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
对《关于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
金额
-
项目地址
安徽省
发布时间
2021/03/29
公告摘要
公告正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加强对交通强国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我局草拟了《关于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拟由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现向社会征求意见,如有意见请于2021年4月6日前反馈我局。
铜陵市交通运输局
2021年3月29日
(电子邮箱:t2861481@126.com;联系电话:2861481)
关于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围绕“四创两高”大局,实施“交通先导战略”,深化交通运输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交通运输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安全化运营,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中谱写铜陵篇章,贡献铜陵智慧。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聚力打造皖江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地区重要交通节点城市、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现高速公路南北成网、干线公路内畅外联、干线铁路高效联通、黄金水道全面扩容、运输服务提档升级、邮政快递普惠城乡。
到203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四创两高”能力显著增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基础设施条件、运输组织保障与行业服务能力、技术装备、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竞争力及影响力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新阶段现代化幸福铜陵建设,全市人民享有人悦其行、物优其流、城倚其强的发展成果。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立体互联、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
1.构筑发展充分、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网。以国家发展规划为依据,统筹铁路、公路、水运、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聚焦“两新一重”,构建“三横三纵”综合交通结构,实现立体互联,增强系统弹性。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促进枞阳产业集群、临江产业集群、东部产业集群路网提质扩容加密,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通道建设,突出合肥都市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融合发展,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加强综合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环境保护规划衔接,促进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统筹城乡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满足未来交通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网络。
2.搭建层次分明、功能相适的现代公路网。建成外联内畅、通达快捷的高速公路网,推进德上高速枞阳段、北沿江高速铜陵段、铜陵—商城高速铜陵支线、无为—桐城高速以及G50沪渝高速、G3京台高速扩容工程,增加高速公路与普通国省干线出入口。建成布局均衡、衔接高效的普通国省道网,推进普通国省干线提质改造,实现各县区一级公路联通、一级公路通达周边市县。重点推进G237、G330、G347和S232等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十四五”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20公里,密度730公里/万平方公里;一级公路总里程280公里,密度930公里/万平方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5%以上。到2035年,高速公路达260公里以上,一级公路通车总里程350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90%以上。
3.补强客货并重、能力充分的干线铁路网。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货运铁路、铁路专用线融合发展,快联快通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高效联通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推进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江北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铜陵南至江北港铁路线、铜枞宜市域铁路,配合推进北沿江高铁、芜铜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推进合庐铜城际铁路、铜陵—九华山铁路项目,谋划铜宣高铁。优化市域内货运铁路网,打通港口集疏运主通道,实现铁路支线或专用线覆盖主要港区和物流园区。谋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有效衔接各功能组团和枢纽节点,推动与干线铁路融合发展。到“十四五”末,全市铁路总里程超过220公里,铁路网密度超过730公里/万平方公里。
4.形成干支衔接、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网。按照“一港五区、港园联动、港城一体、以港兴市”的总体发展格局,积极推进5大港区建设,打造合肥和皖西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港。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拓展港口腹地,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做优做强港口经济。提高干线航道技术等级和通航能力,争取将芜湖至铜陵段最低维护水深由6米提高到9米;推进“引江济淮”工程菜子湖三级航道、枞阳闸建设,推进支线航道建设,打造“合肥都市圈”重要港口转运基地和江(河)海联运重要节点港。“十四五”末,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700万吨达到8500万吨,铜陵港货物吞吐量1.2亿吨/年,集装箱吞吐量20万标箱/年。
5.完善广泛便捷、发达高效的基础设施网。以农村公路、市域铁路、支线航道、通用机场、城市道路为重点,打造深度通达、普惠城乡的基础网。建成广泛覆盖、通村达组的“四好农村路”,实现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所有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谋划推动枞阳县、义安区通用机场建设,逐步实现县级行政单元通用航空服务全覆盖。加强物流网络体系和邮政快递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全面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完善城市道路网,打通道路微循环,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停车、换乘等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步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和无障碍设施。
(二)打造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产品
6.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制定出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障政策,加大财政对公共交通发展资金的投入,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车辆更新。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构筑微循环公交系统,开展公交定制等多元化服务。推广实施公交信号优先和公交专用道建设,推进公共交通行业信息化,提升公交智能化水平,完善公交出行APP服务应用。
