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
莎车县2022年盐碱地普查土壤样品采集服务采购项目邀请公告
土壤样品采集服务盐碱地普查样品采集服务土壤表层样品土壤外业调查与采样土壤普查土壤野外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母质类型的划分土壤主要发生层命名与符号标准土壤成土环境土壤剖面形态的发生学解释土壤类型与划分土壤三普调查人员在内业完成调查区资料整合野外土壤调查与采样土壤类型制图更新联络后勤保障劳务调查路线土壤发生层样品土壤分类培训考核设备实操训练主要形态学特征的识别与描述图件文献采样点分布图土壤图野外校核地形图地质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交通图行政区划图摄录装备采集工具速测仪器辅助材料生活保障集成软件耕层厚度观测耕地园地土壤盐碱土调查农业生产资料自然成土环境资料水文地质立地条件调查信息采集剖面样品不锈钢质刀塑料簸箕环刀托橡皮锤地质锤孔径尼龙筛弹簧秤便携电子秤表层土壤混合样品表层土壤容重样品无人机数码相机土壤形态特征照景观照片铁皮盒修土柱剖面刀整段剖面采集帆布质标尺放大镜剪刀去离子水滴管10%稀盐酸试剂邻菲罗啉试剂剖面挖掘塑料水桶喷水壶纸盒标本不锈钢刀广口塑料瓶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地下水灌溉水样品硬质塑料瓶装土布袋自封袋记录本橡皮筋记号笔铅笔胶带纸标签电导率速测仪土壤pH计地质罗盘测量方位角坡度坡向外业定位采样电子围栏野外样点成土环境土壤利用调查太阳帽太阳镜雨伞雨靴手套常规急救药品创口贴卫生纸压缩食品饮用水急救包荧光背心样点局地代表性核查野外定位剖面样点调查梅花法表层样点调查样点基本信息人为影响土壤利用信息侵蚀地表特征重力侵蚀滑坡崩岗冻融侵蚀地表砾石地表盐斑细砾石石块粗砾石巨砾地表裂隙表坡型表下伏或出露母岩母岩母质乔灌草植被马尾松嵩草高标准农田农田建设梯田建设田间道路包括机耕路蔬菜地水稻玉米谷子豆类高粱油菜棉花花生烟草马铃薯甘薯中药材化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商品有机肥土杂肥厩肥黄芪秸秆还田还田豆科绿肥紫云英草木樨肥田萝卜茶叶柑橘苜蓿巷子田菁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天然草地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公益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商品林用材林经济林能源林农田设施移动终端乔木林地橡胶园板栗不锈钢环刀砾石含量高的样品土壤混合样点表层土壤样品标准剖面照全剖面照片剖面特征照片剖面摄影帆布标尺有机层枯枝落叶层泥炭层漂白层母质层盐结壳铁结壳灌淤耕作层高分解有机物质埋藏层埋藏淀积层埋藏熟化层结皮半分解有机物质永冻层腐殖质聚积低分解和未分解有机物质黄钾铁矾碳酸盐聚积强胶结黏磐钙磐石膏磐铁锰聚积黏粒聚积黏粒淀积紧实层磷积层磷质硬磐砂姜钙积潮湿变性土异元母质土层水田土壤石灰反应黏壤土粉壤土砂壤土砂土红黏土岩石样本矿物碎屑铁锈斑纹新生体黏粒胶膜高岭石粉砂粗碎块铁锰结核铁管矿质瘤状结核铁锰胶膜新生体表磐层胶结表石灰膜滑擦面表草木炭贝壳陶瓷碎片煤渣工业粉尘废弃液蚯蚓粪动物孔穴蚂蚁白蚁田鼠夹层质地剖面构型均质质地剖面构型通体壤通体砂通体砾土壤生产性能评述野外评述野外类型鉴定修复土壤发生层容重样品土壤标本垂直于观察面横向打入环刀平头铲多砾石分离土柱框套土柱修切土柱野外校核土壤图图斑边界校核示意图土壤二普土壤图图斑界线土壤剖面调查打土钻土壤边界土壤图界线校核土壤图图斑边界判别图例系统图斑类型与纯度校核图复合制图单元组合制图单元在线和现场技术指导调查人员培训专家技术指导内业筹备样品整理外业勾绘精度核查普查质量控制在线指导信息描述样品交接检查数据提交质量控制样品采集调查描述信息数据自查野外核查化学氮肥纯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纯氮磷肥五氧化二磷钾肥氧化钾茶园残积物坡积物岩石风化碎屑洪积物洪水沉积体冲积物海岸沉积物火成碎屑沉积物砾滩沙滩石英砂湖沉积物化学的沉积机械沉积有机沉积物有机淤泥化学沉积岩盐碳酸钙沼铁矿河流沉积物河槽沉积物河漫滩沉积物岩石碎屑沉积物熔岩火山灰凝灰岩火山砾火山弹火山块冰川沉积物冰碛物崩积物水浇地大棚用地旱地果树茶树橡胶树其它园地桑树可可咖啡油棕胡椒森林沼泽竹林地红树林地沿海生长红树植物灌木林地灌丛沼泽其它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天然牧草地沼泽草地人工牧草地人工种植牧草其它草地商服用地零售商业用地写字楼办公场所金融活动场所信息网络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广告传媒娱乐用地剧院音乐厅电影院歌舞厅网吧影视城仿古城大型娱乐批发市场餐饮旅馆商务金融服务业用地洗车场洗染店照相馆理发美容店洗浴场所赛马场高尔夫球场废旧物资回收站非机动车道电子产品日用产品修理网点物流营业网点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配套的服务设施工矿仓储用地工业用地工业生产产品加工制造设备修理采矿用地采石砖瓦窑尾矿堆放地盐田生产盐晒盐场所盐池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用地物流仓储设施配送中心转运中心城镇住宅用地商业服务设施农村宅基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机关团体用地新闻出版用地教育用地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防疫站血库社会福利用地文化设施用地展览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体育用地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基地室内外体育运动用地游泳场馆各类球场业余体校溜冰场跳伞场摩托车场射击场水上运动的陆域体育运动专设的训练基地体育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城乡基础设施的用地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信消防环卫公用设施维修公园与绿地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广场特殊用地军事设施用地使领馆用地监教场所用地劳改场戒毒所宗教用地殡葬用地墓地交通运输用地铁路用地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林木轨道交通用地轻轨单轨公路用地汽车停靠站城镇村道路公用道路行道树用地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专用人行道交通服务场站用地交通服务设施用地公交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公路长途客运站公共交通场站公共停车场停车楼教练场交通指挥中心交通对用地农村道路机场用地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用地货运工程管道运输用地煤炭石油矿石天然气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内陆滩地沟渠渠槽渠堤护林堤小型泵站沼泽地草本沼泽苔藓沼泽内陆盐沼堤路林水电厂房扬水站设施农用地作物栽培水产养殖农产品生产的设施及附属设施用地设施农业项目辅助生产的设施用地晾晒场
金额
-
项目地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发布时间
2022/09/01
公告摘要
公告正文
一、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莎车县2022年盐碱地普查土壤样品采集服务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62022090123703960
项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胡瑞营 17799556896
报价起止时间:2022-09-01 14:50 - 2022-09-06 15:00
采购单位:莎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供应商规模要求: -
供应商资质要求: -
供应商基本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符合《关于规范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设定及资格审查的通知》第六条规定且已在本系统注册并通过资质初审的供应商。
二、采购需求清单
商品名称 | 参数要求 | 购买数量 | 控制金额(元) | 意向品牌 |
其他服务 | 核心参数要求: 商品类目: 其他服务; 描述:完成莎车县1081个土壤表层样品采样任务,要求严格按照第三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完成,要求采集表层样品(参照环境样品采集标准)、土壤容重样品、30%水稳性大团聚体等样品,采样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甲方工作安排进行和标准完成相关工作。;莎车县2022年盐碱地普查样品采集服务采购:完成莎车县1081个土壤表层样品采样任务,要求严格按照第三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完成,要求采集表层样品(参照环境样品采集标准)、土壤容重样品、30%水稳性大团聚体等样品,采样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甲方工作安排进行和标准完成相关工作。;采购人需求描述:完成莎车县1081个土壤表层样品采样任务,要求严格按照第三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完成,要求采集表层样品(参照环境样品采集标准)、土壤容重样品、30%水稳性大团聚体等样品,采样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甲方工作安排进行和标准完成相关工作,全程配合甲方完成质量控制,确保采集样品100%合格。; 次要参数要求: |
1批 | 180000.00 | - |
买家留言:此项工作是国家统一安排重点任务,没有理由和借口延期,必须按照采样规范要求和时间节点完成任务,请您慎重投标。
附件: 06-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docx06-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docx
响应附件要求:中标企业需详细说明能够提供的服务质量和完成服务时间节点
三、收货信息
送货方式: 送货上门
送货时间: 工作日09:00至17:00
送货期限: 竞价成交后1个工作日内
送货地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喀什地区 莎车县 莎车镇 莎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大厦5楼))
送货备注: 成交后立即开始提供服务
四、商务要求
商务项目 | 商务要求 |
时间要求 | 莎车县计划于9月5日左右开展此项工作,预计10月15日左右完成,中标企业需按照时间节、采样任务,提前做好人员和车辆的充足准备,确保任务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如不能按时完成,一切损失有中标企业承担。 |
目次2022年7月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试行)土壤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附件6
