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摘要
项目编号-
预算金额273.87万元
招标公司-
招标联系人-
标书截止时间-
投标截止时间-
公告正文
根据温岭市编制“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 着眼城乡统筹,在总结回顾“十五”期间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以及分析预测 “十一五” 时期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温岭市“十一五”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建议,为温岭市政府制定“十一五”规划服务。
一、温岭市“十五”时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现状
“十五”期间,温岭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按照以人为本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在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主要成绩
1、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
据测算,到“十五”期末温岭市全社会从业人数可达78.52万人,比“九五”期末的68.31万人增加10.21万人,年均增长2万余人。其中,城镇从业人数从“九五”期末的
6.82 万人增加到11.07万人,年均增长0.85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十五”期间,温岭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总量均处于高位运行,并在总体上保持了基本稳定。
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十五”以来,温岭市人口总量延续“九五”时期的增长惯性, 处于高基数稳定增长时期。人口总量从“九五”期末2000年的113.80万人上升到“十五”2004年的114.82万人。人口总量的高基数导致劳动力资源总量处于一个高位运行的状态。温岭市劳动力资源总量从“九五”期末2000年的91.48万人上升到“十五”2004 年的92.33万人。虽然劳动力资源不是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供给,但由于劳动力资源总数的庞大,仍使温岭市劳动力供给总量保持了较大规模,从“九五”期末2000年的77.20万人上升到“十五”2004年的77.87万人。[见表1] 此外,“十五” 时期温岭市外来劳动力同样保持了较大的规模。据温岭市统计年鉴2000-2003及市2004年统计公报等数据显示,从“九五”期末2000年的11.37万人上升到“十五”时期2002年的17.21万人, 2004年末为14.52万人。但综合公安、劳动等部门提供的数据估算,温岭市目前外来劳动力估计在近27万人左右。外来劳动力的流入,给温岭市经济发展提供
充足的劳动力,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见表2)
表1 温岭市“十五”期间劳动力资源变动情况表 万人
年份
指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户籍人口
113.80
114.09
114.28
114.50
114.82
劳动力资源总数
91.48
91.72
91.87
92.02
92.33
经济活动人口
77.20
77.40
77.53
77.70
77.87

(注1、数据来源:温岭市统计年鉴2000-2003及市2004年统计公报等;
注2、户籍人口中包括户籍在温岭但已外出的人口,不包括外来人口,劳动力资源包括外来劳动力,经济活动人口包括退出劳动年龄但还在工作的人口)
表2 温岭市“十五”期间劳动力的变动情况表 万人
年份
类别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农村劳动力
60.71
64.96
67.94
67.95
68.23
外出劳动力
12.50
10.74
9.21
4.42
3.48
出省劳动力
7.85
6.58
5.64
3.05
2.43
外来劳动力
11.37
14.61
17.21
14.87
14.52

(数据来源:温岭市统计年鉴2000-2003及市2004年统计公报等)
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看,温岭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十五”期间,温岭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0%,到2004年达到291.78亿元, 人均25447元。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就业岗位的快速增长。“十五”期间,温岭市净增就业岗位10.21万个,年均增加2万余个,劳动力需求保持了旺盛的发展态势。[见表3]
表3 温岭市“十五”期间从业人员变动情况表 万人
年份
类别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从业人数
68.31
72.98
75.34
77.33
77.42
农村从业人数
61.49
62.58
64.26
67.06
66.98
城镇从业人数
6.82
10.40
11.08
10.27
10.44

(数据来源:温岭市统计年鉴2000-2003及市2004年统计公报等)
在城镇就业方面,“十五”时期温岭市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也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缺口较为平稳。“十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年均8707人,新增劳动力需求年均7118人,岗位缺口年均1588个。“十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主
要来自大中专毕业生、农转非人员和就业转失业人员,其主体为大中专毕业生。绝对数量以及所占比例分别从“九五”期末2000年的3200人、44.41%上升到2003年的4842 人、49.95%。从城镇劳动力新增需求上看,主要来自城镇个体私营经济,从“九五”期末2000年的500人上升到“十五”时期2003年的3227人,上升了5倍多。“十五”期间,温岭市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了低轨道运行, 2001年为3.3%,2002年为3.5%,2003 年为3.1%,2004年为2. 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4]
表4 温岭市“十五”期间城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变动情况表 人
年份
指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总数
7205
10314
8439
9693
15343
其中:大中专技校毕业生
2400
2455
1147
2315
2296
职业学校毕业生
800
794
2272
2527
2991
农转非人员中的劳动力
100
100
1678
1976
1307
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
600
700
160
560
4959
上年结转失业人员
2500
2200
1929
2150
3790
城镇劳动力需求总数
5125
8389
6199
6484

其中:国有经济单位
2020
1754
1398
1187

城镇集体经济单位
530
385
2218
1529

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


500

1850

2235

3227

城镇登记失业率
2.96
3.3
3.5
3.1
2.9
供需缺口
2080
1925
2240
3209


(数据来源:温岭市统计年鉴2000-2003及市2004年统计公报等) 2、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五”期间,温岭市按照新型工业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大力构建“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积极培育“三个重点行业”,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九五”期末2000年的14.3∶52.6∶33.1,调整为“十五”2004年的9.3: 53.6:37.1。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就业结构的改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九五”期末2000年的31.21:34.07:34.72,调整为“十五”2004年的25.26:40:34.74。从温
岭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看,“十五”期间一产从业人数,其绝对数基本保持稳定略有下降,但所占比重快速下降。“九五”期末温岭市一产从业人数为21.32万人,“十五” 前4年分别为20.95万人、20.53万人、20.3万人、19.56万人,而所占比重从“九五”期末2000年的31.21%下降到“十五”期末2005年的24.38%,年均下降1.37个百分点。二产从业人数“九五”期末为23.27万人,到“十五”期末上升到31.56万人,所占比重也从“九五”期末的34.07%提高到40.19%,年均增长1.22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数“九五”期末为23.72万人,到“十五”期末增加到27.81万人,所占比重从34.72%上升到35.42%,年均上升0.14百分点,其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见表5)就业结构的变化表明,“十五”期间温岭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第二产业是新增就业的主渠道;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尚待进一步发挥。
温岭市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也可从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分布中反映出来。温岭市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从2000年的21.25万人下降到2003年的20.37万人, 所占比重从35%降低到29.98%;在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从2000年的19.94万人上升到2003年的26.86万人,所占比重从32.84%提高到39.53%;在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从2000 年的19.52万人上升到2003年的20.72万人,但所占比率没有相应上升。(见表6)
表5 温岭市“十五”期间经济和就业结构的变动情况 亿元、元、人
年份
指标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生产总值
179.86
193.97
217.18
248.62
291.78
人均生产总值
15841
17023
19046
21734
25447
一产生产总值
25.52
26.03
26.16
26.48
27.07
二产生产总值
94.95
101.78
113.28
132.21
156.39
三产生产总值
59.39
66.15
78.03
89.93
108.32
三次产业结构
14.3;
52.6:33.1
13.5:52.3
:34.2
11.8:52.1
:36.1
10.6:53.2
:36.2
9.3:53.6:
37.1
从业人数
68.31
72.98
75.34
77.33
77.42
一产从业人数
21.32
20.95
20.53
20.3
19.56
二产从业人数
23.27
26.33
28.79
30.34
30.95
三产从业人数
23.72
25.69
26.02
26.69
26.91

就业结构
31.21:
34.07:34.72
28.71:
36.08:
35.21
27.25:
38.21:
34.54
26.25:
39.23:
34.52
25.26:40:
34.74

(数据来源:温岭市统计年鉴2000-2003及市2004年统计公报等)
表6 温岭市“十五”期间农村劳动力三次产业的变动情况表 万人,%
年份类别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农村
劳动力
60.7
1