7.提升客运服务质效。围绕客运“一体化”、交通“一卡通”和信息服务“一站式”,加快完善品质高端、经济高效的客运服务供给体系。强化出租汽车行业窗口和城市名片的功能,促进巡游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支持共享单车、小微型客车分时租赁等新业态发展,满足大众个性化出行需求。推广应用城市超脑,实现电子客票、无感支付等智慧服务全覆盖,实现客运枢纽无感安检、智能引导服务。落实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实现交通出行“同城待遇”。
8.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围绕建设皖中南区域物流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物流节点城市的目标,按照“布局完善、功能提升、高效便捷”的总体要求,发展多式联运和物流产业。以电子商务物流、农产品及冷链物流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基础建设,打通物流淤点和堵点。“十四五”末,物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全市3A级以上物流企业总数达25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物流企业30家,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集成服务品牌。
9.推进邮政服务升级。以打造皖中南快递物流聚集区和快递电商发展试验区为目标,依托铜池顺丰快递区域分拨中心、铜陵(皖中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汐有冷链物流等项目叠加效益,推进快递全产业链要素的数字化、智能化,打造辐射铜陵、池州、芜湖的皖中南快递物流聚集区。“十四”末,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1.26亿元、11.55亿元。
(三)发展富有活力、科持引领的智慧交通网络
10.完成交通强国试点。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综合运输数据资源充分汇聚、有效共享,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深化行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以数据资源赋能交通运输发展。构建1126工程(一套标准、一个数据中心、二个平台、六个系统)。强化智慧治理理念,推动智慧应用,为群众出行、行业治理、政府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
11.强化基础技术应用。结合5G商用部署,统筹利用物联网、车联网等,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协调建设。逐步在重点路段、重要综合客运枢纽、港口和物流园区等实现固移结合、宽窄结合、公专结合的网络覆盖。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能力,建设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地理信息地图,整合行业北斗系统时空数据,为综合交通规划、决策、服务等提供基础支撑。推进北斗系统短报文特色功能在行业监管、应急通信等领域应用,探索北斗系统与车路协同、ETC等技术融合应用。
(四)构筑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的安全保障系统
12.夯实安全基础保障。加大投入,提升关键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持续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工程,提高公路桥梁安全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养护和运行监测检测。积极鼓励和推动新科技、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方面的应用,在出租车、公交车、客渡船等交通工具更新采购中,优先考虑安全方面因素,推荐使用安全性更高的产品,不断提升运输工具本质安全水平。
13.强化安全管控能力。立足长效机制,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行综合治理,提高交通防灾抗灾能力。以港口危险化学品、“两客一危”、工程建设等领域为重点,逐步推行全程数字化监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六项机制”建设,巩固安全生产“铸安”行动成果,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扎实开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14.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强化重点时段安全监管和应急值守。修订完善安全生产各类应急预案,不断加大交通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加强市、县两级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加强公路应急抢通队伍、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队伍和水路应急响应队伍建设,有序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应急处置能力。
(五)完善生态友好、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路径
15.推动集约高效发展。加强土地、岸线、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利用效率。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原则,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利用运输通道资源。优化运输结构,提升铁路干线货运能力和内河水运服务,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和客货运输领域的应用。推进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在项目建设中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16.提升绿色交通管理能力。积极创建绿色出行城市,稳步提升绿色出行比例、满意度和公交出行分担率。加强施工扬尘治理和公路日常管护,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质量的落后设备,加大清扫保洁工作频次。保持治超工作高压态势,抑制城区扬尘、泼洒,改善道路运输环境。持续开展“绿色维修”活动,鼓励维修企业进行绿色维修设施设备及工艺的升级改造。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
17.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严格实施生态修复、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创建绿色基础设施,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强化生态选线选址和生态环保设计,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贯彻《长江保护法》,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铜陵)经济带。
(六)培育匠人匠心、担当奉献的交通人才队伍
18.建设职业化人才队伍。科学把握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规律,坚持个人努力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按照从业人员岗位特点,开展针对性培养,推进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促进从业人员成长成才。大力开展交通运输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形成“崇尚一技之长”“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增强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归属感。
19.打造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坚持法治引领,努力建设法治型领导班子、法治型执法队伍。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统筹抓好干部梯队建设,扎实推进职务职级并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干部职工履职担当作为。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方法,通过组织调学、脱产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干部职工“七种能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交通铁军。