3野外调查的前期准备42.3技术路线32.2规范性引用文件12.1普查对象12编制说明11前言1
3.2调查物资筹备53.1.4调查时间确定53.1.3外业调查培训43.1.2调查队伍组建43.1.1工作计划制定43.1工作准备4
3.2.6生活保障类73.2.5辅助材料类73.2.4速测仪器类73.2.3采样工具类63.2.2摄录装备类63.2.1图件文献类5
5成土环境与土壤利用84.3预设样点的现场调整84.2样点局地代表性核查74.1样点定位74预设样点的外业定位73.2.7集成软件类7
5.2.2地形地貌135.2.1气候135.2成土环境135.1.2地表特征95.1.1基本信息95.1样点基本信息9
5.3.3耕地利用195.3.2农田建设185.3.1土地利用185.3土壤利用185.2.4植被175.2.3母岩母质16
6.2耕层厚度观测236.1采样深度236表层土壤调查与采样235.4景观照片采集225.3.5林草利用215.3.4园地利用21
7剖面土壤调查与采样256.7表层土壤样品交接256.6表层土壤样品标签256.5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采集256.4表层土壤容重样品采集246.3表层土壤混合样品采集23
7.2.1发生层划分297.2土壤发生层划分与命名297.1.3剖面照片拍摄277.1.2剖面挖掘267.1.1剖面设置257.1剖面设置和挖掘25
7.3.4土壤剖面野外评述427.3.3土壤类型野外判断427.3.2土体性状417.3.1发生层性状317.3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载317.2.2发生层命名29
7.4.5整段土壤标本采集437.4.4纸盒土壤标本采集437.4.3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采集437.4.2土壤发生层容重样品采集437.4.1土壤发生层样品采集427.4剖面土壤样品采集42
8.2图斑边界校核458.1工作底图制备458土壤图的野外校核457.4.8剖面土壤样品交接447.4.7剖面土壤样品标签与包装447.4.6剖面样点地下水与灌溉水样品采集44
9.3外业样品采集质量控制489.2样点定位与信息描述质量控制489.1调查人员培训与专家技术指导489外业调查采样质量控制488.4校核结果分析、记述和整理提交478.3图斑类型与纯度校核46
表三土壤样品交接表57表二剖面形态学调查信息采集项目清单及填报说明54表一成土环境与土壤利用调查信息采集项目清单及填报说明49附表外业调查与采样相关表格499.5数据提交质量控制489.4样品交接检查48
本规范涉及的调查流程与技术说明,具体适用于土壤三普工作中野外调查前期准备、预设样点的外业定位、成土环境与土壤利用调查、表层和剖面土壤采样、剖面形态描述、二普土壤图野外校核、样品包装与交接、全流程调查与采样质量控制等相关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国发〔2022〕4号)有关要求,为全面组织和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以下简称“土壤三普”)中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等相关工作,制定本规范。前言表六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61表五母质类型的划分60表四土壤主要发生层命名与符号标准58
调查土壤成土环境、土壤利用情况、土壤剖面形态、土壤类型等。主要调查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如盐碱地等。普查对象为保证土壤三普野外工作全流程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本规程对野外调查操作流程的设计、技术方法的选择、普查成果产出等进行了详细分解与说明;同时,将野外调查的技术说明与内业测试方法的选择进行了有效衔接。土壤野外调查是以土壤地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土壤成土环境、土壤利用及土壤剖面形态调查与分析,了解土壤的基本特征、形成和演变过程,查明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查清各类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土壤资源利用、改良、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编制说明
GB/T32722-2016/ISO18512:2007土壤质量土壤样品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GB/T25529-2010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GB/T17296-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19377-2003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规范性引用文件
SL190-20078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ISO3166-2:2007国家及下属地区名称代码第2部分:国家下属地区代码ISO3166-1:2006国家及下属地区名称代码第1部分:国家代码GB/T36393-2018/ISO10381-4:2003土壤质量自然、近自然及耕作土壤调查程序指南GB/T36197-2018/ISO10381-2:2002土壤质量土壤采样技术指南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图2.1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张甘霖,李德成等.野外土壤描述与采样手册[M].科学出版社,2021.张甘霖,王秋兵,张凤荣,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J].土壤学报,2013,50(4):826-834.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研究协作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前期准备 |
工作计划制定
外业调查采样队伍组建或邀选
技术培训
调查采样任务认领
调查采样物资准备
调查时间确定
预设样点外业定位
1
局地代表性核查与样点调整
技术指导与质量控制
调查与采样成土环境与土壤利用调查
表层土壤采样
剖面形态描述与采样
土壤图野外校核
样品交接
准备所需物资材料和人员队伍——组织调查队全体人员学习梳理工作区材料,掌握该地区土壤及其利用基本情况,筹备调查物资、科学搭配调查队人员。明确野外调查的任务、内容、工作量——结合布点方案,调查人员在内业完成调查区资料整合、剖面样点和表层样点分布、数量及其属性信息(二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等)梳理、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预估以及调查队分组等。地方各级土壤普查办要根据土壤普查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的野外调查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准备野外调查的前期准备
外业调查培训各地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土壤调查专业人员的技术骨干作用。地方各级土壤普查办依据土壤三普相关技术规程规范等,结合本地实际,组建野外调查队伍。表层土壤调查一般以县为单元组建队伍,剖面土壤调查由省级土壤普查办统一组织具有土壤调查、分类、制图工作经验的专业队伍开展。每个野外调查队伍至少包含一名具有土壤学专业背景、并受过土壤三普外业培训的技术人员作为技术负责人。需有县、乡级等基层农技人员参与野外调查,负责一线质控,并与农户对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野外调查队一般还应配备联络、后勤保障、劳务等人员。调查队伍组建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调查队就工作区的成土环境、土壤类型、人为影响等情况,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样区或景观单元内土壤成土环境或成土要素信息,还要综合目标区域的交通、采样工作便利性等其他因素,进行工作区集中试点培训,熟悉实操、磨练队伍,做好人力、物力筹备和工作调度计划。在布点方案明确、人员和物资配置完成的基础上,设计调查路线、预期完成时间。提前落实样品交接和流转流程,保证样品安全无遗失。
调查时间确定(4)针对地方各级野外调查实操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设备操控技能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壤发生与土壤分类培训与考核、设备实操训练等。(3)熟悉野外实操层面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方案;(2)开展普查工作需要的基础土壤学知识(包括基于土壤二普的调查区主要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类型与划分、野外土壤调查与采样、主要形态学特征的识别与描述)、土壤利用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方法、农用地利用情况与农田建设情况)等培训和学习;(1)在明确土壤调查工作任务基础上,开展调查区域自然地理状况(成土因素,土壤类型、特征与分布情况,土壤利用状况等)的学习;对实际参与外业调查的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培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图件:预布设采样点分布图、土壤图、地形图、地质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交通图、行政区划图等。上述资料一般由全国土壤普查办和省级土壤普查办统一制作,下发使用。图件文献类按功能用途划分,筹备的调查物资可以大致分为图件文献类、摄录装备类、采集工具类、速测仪器类、辅助材料类、生活保障类、集成软件类。具体说明如下:调查物资筹备考虑到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应因地制宜地安排调查工作,避免施肥、灌水、降雨以及其他耕作措施的影响。耕地土壤应在播种和施肥前或在作物收获后采集;园地土壤应在果品采摘后至施肥前采集;盐碱土调查和采样应尽可能在旱季进行。依据全国土壤普查办规定的土壤普查总体进度与时间节点,进行野外调查。