100

64.96

100
67.9
4

100
67.9
5

100
67.5
4

100

第一产业
21.2
5

35
20.8
1

3203
22.3
2
32.8
5

20.37
29.9
8
19.3
8
28.7
0

第二产业
19.9
4
32.8
4
22.8
2

3513
26.4
4
38.9
2
26.8
6
39.5
3
27.1
8
40.2
4

第三产业
19.5
2
32.1
6
21.3
3
32.8
4
19.1
8
28.2
3
20.7
2
30.4
9
20.9
8
31.0
6

(数据来源:温岭市统计年鉴2000-2003等)
从从业人员在不同所有制单位的分布来看,国有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从“九五”期末2000年的43.6%下降到“十五”2003年的41.7%;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从“九五”期末2000年的26.6%下降到“十五”2003年的19.7%;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比重从“九五”期末2000年的29.8%上升到“十五”2003年的38.6%,说明以个体私营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已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对社会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大。[见表7]
表7 温岭市“十五”单位从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变动情况表 人 %
年份类别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单位从业人员

56910

100

54525

100

57468

100

60571

100

62562

100

国有经济

24797

43.6

23805

43.6

24538

42.7

25238

41.7

25635

40.97

集体经济

15149

26.6

11772

21.6

11124

19.4

11949

19.7

11427

18.27

其他经济

16964

29.8

18948

34.8

21806

37.9

23384

38.6

25500

40.76

(数据来源:温岭市统计年鉴2000-2003等) 3、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十五”期间,温岭市通过制定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实行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管理,构筑基层工作平台、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强化再就业培训、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到2005 年末,全市预测可享受《再就业优惠证》2300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9780名;开发社区就业岗位6182个;帮助1673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
再就业5749人,有效地缓解了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再就业矛盾。 [见表8]
表8 温岭市“十五”期间城镇就业再就业指标情况的变动表 人;%
年份
类别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新增就业岗位
3455
8389
6199
6484
7020
开发社区就业岗位
1210
1100
1200
1315
1267
实现再就业人数
3481
3366
3251
3134
3484
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
1215
1022
1148
1256
1123
城镇登记失业率
2.96
3.3
3.5
3.1
2.9

(数据来源:温岭市统计年鉴2000-2003和温岭市人事劳动保障局) 4、市场就业机制基本形成。
一是建立起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龙头,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辅助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91个,其中公共职业介绍机构5个,为城乡求职者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力供求信息发布等公益性服务。“十五”以来,各职业介绍机构共介绍就业100.5万人次,成功率达55%。同时,在16 个镇和街道建立起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服务平台,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用工和求职就业找市场的氛围已经形成。政府促进就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依法监管和调控劳动力市场,对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体用政策给予扶持帮助,对城乡劳动者就业提供公共服务。三是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发布机制的建立,使引导劳动力流向的价格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方式日趋灵活多样,非全日制就业等就业形式得到不断发展。
5、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初步确立。
一是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政策限制基本清除,就业环境进一步优化。随着户籍 制度改革的深化,劳动就业的户籍限制得到废除,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权益维护、子女入学等各方面已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二是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及劳动力定期抽样调查制度。根据《浙江省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标准》和《温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 制定出台了《城乡统筹就业统计与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将法定劳动年龄内有正常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城乡所有公民作为就业统计与失业登记的对象,同时对城镇和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标准做出了界定。为准确掌握温岭市城乡劳动力就业、失
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状况,温岭市还建立了全社会劳动力定期抽样调查制度,为政府决策提供服务。三是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以劳动合同签订为抓手,强化城乡各类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市政府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率作为镇、街道的年度考核重要指标,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制订出台了《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一步推进了城乡各类企业劳动合同制度的落实。到2004年底,温岭市企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面达93.62%。建立劳动关系协调会议制度,制订了《温岭市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工作规则》,在所有镇、街道建立和健全了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对劳动关系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协调,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四是加强权益维护,营造了良好的用工环境。强化劳动保障监察, 切实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营造良好用工环境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把监察力量延伸到乡村,同时加强劳动保障日常巡查和重点检察,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制度。特别是做好以清欠农民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专项监察, 建立农民工工资监控制度,有力地保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五是实施“十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到2010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 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农民培训工作。2004年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8262名,其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人数7267人,劳动保障部门直属培训机构培训5180 人,1820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4770人经培训实现转移就业。
(二)社会保险工作主要成绩
温岭市的社会保险工作从1985年7月开始起步。二十年来,温岭市在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保险费用社会统筹、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绩,为温岭市社会保险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期间,温岭市社会保险工作进展迅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如养老保险基本扩面实现跳跃式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运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通过这一时期的努力,温岭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险种基本齐全、功能比较完备、规模不断扩大、制度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表9]
表9 2004年温岭市主要社会保险参保情况 人,%
社会保险险种
企业参保人数
其他参保人数
合计参保人数
户籍人口覆盖率(%)
养老保险
115098
6082
121180
10.55
医疗保险
35034
19215
54249
4.72
工伤保险
32971
5991
38962
3.93
生育保险
9379
5996
15375
1.34
失业保险
49942
14134
64076
5.58
农 保
415415
415415
36.18
被征地农民保障
9863
9863
0.86

(2004年温岭人口数字来源于《温岭2004统计公报》)
1、养老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能力大幅提高。
一是扩面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温岭市养老保险大规模扩面工作始于1999年6月。市政府发布第62号令《温岭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确定了“全面铺开, 低点起步,逐步扩大,平稳到位”的扩面原则,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开展扩面工作,最终达到全市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所有个体工商户及其帮手都参加养老保险的“全覆盖”目标。根据当地民营经济发达的实际,温岭市将扩面重点放在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和城镇个体工商户方面,以重点企业带动一般企业,并将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同时,建立起“地税征缴、镇(街道)登记、社保发证”的工作机制,促进了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到2004年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51万人,比“九五”期末净增6.83万人,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二是基金运行良好,支付能力大幅提高。截止2004年年末,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达3.67亿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结余1.09亿元,基金支付能力达到45个月,与“十五” 初期相比,分别有了较快的增长。〔见表10〕 三是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得到按时足额发放。“十五”期间, 温岭市养老保险已通过委托银行和邮局等社会机构,实现社会化发放。
表10 “十五”期间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状况 元
年度
期初节余
收 入
支 出
本期节余
总 结 余
2000
企业3078299.81
事业41945130.18
63033333
19930602.1
70986028.06
6870585.26
(7952695.06)
13060016.84
(4874395.25)
55005147.02
2001
企业(4874395.25)
事业55005147.02
140339734.46
23553751.8
92968059.54
9872603.88
47371674.92
13671147.92
42497279.67
68686294.94
2002
企业42497279.67
事业68686294.94
161918082.21
19895925.08
104686930.63
11541270.63
57231151.58
8354654.45
99728431.25
77040949.39
2003
企业99728431.25
事业77040949.39
246765271.93
31878836.81
106986187.82
12428215.49
139779084.11
19450621.32
239507515.36
96491570.71
2004
企业239507515.36
事业96491570.71
239803150.71
25665546.73
112138348.01
13380902.21
127664802.7
12284644.52
367172318.06
108776215.23

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企业离退休人员11851人,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与此同时,温岭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通过与财政部门配合, 联合开展专项稽核,严格管理缴费单位的缴费基数,使基金征缴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2、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管理趋于完善。
“十五”期间,是温岭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2002年3月,市政府颁布
《温岭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确定温岭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总体规划是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分步实施,分步到位,即先完善大病医疗社会统筹,再过渡到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模式。2002年4月,根据上述办法调整后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18个市级行政单位1380人中试运行; 2002年12月,全市机关事业单位(除卫生系统外)原享受公费医疗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2003年6月,企业大病医疗保险转为基本医疗保险。到2004 年末,温岭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42万人。目前,全市已确定了17 家定点医院,社保中心的计算机与本市各定点医院的计算机联网。
“十五”期间,温岭市医疗保险基金保持平稳运行,在2003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调整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原公费医疗顺利转入,同时企业改制带来了数量较大的一次性医疗保险补助划入,使基金短期节余有了较大的增长,保障能力大大提高〔见表11〕。在基金收入增长的同时,由于管理得当措施有力,基金支出用于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较小,有利于医疗保险基金纵向长期平衡的实现。
表11 “十五”期间温岭市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状况 元
年度
期初节余
收 入
支 出
本期节余
总 结 余
2000
2390644.16
11888152.2
11540076.58
348075.62
2738719.78
2001
2738719.78
22949020.92
22833502.6
115518.32
2854238.1
2002
2854238.1
27791620.69
21345644.8
6445975.89
9300213.99
2003
9300213.99
225956873.13
32856279.89
193100593.24
202400807.23
2004
202400807.23
89390615.8
大病3664615.1
49972185.46
大病5202255.09
20805436.23
223206243.46