20.营造风清气正选人用人氛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选人用人思想,把“实干为先”的导向树得更明,主动把干部工作融入到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心大局中去谋划推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好干部标准,把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摆在干部选任工作的首位。坚持事业为上,精准科学择人,注重选人与事业需要相结合,真正把改革发展工作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七)实现协同高效、共治共享的行业治理格局
21.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适应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规划协同,统筹制定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和把握,逐步完善交通领域的投融资体制。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理顺职能配置,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2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文章,鼓励吸引和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交通建设运营。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信用交通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公共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支持交通行业组织参与行业治理,引导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规范自律,拓宽公众参与交通治理渠道。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培育铜陵交通品牌,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23.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参与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多层次合作渠道,吸引外资进入交通领域,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鼓励我市交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运输市场合作,力争铜陵江北港纳入国家扩大开放审理计划,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高位推动。以建设交通强国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高规格统筹协调的交通强国建设实施工作机制,在重点目标任务、投融资体制改革、重点责任分解、保障工作机制等方面谋深谋透谋实。强化协同联动,整体有序推进建设工作,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健全组织、统筹协调。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联席会议组织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落实工作,及时研究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联席会议下设交通强国建设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区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脚踏实地抓好推进落实。
(三)科学谋划、量力而行 。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发展政策学习研究,提高机遇把握能力和项目谋划推动能力,争取更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级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稳步扩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
(四)完善机制,合力保障。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配置资源,注重政策协同,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要落实要素保障,在建设上咬定目标挂图作战,在前期上盯早盯紧盯实,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市交通强国建设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做好实施评价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铜陵市交通运输局
2021年3月29日
(电子邮箱:t2861481@126.com;联系电话:2861481)
关于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建设高水平交通强市,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围绕“四创两高”大局,实施“交通先导战略”,深化交通运输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交通运输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安全化运营,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中谱写铜陵篇章,贡献铜陵智慧。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聚力打造皖江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地区重要交通节点城市、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现高速公路南北成网、干线公路内畅外联、干线铁路高效联通、黄金水道全面扩容、运输服务提档升级、邮政快递普惠城乡。
到203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四创两高”能力显著增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基础设施条件、运输组织保障与行业服务能力、技术装备、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交通安全水平、治理能力、文明程度、竞争力及影响力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服务和保障新阶段现代化幸福铜陵建设,全市人民享有人悦其行、物优其流、城倚其强的发展成果。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立体互联、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
1.构筑发展充分、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网。以国家发展规划为依据,统筹铁路、公路、水运、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聚焦“两新一重”,构建“三横三纵”综合交通结构,实现立体互联,增强系统弹性。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促进枞阳产业集群、临江产业集群、东部产业集群路网提质扩容加密,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通道建设,突出合肥都市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融合发展,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加强综合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环境保护规划衔接,促进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统筹城乡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满足未来交通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网络。
2.搭建层次分明、功能相适的现代公路网。建成外联内畅、通达快捷的高速公路网,推进德上高速枞阳段、北沿江高速铜陵段、铜陵—商城高速铜陵支线、无为—桐城高速以及G50沪渝高速、G3京台高速扩容工程,增加高速公路与普通国省干线出入口。建成布局均衡、衔接高效的普通国省道网,推进普通国省干线提质改造,实现各县区一级公路联通、一级公路通达周边市县。重点推进G237、G330、G347和S232等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十四五”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20公里,密度730公里/万平方公里;一级公路总里程280公里,密度930公里/万平方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5%以上。到2035年,高速公路达260公里以上,一级公路通车总里程350公里,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90%以上。