摄录装备类(3)农业生产资料(近5年):县域内,农田基本建设情况,包括农田平整情况、水利水电设施情况、沟渠灌排设施等;土地利用现状与历史情况,包括现有耕地、园地、林地或草地生产布局,主要作物类型与耕作制度、土地平整、改土或侵蚀状况;农业生产水平,包括历年产量变化、障碍因素种类与影响情况、复种情况、施肥水平、自然灾害类型与影响情况、灌溉水平等。(2)自然成土环境资料:收集和掌握调查区气温、降水(尤其是影响主要作物生育和产量的关键阶段的热量和降水的分布特征)数据,以及对旱涝等灾害的影响;水文和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主要用于了解本地区水系分布、水利资源禀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土壤沼泽化和盐渍化等潜在土壤利用问题等,为解决土壤盐渍化、旱、涝问题,提供参考;对于园地,应了解和收集园地利用与变更历史、作物类型、产量和经济效益等。(1)野外调查技术规范(附《立地条件调查信息采集项目清单及填报说明》《剖面形态学调查信息采集项目清单及填报说明》《土壤样品交接表》等)。文献资料:土壤外业调查与采样技术规范(试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17296-2009)、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文献资料;同时,应当注重自然成土环境资料、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有条件的县域,尽可能收集气候区划图、植被类型图或归一化植被指数图、农用地整理复垦规划或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国土空间规划图等,以供普查工作需要及总结时参考。
(2)剖面样品采集不锈钢质刀、锹(注意:避免使用铁质、铝质、铜质等材质的工具直接接触样品,造成污染)、塑料簸箕、环刀、环刀托、橡皮锤、地质锤、尼龙筛、弹簧秤或便携电子秤等。(1)表层土壤混合样品和容重样品采集采样工具类(2)无人机:主要用于航拍样点所在景观或地块单元的俯拍视角景观图,相对数码相机拍摄,无人机拍摄更能宏观反应景观或地块单元的整体地貌、植被、土地利用等立地条件信息。(1)数码相机:主要用于拍摄调查样点的剖面照、土壤形态特征照、景观照等。
装标本的木盒或铁皮盒:内径高100cm×宽22cm×厚5cm,其框架和后盖板用2cm厚木板制成,前盖板稍薄。前后盖板用螺钉固定在框架上,可随时卸离。修土柱工具:剖面刀、油漆刀、平头铲、木条尺、手锯、修枝剪、绳子、宽布条、泡沫塑料“布”;挖土坑工具:锨、锹、镐、铲等工具;(3)整段剖面采集剖面样品采集工具集成于工具箱中,主要的工具包括:帆布质标尺(统一定制)、剖面刀(不锈钢质)、地质锤、橡皮锤、环刀与环刀托、放大镜(≥×10)、剪刀(林地区根系较粗,建议备用“果树剪”)、去离子水、滴管、10%稀盐酸试剂、邻菲罗啉试剂等。剖面挖掘和样品采集主要工具:不锈钢质锹和镐、土钻(冲击钻)、塑料簸箕、尼龙筛、塑料水桶、喷水壶、弹簧秤或便携电子秤等。
统一定制的纸盒(长32.5cm×宽8.5cm×高3.5cm)、不锈钢刀(小号,便于修饰)等,每个剖面均需要纸盒标本。(6)纸盒标本的采集固定形状的容器:硬质塑料盒、广口塑料瓶等。(5)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的采集地下水和灌溉水样品采集相关工具,包括硬质塑料瓶等。(4)地下水或灌溉水水样采集
装土布袋、自封袋、记录本、橡皮筋、记号笔、铅笔、胶带纸、标签等。辅助材料类(3)电导率速测仪(可选,用于盐碱土区域);(2)手持式土壤pH计(可选);(1)地质罗盘(主要用于测量方位角、坡度、坡向等,若手机APP或其他手持终端设备可以使用,则不必购置);速测仪器类
预设样点的外业定位同时,通过调查采样APP在调查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设定“采样电子围栏”,约束野外调查工作人员在限定范围内完成野外调查、采样工作。野外样点成土环境、土壤利用、剖面形态、土壤类型等调查信息统一填报至调查采样APP中,并经审核后,将信息上传至桌面端土壤普查工作平台。集成软件类太阳帽、太阳镜、雨伞、雨靴、手套、常规和急救药品、创口贴、卫生纸、压缩食品和饮用水、急救包、荧光背心等。生活保障类
野外调查人员进入预设样点电子围栏范围内,现场确定预设样点是否符合目标景观和土壤类型的要求,主要参考以下标准:样点局地代表性核查通过手持终端APP,导航逼近预设样点位置,不要求到达准确点位坐标,到达预设样点电子围栏范围内,即可进行“样点局地代表性核查”,必要时进行样点现场调整。样点定位本部分内容仅对内业预设样点的野外定位流程进行说明。外业定位工作,基于全国统一的规划布点方案。在定位过程中,通过国家统一的工作平台和终端APP,结合二普土壤图土壤类型信息、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数据、土地利用现状等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开展外业调查。
(1)对于表层样点,若其所在图斑未被建设占用,且可到达,原则上不允许调整。若一定要调整,必须给出明确理由和现场佐证材料。如果预设样点未通过局地代表性核查,需按下述要求进行现场样点调整,以达到4.2所述要求。并现场将调整理由以图片、文字等形式上报省级土壤普查办审核。预设样点的现场调整(2)剖面样点调查:电子围栏限定范围为剖面样点所在的土壤二普县级土壤图图斑边界(大部分是土种图斑,部分为土属图斑),要求剖面样点所处田块、景观单元在该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及其组合模式、土壤类型相对一致。样点通过代表性核查、或必要位置调整后,在电子围栏内选择合适采样位置作为梅花法等混样方法的中心点,并读取坐标、高程等基本信息,进行成土环境、土壤利用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工作。耕地采样中心点一般定在电子围栏内较大田块的中央。(1)表层样点调查:以预设样点为中心,100m半径的电子围栏范围内,无明显修建沟渠、道路、机井、房屋等人为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包括耕作模式、作物类型)具有代表性。如明确在电子围栏范围内,无符合条件的采样点,则应该调整预设样点的位置,方法参见4.3。
包括样点基本信息、自然成土环境、土壤利用和人为影响、景观照片采集等。每个调查点位(包含表层样点和剖面样点)均须采集成土环境与土壤利用信息。成土环境与土壤利用(5)如果该预设样点所在图斑完全或绝大部分被建设占用,图斑内已无合适位置调整,或整个图斑范围内均不可达,须在相同土壤类型的其他图斑里,布设替代样点,沿用原样点编号,此种情况还需上报全国土壤普查办审定。(4)在岗地、丘陵或山地区:土壤类型空间分异随地形起伏变化较平原地区大,最大调整距离一般在200m以内(以预设样点为起点),并寻找相似的地形部位。(3)在平原、盆地地区: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方式分异较小,最大调整距离一般在300m以内(以预设样点为起点)。(2)必须在二普县级土壤图同一图斑范围内调整。除该图斑已被建设占用外,只要满足道路可达性,即使土壤类型已发生变化,或二普土壤图图斑存在边界偏差、土壤类型错误,预设样点的调整仍然限定在该图斑范围内。
统一编码,已经赋值,以下所有工作流程均使用同一编码。样点编码记录调查样点的行政区划、地理坐标、海拔高度、采样日期、天气情况、调查人及其所属单位等,均为必填项。除天气状况、调查人、调查机构需现场填报外,其他项均已统一赋值,野外进行核定。基本信息样点基本信息信息采集项目清单,见附表,具体内容如下:
海拔高度参照国家网格参考系统(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经纬度格式采用“十进制”,单位:度。每个样点确定位置后,由手持设备自动采集坐标信息和赋值。地理坐标每个样点已经赋值,野外核查无误确认。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县)-乡(镇)-行政村”顺序,记录采样点所在地。代码按照ISO3166-2:2007(最新版)规定执行。行政区划
调查人从“晴或极少云、部分云、阴、雨、雨夹雪或冰雹、雪”选项中选择。天气状况采用“202X年XX月XX日”格式,如“2022年08月05日”,自动赋值。日期每个样点确定位置后,由手持设备采集和赋值。单位:米。
观察和记述样点所在景观单元内是否存在侵蚀,以及侵蚀类型、侵蚀强度,具体标准如下表:侵蚀地表特征填写调查任务承担机构全称。调查机构填写现场技术领队姓名及所属单位。
样点所在景观单元内,是否有基岩(或大块岩石)裸露,对耕作产生直接影响,应当记录基岩出露丰度和间距信息。基岩出露表5.2地表侵蚀程度表5.1侵蚀类型
成因 | 描述 |
W.水蚀 | 以降水作为侵蚀营力,与坡度关系较大,并随坡度增加而加剧。 |
M.重力侵蚀 | 在重力和水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土体下坠或位移的侵蚀现象,包括崩塌、滑坡、崩岗等。 |
A.风蚀 | 在风力作用下发生的侵蚀,在降雨量少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明显,与植被关系甚大。 |
F.冻融侵蚀 | 土壤及其母质孔隙中或岩石裂缝中的水分在冻结时,体积膨胀,使裂隙随之加大、增多所导致整块土体或岩石发生碎裂,消融后其抗蚀稳定性大为降低,在重力作用下岩土顺坡向下方产生位移的现象。 |
WA.水蚀与风蚀复合 |
编码 | 名称 | |
N | 无 | A层没有受到侵蚀 |
S | 轻 | 地表1/4面积的A层受到损害,但植物还是能够正常生长 |
M | 中 | 地表1/4-3/4面积的A层明显被侵蚀,植物生长受到较大影响 |
V | 强 | A层丧失,B层出露并也受到侵蚀,植物较难生长 |
E | 剧烈 | C层也被侵蚀,植物无法生长 |
表5.4基岩出露间距间距:记录数据范围(距离,米)。表5.3基岩出露丰度丰度(基岩出露占景观单元内地表面积比例,%):记录数据范围。注意,区别于“(3)地表砾石”,基岩是“根植于”土壤深处,无法移动且影响耕作。
编码 | 描述 | 占地表面积(%) | 说明 |
N | 无 | 0 | 对耕作无影响 |
F | 少 | < 5 | 对耕作有一定影响 |
C | 中 | 5~15 | 对耕作影响严重 |
M | 多 | 15~50 | 一般不宜耕作,但对小农具尚可局部使用 |
A | 很多 | > 50 | 不宜农用 |
编码 | 描述 | 间距(m) | 编码 | 描述 | 间距(m) |
VF | 很远 | > 50 | C | 较近 | 2~5 |
F | 远 | 20~50 | VC | 近 | < 2 |
M | 中 | 5~20 |
大小(占优势丰度的砾石直径范围,厘米):记录数据范围。表5.5地表砾石丰度丰度(砾石覆盖地表面积的占比,%):记录数据范围。指分布在地表除出露基岩以外的砾石、石块、巨砾等,对表层的适耕性产生影响,记录其丰度、大小等信息。地表砾石
编码 | 描述 | 占地表(%) | 说明 |
N | 无 | 0 | 对耕作无影响 |
F | 少 | < 5 | 对耕作有影响 |
C | 中 | 5~15 | 对大田耕地影响严重 |
M | 多 | 15~50 | 不宜耕作,但对小农具尚可局部使用 |
A | 很多 | > 50 | 不能利用 |
厚度(毫米):记录数据范围。丰度(占地表面积,%):记录数据范围。由大量易溶性盐胶结成的灰白色或灰黑色盐斑,记录其丰度、厚度两个指标。地表盐斑表5.6地表砾石大小
编码 | 描述 | 直径(cm) | 编码 | 描述 | 直径(cm) |
F | 细砾石 | < 2 | S | 石块 | 6~20 |
C | 粗砾石 | 2~6 | B | 巨砾 | > 20 |
宽度(毫米):记录数据范围。丰度(描述):记录具体描述信息。富含黏粒的土壤由于干湿交替造成土体收缩而在地表形成的空隙,记录其丰度、宽度、长度、间距等指标。地表裂隙表5.7地表盐斑丰度和厚度
盐斑丰度 | 盐斑厚度 | ||||
编码 | 描述 | 占地表面积(%) | 编码 | 描述 | 厚度(mm) |
N | 无 | 0 | |||
L | 低 | < 15 | Ti | 薄 | < 5 |
M | 中 | 15~40 | M | 中 | 5~10 |
H | 高 | 40~80 | Tk | 厚 | 10~20 |
V | 极高 | ≥ 80 | V | 很厚 | ≥ 20 |
不同气候带具有沙质地表环境的草地受风蚀、水蚀、干旱、鼠虫害和人为不当经济活动等因素影响,致使原非沙漠地区的草地,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的草地退化过程。野外记载沙化程度等级,参考标准如下表:土壤沙化表5.8地表裂隙描述间距(厘米):记录数据范围。长度(厘米):记录数据范围。