3、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十五”期间,温岭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开始启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004年6月16日,市政府发布第100号令,印发《温岭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障暂行办法》,从2004年7月开始试点,参保对象是土地被征用的行政村中年满16周岁以上持有第二轮土地承包权证家庭中在册农业人员,以户为单位参保
(以2004年6月16日以前的户籍为准)。
目前这一制度实行的基本情况是:缴费与待遇标准确定为三档,由政府、集体与个人共同承担;参保人数为9863人,其中有6435人已开始享受领取养老金。截止2005 年5月底,累计缴费12739.62万元,其中财政补助4706.5万,基金收入共计17446.11 万元。目前基金已支出300多万,结余17078.67万元。
4、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平稳运行。
温岭市失业保险制度于1986年10月开始实施。根据全市实际情况,“十五”期间失业保险扩覆工作重点在非公企业。当地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把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和劳动监察行政执法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截止2004年年末,共有1027人领取失业保险金,“十五”前4年共支出失业保险基金2269万元,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就业、企业改制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表12 “十五”期间温岭市失业保险基金运行状况 元
年度
期初节余
收 入
支 出
本期节余
总 结 余
2001
8250591.35
9539839.46
9243404.82
296434.64
8547025.99
2002
8547025.99
8378764.74
7244648.9
1134115.84
9681141.83
2003
9681141.83
9810066.26
1406685.78
8403380.48
18084522.31
2004
18084522.31
12359730.45
4790376.2
7569354.25
25653876.56

* 统计报表上单位为万元,四舍五入到小数点后两位
在国家《工伤保险条例》和省市配套文件出台后,温岭市及时调整工伤保险政策, 并加强了危险行业和外来民工的扩覆工作,实现了参保人数的较快增长。但工伤保险的当期结余出现下降的势头,究其原因是由于近年来新扩面群体的缴费与风险水平不相匹配,基金支出较大。在生育保险方面,温岭市按照省有关部门的政策规定正常推行,近年来受企业改制的影响发展趋缓,参保人数增长较缓,支出增加,基金的当期结余2004年已经下降到0.63万元。
表13 “十五”期间温岭市生育保险基金运行状况 元
年度
期初节余
收 入
支 出
本期节余
总 结 余
2000
1130343.79
1119695.9
682336.76
437359.14
1567702.93
2001
1567702.93
1085852.92
828568.35
257284.57
1824987.5
2002
1824987.5
1281869.49
880588.67
401280.82
2226268.32
2003
2226268.32
1337321.2
1155174.19
182147.01
2408415.33
2004
2408415.33
1353348.37
1347072.86
6275.51
2415690.84

表14 “十五”期间温岭市工伤保险基金运行状况 元
年度
期初节余
收 入
支 出
本期节余
总 结 余
2000
4961868.78
1565840.7
334378.91
1231461.79
6193330.57
2001
6193330.57
1880317
280395.16
1599921.84
7793252.41
2002
7793252.41
2177051.83
472248.64
1704803.19
9498055.6
2003
9498055.6
3042402.65
739131.58
2303271.07
11801326.67
2004
11801326.67
5274827.74
3825098.01
1449729.73
13251056.4

“十五”期间,温岭市农村养老保险平稳发展,参保人数415415人,已有1742人享受待遇。农保基金“九五”末为5091.01万元,到2004年末为8228.61万元。
温岭市“十五”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各级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温岭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全国、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 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增加投入,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全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2、加快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  温岭市经济平均每年保持11%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再就业难题,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只有经济发展了,政府财力增强了,才有能力、才有条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诸如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等。因此,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反过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层层深入,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为社会构筑了安全网,更为企业卸下了沉重的负担。
3、浓厚的市场意识和市场取向,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外部环境。温岭市市场化改革起步早,市场观念深入人心,在市场中谋求发展,在市场中取得收益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是市场化就业已成潮流。在就业过程中,人们“不等、不靠、不要”,努力在市场中谋求发展。温岭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成千上百的劳动者在市场大潮中各显身手的明证。他们在创业中不仅实现了自身就业,而且创
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其他人的就业、再就业,为当地就业难题的破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是企业市场化改革力度大,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十五”时期, 市政府为国有和市属集体企业失业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及其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使国有企业顺利完成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确立市场主体的地位,并在劳动用工、人事、收入分配等各个方面按照市场的运作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新实践。“十五”以来,温岭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温岭市成为浙江省首批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城市之一,按照《浙江省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标准》,结合温岭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实现城乡一体化就业的政策措施,以“大就业”的全新视角统筹安排城乡的劳动力市场、劳动用工管理、社会保障服务、教育培训等工作。同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温岭市积极开展失土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问题,为构筑覆盖城乡大多数人群的社会保障体系迈出坚实的步伐。
(三)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温岭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加剧。
“十五”期间,由于温岭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温岭市劳动力就业的总量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即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劳动力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困难。其主要原因,一是劳动者技能与就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导致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不足。温岭市劳动力市场2005年上半年劳动力供求状况显示,所有工种的技术工人都是需大于供,其中高级技工短缺情况更为突出。二是高技能人才开发建设不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据统计,到2004年末,温岭市共核发职业资格证书(含技术等级证书)30603人次,其中高级工以上1210人次,占3.95%。2004年对温岭市56家重点企业进行的技能人才需求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末,高级工以上技术工人有534人,占全部技术工人数的3.04%。而2004年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则占技术工人总数的28.33%。今后3-5年内,上述企业所需技能人才总数约为8878人,其中高级工1506人、技师831人、高级技师317人。高技能人才占所需技能人才的比重为29.89%,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三是劳动者技能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一方面是企业改制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下岗失业人员无论在年龄、技术、文化程度以及就业观念上都缺乏市场就业竞争能力。据统计,到2004年末,温岭市3865名城镇失业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
占55%。另一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土农民尚缺乏有效的技能培训,无法与当地产业调整所需的技术要求相适应,造成劳动力的闲置和浪费。
2、失业群体呈扩大趋势,再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一是失业人员在量上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温岭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001年为3545 人; 2002年为4166人;2003年为3148人;2004年为3970人;2005年预计有4100人。由此可见,温岭市失业人员在量上始终保持在3000人以上,而且近几年有扩大的趋势。二是失业人员在年龄结构上呈两头大中间小格局。据统计,一方面,2004年全部失业人员中,年龄在16-25周岁的占城镇失业人员的43%,这说明,失业人员年龄结构正日趋年轻化,新成长劳动力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4050”人员约占三分之一, 由于他们年龄大、技术单一,再就业的难度较大。三是就业困难群体继续扩大。温岭市失业人员中的长期失业者,2001年为717人,占失业总人数的20.23%;2002年为1888 人,占45.32%;2003年为1523人,占48.37%;2004年为2139人,占53.87%;2005年达2250人,占54.88%,长期失业人员近几年来有增加趋势。从国际经验看,长期失业问题比高失业率更难解决,应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四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难度较大。据温岭市对五大镇30个村、22329位被征地农民的调查,无业可就,无生活来源的有4653人,占被征地农民总数的20.8%。
表15 温岭市“十五”期间城镇失业人员情况的变动表 人;%
年份
类别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预计)
上期末结转失业人数
2083
3545
4166
3148
3970
就业转失业人数
2329
788
184
1474
1516
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
3545
4166
3148
3970
4100
其中:女性
2103
2278
1625
1831
1850
长期失业者
717
1888
1523
2139
2250
城镇登记失业率
3.3
3.5
3.1
2.9
3.5