3.补强客货并重、能力充分的干线铁路网。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货运铁路、铁路专用线融合发展,快联快通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高效联通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以及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推进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江北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铜陵南至江北港铁路线、铜枞宜市域铁路,配合推进北沿江高铁、芜铜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推进合庐铜城际铁路、铜陵—九华山铁路项目,谋划铜宣高铁。优化市域内货运铁路网,打通港口集疏运主通道,实现铁路支线或专用线覆盖主要港区和物流园区。谋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有效衔接各功能组团和枢纽节点,推动与干线铁路融合发展。到“十四五”末,全市铁路总里程超过220公里,铁路网密度超过730公里/万平方公里。
4.形成干支衔接、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网。按照“一港五区、港园联动、港城一体、以港兴市”的总体发展格局,积极推进5大港区建设,打造合肥和皖西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港。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拓展港口腹地,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做优做强港口经济。提高干线航道技术等级和通航能力,争取将芜湖至铜陵段最低维护水深由6米提高到9米;推进“引江济淮”工程菜子湖三级航道、枞阳闸建设,推进支线航道建设,打造“合肥都市圈”重要港口转运基地和江(河)海联运重要节点港。“十四五”末,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700万吨达到8500万吨,铜陵港货物吞吐量1.2亿吨/年,集装箱吞吐量20万标箱/年。
5.完善广泛便捷、发达高效的基础设施网。以农村公路、市域铁路、支线航道、通用机场、城市道路为重点,打造深度通达、普惠城乡的基础网。建成广泛覆盖、通村达组的“四好农村路”,实现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所有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谋划推动枞阳县、义安区通用机场建设,逐步实现县级行政单元通用航空服务全覆盖。加强物流网络体系和邮政快递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全面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完善城市道路网,打通道路微循环,科学规划建设城市停车、换乘等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步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和无障碍设施。
(二)打造便捷舒适、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产品
6.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制定出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障政策,加大财政对公共交通发展资金的投入,推进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车辆更新。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构筑微循环公交系统,开展公交定制等多元化服务。推广实施公交信号优先和公交专用道建设,推进公共交通行业信息化,提升公交智能化水平,完善公交出行APP服务应用。
7.提升客运服务质效。围绕客运“一体化”、交通“一卡通”和信息服务“一站式”,加快完善品质高端、经济高效的客运服务供给体系。强化出租汽车行业窗口和城市名片的功能,促进巡游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错位发展和差异化经营。支持共享单车、小微型客车分时租赁等新业态发展,满足大众个性化出行需求。推广应用城市超脑,实现电子客票、无感支付等智慧服务全覆盖,实现客运枢纽无感安检、智能引导服务。落实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实现交通出行“同城待遇”。
8.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围绕建设皖中南区域物流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物流节点城市的目标,按照“布局完善、功能提升、高效便捷”的总体要求,发展多式联运和物流产业。以电子商务物流、农产品及冷链物流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基础建设,打通物流淤点和堵点。“十四五”末,物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全市3A级以上物流企业总数达25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物流企业30家,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集成服务品牌。
9.推进邮政服务升级。以打造皖中南快递物流聚集区和快递电商发展试验区为目标,依托铜池顺丰快递区域分拨中心、铜陵(皖中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汐有冷链物流等项目叠加效益,推进快递全产业链要素的数字化、智能化,打造辐射铜陵、池州、芜湖的皖中南快递物流聚集区。“十四”末,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1.26亿元、11.55亿元。
(三)发展富有活力、科持引领的智慧交通网络
10.完成交通强国试点。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综合运输数据资源充分汇聚、有效共享,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深化行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以数据资源赋能交通运输发展。构建1126工程(一套标准、一个数据中心、二个平台、六个系统)。强化智慧治理理念,推动智慧应用,为群众出行、行业治理、政府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
11.强化基础技术应用。结合5G商用部署,统筹利用物联网、车联网等,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协调建设。逐步在重点路段、重要综合客运枢纽、港口和物流园区等实现固移结合、宽窄结合、公专结合的网络覆盖。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能力,建设行业北斗系统高精度地理信息地图,整合行业北斗系统时空数据,为综合交通规划、决策、服务等提供基础支撑。推进北斗系统短报文特色功能在行业监管、应急通信等领域应用,探索北斗系统与车路协同、ETC等技术融合应用。
(四)构筑完善可靠、反应快速的安全保障系统
12.夯实安全基础保障。加大投入,提升关键设施安全防护能力,持续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工程,提高公路桥梁安全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养护和运行监测检测。积极鼓励和推动新科技、新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方面的应用,在出租车、公交车、客渡船等交通工具更新采购中,优先考虑安全方面因素,推荐使用安全性更高的产品,不断提升运输工具本质安全水平。
13.强化安全管控能力。立足长效机制,推进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行综合治理,提高交通防灾抗灾能力。以港口危险化学品、“两客一危”、工程建设等领域为重点,逐步推行全程数字化监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六项机制”建设,巩固安全生产“铸安”行动成果,推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扎实开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14.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强化重点时段安全监管和应急值守。修订完善安全生产各类应急预案,不断加大交通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加强市、县两级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加强公路应急抢通队伍、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队伍和水路应急响应队伍建设,有序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应急处置能力。