1)丰度 | 2)宽度 | ||||
编码 | 描述 | (条/m2) | 编码 | 描述 | (mm) |
N | 无 | VF | 很细 | < 1 | |
F | 少 | FI | 细 | 1~3 | |
MI | 中 | ME | 中 | 3~5 | |
MA | 多 | WI | 宽 | 5~10 | |
VM | 很多 | VW | 很宽 | ≥ 10 | |
3)长度 | 4)间距 | ||||
编码 | 描述 | (cm) | 编码 | 描述 | (cm) |
SH | 短 | < 10 | VS | 很少 | < 10 |
ME | 中 | 10~30 | SM | 小 | 10~30 |
LO | 长 | 30~50 | ME | 中 | 30~50 |
VL | 很长 | ≥ 50 | LA | 大 | 50~100 |
VL | 很大 | ≥ 100 |
各个样点均已赋值,野外不做记录。气候成土环境注:参照《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19377-2003)表5.9土壤沙化指标与分级
项目 | 沙化程度分级 | ||||
项目 | 未沙化 | 轻度沙化 | 中度沙化 | 重度沙化 | |
植物群落特征 | 植被组成 | 沙生植物为一般伴生种或偶见种 | 沙生植物为主要伴生种 | 沙生植物为优势种 | 植被稀疏,仅存少量沙生植物 |
植物群落特征 | 草地总覆盖度相对百分数的减少率(%) | 0~5 | 5~20 | 20~50 | > 50 |
地形特征 | 未见沙丘或风蚀坑 | 较平缓的沙地,固定沙丘 | 平缓沙地,小型风蚀坑,基本固定或半固定沙丘 | 中、大型沙丘,大型风蚀坑,半流动沙丘 | |
裸沙面积占草地地表面积相对百分数的增加量(%) | 0~10 | 10~15 | 15~40 | > 40 |
大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1)大地形分类在野外调查使用的集成软件APP中,各样点的大地形已经赋值,野外需要进行校核确认,修正明显错误。并实际填报中地形、小地形、部位、坡度、坡型、坡向等信息。具体分为大地形、中地形和小地形三个级别,附加以地形部位、坡度、坡型、坡向四个辅助特征,野外加以描述。地形是影响区域性景观分异、水热条件再分配的主要因素,土壤普查时,应对每个样点所在的地形地貌进行准确记述。地形地貌
表5.11中地形分类中地形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冲积平原、海积平原、湖积平原、山麓平原、洪积平原、风积平原;沙地,三角洲,河滩/潮滩。(2)中地形分类表5.10大地形分类
编码 | 名称 |
MO | 山地 |
HI | 丘陵 |
PL | 平原 |
PT | 高原 |
BA | 盆地 |
编码 | 名称 | 编码 | 名称 | 描述 |
AP | 冲积平原 | |||
CP | 海岸(海积)平原 | LH | 低丘 | 相对高差 < 200m |
LP | 湖积平原 | HH | 高丘 | 相对高差 200-500m |
PE | 山麓平原 | LM | 低山 | 绝对高程 500-1000m |
DF | 洪积平原 | MM | 中山 | 绝对高程 1000-3500m |
WI | 风积平原 | OM | 高山 | 绝对高程 3500-5000m |
SL | 沙地 | EM | 极高山 | 绝对高程 > 5000m |
DT | 三角洲 | |||
TF | 河滩/潮滩 |
表5.13地形部位分类(4)地形部位表5.12小地形分类(3)小地形分类
编码 | 名称 | 编码 | 名称 |
IF | 河间地 | CO | 珊瑚礁 |
VA | 沟谷地 | CA | 火山口 |
VF | 谷底 | DE | 洼地 |
CH | 河道 | DU | 沙丘 |
LE | 河堤 | LD | 纵向沙丘 |
TE | 阶地 | ID | 沙丘间洼地 |
FP | 泛滥平原 | SL | 坡 |
PF | 洪积扇 | LA | 潟湖 |
AF | 冲积扇 | RI | 山脊 |
PA | 盘状凹地 | BR | 滩脊 |
丘陵山地起伏地形 | 平原或平坦地形 | ||
编码 | 名称 | 编码 | 名称 |
CR | 顶部 | IN | 高阶地(洪-冲积平原) |
UP | 坡上 | LO | 低阶地(河流冲积平原) |
MS | 坡中 | RB | 河漫滩 |
LS | 坡下 | Bol | 底部(排水线) |
BOf | 坡麓(底部) |
在本次调查中,坡型的变化,被描述为在垂向上的拱起、凹陷和平直,构成3种主要的坡型类型——凸坡、凹坡和直坡。(6)坡型表5.14坡度分级是指样点所处地形部位的整体坡度。如样点处于坡麓部位,则测量整个坡麓坡度,不是上中下坡的平均坡度,也不是样点局部的坡度。如果是梯田,记录样点田块所处地形部位的自然坡整体坡度,而不是平整后的田块内部坡度。野外用罗盘测量可得到较为精确的数据。(5)坡度
编码 | 坡度(°) | 名称 |
I | ≤2 | 平地 |
II | 2-6 | 微坡 |
III | 6-15 | 缓坡 |
IV | 15-25 | 中缓坡 |
V | > 25 | 极陡坡 |
表5.15坡向分类图5.1罗盘中的方向坡向是指样点所处的从坡顶到坡麓一个整坡的朝向,用GPS或者手机APP确定坡向。(7)坡向
0°
HTRON
31NNUINN
S
Mi
2930
7
WNW68
ENE
270°WESTEAST90°
ESE
E113°
WSW
248°SE
2
SS
SOUTH
C
S
225°0000
158°
180°
角度范围(°) | 坡向 | 角度范围(°) | 坡向 |
68~113 | 东 | 248~293 | 西 |
113~158 | 东南 | 293~338 | 西北 |
158~203 | 南 | 338~360(0)~23 | 北 |
203~248 | 西南 | 23~68 | 东北 |
原位风化类型:残积物、坡残积物、残坡积物;需野外判断并填报,具体母质类型的划分,参见下述类型,详细内容见附表。(2)母质类型下伏或出露母岩常见于山地丘陵区,已赋值,野外进行校核确认,空缺者补填。(1)母岩类型母岩母质
(1)植被类型填报调查样点周边(以电子围栏范围或景观单元范围为准)的植被类型以及植被覆盖度等信息。植被其他类型:崩积物、冰川沉积物、火成碎屑沉积物、有机沉积物、(古)红黏土、其他(需注明)。风运积物类型:风积沙、原生黄土、黄土状物质(次生黄土);水运积物类型: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河流沉积物、湖沉积物、海岸沉积物;
适用于耕地类型外其他土地类型。样点周边乔灌草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用“%”表示。野外估算以5%为等级间隔,填报具体数值。耕地样点不填报植被覆盖度。(3)植被覆盖度调查样点周边的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如马尾松、嵩草等,野外可以利用相关植物识别APP协助辨识。耕地此处统一填报“农作物”,具体信息在5.3.3耕地利用中填报。(2)植物优势种表5.16植被分类
编码 | 植被类型 | 编码 | 植被类型 | |
1 | 针叶林 | 7 | 草丛 | |
2 | 针阔混交林 | 8 | 草甸 | |
3 | 阔叶林 | 9 | 沼泽 | |
4 | 灌丛 | 10 | 高山植被 | |
5 | 荒漠 | 11 | 栽培植被 | |
6 | 草原 | 12 | 无植被地段 |
(1)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土壤利用注:分项覆盖度之和应≥植被覆盖度。表5.17植被覆盖度
编码 | 植被覆盖度(%) | 分项覆盖度(%) | ||
编码 | 植被覆盖度(%) | 乔木 | 灌木 | 草本 |
0 | 0 | 0 | 0 | 0 |
1 | < 15 | < 15 | < 15 | < 15 |
2 | 15~40 | 15~40 | 15~40 | 15~40 |
3 | 40~80 | 40~80 | 40~80 | 40~80 |
4 | ≥ 80 | ≥ 80 | ≥ 80 | ≥ 80 |
蔬菜种植年限:填报连续种植蔬菜的年限(单位,年)。属于蔬菜用地(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填报蔬菜地设施农业状况。包括设施农业类型:露天蔬菜地、塑料大棚、玻璃温室。(3)蔬菜种植2000年至今,一级类间的变更(草转耕、耕转园、耕转草、耕转林等)、一级类内二级类间的变更类型(如一级类耕地的水改旱、旱改水)及变更年份,如果存在多次变更,均需填报。(2)土地利用变更已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对调查点位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赋值,野外调查时根据实际调查情况进行确认,如果与已赋值信息不同,填报调查时的实际土地利用类型。具体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参考附表。
确定样点所在田块是否是高标准农田,并记录2011年以来,是否实施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高标准农田适应于5.3.1土地利用的01耕地、02园地类型,其他类型不需填写本节内容。农田建设属于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农村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登记产地的,填写“是”。特色农产品
充分满足:具备健全的干、支、斗、农排水渠道(包括人工抽排),无洪涝灾害;系指受地形起伏、水文地质和人工排水设施状况共同决定的雨后地表积水、排水情况。农田排水条件可分为四个等级:(3)排水条件使用灌溉保证率来表征来灌溉条件。灌溉保证率是指预期灌溉用水量在多年灌溉中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出现的概率,用百分率(%)表示。(2)灌溉条件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机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耕地。
(5)梯田建设观察样点所在田块的到达道路条件,记录其最高等级道路。田间道路包括机耕路和生产路,机耕路指3m~6m可供大型生产机械通行的道路;而生产路指路面宽度小于3m的田间道路。(4)田间道路不满足:无排水系统,一般年份在大雨后发生洪涝灾害(田间积水大于3天)。基本满足:排水体系一般,丰水年大雨后有洪涝发生(田间积水时长2~3天);满足:排水体系基本健全,丰水年暴雨后有短时间洪涝灾害(田间积水时长1~2天);
(2)休耕与撂荒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蔬菜地按当地粮食作物熟制填报。(1)熟制类型适用于5.3.1土地利用类型中01耕地类型的,填报本节信息。耕地利用是否是梯田,适用于丘陵、山地区。
(3)轮作制度撂荒频次:5年内撂荒的累计频次(如一年两熟、且全年撂荒,则该年度撂荒频次为2)。撂荒类型:无、季节性撂荒、全年撂荒;休耕频次:5年内休耕的累计频次(如一年两熟、且全年休耕,则该年度休耕频次为2)。休耕类型:无、季节性休耕、全年休耕;记录样点所在田块最近5个熟制年度的休耕与撂荒情况,具体包括:
(5)当季作物调查5个熟制年度内是否存在轮作变更,如果有,以上述轮作制度为基准,填报次要轮作作物,同样分为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收获作物类型(如双季稻休耕为变为单季稻,则轮作制度为“水稻-水稻”,轮作变更为“水稻-休耕”)。(4)轮作变更第二、三季收获作物类型:水稻、玉米、谷子、豆类、高粱、油菜、棉花、花生、烟草、马铃薯、甘薯、甘蔗、甜菜、木薯、芝麻、蔬菜、中药材、休耕、撂荒、其他(填报具体名称)。第一季收获作物类型参考:水稻、玉米、小麦、春小麦、大麦、燕麦、黑麦、青稞、谷子、豆类、高粱、油菜、棉花、花生、烟草、马铃薯、甘薯、甘蔗、甜菜、木薯、芝麻、蔬菜、中药材、休耕、撂荒、其他(填报具体名称)。轮作制度按自然年内作物的收获时序进行填报,分为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收获作物类型。注意,是填报样点所在田块最近5个熟制年度的主要轮作作物;蔬菜收获超过三季的按三季填写。