(数据来源:温岭市统计年鉴2000-2004、温岭市人事劳动保障局等) 3、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温岭市虽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介绍服务网络,但与省内其他发达县市相比,其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如市劳动力中心市场与全市16个镇、街道劳动保障所及各镇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实现信息联网,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影响了公共就业服务功能的发挥。二是在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方面,尚未在社区建立机构或聘用专门工作人员,与新形势下劳动保障工作重点前移、重心下移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突出。
温岭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上,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培训资金来源不足。如2005年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市财政安排300万元,人均只有100元,加上镇(街道)的资金不超过人均200元。培训作为掌握技能的一个训练过程,仅靠人均300元的经费是不够的,掌握不了就业实用的技术。同时政策规定的培训经费落实不到位。按规定,各镇、街道要以“人均不少于200元”的标准建立专项资金,为培训提供财力保障;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专项用于员工培训。在实际操作中,经费安排上落实不如人意,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经费时常被挤占;有的即使安排了培训经费,但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很少。二是转移培训缺乏针对性。由于培训内容与培训者的需求不大一致,缺乏有效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吸引力不大。有些培训者认为,即使通过正规培训,学到了一技之长,到头来还是解决不了就业问题,企盼与现状差距甚远。如2004年共有18262名农村劳动力进行各类培训,实现转移就业的为4433人,仅占培训总人数的24%。
5、社会保险发展不够协调,企业改制等历史遗留问题形成负担较重。
一是社会保险的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协调。温岭市是浙江经济发达县
(市)之一,但其社会保险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特别是各类社会保险的覆盖率较低, 发展状况也不够稳定,与全省各项社会保险的平均覆盖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从各个险种的覆盖率数字统计看,除近年来大力扩面的养老保险外,其余险种的覆盖率较低, 大多数应参保人员尚未纳入实施范围。二是各类社会保险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强。如养老保险扩面工作进展不平衡,建城区参保率较高,一些镇参保率较低,与两个“全覆盖”要求尚有差距;在各险种之间,养老保险扩面力度较大,进展较为迅速, 但失业和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尚未跟上,生育保险等险种更是远远落后。在社会保险快速扩面的背后,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稳定性不强。三是基金征缴手段还没有实现制度化、法制化,人为因素较多,尚未形成长效机制;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筹集能力、使用效益和保障功能较为有限。四是由于温岭市存在一定数量的改制国有企业,形成了一批社会困难群体参保遗留问题,造成其社会保险体系负担较重。虽然,目前市财政每年都对此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补贴资金的数量只能在短期内满足社会保险基金平衡的基本要求,能否持续难以把握,从长远看来对社会保险体系的影响不可小视。
6、社会保险发展环境缺陷的制约影响,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险的重要意义尚认识不足。
社会保险政策环境的影响,如国家和省市的一些政策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
温岭市社会保险体系的发展。如由于我国各地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不统一,异地转移难度较大,造成多数外来人员不愿参保,直接带来扩面的困难。此外,社会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较大,困难重重,急需要寻找新的风险较小、收益率高的投资渠道,而按照目前对基金的管理规定来看,这一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由于制度的制约、观念的落后和经营的压力,部分私营企业主和职工的社保意识不强,从企业来讲养老保险的缺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引进外来高水平人才的障碍,而从职工个人的角度来看不参保实际上也损害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基层部门在推行各类社会保险的过程中,普遍感受压力较大,缺少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的办法和措施。社会保险费至今仍有个别欠缴现象,某些企业有恶意逃费的现象存在。“五险合一”的具体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目前也尚在探讨中,实施尚待时日。
7、社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从当前温岭市社会保险系统的人力资源状况看,对社会保障非常熟悉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镇、街道劳动保障体系建设落后,网点设置情况不够理想。人员配备不足, 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的相对缺乏,直接制约了全市社会保险改革的创新意识和步伐。总体来看,温岭市社会保险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步伐,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目前温岭市社会保险体系中,除医疗保险已采用全省通用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外, 其他险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形成社会保险管理上的瓶颈。如养老保险目前尚未采用省下达的恩普系统,而是采用自行开发的Foxpro数据库软件系统,导致帐户数据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直接影响了预警和预测的效果。实行“地税征缴、社保登记”的运行机制后,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以便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温岭市“十一五”时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的就业形势预测分析1、劳动力供给预测
劳动力供给可分为两大块:一是劳动力的自然供给,即已到劳动年龄并需要就业的人口数;二是发展型的派生供给,即一部分已经就业的劳动力由于体制改革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发展性原因转为需要新的就业岗位的供给。从温岭市劳动力自然供给看, 呈两大特点:一是自然人口基数大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但由于退出就业年龄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势头减弱,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在逐年减少;二是劳动参与率高。劳动年龄人口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人需要就业,国际通用的劳动力参与率概念,即人口参加社会劳动的程度,反映了劳动力资源利用情况。温岭市的劳动力参与率“十五”时期平均为84.39%。按照《温岭人口发展报告》第152页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趋势,预测2006-2010年劳动力供给:2005年为904709人,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为907362人,那么2006-201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共增长2653人,如按84% 的劳动参与率计,期间新增供给2228人,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近500人。由此可
见,温岭市“十一五”期间劳动力的自然供给增量压力并不会太大。
发展型的派生供给,主要是由制度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部分组成。“十一五” 时期乃至下个5年,温岭市消化改革型就业压力很重。一是下岗失业人员。根据温岭市人事劳动保障局的统计资料,“十五”时期有10000名下岗失业人员虽已实现再就业但很不稳定,同时,预计“十一五”时期每年就业转失业和上年结转失业人员与“十五” 时期保持平衡略有下降,约为每年4000人左右,五年共计20000人左右。二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按照“十一五”时期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计算,按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80%计算,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有6.9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115 万人×1.5%×5×80%)。三是外来劳动力。按照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的预测,“十一五”时期外来劳动力将以每年10%的速度减少。原因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当地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吸引力加大,以及温岭市工资多年涨幅较少导致的吸引力下降。另外,温岭市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邻近省份和地区转移,也带走了部分外来劳动力。据预测,温岭市外来劳动力净流入从“十五”时期的4万人左右将下降到2万人左右。
综合以上分析,“十一五”时期温岭市劳动力供给增量共为10.95万人左右,每年劳动力供给增量为2.20万人左右。
2、劳动力需求预测
先分析温岭市“十五”期间就业弹性的变化。从表16可以看出,“十五”时期温岭市全社会的就业弹性平均为0.17,即生产总值增加1%,就业增长0.17%。总体来看,从期初到期末,就业弹性系数从0.87下降到0.091,也就是说,温岭市“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作用明显减弱。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变化情况看,一产就业弹性一直处于负值,“十五”平均为-1.32,从期初的-0.87下降到期末的-1.39,说明一产对就业吸纳能力逐年减弱,对劳动力的释放逐年增强;二产就业弹性在三次产业中最大,说明不同产业中,二产对就业的贡献最大,“十五”平均为0.39,但其每年的就业弹性也逐年减小,从期初的0.95下降到期末的0.122,说明二产对就业吸纳能力也在逐年减弱;三产就业弹性“十五”平均为0.14,从期初的0.73下降到期末的0.162, 说明三产对就业吸纳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三产对就业的贡献没有达到理论应有的水平。
表16 温岭市“十五”期间就业弹性的变动情况表
年份
指标
“十五”
平均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预测)
全社会
0.17
0.87
0.26
0.18
0.007
0.091
一产
-1.32
-0.87
-4
-0.91
-1.37
-1.39
二产
0.39
0.95
0.83
0.323
0.115
0.122
三产
0.14
0.73
0.72
0.17
0.041
0.162