(五)完善生态友好、集约高效的绿色发展路径
15.推动集约高效发展。加强土地、岸线、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利用效率。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原则,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利用运输通道资源。优化运输结构,提升铁路干线货运能力和内河水运服务,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和客货运输领域的应用。推进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在项目建设中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16.提升绿色交通管理能力。积极创建绿色出行城市,稳步提升绿色出行比例、满意度和公交出行分担率。加强施工扬尘治理和公路日常管护,淘汰严重污染大气环境质量的落后设备,加大清扫保洁工作频次。保持治超工作高压态势,抑制城区扬尘、泼洒,改善道路运输环境。持续开展“绿色维修”活动,鼓励维修企业进行绿色维修设施设备及工艺的升级改造。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
17.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严格实施生态修复、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创建绿色基础设施,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强化生态选线选址和生态环保设计,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贯彻《长江保护法》,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铜陵)经济带。
(六)培育匠人匠心、担当奉献的交通人才队伍
18.建设职业化人才队伍。科学把握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规律,坚持个人努力与组织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按照从业人员岗位特点,开展针对性培养,推进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促进从业人员成长成才。大力开展交通运输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形成“崇尚一技之长”“行行出状元”的浓厚氛围,增强从业人员职业荣誉感、归属感。
19.打造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坚持法治引领,努力建设法治型领导班子、法治型执法队伍。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统筹抓好干部梯队建设,扎实推进职务职级并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干部职工履职担当作为。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方法,通过组织调学、脱产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干部职工“七种能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交通铁军。
20.营造风清气正选人用人氛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选人用人思想,把“实干为先”的导向树得更明,主动把干部工作融入到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心大局中去谋划推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好干部标准,把政治过硬、作风优良摆在干部选任工作的首位。坚持事业为上,精准科学择人,注重选人与事业需要相结合,真正把改革发展工作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七)实现协同高效、共治共享的行业治理格局
21.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适应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规划协同,统筹制定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研究和把握,逐步完善交通领域的投融资体制。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理顺职能配置,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2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文章,鼓励吸引和依法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交通建设运营。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信用交通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公共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支持交通行业组织参与行业治理,引导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规范自律,拓宽公众参与交通治理渠道。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培育铜陵交通品牌,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23.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参与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多层次合作渠道,吸引外资进入交通领域,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鼓励我市交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运输市场合作,力争铜陵江北港纳入国家扩大开放审理计划,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高位推动。以建设交通强国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高规格统筹协调的交通强国建设实施工作机制,在重点目标任务、投融资体制改革、重点责任分解、保障工作机制等方面谋深谋透谋实。强化协同联动,整体有序推进建设工作,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健全组织、统筹协调。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联席会议组织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落实工作,及时研究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联席会议下设交通强国建设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区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脚踏实地抓好推进落实。
(三)科学谋划、量力而行 。加强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发展政策学习研究,提高机遇把握能力和项目谋划推动能力,争取更多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深化交通投融资改革,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风险可控的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级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稳步扩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政府投资。
(四)完善机制,合力保障。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配置资源,注重政策协同,结合“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要落实要素保障,在建设上咬定目标挂图作战,在前期上盯早盯紧盯实,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市交通强国建设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做好实施评价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