调查样点所在田块分季分作物施用的肥料种类(化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商品有机肥、土杂肥、厩肥等)、肥料用量、肥料施用方式。(7)施肥管理调查样点所在田块最近一个熟制年度作物产量。分季分作物填报全年的作物产量。单位:kg/亩。(6)产量水平注意,中药材要细化到品种,如黄芪,特色农产品要填报作物类型。填报样点所在田块采样时的当季作物类型(指待收获或刚收获的)。
调查样点所在田块是否实施了秸秆还田,并调查秸秆还田比例和还田年限。(8)秸秆还田施用方式分为沟施、穴施、撒施、水肥一体化、其他(需注明)。土杂肥、厩肥等填报用量体积(m3/亩);商品有机肥折算为有机质量(kg/亩)填报;化学肥料用量(含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无机肥部分)调查实物用量(kg/亩)和有效养分含量(%),并折算为纯氮(N)、五氧化二磷(P2O5)、氧化钾(K2O)填报;
调查样点所在田块是否实施了绿肥种植,填报绿肥品种及季节。常见绿肥品种有紫云英、草木樨、苜蓿、肥田萝卜、油菜、巷子、豆科绿肥、田菁、其他(需注明)。季节分为夏季、冬季、多年生、其他(需注明)。(10)绿肥种植调查样点所在田块是否实施了少耕免耕,填报近5年实施少耕免耕的季数之和。(9)少耕免耕还田年限:近10年实施秸秆还田的年数。还田比例:调查样点所在田块1个熟制年度内的秸秆还田情况。还田比例以10%为等级间隔填报具体数字,分季填报。
(3)产量水平记录作物生长年龄,单位:年。(2)园地作物林龄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中园地类型的,此处填报具体作物类型,如茶叶、柑橘等,特色农产品要填报作物类型。(1)园地作物类型园地利用
土杂肥、厩肥填报用量体积(m3/亩);商品有机肥折算为有机质量(kg/亩)填报;化学肥料用量(含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无机肥部分)调查实物用量(kg/亩)和有效养分含量(%),并折算为纯氮(N)、五氧化二磷(P2O5)、氧化钾(K2O)填报;调查样点所在田块全年施用的肥料种类(化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商品有机肥、土杂肥、厩肥等)、肥料用量、肥料施用方式。(4)施肥管理调查样点所在田块全年作物产量,单位:kg/亩。
(1)林地类型适用于国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里的林地、草地、沼泽地、盐碱地、沙地等与林业、草业生产相关的区域。植被类型和覆盖度等已在5.2.4中出现。此处填报:林草利用调查样点所在田块是否实施了绿肥种植,填报绿肥品种及季节。常见绿肥品种有紫云英、草木樨、苜蓿、肥田萝卜、油菜、巷子、豆科绿肥、田菁、其他(需注明)。季节分为夏季、冬季、多年生、其他(需注明)。(5)绿肥种植施用方式分为沟施、穴施、撒施、水肥一体化、其他(需注明)。
人工草地:改良草地、栽培草地。天然草地: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荒漠类、高寒荒漠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3)草地类型记录林地乔木生长年龄,单位:年。(2)林地林龄生态公益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商品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
景观照片应着重体现样点地形地貌、植被景观、土地利用类型、地表特征、农田设施等特征,要融合远景、近景。无人机拍摄:应距离地面30~50m高度,倾斜视角拍摄四个方向的景观照。移动终端或数码相机拍摄:拍摄者应位于采样点或剖面附近,拍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景观照片。为保证照片视觉效果,取景框下沿要接近但避开取土坑。景观照片采集
观察并记录耕地样点的耕作层厚度。挖掘到犁底层,测量记录耕作层厚度;没有明显犁底层的,调查询问农户样点田块的实际耕作深度。单位:cm。野外通过紧实度、颜色、根系等差异综合判断是否有犁底层及其上界深度。耕层厚度观测耕地、林地、草地样点采样深度为0~20cm,园地样点采样深度为0~40cm。若有效土层厚度不足20cm,采样深度为实际土层厚度。采样深度表层土壤调查与采样图5.2景观照片示例
(4)对园地样点:按梅花法等方法选择至少5棵代表性的树(或其他园地作物),每棵树在树冠垂直滴水线内、外两侧约35cm处各采集一个混样点(类型1典型);若幼龄园地滴水线距离树干不足35cm,则在以树干为圆心、半径50cm的圆周上,采集两个混样点,两个混样点与圆心的连线夹角保持90°(类型2幼龄型);若园地株距很小、行距较小(如茶园),则完整采集滴水线至树干之间土壤(类型3密植型);若滴水线半径超过2m(如橡胶、板栗等),则在滴水线处、以及与树干连线中间处各采集一个混样点(类型4大型)。(3)将所有混样点采集的土壤样品去除明显根系,充分混匀,然后采取“四分法”去除多余样品,留取3kg;对设置为检测平行样的样点,留取5kg;(2)所有混样点均应避开施肥点,并去除地表秸秆与砾石等,挖掘至20cm或40cm深度的采样坑后,每个混样点采集约1kg土壤样品,且来自不同深度的土壤体积占比接近;(1)混样点数量为5~15个,且所有混样点须位于同一个田块或样地;在电子围栏内确定采样点后,采用梅花法、棋盘法或蛇形法等多点混合的方法采样。根据田块形状、土壤变化的实际情况,选择上述采样方法中的一种进行采样,并按照下述要求操作。表层土壤混合样品采集
(1)确定三个临近的混样点作为容重取样点,并移除地表树叶、草根、砾石等,削去地表3~5cm厚土壤后,使地表平整;利用不锈钢环刀(统一用100ml体积的环刀)采集表层土壤容重样品,采样点为临近的三个混样点,每个混样点分别采集一个容重平行样品,每个样点共采集三个容重平行样品。需要说明的是当表层土壤中砾石体积不超过20%时,需采集土壤容重样品,并填报估测的砾石体积;当砾石体积超过20%时,可不采集土壤容重样品。土壤容重样品采集具体操作如下:表层土壤容重样品采集(6)砾石含量高的样品:针对表层土壤中含较多砾石时,先确定采样区间的表层土壤体积,挑出土壤中较大的砾石,然后使用孔径大于2mm的尼龙筛分离砾石,将这两部分砾石放一起,野外估测并记录砾石体积、采样区间表层土壤体积、以及砾石体积占表层土壤体积的百分比(%),称量并记录砾石的重量,并将过筛后的样品装入样品袋。待样品流转至检测实验室后,过2mm尼龙筛时,需进一步估测并记录砾石的体积,称量并记录砾石的重量和小于2mm细土样品的重量。(5)含盐或渍水的样品:表层土壤混合样品一般可直接装入布袋,对于盐碱土或渍水样品,先装入塑料自封袋后,再装入布袋,避免交叉污染。图6.1园地土壤混合样点选择示意图
采样点为临近的三个混样点,采样深度与表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样深度相同。采样时土壤湿度不宜过干或过湿,应在土不粘锹、经接触不变形时采样。采样时避免使土块受挤压,以保持原始的结构状态。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不锈钢锹接触而变形的土壤,均匀地取内部未变形的土壤2kg,置于不易变形的容器(硬质塑料盒、广口塑料瓶等)内。对于设置为检测平行样的样点,取样量为4kg。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采集(5)将环刀中土壤完全取出,装入塑料自封袋中。每个容重样品,单独装入一个自封袋中。(4)取出环刀,刃口朝上,用刀削去环刀外多余的土壤,盖上环刀底盖并翻转环刀,卸下环刀托,用刀削平无刃口端的土壤面;(3)用剖面刀把环刀周围土壤轻轻挖去,并在环刀下方将环刀外的土壤与土体切断(切断面略高于环刀刃口);(2)将环刀托套在环刀无刃口的一端,环刀刃口朝下,借助环刀柄和橡皮锤均衡地将环刀垂直压入地表平整处的土中,在土面刚触及环刀托内顶时,即停止下压环刀;
剖面设置和挖掘剖面土壤调查与采样采样后样品交接前,应妥善暂存土壤样品。对于表层土壤混合样品,应使土壤处于通风状态,避免布袋发霉。及时将采集的表层土壤样品分批交接至样品流转中心或样品制备实验室,填写土壤样品交接表(见附表)。表层土壤样品交接统一印制或现场打印样品标签,一式两份,附带样品编码、二维码、采样日期等基本信息。样品包装内外各一份样品标签。对于表层土壤混合样品,一份标签贴在布袋口的硬质塑料基底上,另一份标签先置入微型塑料自封袋中,再装入布袋内。对于表层土壤容重样品或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一份标签直接贴在塑料自封袋或塑料瓶(盒)的外部,另一份标签先置入微型塑料自封袋中,再装入容器内。表层土壤样品标签
剖面的观察面应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避免阴影遮挡;剖面挖掘地点应在景观部位、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剖面挖掘应遵循以下原则:剖面挖掘基于预设样点的外业定位核查结果,同时要求剖面位置在所处田块、景观单元、二普县级土壤图图斑中具有代表性,确定剖面样点的具体位置。剖面设置
图7.1标准土壤剖面示意图在平原与盆地等平缓地区,剖面尺寸为1.2m(观察面宽)×1.2~2m(观察面深;如遇岩石,则挖到岩石面)×2~4m(一般2m),见下图。(1)平原与盆地区挖出的表土和心底土应分开堆放于土坑的左右两侧,观察完成后按土层原次序回填,以保持表层土壤的肥力水平。剖面的观察面上部严禁人员走动或堆置物品,以防止土壤压实或土壤物质发生位移而干扰观察和采样;
2-4mT.2A百2-2°TBC |
(1)剖面挖掘完成后,在观察面左边1/3宽度内,用剖面刀自上而下修成自然结构面,要避免留下刀痕,右边的部分保留为光滑面。自然结构面可直观反映土壤结构、质地、斑纹特征,以及根系丰度、砾石含量、孔隙状况、土壤动物痕迹等;光滑面则可更加清晰地反映土壤边界过渡特征、颜色差异、结核等特征。标准剖面照的具体要求如下:标准剖面照作为土壤单个土体的“身份证件照”,能够直观地反映土壤的发生层及其形态学特征,是认识和理解土壤发生过程和土壤类型的直接证据。因此,标准剖面照应当清晰、真实、完整地呈现土壤形态学描述特征。剖面照片拍摄受地形和林灌植被等的影响,在无法选取相对平缓、植被少遮挡的景观部位挖掘剖面时,可选择裸露的断面或坡面作为剖面挖掘的点位,但是为了保证剖面的完整性和样品免受污染,修葺剖面时,应向自然断面或坡面内部延伸20~40cm,直至裸露出新鲜、原状土壤。(2)山地与丘陵区
(7)剖面特征照片:遇到明显的新生体、结构体、侵入体或土壤动物活动痕迹等,应拍摄加微型标尺的特写照片。(6)全剖面照片须拍摄两种,一种是剖面上方不放置纸盒,另一种是剖面上方以剖面尺为中心放置纸盒,且在纸盒背面利用黑色记号笔清晰标记剖面点的样点编号。(5)晴天拍摄时注意遮住观察面的阳光,避免曝光过度,避免出现部分阴影。(4)剖面摄影时,摄影者可趴在地面进行拍摄,保持镜头尽可能与观察面垂直。(3)剖面照片须用专业相机拍摄,避免出现颜色失真。(2)自上而下垂直放置和固定好帆布标尺,标尺起始刻度要与观察面上沿齐平。
标尺统一放置在左1/3,垂直平滑
上端露出部分空间,
不要顶格整个画面
1/3结构面整体平整
避免刀痕避免铲痕
镜头贴近地面
正对剖面
避免比例失调
底部要到基岩
或者至少1.2m
发生层划分剖面挖掘与拍照完毕后,即可对土壤发生层进行划分与命名。土壤发生层划分与命名图7.3新生体照片示例图7.2剖面照片示例
CM1
HON
山山
山山
通过手触可感受到的土壤质地、土体和土壤结构体坚硬度或松紧度、土壤干湿情况等的差异。(2)触觉特征观察肉眼可见的土壤形态学差异,包括颜色、根系、砾石、斑纹-胶膜-结核等新生体、土壤结构体类型和大小、砖瓦陶瓷等人造物侵入体、石灰反应强弱、亚铁反应强弱等的差异;(1)目视特征根据剖面形态特征差异,结合对土壤发生过程的理解,划分出各个土壤发生层。剖面形态特征观察主要从目视特征和触觉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土壤发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在某种或某几种土壤过程驱动影响下,物质经淋溶、淀积、散失等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学特征的土层。