(数据来源:温岭市统计年鉴2000-2004等)
我们用就业弹性系数与经济增长速度(GDP)进行分析。由于就业弹性系数变化趋势是因经济发展方式不同而不同,我们选择三组不同的数据分别预测温岭市“十一五”时期的就业形势。
第一组分析:按“十一五”时期与“十五”时期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弹性预测。“十五”时期温岭市年均GDP增长为11.80%,就业弹性系数为0.17,则2006-2010 年年均就业增长率为2.006%(GDP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预测,“十一五” 期间,每年大约可提供1 .56 万个(2005 年就业人数预测为77 .88 万人, 77.88*2.006%)新增就业岗位。“十一五”期间,每年需就业人数约为2.20万,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1.56万,从总量看就业岗位缺口0.64万个。
第二组分析:按“十一五”时期与“十五”时期相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不同的就业弹性来预测。随着市政府对就业、再就业问题的进一步重视和政策扶持,就业渠道的日趋多样化,劳动者自主就业意识和能力的逐步增强,经济结构的优化,我们认为2006 年-2010年的就业情况应好于“十五”时期,就业弹性将高于目前水平的15%是可能的,就业弹性将达到0.195。如GDP年均增长11.8%,年均就业增长率约为2.30%, 每年能提供1.79万个就业岗位。“十一五”期间,每年需就业人数约为2.20万,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1.79万,从总量看就业岗位缺口0.41万个。
第三组分析:按“十一五”与“十五”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弹性来预测。若“十一五”时期温岭市就业弹性系数略调低到0.15,GDP增长速度调整为年均增长10%, 则“十一五”时期年均就业增长率为1.5%。预测,“十一五”期间,每年大约可提供近1.16万个新增就业岗位。“十一五”期间,每年需就业人数约为2.20万,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1.16万,从总量看就业岗位缺口1.04万个。
3、城镇劳动力的供求预测
“十一五”时期,温岭市城镇劳动供给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十一五”期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运行,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有6.9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二是城镇新生劳动力供给。按照市人事劳动保障局的预测数据,“十一五”时期城镇共有1.2 万人进入劳动年龄,按照80%的劳动参与率计算,近0.96万人成为新生劳动力。三是年末结转失业人员和就业转失业人员是城镇劳动力的巨大供给。“十五”期间,温岭市年均年末结转失业人员和就业转失业人员为4463人。预计“十一五”时期每年城镇结转失业和当年就业转失业人数仍保持在4000人左右,5年共计供给2万人左右。四是外来劳动力。预计“十一五”时期温岭市外来劳动力净流入为2万人左右。 综合以上分析, “十一五”时期,温岭市城镇共计劳动力供给11.86万人,每年近2.37万人。从城镇劳动力需求上看,“十五”时期平均年增长7200人左右,“十一五”时期随着经济结构和产
业调整和技术升级,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将越来越明显,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将减弱,预计每年经济增长可提供就业岗位保持在7000人左右,加上城镇每年5200人左右退出就业领域,两者相加,城镇劳动力需求在1.22万人左右。因此,“十一五”时期温岭市城镇劳动力供求年缺口在1.15万人左右。
从上预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十一五”时期温岭市劳动力供给压力主要来自发展型的派生供给,而劳动力的自然供给压力减弱。社会劳动力供给每年在2.20万左右;劳动力需求要努力保持 “十五”时期的平均就业弹性,通过发展经济带来的就业增长每年在1.1-1.8万人左右; 劳动力供求缺口保持在0.5万至1.0万左右。
第二,“十一五”时期温岭市城镇劳动力供给压力主要来自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新生劳动力和各类失业人员。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在2.37万人左右;城镇劳动力需求在1.22万人左右,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15万人左右,就业压力仍然不小。
(二)“十一五”期间的社会保障形势预测分析1、养老保险预测(使用中澳课题模型分析)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中的基础,也是我们预测其他险种发展状况的重要参照,因此是我们预测的核心内容。采用中澳合作完成的“浙江省养老保险改革研究课题”中的宏观模型,来预测温岭养老保险的发展趋势。
由于数据采集方面的困难,我们对模型中参数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其中部分参数采用系统预设值。其余数字来源于《温岭统计年鉴》等资料,总人口采用《温岭人口发展报告》第十一章中按照总和生育率为1.3的预测结果(低方案),基金收支数据和参保人数按实际情况输入,缴费比例按照目前温岭的实际情况设定在22%(统一制度单位18%+个人8%,双低制度单位17%+个人5%,目前两类人员数量大体相当,故确定综合缴费比例为22%)。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由于目前温岭养老保险原始统计数据中缺少参保人员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相关的全省数据予以模拟,可能会使运算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其次,2004年温岭养老保险扩面的力度很大,使数据产生系统性干扰, 因此我们在基金的收支平衡项目中(以下的1,3两项),以2003年的数据作为基准数据进行预测,使预测结果建立在相对比较审慎的基础上。
模型运算分析结果如下:
(1)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预测
以2003年的基金收支数据为依据,运用中澳模型得出如下结果(见下表)。从预测数据看,“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养老保险的总规模不断扩大,收支状况能保持相对平衡。“十一五”期末2010年的总缴费数据预测为4.94亿元,总支出预测数据为3.56亿元,
未出现收支缺口,基金实现累积结余。
表17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测表 百万元

年Year
总缴费(男) Total Contribution (Male)
总缴费(女) Total Contribution (Male)
总退休金(男) Total Benefits(Male)
总退休金(女) Total Benefits(Male)
2005
163
124
-85
-100
2006
187
140
-95
-115
2007
211
156
-107
-134
2008
236
173
-121
-153
2009
261
190
-141
-173
2010
286
208
-161
-195

再以2003年数据为依据,运用中澳模型分析“十一五”期间不同投资回报率下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状况(见表18)。根据模型的预测,“十一五”期末2010年的基金总结余,在预期投资回报率分别为1%、2%、4%的情况下,分别能达到12.21亿元、12.7亿元和13.76亿元的水平,积累情况较好。
表18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当年结余预测表 百万元
年Year
当年净现金流Net Cash Flows
低回报率1.0%
中回报率2.0%
高回报率4.0%
2005
102
530
538
553
2006
117
652
665
692
2007
125
784
804
845
2008
134
926
954
1,013
2009
137
1,073
1,111
1,191
2010
137
1,221
1,270
1,376

同样,我们可以利用模型,分析出“十一五”期末2010年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见表19)。我们看到,在预期投资回报率分别为1%、2%、4%的情况下,支付能力的预测数据分别是41个月、43个月和46个月,“十一五”期间逐年有所增长。较强的支付能力将为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平稳运行提供坚强的保证。
表19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预测表
年Year
低回报率2.0%
中回报率4.0%
高回报率6.0%
2005
34
35
36
2006
37
38
40
2007
39
40
42
2008
41
42
44
2009
41
43
46
2010
41
43
46

必须指出的是,以上数据是养老保险基金体系总体的平衡状况,尚没有考虑“十一五”期间养老保险个人帐户逐步做实的影响。个人帐户做实后,统筹基金的数量将急剧缩减,支付能力将大幅度下降。因此,还必须通过诸如财政支持等其他手段保障基金的平稳运行。
(2)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预测
由于2004年养老保险大扩面的影响,使“十一五”期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基数较大。为审慎起见,我们仍然以2004年年末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作为预测“十一五”期间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增长情况的基础,但同时采用中澳课题宏观模型中设定的较低水平的养老保险人数增长参数(自然扩面按照2.5%确定,结构扩面按照3%确定,总增长率为5.5%)进行预测。具体情况如下:
表20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覆盖人数预测表 人
年份
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比上年增长人数*
2005
121429
6331
2006
128108
6679
2007
135154
7046
2008
142588
7434
2009
150431
7843
2010
158705
8274

