩土地种上了集团下发的稻种,一年利润将超过15万元。”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扶持力度很大,为农产品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我们打算用节省下的资金更新升级农机设备,扩大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开始对村庄的种植环境和能力进行摸底,这样会有更多的农户加入。”蔡阳厚说。 六月:杨梅之乡的甜蜜账 浙江省仙居县仙林杨梅专业合作社老板郑智勇一年中最期盼的6月终于来了。 6月是杨梅成熟的季节。仙居杨梅更是享有“世界杨梅在中国,中国杨梅出浙江,浙江杨梅数仙居”的美誉。早在2001年,仙居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全域共有杨梅种植面积13.8万亩,建有25个高标准仙居杨梅示范园区、65个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带动周边梅农1.8万户。 郑智勇就是其中之一。对他来说,今年的6月更加让人期待。“今年我多承包了20亩杨梅,产量可增加近14000公斤。”讲起如此豪爽扩大种植面积的原因,郑智勇直言,因为国家政策好。“今年税收减免政策力度空前,让我尝到了甜头。”他说,农业用具、化肥等农资增值税税率下降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植成本,“让我扩大种植面积更有底气了!” 近年来,除了新鲜杨梅,仙居依托现代科技,做好杨梅深加工这篇文章。目前,仙居有2条投资总额近亿元属国内首创的万吨杨梅深加工生产线,加工转化近4万吨杨梅,开发了杨梅干红、杨梅原汁、杨梅浓缩汁、冻干杨梅等10多个系列产品。 浙江聚仙庄饮品有限公司就是杨梅加工企业的佼佼者。其研发的杨梅汁、杨梅酒以及青花素等产品更是远销海外。公司董事长李国维介绍,预计今年公司的销售额将继续增长15%左右。李国维的信心不仅得益于杨梅加工市场的升温,更是来自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今年,增值税税率从16%下降到13%,预计给聚仙庄带来近80万元的税收优惠。李国维说:“税收政策优惠力度如此之大,对我们企业的发展着实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 李国维透露,下一步,企业准备利用节约的税款加大杨梅冰淇淋、杨梅果冻、杨梅果酱等产品的开发,未来,产品线还会不断丰富。 同样尝到减税降费甜头的杨梅加工企业,还有浙江扬百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让公司95%的员工实现了“零个税”,扬百利公司员工一年在个税上的优惠就达10万多元。不仅如此,减税降费政策推行以来,仙居县税务局不断优化办税体验,“近20万元的出口退税,隔天就能到账。”公司财务负责人戴水英笑言:“减税幅度大,退税速度快,让我们的资金链毫无压力。”据戴水英介绍,在税收政策的扶持下,公司今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78%。 说到杨梅,仙居县桃源人家土菜馆的杨梅仔排更是一绝。每年杨梅季节,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这给老板胡军辉带来了一些额外的“烦恼”。“客人一多,开票量就会增加。每年杨梅季,我们在税款上要额外支出近万元。”不过,今年胡老板的烦恼解决了。“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不超过10万元免征增值税,这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好政策!”胡老板高兴地说,今年的杨梅季预计能实现增值税“零缴税”。 “杨梅季节马上就要来了。今年,有了减税降费的扶持,仙居杨梅产业一定更红火!”仙居县农业局局长张金平说道。 “吃”出来的获得感 武汉人一天的幸福生活,是从“过早”开始的,热干面、炸面窝、欢喜坨……过瘾!现在,一款名为“木兰财鱼面”的新品种,又吸引了不少“吃货”的目光,让不少人前来尝鲜。 “嫩白的鱼丸、透亮的鱼片,鲜、嫩、甜。再加上干净的环境和周到的服务,在这里‘过早’,不要太美好!”网友“坤儿鲍鲍鲍”在微信公号中留言。这就是武汉健康饮食开创者——小蓝鲸酒店推出的系列早餐品种。 提起小蓝鲸,武汉人都知道。1986年,20岁的黄陂小伙刘国梁怀揣着一份在大武汉立足的“闯劲”,开了间“小南京”餐馆:7张半桌子,最多也就能坐30多人。 然而,时代给了这批创业者最好的回报。33年过去了,刘国梁早已不是当年的“愣头青”,一跃成为武汉市餐饮协会会长。小南京也成为武汉人耳熟能详的“小蓝鲸”,在全国有19家连锁店。 谈及发展历程,刘国梁说:“20世纪90年代是餐饮业的黄金期,那时武汉大酒店相对较少,我们各种婚宴、酒席每天应接不暇!但是,近几年,随着新品种、新餐饮和新外卖模式的崛起,长久地经营似乎成了奢望。” 小蓝鲸也面临着转型。恰好2016年营改增试点全面实施之后,餐饮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营改增为公司带来了红利,我们小蓝鲸的增值税税负从5%降到3.5%。”刘国梁说,“税钱省下来了,我就考虑着发展外卖,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这样,“木兰早餐”系列正式推出,融合黄陂三鲜口味和武汉“过早”元素,为传统早餐注入新味道。如今,木兰面系列日均销售3000碗,加上外卖中餐,月销售额都在20多万元,占到单店月销售额的20%左右。 “吃过我们外卖的都知道,小蓝鲸的外卖和在店里吃的口感一致、价格一致。最近,我们还推出了夜宵,也迎合了武汉人夏季纳凉宵夜的习惯。”刘国梁坦诚地说,“税收政策好,好菜品不涨价,让利消费者。” 减税降费政策也惠及企业员工。