表7.1基本发生层及其描述大写字母对应的是土壤基本层次,代表了土壤主要的物质淋溶、淀积和散失过程。(1)基本发生层类型根据样点的土壤发生层特点,依据基本发生层类型及其附加特性,命名并记录土壤发生层名称与符号。大写字母作为剖面的基本层次,首先被确定,如表7.1;然后,确定不同发生层的附加特性,如表7.2。发生层命名
编码 | 描述 |
O | 有机层(包括枯枝落叶层、草根密集盘结层和泥炭层) |
A | 腐殖质表层或受耕作影响的表层 |
E | 漂白层 |
B | 物质淀积层或聚积层,或风化B层 |
C | 母质层 |
R | 基岩 |
编码 | 描述 |
K | 矿质土壤A层之上的矿质结壳层(如,盐结壳、铁结壳等) |
表7.2发生层特性描述举例:Ah代表自然土壤腐殖质层,Ap代表耕作层,Bt代表黏化层。指土壤发生层所具有的发生学上的特性。用英文小写字母并列置于基本发生层大写字母之后(不是下标)表示发生层的特性。(2)发生层附加特性注:位于矿质土壤A层之上的O层和K层,由A层向上记载其深度,并前置“+”,例如Oi+4~0cm;Oe+2~0cm;Kz+1~0cm。
符号 | 描述 |
a | 高分解有机物质 |
b | 埋藏层。置于属何种性质的符号后面。例如Btb埋藏淀积层,Apb埋藏熟化层 |
c | 结皮。例如Ac结皮层 |
d | 冻融特征。例如Ad片状层 |
e | 半分解有机物质 |
f | 永冻层 |
g | 潜育特征 |
h | 腐殖质聚积 |
i | 低分解和未分解有机物质。例如Oi枯枝落叶层 |
j | 黄钾铁矾 |
k | 碳酸盐聚积 |
l | 网纹 |
m | 强胶结。置于属何种性质的符号后面。例如Btm黏磐,Bkm钙磐,Bym石膏磐 |
n | 钠聚积 |
o | 根系盘结 |
p | 耕作影响。例如Ap表示耕作层,水田和旱地均可用Ap1和Ap2表示,Ap1表示耕作层,Ap2分别表示水田的犁底层和旱地的受耕作影响层次。Ap1 耕作影响表层,Apb埋藏熟化层。又可细分为Ap1耕作层、Ap11上耕层、Ap12下耕层和Ap2 犁底层 |
q | 次生硅聚积 |
r | 氧化还原。例如水稻土、潮土中的斑纹层Br |
s | 铁锰聚积。自型土中的铁锰淀积和风化残积 |
t | 黏粒聚积。只用t时,一般专指黏粒淀积。由此生长形成黏粒就地聚积者以Btx表示,黏磐以Btm表示 |
u | 人为堆积、灌淤等影响 |
v | 变性特征 |
w | 就地风化形成的显色、有结构层。例如Bw风化B层 |
x | 固态坚硬的胶结,未形成磐。例如Bx 紧实层,Btx次生黏化层。与m不同处在于后者因强胶结,结构体本身不易用手掰开,而x则为弱胶结,结构体本身易掰开 |
y | 石膏聚积 |
z | 可溶盐聚积 |
φ | 磷聚积。例如φm磷积层,Bφm磷质硬磐 |
注:在需要用多个小写字母作后缀时,t、u要在其他小写字母之前,如具黏淀特征的碱化层为Btn;灌淤耕作层为Aup、灌淤耕作淀积层Bup、灌淤斑纹层Bur;v放在其他小写字母后面,如砂姜钙积潮湿变性土的B层为Bkv。 |
过渡层表示:用代表上下两发生层的大写字母连写,将表示具主要特征的土层字母放在前面。例如,AB层。具舌状、指状土层界线的两发生层,用斜线分隔号(/)置于其间,前面的大写字母代表该发生层的部分在整个过渡层中占优势。例如,E/B层,B/D层。异元母质土层表示:用阿拉伯数字置于发生层符号前表示。例如,在下列二元母质土壤剖面的发生层序列(A-E-Bt1-Bt2-2C-2R)中,A-E-Bt1-Bt2和2C-2R不是同源母质。基本发生层可按其发生程度上的差异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亚层。均以大写字母与阿拉伯数字并列表示,例如C1、C2、Bt1、Bt2、Bt3。(3)发生层或发生特性的续/细分犁底层,通常称作“耕作表下层或耕作亚层”,是指位于耕作表层之下,长期受耕犁挤压和黏粒随灌水沉积形成的较为紧实的土层。常见于水田土壤,部分旱作土壤也有出现,厚度一般为3~10cm,标记为Ap2。耕作层是长期受耕作影响下形成的土壤表层。耕层厚度是指耕作熟化形成的土壤表土层厚度,一般厚度为10~20cm,部分深耕之后,可达到25~30cm,与下伏土层区分明显。养分含量比较丰富,土壤为粒状、团粒状或碎块状结构。耕作层由于经常受农事活动干扰和外界自然因素影响,其水分物理性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较大。处于经常耕作深度之内的各种不同土层都能形成耕作层,标记为Ap1。
(1)厚度发生层性状野外调查应记录每个土壤发生层的形态学特征,包括发生层厚度、边界、颜色、根系、质地、结构、砾石、结持性、新生体、侵入体、土壤动物、石灰反应、亚铁反应等指标。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载本规范在上述发生层描述和命名规则的基础上,提供“土壤主要发生层命名与符号标准”供野外描述使用,见附表。(4)发生层类型与附加特性常见组合
注:不规则过渡土层的厚度或深度应按实际变幅描述,如10/12cm~16/30cm表7.3发生层层次过渡描述记录相邻发生层之间的过渡状况。记录其过渡形状和明显度两个指标。(2)边界记录每个发生层的上界和下界深度,如0~15cm,15~32cm。如果是枯枝落叶层,厚度用正数表示,如+3~0cm。
过渡形状 | |||||
编码 | 描述 | 说明 | |||
S | 平滑 | 指过渡层呈水平或近于水平 | |||
W | 波状 | 指土层间过渡形成凹陷,其深度<宽度 | |||
I | 不规则 | 指土层间过渡下次凹陷,其深度>宽度 | |||
B | 间断 | 指土层间过渡出现中断现象 | |||
明显度 | |||||
编码 | 描述 | 交错区厚度(cm) | 编码 | 描述 | 交错区厚度(cm) |
A | 突变 | < 2 | G | 渐变 | 5~12 |
C | 清晰 | 2~5 | F | 模糊 | ≥ 12 |
平滑N | 波状山亚 | 不规则 | 间断 | |||
A | E | |||||
AB | A | |||||
B | BBtd530036 |
记录土体中植物根系的形态特征,包括丰度、粗细状况情况以及根系性质。(4)根系若同一土层两种物质相互混杂,有两种以上的土壤底色时,对不同的底色分别加以描述,并描述不同颜色的面积占比。土壤颜色使用蒙塞尔颜色体系表征,野外统一获取润态土壤颜色,可使用喷水壶调节土壤湿度。如果野外不具备比色条件,回到室内,利用采集的纸盒样品,先比干态颜色,再滴水比润态颜色,并及时补充上报颜色数据。(3)颜色图7.4土层间的过渡形式
(5)质地表7.4根系描述根系性质:木本或草本植物根系、活根或已腐烂根系粗细:按直径(mm)可分为极细、细、中、粗、很粗。丰度:分为5级——无,未见根系;很少,每平方分米(dm2)含极细根、细根1~20条或中、粗、很粗根1~2条;少,每平方分米含极细根、细根20~50条或中、粗、很粗根2~5条;中,每平方分米含极细根、细根50~200条或中、粗、很粗根至少5条;多,每平方分米含极细根、细根至少200条。
1)粗细 | 2)丰度(条/dm2) | |||||
编码 | 描述 | 直径(mm) | 编码 | 描述 | VF&F | M&C&VC |
VF | 极细 | <0.5 | N | 无 | 0 | 0 |
F | 细 | 0.5~2 | V | 很少 | < 20 | < 2 |
M | 中 | 2~5 | F | 少 | 20~50 | 2~5 |
C | 粗 | 5~10 | C | 中 | 50~200 | ≥ 5 |
VC | 很粗 | ≥10 | M | 多 | ≥200 |
黏壤土:破碎后呈块状,土块干时坚硬。湿土可用拇指和食指搓捻成条,但往往经受不住它本身的重量。润时可塑,手握成团,手拿起时更加不易散裂,反而变成坚实的土团。粉壤土:干时成块,但易弄碎,粉碎后松软,有粉质感。润时成团,为塑性胶泥。干、润时所呈团块可随便拿起而不散开。湿时以拇指与食指搓捻不成条,呈断裂状。壤土:松软并有砂粒感,平滑,稍黏着。干时手握成团,用手小心拿起不会散开;润时握成团后,一般性触动不至于散开。砂壤土:干时手握成团,但极易散落,润时握成团后,用手小心拿起不会散开。砂土:松散的单粒状颗粒,能够见到或感觉到单个砂粒。干时若抓在手中,稍以松开后即散落,润时可呈一团,但一碰即散。野外调查一般采用“指测法”进行简易判断土壤质地。方法如下: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体时,应分别记载;观察土壤结构最好在土壤含水量中等的情况下观察,可以用喷壶适量喷水;观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指土壤颗粒(包括团聚体)的排列与组合形成的土块。野外调查中,主要记载土壤结构的类型、大小和发育程度。(6)结构黏土:干时为坚硬的土块,润时极可塑,通常有黏着性,手指间搓成长的可塑土条。
图7.5土壤结构体形状表7.5土壤结构形状描述注意剖面发生层上下的结构差异。在观察时,应注意胶结物质的类型(腐殖质胶结、碳酸盐胶结、铁铝氧化物胶结、硅酸胶结);
形状 | 描述 | 形状 | 描述 |
A 片状 | 表面平滑 | G 核状 | 边角尖锋紧实少孔 |
B 鳞片状 | 表面弯曲 | H 粒状 | 浑圆少孔 |
C 棱柱状 | 边角明显无圆头 | I 团粒状 | 浑圆多孔 |
D 柱状 | 边角较明显有圆头 | J 屑粒状 | 多种细小颗粒混杂体 |
E 棱块状 | 边角明显多面体状 | K 楔状 | 类似锥形木楔形状 |
F 团块状 | 边角浑圆 |
粒状土壤团聚体 | 块状亚角块状角块状 | |
片状 | ||
棱柱状柱状 | 结构 | |
模状 | ||
模状 | ||
单粒矿物/岩石颗粒 | 大块 | |
单粒矿物/岩石颗粒 | 无结构 | |
单粒矿物/岩石颗粒 | 连续地,非固结体 |
主要记载砾石的丰度、大小、形状、风化状态等。填报土体内砾石丰度时,用实际估测的砾石体积百分比(%)数值表示,以5%为等级间隔填报具体数字。指土体中能够从土壤分离出的大于2mm的岩石和矿物碎屑。(7)土体内砾石注:片状、柱状结构体,以短轴长度计;块状、粒状结构体,以最大长度计。表7.6土壤结构描述
1)形状大小 | ||||||||
编码 | 描述 | 编码 | 描述 | |||||
PL | 1)片状 | 最大尺度(mm) | GR | 4)(单)粒状 | 最大尺度(mm) | |||
VF | 很薄 | < 1 | VF | 很小 | < 1 | |||
FI | 薄 | 1~2 | FI | 小 | 1~2 | |||
ME | 中 | 2~5 | ME | 中 | 2~5 | |||
CO | 厚 | 5~10 | CO | 大 | 5~10 | |||
VC | 很厚 | ≥ 10 | VC | 很大 | ≥ 10 | |||
PR | 2)棱柱状 | 最大尺度(mm) | MA | 5)整体(/整块)状 | ||||
VF | 很小 | < 10 | FS | 细沉积层理 | ||||
FI | 小 | 10~20 | FMA | 风化矿物结晶 | ||||
ME | 中 | 20~50 | 2)发育程度 | |||||
CO | 大 | 50~100 | 编码 | 描述 | ||||
VC | 很大 | ≥ 100 | VW | 很弱(保留大部分母质特性) | ||||
BL | 3)(棱)块状 | 最大尺度(mm) | WE | 弱(保留部分母质特性) | ||||
VF | 很小 | < 5 | MO | 中(保留少量母质特性) | ||||
FI | 小 | 5~10 | ST | 强(基本没有母质特性) | ||||
ME | 中 | 10~20 | VS | 很强(没有母质特性) | ||||
CO | 大 | 20~50 | ||||||
VC | 很大 | ≥ 50 |
极疏松:在大拇指与食指间施加极轻微压力下即可破碎;松散:土壤物质间无黏着性(两指相互挤压后无土壤物质附着在手上);记录土壤结构体在手中挤压时破碎的难易程度。结持性受土壤含水量影响而变化,野外可喷水调节湿度,观察润态条件下的结持性:(8)结持性表7.7岩石和矿物碎屑描述
编码 | 描述 | 直径(mm) | 与地表砾石相当等级 | ||||