*注:这里的年增长数是一种预测值,实际扩面节奏可以据此调整
我们最终计算得出到2010年末,温岭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预测值为158705人。这一预测值与2004年末数字相比,“十一五”期间总体增长率为31%左右,扩面总人数为37525,年均增加6000人左右。这一指标相对来说增长比较平稳,符合温岭市养老保险在“十五”期间大幅度扩面后,巩固成果和保持平稳发展的内在要求。
与浙江省全省“十一五”期间的养老保险发展预测情况相对比,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将从2004年年末的887.99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扩面总人数约为112万人,总体增长率约为12.6%。
(3) 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状况预测
中澳课题宏观模型是一个长期的预测工具,我们根据中澳课题宏观模型,初步计算了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止,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长期的平衡状况。
基金当年结余和累计结余(百万元,2003物价)
Fund Net Cash Flows and Balance (1000,000 Constant Yuan in  2003)
5,00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N e t C a s h F l o w s F u n d B a l a n c e 1 . 0 % 2 . 0 % 4 . 0 %
2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2003 2008 2013 2018 2023 2028 2033 2038 2043 2048
Year
图2、2003—2050年温岭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状况预测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如果维持现有养老保险制度,不做任何改动,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的现金流将于2017年左右出现赤字,即到时会出现养老保险当年收不抵支的现象,需要用以往的积累来弥补缺口。这一现象的出现比浙江省全省平均水平要推迟2 年左右。
在现有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内,若只能够实现1%至4%的基金投资回报率,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在2026年至2030年之间消耗殆尽,其后在2040年左右系统出现最大的养老保险缺口赤字(大约相当于3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养老保险缺口将无法弥补,系统势必崩溃,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及早应对。
总体上看,利用中澳课题宏观模型进行的初步模拟结果显示,由于“十五”期间卓有成效的扩面工作,温岭市养老保险基金体系的短期运行状况比较良好,但长期发展趋势仍存在较大隐患。
2、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险种的预测分析
由于各险种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在预测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险种的发展状况时,我们采用简单的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预测。同时,由于这几类社会保险基本特点是现收现付(医疗保险的长期纵向平衡问题在“十一五”期间表现也不突出),因此我们主要预测它们参保人数的变动情况。
在进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险种预测前,我们确定以下两组指标: 第一组指标:指达到养老保险覆盖率水平,即根据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增长情况的
预测结果,确定到2010年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人数均达到养老保险覆   盖率的一定比例。(第一组指标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明确“十一五”期末发展水平,再倒推计算各年度指标的预测方法)
在“五险合征”的大背景下,五大社会保险险种协调发展实现的可能性较大。根据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社会保险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温岭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到2010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率之比分别为1:0.9:0.6:0.9:0.3, 即五大险种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8705人,142835人,95223人,142835人和47612人的水平。
医疗保险预测──根据给定目标和当前参保人数数据,按照线性模型(即每年参保人数增加数保持均衡)和指数模型(即每年参保人数增加率保持均衡),得出“十一五”期间各年度预测情况为:
表21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长预测表 人
参保人数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线性模型
69013
83778
98542
113306
128071
142835
指数模型
63748
74910
88026
103440
121552
142835

从两类模型的预测情况来看,线性模型条件设定下,“十一五”期间各年度医疗保险扩面人数保持在1.48万人左右的水平,前期扩面压力巨大(第一年相当于27%的扩面率),后期相对和缓;而指数模型条件设定下,“十一五”期间各年度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的增长率大体保持在17.5%左右,后期需要扩面的人数更多一些。
失业保险预测──根据给定目标和当前参保人数数据,同样按照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得出“十一五”期间各年度预测情况为:
表22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增长预测表 人
参保人数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线性模型
69267
74458
79650
84841
90032
95223
指数模型
68449
73121
78112
83444
89139
95223

同样,从两类模型的预测情况来看,线性模型条件设定下,“十一五”期间各年度失业保险扩面人数保持在5200人左右的水平;而指数模型条件设定下,“十一五”期间各年度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的增长率大体保持在6.83%左右。
工伤保险预测──根据给定目标和当前参保人数数据,按照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得出“十一五”期间各年度预测情况为:
表23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增长预测表 人
参保人数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线性模型
56274
73586
90899
108211
125523
142835
指数模型
48381
60077
74600
92634
115028
142835

从两类模型的预测情况来看,由于前期发展较慢,基数较低,线性模型条件设定下,“十一五”期间各年度工伤保险扩面人数需要维持在1.7万人左右的水平;而指数模型条件设定下,“十一五”期间各年度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的增长率需要达到24.2%左右,在两类模型的第一组指标预测中前后期扩面压力都不小。
生育保险预测──根据给定目标和当前参保人数数据,按照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得出“十一五”期间各年度预测情况为:
表24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增长预测表 人
参保人数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线性模型
20748
26121
31493
36866
42239
47612
指数模型
18562
22410
27056
32665
39437
47612

考虑到实际发展的情况,我们确定的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增长目标是最低的。线性模型条件设定下,“十一五”期间各年度生育保险扩面人数需要维持在5300人以上的水平;而指数模型条件下,“十一五”期间各年度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的增长率需要达到20.7%以上。
第二组指标:指按照现有发展速度增长,我们参照“十五”期间的相关指标来预测其未来发展速度。
医疗保险预测──我们根据“十五”期间温岭医疗保险的数据,可以得出未来医疗保险发展的第二组指标参数(如下图所示)。其中的四年平均参保人数算术增长数8499,作为线性模型的增长数参数;四年平均参保人数指数增长率27.93%,作为指数模型的增长率参数。
表25 “十五”期间温岭市医疗保险覆盖率增长情况表

2001
2002
2003
2004
参保人数
25891
39011
54700
54249
参保人数增长
5639
13120
15689
-451
比上年增长率(%)
27.8%
50.67%
40.22%
-0.82%
参保人数算术平均增长(四年平均)
8499
指数平均增长率(四年平均)
27.93%

以2004年数字为基数,分别使用线性模型与指数模型的预测结果分别如下。从结果看出,两类模型预测存在较大差距,线性增长最终结果要远低于指数增长的结果。究其原因,是由于“十五”期间温岭医疗保险实现了制度转轨,基数较低且增长速度较快,但这种超常规的增长是难以持续的。总体看来,第一组指标的预测结果,更符合“十一五”期间温岭医疗保险发展的要求。
表26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医疗保险覆盖率增长预测     人
参保人数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线性模型
62748
71247
79764
88245
96744
105243
指数模型
69401
88784
113582
145305
185889
237808

失业保险预测──与进行医疗保险第二组指标预测时情况类似,我们根据“十五” 期间温岭市失业保险的数据,得出未来失业保险发展的第二组指标参数。
表27 “十五”期间温岭市失业保险覆盖率增长情况表 人

2001
2002
2003
2004
参保人数
53900
55000
55032
64076
参保人数增长
450
1100
32
9044
比上年增长率(%)
0.84%
2.04%
0.06%
16.43%
参保人数算术平均增长(四年平均)
2657
指数平均增长率(四年平均)
4.64%

以2004年数字为基数,分别使用线性模型与指数模型的预测结果分别如下。从结果看出,两类模型预测结果差异不大,但与第一组指标的预测结果相比差距很大。也就是说,“十五”期间温岭市失业保险的发展比较平稳,如果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十一五”期末失业保险覆盖率大约能达到养老保险的50%左右。
表28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失业保险覆盖率增长预测表 人
参保人数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线性模型
66733
69390
72047
74204
77361
80018
指数模型
67049
70160
73416
76822
80387
84117