今年的个税改革给了小蓝鲸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大的红利。“从每个月238元到现在的5.8元,看到工资单上的个税金额,我都吃了一惊!”小蓝鲸总厨范宇欢高兴地说,“这次个税调整,实惠进了个人腰包,真的是看得见、摸得着!” 对于传统餐饮企业面临的招工难和流动大等问题,个税改革也送去了良方。受惠个税“起征点”的新变化,上个月小蓝鲸88.61%的员工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好政策,看得见,一如既往的口感和亲民的价格,让小蓝鲸笑傲餐饮业江湖。刘国梁直言:“作为武汉市餐饮协会的会长,我希望税务部门能多组织全行业的政策和业务培训,为更多中小餐饮企业提供纳税辅导服务。” 减出余姚美食的“乡”味 晚上7点,正是宁波余姚市阳明温泉山庄中餐厅的用餐高峰。 几位服务员举着托盘穿梭于桌子之间,推介着热气腾腾的糕点:“这是我们当地特色美食耐糕。在余姚方言里,‘耐’与‘年’同音,耐糕也有着祝您年年高升的寓意,这是酒店赠送品尝的。”现场顾客一片叫好。 余姚市阳明温泉山庄坐落于余姚市陆埠镇,是一家依托天然温泉资源而建的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酒店虽冠以“温泉山庄”之名,但餐饮却是招揽四方来客的重要招牌,在企业营业收入中占比约44%。“温泉让客人慕名而来,而我们希望通过餐饮吸引客人住下来,细细咀嚼余姚味道。”阳明温泉山庄的财务负责人谷建芬说。山庄大力挖掘耐糕、水磨年糕、鲞、笋干菜等“余姚味道”,让每一道菜品都浸润着当地特有的文化和故事,更有着和和美美、年年高升的彩头,深受游客的欢迎。 今年以来,减税降费的春风吹进了巍巍四明,吹到了阳明温泉山庄,为山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谷建芬认真算了笔减税账: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实施后,阳明温泉山庄享受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进项税额加计抵减政策,今年预计可以少缴税30多万元;国内旅客运输服务也纳入了抵扣范围,能减少近万元的支出;此外,山庄正在扩建二期工程,现在进项税额可一次性全额抵扣了,估算将减少50万元的资金占用。一系列实打实的减税降费举措,坚定了山庄传承和创新传统特色美食的信心。谷建芬感慨地说:“现在村里的人在往外走,会做耐糕这样传统特色小吃的人越来越少;而城里的人在往回看,想寻找回忆里的味道。但传统美食的经营不易,投入多、见效慢,我们在不断创新和探索。减税政策的连续出台,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让我们更能耐下性子、更有信心做好这件事。” 从聚焦美食到凝聚情怀,从探寻历史到弘扬文化,山庄正在传承余姚“味”,讲述余姚情。而精致的美食和特色小吃,成为山庄源源不断招徕客人的新秘诀。 减税,德州味道越飘越远 德州扒鸡 在中国人的交际之道中,用美食介绍自己的家乡,似乎是最有生活味的一种方式。对于出门在外的德州人而言,“德州扒鸡”的名头,几乎与家乡画上等号。在过往的三百年里,德州扒鸡的香味,伴随着京杭运河的灯影桨声、京沪高铁的汽笛轰鸣,传遍了大半个中国。 “大火煮、小火焖”“形色兼备、五香脱骨”,20多道制作工艺堪称精湛。但在此之外,德州扒鸡制作技艺的第十代传承人崔岭有着自己征服消费者味蕾的“秘密”。当他从父亲手中接过传承人的衣钵时,他就没有打算在家门口固步自封。 传统扒鸡保质期短,真空包装又流失风味。为了提升品质、锁住美味,崔岭研发出了两款新品扒鸡,不仅完美保留了扒鸡“肉嫩味纯”的特色,更延长了保质期,扩大了德州扒鸡的“美食半径”,版图不再仅限于中国北方。而在荷兰,当地的食客也可以吃到最新鲜的扒鸡。这款“欧版”的扒鸡,口味上有所改良,改变了色偏重、味偏咸的特点,得到欧洲食客的普遍欢迎。 “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我们近年来推出16个新款产品,累计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优惠236万元。”德州扒鸡集团有限公司会计王静介绍,今年4月,增值税税率降低,企业全年预计减少税费约900万元。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市场推广和技术研发的力度,让德州扒鸡的美味香飘四海。 小高栗子 越是家常,越是非比寻常。最能打动中国人挑剔味蕾的,往往是寻常的食材和身边的美味。小饭店、大排档,这些扎根在市井胡同的小小门面,有着无穷的烟火味和幸福感。 位于德州老城区青龙街的小高栗子,就是这样一家有着市井温度的存在。2006年,品牌创始人高伟、李建夫妇从几间简易铁棚起家,用新鲜美味的零食满足着德州人挑剔的味蕾,也在这个普通街道的一角,见证着地方的发展变化。 临近6月,德州即将迎来一年中最为炎热的阶段。出门纳凉是不少“老德州”晚饭后的“必选节目”。炒栗子、南瓜子、山楂球和蔬果干等小高栗子出产的美食,是居民消闲的“必备佳品”。十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这家店出产的美味,始终占据着德州人餐桌的一角。 伴随着气温走高的,还有小高栗子的生意。络绎不绝的食客,让夫妇两人忙碌到额头出汗,但他们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今年,俺家里有两个喜事。”高伟一边给老街坊称栗子,一边笑着说,“一是今年零食销售看好,我们家收入上去了;二是国家把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到月销售额10万元,我们一个月能省2000多元。” “省下来的钱要干啥?”夫妻俩表示要提高品牌包装的档次和扩大广告宣传,把小高栗子的品牌做大做强,给德州消费者带来更多好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