大小 | A | 很小 | < 5 | (细砾) | |||
大小 | B | 小 | 5-20 | (中砾) | |||
大小 | C | 中 | 20-75 | (粗砾) | |||
大小 | D | 大 | 75-250 | (石块) | |||
大小 | E | 很大 | ≥250 | (巨砾) | |||
编码 | 描述 | 编码 | 描述 | ||||
形状 | P | 棱角状 | SR | 次圆状 | |||
形状 | SP | 次棱角状 | R | 圆状 | |||
编码 | 描述 | 说明 | |||||
风化程度 | F | 微风化(包括新鲜) | 没有或仅有极少的风化特征 | ||||
风化程度 | W | 中等风化 | 砾石表面颜色明显变化,原晶体已遭破坏,但部分仍保新鲜状态,基本保持原岩石强度 | ||||
风化程度 | S | 强风化 | 几乎所有抗风化矿物均已改变原有颜色,施加一般压力即可把砾石弄碎 | ||||
风化程度 | T | 全风化 | 所有抗风化矿物均已改变原有颜色 |
指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从成份上包括易溶性盐类、石膏、碳酸钙、二氧化硅、铁锰氧化物、腐殖质等。从形态上分为斑纹、胶膜、粉状结晶、结核、磐层胶结等。(9)新生体极坚实:在手中无法压碎。很坚实:土壤物质的抗压性极强,只有全手使劲挤压时才可破碎;坚实:土壤物质抗压性中等,在拇指和食指间难压碎,但以全手挤压时可以破碎;疏松:土壤物质有一定的抗压性,在拇指与食指间较易压碎;
图7.6新生体-铁(锰)斑纹(特写照片须配微型标尺作为参照)与土壤基色不同的线状物或斑块状物,一般是由氧化(干态)还原(湿态)交替形成。斑纹野外应配备微型标尺,单独拍摄新生体特征照片。
表7.9胶膜描述指土壤孔隙壁、土壤结构体或矿质颗粒表面,由于土壤某种成分的凝聚或细土物质就地改变排列所形成的膜状物,颜色可因组成成分不同而有棕、黄、灰等颜色。胶膜表7.8斑纹定量描述
1)丰度 | 3)组成物质 | |||
编码 | 描述 | 占面积(%) | 编码 | 描述 |
N | 无 | 0 | D | 铁 |
V | 很少 | < 2 | E | 锰 |
F | 少 | 2~5 | F | 铁/锰 |
C | 中 | 5~15 | B | 高岭石 |
M | 多 | 15~40 | C | 二氧化硅 |
A | 很多 | ≥ 40 | OT | 其它 |
2)大小 | 4)位置 | |||
编码 | 描述 | 直径(mm) | 编码 | 描述 |
V | 很小 | <2 | A | 结构体表面 |
F | 小 | 2~6 | B | 结构体内 |
M | 中 | 6~20 | C | 孔隙周围 |
C | 大 | ≥ 20 | D | 根系周围 |
1)丰度 | 3)组成物质 | |||
编码 | 描述 | 体积(%) | 编码 | 描述 |
N | 无 | 0 | C | 黏粒 |
V | 很少 | < 2 | CS | 黏粒-铁锰氧化物 |
F | 少 | 2~5 | H | 腐殖质(有机质) |
C | 中 | 5~15 | CH | 黏粒-腐殖质 |
M | 多 | 15~40 | FM | 铁-锰 |
A | 很多 | 40~80 | SIL | 粉砂 |
D | 极多 | ≥ 80 | OT | 其他 |
2)位置 | ||||
编码 | 描述 | |||
P | 结构面 | |||
PV | 垂直结构面 | 4)与土壤基质对比度 | ||
PH | 水平结构面 | 编码 | 描述 | |
CF | 粗碎块 | F | 模糊 | |
LA | 薄片层 | D | 明显 | |
VO | 孔隙 | P | 显著 | |
NS | 无一定位置 | |||
对比度说明 | ||||
模糊:只有用10倍的放大镜才能在近处的少数部位看到,与周围物质差异很小。明显:不用放大镜即可看到,与相邻物质在颜色、质地和其他性质上有明显差异。显著:胶膜与结构体内部颜色有十分明显的差异。 |
4
图7.8铁锰结核7.9砂姜(碳酸钙结核)图7.10铁管是土壤发生过程中形成的粉状、瘤状、管状物等,主要由无机物质的次生晶体、微晶体、无定形结核构成(包括易溶盐、碳酸钙等形成的粉状物质),描述其丰度、种类、大小、形状、硬度、组成物质等项目。矿质瘤状结核黏粒胶膜(左一)、铁锰胶膜(右二、右三)图7.7新生体
表7.11磐层胶结与紧实状况描述指坚硬的层次,组成磐层的物质湿时具有强烈的结持性,在水中1小时也不分散。磐层胶结表7.10矿质瘤状结核描述
1)丰度 | 4)形状 | |||||
编码 | 编码 | 体积(%) | 编码 | 描述 | ||
N | 无 | 0 | R | 球形 | ||
V | 很少 | < 2 | E | 管状 | ||
F | 少 | 2~5 | F | 扁平 | ||
C | 中 | 5~15 | I | 不规则 | ||
M | 多 | 15~40 | A | 角块 | ||
A | 很多 | 40~80 | P | 粉状 | ||
D | 极多 | ≥ 80 | 5)硬度 | |||
2)种类 | 编码 | 描述 | ||||
编码 | 描述 | H | 用小刀难以破开 | |||
T | 晶体 | S | 用小刀易于破开 | |||
C | 结核 | B | 硬软兼有 | |||
S | 软质分凝物 | P | 软 | |||
B | 假菌丝体 | 6)组成物质 | ||||
L | 石灰膜 | 编码 | 描述 | |||
N | 瘤状物 | CA | 碳酸钙(镁) | |||
R | 残留岩屑 | Q | 二氧化硅 | |||
3)大小 | FM | 铁锰(R2O3) | ||||
编码 | 描述 | 直径(mm) | GY | 石膏 | ||
V | 很小 | < 2 | SS | 易溶盐 | ||
F | 小 | 2~6 | OT | 其他(需注明) | ||
M | 中 | 6~20 | ||||
C | 大 | ≥ 20 |
编码 | 描述 | 编码 | 描述 | ||
胶结程度 | N | 无 | 胶结物质 | K | 碳酸盐 |
胶结程度 | Y | 紧实但非胶结 | 胶结物质 | Q | 二氧化硅 |
胶结程度 | W | 弱胶结 | 胶结物质 | KQ | 碳酸盐-二氧化硅 |
胶结程度 | M | 中胶结 | 胶结物质 | F | 铁 |
胶结程度 | C | 强胶结 | 胶结物质 | FM | 铁锰氧化物 |
成因 | NA | 自然形成 | 胶结物质 | FO | 铁锰-有机质 |
成因 | MM | 机械压实 | 胶结物质 | GY | 石膏 |
成因 | AP | 耕犁 | 胶结物质 | C | 黏粒 |
成因 | OT | 其他(需注明) | 胶结物质 | CS | 黏粒-铁锰氧化物 |
图7.11滑擦面表7.12滑擦面描述指砂姜黑土(变性土)由于2:1胀缩型黏粒矿物含量高,表下层土壤受挤压而相对移动过程中由黏粒致密排列而形成的磨光面(不是黏粒胶膜)。滑擦面
编码 | 描述 | 占观察面的面积(%) | 编码 | 描述 | 占观察面的面积(%) |
N | 无 | 0 | M | 多 | 15~50 |
V | 少 | < 5 | A | 很多 | ≥ 50 |
C | 中 | 5~15 |
图4-13黏粒胶膜图4-14铁锰胶膜
在描述中,除了描述和记录土壤动物的类型和丰度,同时,更要注重观察和描述土壤动物活动对土壤性状、土壤利用的影响,如动物空穴、动物压实、蚯蚓粪等数量,对根系、适耕性产生的影响。(12)土壤动物表7.13土壤侵入体描述指非土壤固有的,而是由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描述和记录侵入体类型和丰度。(11)侵入体
1)组成物质 | 2)丰度 | |||||
编码 | 类型 | 编码 | 类型 | 编码 | 描述 | 体积(%) |
CH | 草木炭 | BF | 贝壳 | N | 无 | 0 |
CF | 陶瓷碎片 | CC | 煤渣 | V | 很少 | < 2 |
ID | 工业粉尘 | WL | 废弃液 | F | 少 | 2~5 |
PS 砖、瓦、水泥、钢筋等建筑物碎屑 | C | 中 | 5~15 |
亚铁反应:野外鉴定还原性土壤中的Fe2+,加入邻菲罗啉试剂,形成桔红色配合物。石灰反应(盐酸泡沫反应):测定石灰性土壤中碳酸盐的多寡,用10%稀盐酸滴定。(13)野外速测特征注:如观察到动物粪便,其丰度描述由观察者决定,编码和描述同动物个数。表7.14土壤动物描述
1)种类 | 2)丰度 | 3)影响情况 | ||||
编码 | 类型 | 编码 | 描述 | 动物个数 | ||
EW | 蚯蚓 | N | 无 | 0 | 动物孔穴 | |
AT | 蚂蚁/白蚁 | F | 少 | < 2 | 蚯蚓粪 | |
FM | 田鼠 | C | 中 | 3~10 | ||
BT | 甲虫 | M | 多 | ≥ 10 | ||
OT | 其他(需注明) |
有效土层厚度土体性状表7.15土壤反应描述土壤酸碱反应:可利用混合指示剂比色法速测土壤酸碱度。碱化反应:判别碱化土壤,用酚酞指示剂测定。
1)石灰反应 | 3)土壤碱反应 | |||||
编码 | 描述 | 等级 | 编码 | 描述 | 等级 | |
N | 无 | (/) | N | 无 | 无色(/) | |
SL | 轻度石灰性 | (+) | SL | 轻度碱化 | 淡红(+) | |
MO | 中度石灰性 | (++) | MO | 中度碱化 | 红(++) | |
ST | 强石灰性 | (+++) | ST | 强度碱化 | 紫红(+++) | |
EX | 极强石灰性 | (++++) | ||||
2)亚铁反应 | 4)土壤酸碱反应 | |||||
编码 | 描述 | 等级 | 编码 | 描述 | ||
N | 无 | 无色(/) | AC | 酸性 | ||
SL | 轻度 | 微红或微蓝(+) | NE | 中性 | ||
MO | 中度 | 红或蓝(++) | AL | 碱性 | ||
ST | 强度 | 深红或深蓝(+++) |
是指土壤剖面中各发生层土壤质地的排列状况,适用于平原、盆地区域的冲积物、沉积物母质发育的土壤类型。土体质地构型土体厚度超过120cm时,记录到剖面挖掘的120cm深度,或者记录野外实际观测深度。是指>2mm砾石的体积占比≤75%的所有土层。此处砾石包括基岩、基岩的半风化体、洪积或冲积来的石块(包括鹅卵石)、粗砂以及次生的结核(如铁锰结核和砂姜)。包括表土层(如耕作层)、心土层等在内的土壤层总厚度。单位:cm。土体厚度有效土层厚度是从地表起植物根系可垂直延伸到从而吸收养分的土层厚度(不含半风化体、2mm以上砾石或卵石含量超过75%的碎石层)。当土体中有障碍层时,为障碍层上界面以上的土层厚度,记录其实际数值。当土体中既无碎石层也无障碍层时,为母质层上界面以上深度。单位:cm。
本次普查采用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两套分类体系并行的方式,野外调查时需判定剖面样点土壤类型。土壤类型野外判断体(垫)层质地剖面构型:即指从土表20~30cm以下出现厚度>40cm的不同质地的土层;续分为砂/黏/黏、黏/砂/砂、壤/黏/黏、壤/砂/砂、其他(需注明)等5种类型。夹层质地剖面构型:即指从土表20~30cm至60~70cm深度内,夹有厚度15~30cm的与上下层土壤质地明显不同的质地土层,续分为砂/黏/砂、黏/砂/黏、壤/黏/壤、壤/砂/壤、其他(需注明)等5种类型;均质质地剖面构型:即指从土表到100cm深度土壤质地基本均一,或其他质地的土层的连续厚度<15cm,或这些土层的累加厚度<40cm;分为通体壤、通体砂、通体黏、通体砾等4种类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类型:
针对土壤剖面的形态学特征,分析其与成土环境条件、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例如,从剖面中出现的铁锈斑纹新生体,说明剖面中具有(或曾经有)水分上下运动的过程,而出现了氧化还原交替。对于某些野外难以理解的特征,应标注现象、特征与疑问,以便室内进一步分析时再做判定,并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专家咨询。土壤剖面形态的发生学解释对土壤剖面形态学特征、成土环境等观察与描述后,应对所观察的剖面进行综合评述,主要内容分为针对土壤剖面形态的发生学解释,以及土壤生产性能评述等。土壤剖面野外评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依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中的高级单元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中的基层分类规则,检索到土族级别。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鉴定到土种级别(森林土壤可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到土属级别)。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暂行土壤分类系统(试行)》拟定和二普土壤类型省级校准工作完成之前,野外类型鉴定以二普县级土种图和土种志为依据,仍然沿用县级名称。