另外两个险种,我们不做第二组指标预测,原因如下:
“十五”期间温岭工伤保险的发展明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2两年平稳增长,2003-2004两年跳跃前进,增长率差异很大,因此不能使用模型方式计算第二组指标。
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在“十五”期间处于低水平徘徊状况,第二组指标的预测结果显
然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因此也不做预测。 3、其他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预测说明
目前尚在维持的农保,其基本原理是按照储蓄积累的模式进行的,已停止发展多年。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存款利率又多次下调,今后需要在政策和制度上作出调整。尽管如此,从现状和历史数据分析,我们判断“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农保基金运行尚属平稳,支付危机不会发生。
失土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起步较晚,目前发展速度亦不稳定,2004年速度较快, 而2005年有所减缓。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当前已经开始享受待遇的人群所占比例过大,对基金的平衡带来异常巨大的压力。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政府财力的支持,单纯从数量分析的角度出发难以给出理想的分析结果,在此不作预测。
总体来看,对“十一五”期间温岭社会保障的总体形势,预测情况尚属正常。由于人口基数大,目前各类社会保险险种覆盖率不高,因此扩面潜力较大,扩面后将使各类基金支付压力有所减轻。但同样由于人口规模较大的原因,这一时期扩面工作的任务相当艰巨,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付出较大的努力。
但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发现温岭社会保障同样存在许多发展的隐患。例如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群在总人口中的覆盖率较低,养老保险在基金投资回报率不高的情况下会出现较大的负现金流,各类社会保险覆盖率扩展和巩固的压力很大,企业改制形成较重的社保基金长期缺口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未雨绸缪,早作准备, 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为温岭社会保障未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温岭市“十一五”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温岭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为重点,着力加强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基础建设,   全面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为温岭市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   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适应温岭市经济发展和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比较完善的城乡统筹的劳动就业和惠及普通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保持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使广大城乡劳动者得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
(二)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1、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十一五” 期间,通过继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全市力争新增就业岗位52000个;每年帮助3800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500人;每年帮助 10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15:48:37;到“十一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继续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2、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机制。健全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加快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上下贯通、条块结合、内外相连”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和城乡统筹原则。建立和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加强就业服务队伍和各项基础性建设, 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促进城乡就业的协调发展。
3、在继续落实和完善现行再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起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继续落实并进一步完善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创业、就业的效应;依据国家有关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基本建立起包括政府投入制度、失业调控制度、再就业援助制度等在内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4、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以促进就业、减少失业为目标,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十一五”期间, 每年组织 4300名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培训就业率力争达到 70%以上;每年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万名,培训就业率达到60 %;每年组织在职技术工人培训8000 名。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步伐,力争高技能人才数量以年均20%以上的幅度增长,到201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数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
5、继续推进社会保险扩面,逐步建立起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 要重点做好本地劳动力的参保工作,尤其是抓好非公企业职工、灵活就业等人员参保问题,做到“应保尽保”。同时,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到“十一五” 期末,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8万人左右;继续强化基金的征缴和管理,积极拓宽养老保险基金运营渠道,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在逐步做实个人帐户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基金的支付能力;逐步取消企业养老保险“双低政策”,建立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逐步建立起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金为三大支柱的现代养老保障体系。
6、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十一五”
期间,失业保险扩面人数每年保持净增5000人以上。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在确保失业保险金支付的前提下,要在更大范围用于支持失业人员促进再就业, 实现失业保险由消极保障向积极保障的转变。
7、深化医疗保险改革,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完善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并着力解决城市灵活就业人员和未成年人的医保问题,实现基金当期收支平衡,保持适度结余。 “十一五”期末,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应力争达到15.8万人。在总结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稳定推进农村医疗保险工作, 并逐步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8、积极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等其他保障工作。
鉴于工伤、生育保险前期发展较慢,参保人数较低的实际,“十一五”应进一步加大其扩面工作力度。其中,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中最基本的一个项目,在“十一五” 期间,要加快扩面进度,按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参保范围,努力实现全覆盖。
要继续保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行,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管理运行好基金,并做好支付工作。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政策、措施。完全失去土地的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并做到“征一个保一个”,不出现新的缺保。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城镇社会保险的过渡衔接工作。
四、温岭市“十一五”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根据“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拓展就业空间,实现经济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目标和“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重点行业”的发展思路,抓住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的机遇,结合“长三角”对温岭市的集聚与扩散优势,努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扩大就业创造条件,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一是继续强化支柱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扩大就业容量。温岭市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钱江摩托为龙头的汽摩部件、泵业、电机等支柱产业。“十一五”时期,要着力提升现有机电产业块状经济,形成包括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设备及机电一体制造基地、鞋业制造基地、新型建材制造基地、家用炊具制造基地和模塑制造基地以及温岭市“二城”、“三带”工业区域布局下的西线工业走廊、北线工业走廊和东线工业走廊,推动支柱产业的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各类小企业的聚集和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吸纳劳动就业稳定增长。二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就业结构。在建  设温台城镇连绵区、温台沿海产业带、温玉产业集聚区中大力开发制造加工的配套服
务以及商贸零售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增产增岗。根据规划建设的工业带,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吸引更多的高新企业来温岭市投资,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拓宽就业渠道。同时,要充分发挥温岭市在长三角“15+1”的优势,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和优势战略。在升级原有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同时,利用现有产业集群的特点,拓展上下游装备机械、电子信息、金属材料等相关产业。要依托港口发展船舶修理、基础原材料、大型装备制造等产业。要吸引外资、台资、民资推动完善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就业容量。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增产增岗、扩能增岗。从“十五”时期温岭市就业结构的分析看,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十一五”时期,要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既作为产业目标的调整发展重点,又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通过大力发展大型超市、大型商场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实现扩能增岗。既积极发展需求潜力大、就业容量多的传统行业,又大力推进劳动密集型的新兴行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不断拓展扩大第三产业就业的空间。四是继续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要充分发挥温岭市民营经济就业主渠道作用,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开办各类创业培训班,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以创业促就业。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失业人员(劳动者)自主创业,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小企业的服务和引导,改善创业环境,不断提升小企业的发展能力,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和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创办各类技术型小企业;各级劳动部门要积极协调落实工商登记、场地安排,兑现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其更多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五是加快发展海洋产业、生态旅游、船舶工业等特色产业, 扩大就业容量。积极开发温岭市“港、渔、涂、景”等海洋资源,逐步建立以海洋渔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水产养殖、休闲渔业等为特色的临港型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开发海洋资源,扩大城乡(渔)就业容量。“十一五” 期间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就业的持续增长。
(二)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将进入互动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每年将以1-1.5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为顺应市场化条件下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各级劳动保障管理部门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要以推进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为目标,重点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构建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手段先进、高效诚信的市场就业载体,进一步发挥市场就业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一是逐步完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按照“ 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进一步加强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
在全面掌握城乡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市中心市场和镇(街道)市场的服务功能。要针对当前温岭市农村居民点多、散的特点,配合市“十一五”城镇发展规划和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按照劳动力市场“新三化”要求,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逐步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代理综合服务。三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就业政策, 加强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在全面了解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情况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失业调控制度。确保做到“四个清”,即资源数据清、就(失)业状况清、求职愿望清、本人技能清。并做到“五落实”,即岗位开发任务落实、再就业人数落实、托底安置落实、服务措施落实、扶持政策落实。鼓励农民通过下山、离土、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渠道向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援助机制,健全农村劳动力动态管理制度。
(三)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质量。
“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在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切实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是摸清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针对温岭市今后五年重点发展的产业所紧需的人才开展培训,如汽摩、泵业、机电、鞋帽、新材料等相关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培训。加快培训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人才,同时在发展温岭市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培训如生物医学、海产品深加工等新兴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市场就业率。二是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要加大政府财政对培训资金的投入,市政府每年要拨出专款用于培训。企业的职业培训基金要根据比例足额提取并确定用于本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三是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要面向农村、社区、企业,开展素质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各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函大和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优化整合城乡各种培训资源,逐步形成社会化、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网络。四是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根据温岭市“十一五”的产业调整格局,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企业可以开展“师带徒” 的培训模式培养技能人才。同时“十一五”期间争取在新河以西、泽国以东建设两所职业技术学院,为产业发展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加快引进一批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术人才。规范高技能人才业绩考核和能力评价制度,形成选拔、培养、引进、考核一体化的用人机制。五是加大再就业和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能力。加强再就业培训机构建设,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各培训机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强化伙伴培训、订单培训,及时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等内容的培训。要在第二产业相对集聚、人口相对集中的市区,建立多种与产业相
配套的创业培训基地,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模式,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学员创业成功率,形成创业带动再就业的良好态势。
(四)依法规范劳动用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要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加强用人单位用工行为的指导,用人单位在报纸、电视、劳动力市场等发布用工广告、就业信息等都要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建立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的计划应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制度,实行公开招收。二是要全面推进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和三方协商机制。进一步推进劳动合同制度的规范化管理,重点是推进非公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要继续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用人单位和政府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进一步规范职业中介行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能。民间职业介绍机构要坚持严格的审批准入制度,坚决打击各种非法的职业中介行为,净化职业介绍中的市场就业环境。四是要提高管理服务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签订、执行国家相关劳动标准,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等的管理、监督与服务。对违法用工、无故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逃避参加法定社会保险义务等行为,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五)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探索再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形成政府就业资金投入的制度性安排。要加大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的投入,按照分级管理,多方筹措劳动力市场建设资金。要继续加大市、乡两级财政对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培训资金的投入。要统筹安排使用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做到及时拨付,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二是要积极探索再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要科学合理的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要主要用于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要继续加大对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的政策力度,加快解决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长期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等,形成比较完备的再就业政策体系,促进建立再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
(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人群,构筑“大社保”体系。
“十一五”期间,推进温岭市社会保障工作的首要措施是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广覆盖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及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原理,能够使最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体现社会公平。
一是围绕扩大覆盖面这一核心,完善社会保障基础体系建设,建立财政资金支持  社会保障事业的长效机制。要逐步健全各类社会保险的相关制度与政策,纠正以往制度中不符合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规定,使社会保险覆盖率的扩大建立在稳固的政策基础之上;在操作制度设计上,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五险合征”的管理模式,使各
险种的覆盖面能够同步提升,均衡发展;要加大执行力度,杜绝社会保险欠费漏缴现象,降低挂账率,巩固扩面成果,实现真正的稳定扩面。
要建立财政资金支持社会保障事业的长效机制,在目前每年投入财政收入2%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和加大对养老保险等核心社会保险险种的支持力度。要正确处理好改制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纠正改制过程中“先进人后付钱”的做法。加快改制企业国有资产处置进程,并采取措施多方筹集资金,弥补由于原国有企业改制遗留的2万名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缺口问题。
二是养老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间要使养老保险在总人口中的覆盖比例进一步提高,力争“应保尽保”。养老保险扩面重点应放在常住户籍人口中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群体上,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要逐步实现“统一制度”与“双低政策”的并轨运行。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先期可以考虑按照8%的规模做实。同时积极探索外来人员养老保险关系的建立和转移问题,提高所有劳动者的参保积极性,巩固扩面成果。
“十一五”期间,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省里的统一步骤,尽快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订科学的养老保险金计发办法,确定合理的目标替代率,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
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制度。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温岭市实际,制订企业年金办法,在具备条件的企业全面推行企业年金制度,逐步形成完整的三支柱体系的现代养老保险支撑体系。
三是积极推进失业、医疗、工伤与生育保险的发展。“十一五”期间,要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扩大覆盖面,强化基金的征缴和管理,调整基金支出结构,改善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的促进再就业功能。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逐步把农村工商企业从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试行与城镇职工统一比例缴纳,统一标准享受。
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改革,逐步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妥善解决困难企业和国有企业改制遗留下来的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逐步探索将城镇非劳动人口、灵活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途径。当前可以大病统筹的人口全覆盖为契机,先行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对有条件的企业,鼓励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
完善工伤与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参保比例,提升保障水平,重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和灵活就业群体的工伤、生育保险。同时通过科学测算,明确费率标准,解决风险匹配问题,实现基金平稳运行。在“十一五”前期,可以考虑先执行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工伤保险与失业保险配合拓展的过渡性发展模式。
(七)完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
“十一五”期间,应当顺应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保险,提高农村保障水平,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首先是要妥善处理好农村养老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管理运行好基金,确保基金支付。要逐步改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偏低问题,政府要有一定的投入作为引导性资金,连同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一并计入个人账户,增强基金保障能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
其次,要按照温岭市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有序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要重点做好劳动年龄段及以上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对征地时已经是劳动年龄段以上的人员,直接实行养老保障,并建立个人专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 对征地时属于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员,按当地测算标准一次性缴足基本生活保障费用, 为其建立个人专户;对征地时未达到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员,按征地补偿规定,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助费。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予以筹集。其中政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集体承担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40%,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交,以确保被征地农民保障资金的到位。“十一五”期间,要抓紧建立社会保障风险准备金,确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
第三,“十一五”期间,建立起以市为单位进行统筹的,以大病医疗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筹资机制。其中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员,市级财政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街道(镇)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不低于40元。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适当扶持。同时要建立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八)推动“金保工程”,提高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十一五”期间,温岭市金保工程要按照浙江省、台州市的总体建设目标和要求, 在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上,搭建市-街道(镇)两级劳动保障系统网络。金保工程要包含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两大系统的建设,全面提升劳动保障信息化水平。
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要加大财政投入,尽快建成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中心,建立一条连通各街道(镇)、温岭市和台州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高速公路”。开发完成“温岭市就业管理服务和基层劳动保障、就业服务系统软件”,使用人单位和
劳动者可以随时查询各个时点的市、镇(街道)、社区(行政村)的职业供求、失业保险参保、失业登记管理、就业登记管理、失业保险金发放、再就业优惠政策、就业培训等情况,提高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工作效率,及时准确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高效、准确、有益的信息服务。
加强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社会保险业务处理模式,实现社会保险登记、缴费、审核、支付等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和规范化管理,做到本地社会保险业务处理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社会保险信息查询、政策咨询、网上参保登记、网上申报、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异地就医等服务。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险基金监控体系,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保险参保和待遇享受人员状况、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状况,降低基金风险,保障基金安全运行,为科学制定、调整各项政策和基金监管提供全面和及时的技术支持。
附件:
编制温岭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十一五”规划的几点说明
一、我们按照温岭市编制“十一五”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的要求,对“十五”时期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成就进行了归纳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在预测“十一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 时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的政策建议。
二、在数据的使用上,以温岭统计年鉴和温岭市人事劳动保障局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如果温岭市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提供的数据与《温岭统计年鉴》不一致的,我们以《温岭统计年鉴》为准。如2004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年鉴为2.9%,市人事劳动保障局为3.7%,我们采用2.9%。由于2004年有些数据不完整以及2005年的数据还未公布,因此,本研究报告中引用的2004年的部分数据和2005年的数据为预测数。
三、在对“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预测时,由于现有数据缺少,加之时间较紧迫, 我们只得采用了《温岭市人口发展报告》和《世纪之交的温岭人口》两书的一些预测数据。如:“十一五”时期的劳动年龄人口,采用《温岭人口发展报告》第152页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趋势, 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为907362人,2005年为904709人,计算出“十一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共增长2653人。在本研究报告中,我们对“十一五”劳动力供求,分全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全社会劳动力需求和城镇劳动力供求三部分进行分析测算。
四、在社会保险预测方面,我们运用了省劳科院与澳大利亚新近合作的课题成果中的较为先进的模型。由于数据采集方面的困难,我们对模型中某些参数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其中部分参数采用系统预设值。其余数字来源于《温岭统计年鉴》等资料, 总人口采用《温岭人口发展报告》第十一章中按照总和生育率为1.3的预测结果(低方案),基金收支数据和参保人数按实际情况输入,缴费比例按照目前温岭的实际情况设定在22%(统一制度单位18%+个人8%,双低制度单位17%+个人5%,目前两类人员数量大体相当,故确定综合缴费比例为22%)。
五、由于温岭市养老保险原始统计数据中缺少参保人员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相关的全省数据予以模拟,可能会使运算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其次, 2004年温岭养老保险扩面的力度很大,使数据产生系统性干扰,因此我们在基金的收支平衡项目中,以2003年的数据作为基准数据进行预测,使预测结果建立在相对比较审慎的基础上。由于2004年养老保险大扩面的影响,使“十一五”期间养老保险参保人
数的基数较大。为慎重起见,我们仍然以2004年年末的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作为预测“十一五”期间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增长情况的基础,但同时采用中澳课题宏观模型中设定的较低水平的养老保险人数增长参数(自然扩面按照2.5%确定,结构扩面按照3%确定,总增长率为5.5%)进行预测。相对来说,这一指标增长比较平稳,符合温岭市养老保险在“十五”期间大幅度扩面后,巩固成果和保持平稳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我们的预测,“十一五”时期养老保险扩面绝对人数比“十五”期间略有减少。
六、由于各险种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在预测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险种的发展状况时,我们采用简单的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预测。线性模型是指每年参保人数增加数保持均衡,指数模型是指每年参保人数增加率保持均衡。同时,由于这几类社会保险基本特点是现收现付(医疗保险的长期纵向平衡问题在“十一五”期间表现也不突出),因此我们主要预测它们参保人数的变动情况。在进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险种参保人数预测时,我们确定以下两组指标:第一组指标:通过明确“十一五”期末发展水平,再倒推计算各年度指标的预测方法。在“五险合征”的大背景下, 五大社会保险险种将实现协调发展,根据“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社会保险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温岭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到2010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率之比分别为1:0.9:0.6:0.9:0.3,即五大险种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8705人, 142835人,95223人,142835人和47612人的水平。第二组指标指按照现有发展速度增长,我们参照“十五”期间的相关指标来预测其未来发展速度。
详情请访问原网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