每个发生层内部,在水平方向上均匀采样,在垂直方向上全层采样。按照剖面发生层顺序,自下而上取样。土壤发生层样品采集剖面土壤样品采集生产性能评述包括记录和评价土壤适耕性、障碍因素与障碍层次、土壤生产力水平及土宜情况,提出土壤利用、改良、修复等的建议。土壤剖面的生产性能评述
每个发生层均采集三个容重平行样品;用不锈钢环刀(统一用100ml体积的环刀)采集剖面土壤容重样品。具体操作如下:土壤发生层容重样品采集每个发生层采集3kg土壤样品,设为检测平行样的样点每个发生层采集5kg土壤样品。剔除明显可见的根系、砾石。砾石多的土壤应在野外过2mm以上孔径尼龙筛,并记录砾石体积与重量以及采土区间的土壤体积,具体步骤参照表层土壤样品采集的相关要求。可直接不锈钢工具取样,并剥离掉与不锈钢工具接触面的土壤。
纸盒土壤标本采集采集土壤剖面第一个土壤发生层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采样量为2kg,设为检测平行样的样点采集4kg。具体采样步骤参照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采集的相关要求进行。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采集其他参照表层土壤容重样品采集。垂直于观察面横向打入环刀;每个发生层的三个容重平行样的采样位置在该发生层内垂直方向上均匀分布;
用小刀切去大于盒格体积的土壤,剪除露出的根系,放入盒格内,土块应尽量填满盒格,剥离出自然结构面,并与格沿基本齐平;在选定的部位上按格子大小划出轮廓,削去周围土壤,挖出土块;标本采集按发生层分别选择代表该层特征的部位。若某层具有明显不均质的形态特征时,则需同时选择该层具有不同形态特征的部位。若某发生层较厚时,可在该层垂向上按性状分异取至少2个部位,占用两个纸盒格子。若出现基岩,应采集岩石样本放入纸盒最后一格。位置选择每个剖面样点均需采集纸盒土壤标本。
修整剖面:先用平头铲将剖面表面略微修平,再用木条尺在表面反复摩擦。有尺痕处即为凸面,应用油漆刀铲去,如此反复,直至剖面表面修平。挖土壤剖面:用锨、锹、镐、铲等工具在确定的位置挖土坑,为便于实地操作,所挖的土坑尺度应比标准剖面稍大。整段土壤标本采集盖上盒盖后,用橡皮筋捆绑,以防盒子松散、标本混撒。纸盒土壤标本运输至室内后,及时打开盒盖风干。在盒格侧面注明所代表土壤发生层的层次上下界深度,盒盖上按要求填写样点编号、位置、地形、层次深度、采集时间、采集人等信息;纸盒内土块上下方向应与剖面保持一致,土块的展示面与剖面观察面一致;
剖面样点地下水与灌溉水样品采集注:本种方法在采集多砾石、疏松或湿土时需要小心谨慎操作。运输:解开布带,去除表面多余土壤。铺上塑料薄膜并将面板盖上,用螺钉固定。在木盒上写上标记后,用大块泡沫“布”包裹。外面用宽布带捆牢,即可运输至室内制作。分离土柱:自上而下小心在木盒两侧将土柱切出,可以用手锯将土柱从背面锯断。遇到植物根系要用修枝剪剪去。当上部部分土柱与坑壁分离后,即用约10cm宽的布带绕捆木盒和土柱以防土柱倒塌。当绕捆至土柱大半时,插入铁铲或撬棒,将土柱向后倾倒,抬出土坑,平放地面。框套土柱:将土柱底部挖空,将木框架套入,用大剖面刀削平土柱,盖上后盖并用螺钉固定。同时用一棍杖顶住木盒,使勿倾倒。修切土柱:用剖面刀在剖面上划出土柱尺寸,用刀切去线外多余土壤,整修出与木盒内径相同的长方形土柱。在铲挖土柱两个侧面时,要用木条尺反复摩擦,多次修正,直至侧面光滑平整。
土壤图的野外校核采样后及时妥善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和标本分批交接至样品流转中心、样品制备实验室或标本制备单位,将剖面样点的水样交接至省级质控实验室,填写土壤样品交接表。剖面土壤样品交接剖面土壤发生层样品、土壤容重样品、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的标签与包装的具体要求参照表层土壤样品的相关要求。土壤整段标本和纸盒标本的标签与剖面样点标签相衔接。剖面土壤样品标签与包装在盐碱土区域,需要对剖面样点的地下水及灌溉水进行采样,具体参考盐碱地普查相关要求。
图斑边界校核是土壤图野外校核工作的核心,按照以下思路和方法核查和勾绘土壤二普土壤图图斑界线。图斑边界校核底图制作时不要全县一张图,而是将每个剖面点位所在的二普土壤图图斑及其边界缓冲区作为底图空间范围,每个剖面点独立成图,建议设为A4幅面或按照1:1万比例尺制作。底图要叠加尽可能细致的经纬网格信息,以便于野外结合GPS读数准确定位。打印底图供野外土壤图校核使用。由于土壤二普县级土壤图分类不统一,土壤图之间普遍存在土种间的同土异名、同名异土问题,造成县级土壤图整合时出现问题。在外业调查采样前,全国土壤普查办组织开展土壤二普县级土壤图土壤名称校准,实现土种名称的全国统一,并更新到各县土壤图上。将县级土壤图(如果外业工作开展时,上述工作尚未完成,则基于原有的二普县级土壤图为基础制作底图)和1:1万国土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矢量图斑界线叠加在10m分辨率遥感影像、10m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1:25万地质图上,形成三种工作底图。工作底图制备统筹衔接土壤剖面调查与土壤类型制图更新,以土壤剖面调查为依托,开展土壤图野外校核工作。工作范围是每个剖面点位所在的土壤二普县级土壤图图斑及其边界缓冲区。工作方法是运用景观类型边界过渡、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进行现场踏勘明确图斑边界。
(5)野外校核边界过程中,在纸质工作底图上对土壤二普土壤图图斑界线进行修正性勾绘和标识,对于需要修正的图斑用红色油笔勾绘其新的界线。(4)当两个相邻定界剖面点为不同土壤类型时,应划分为不同的土壤图制图单元,并用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确定其分布范围,修订土壤图图斑界线。(3)参照剖面样点所代表土种的图斑范围,按土壤分布规律,从中心到相邻图斑边界设置多个剖面观察点。逐个挖掘土壤定界剖面(打土钻),进行观察记录,确定土壤定界剖面点的土壤类型。(2)重点依据土地利用、植被、地形地貌、母质等在空间上的综合变异点,确定土壤边界。对于具有明显景观边界和土壤边界的地域,如山地丘陵区域,利用成土环境要素特征如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坡位等的明显界线作为土壤图界线校核的参考,野外结合上述三种工作底图可辨的景观部位差异和现场观察进行土壤图图斑边界判别。对于景观边界和土壤边界不明显的地域,如平原地区,依据土壤二普土壤图图斑,在边界缓冲区踏勘定界,采用逐步内插法挖掘土壤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打土钻)进行确定土壤图图斑边界。(1)明确土种的划分依据和典型土种剖面的描述信息,以及土壤类型、土种图斑与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母岩和母质类型等之间的关系。
(2)图例系统根据剖面样点调查剖面、检查剖面、定界剖面的调查结果,对照剖面土壤类型与土壤图是否一致,确定土壤图图斑内观察点位的土壤类型的名称,依据三种工作底图和野外观察对每种土壤类型的分布面积比例进行估算,并按照下述图例系统对图斑土壤类型进行记述。(1)图斑土壤类型确定评估剖面点所在图斑内优势土壤类型、土壤组合或复区情况,对图斑的土壤类型、土壤类型的组合以及多个土壤类型的面积比例进行校核。图斑类型与纯度校核图8.1土壤图图斑边界校核示意图
(1)校核结果原因分析与案例归纳校核结果分析、记述和整理提交复合制图单元:主要用于土壤类型呈交叉分布的情况,其与组合制图单元的含义类似。在野外确定制图单元时,应该注意制图单元并不是越小越好,应根据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土壤复杂程度等而定,并经逐步观察综合而成。组合制图单元:主要用于当一个自然地理景观单元内有两个以上的非类似的土壤类型有规律组合出现,而制图比例尺不能单独表示时的情况。组合单元的土壤类型所占的面积比例不小于75%,可以是两个或三个,一般按其比重依次排列,面积占比最多的放在第一位。优势土壤单元:土壤图图斑内的土壤以某一土壤类型占绝对优势(85%以上),制图单元的名称就以这个占优势的土壤类型名称命名,其所包含的土壤大多数与优势类型土壤在性质上类似。针对非类似的土壤,若与优势类型土壤性质上差异不大,非类似土壤面积最多不能超过优势土壤类型面积的25%;若与优势类型土壤性质完全不同,最多不能超过10%。制图单元可以是以某一主要类型为代表的优势土壤单元,也可以是组合制图单元或复区制图单元。
整理二普土壤图图斑的边界、类型和纯度校核过程和结果、校核结果原因分析和案例归纳等的相关文字描述,形成每个调查剖面所在图斑校核的单独文档,提交系统。(3)文字描述提交扫描野外校核后的工作底图图件,扫描件上传系统,纸质底图存档。(2)图件提交与存档案例归纳的目的是衔接土壤类型制图更新,为制图提供基础信息。归纳两种案例:一是什么成土环境条件发育什么土壤类型的案例,即定性或定量地刻画成土环境(气候、母质、地貌地形、植被、土地利用等)及其土壤类型;二是什么二普土壤类型在什么条件下现在变成了什么土壤类型的案例,例如某二普图斑的潮土,经过旱改水后15年,变成了水稻土;某二普图斑的中度盐土,经过10年耕作,变成了潮土。分析土壤类型变化或图斑边界变化原因,主要包括土壤分布与成土环境关系、土地利用类型的根本性改变(水改旱、水改园、旱改水等)、土壤关键特征的根本性改变(盐碱土经长期利用和改良后,盐分已消失或很低;划分土种的特征属性,如土体的石灰性已消失、障碍层已消失等)。
在前期样点校核基础上,设定预布设样点电子围栏范围,外业调查采样队依据局地代表性核查要求,在电子围栏内,选择代表性的采样中心点。当预布设样点未通过局地代表性核查时,须按照样点现场调整要求进行。使用调查采样APP完成信息描述与记载工作,其中对填写规则和缺省规则有明确规定,如填写不合格,不能完成数据提交。样点定位与信息描述质量控制土壤普查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普查工作参与者,尤其是一线调查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与外业工作应变处置能力。在土壤三普试点以及全面推进期间,须对各省土壤调查人员开展持续性、系统性、专业性的技术培训和考核,提升一线调查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国家级和省级专家技术指导组组织开展在线和现场技术指导,确保外业调查采样有序推进。调查人员培训与专家技术指导外业调查采样工作的全流程包括内业筹备、外业调查、室内样品整理、土壤图外业勾绘等环节,涉及人员和部门多、工作周期长、任务量大、需要相互配合的环节多,因此,需要做好各个关键环节、关键部门的精度核查和普查质量控制工作,主要包括外业调查人员培训与专家在线指导、预设样点定位与信息描述、样品采集、样品交接、土壤图更新与制图、数据提交等六个方面。外业调查采样质量控制
外业调查采样队须完成数据上报前的调查描述信息数据自查,全国土壤普查办和地方各级土壤普查办组织数据审核,严控数据填报质量。数据提交质量控制样品采集完成后,认真填写土壤样品交接表,及时妥善移交相关单位,务必做到“样品有数、无一遗漏、责任到人、遗失可查”。样品交接检查外业调查采样队对样品采集质量负责,全国土壤普查办和地方土壤普查办组织抽查土壤样品采集质量。加强内部和外部质量控制,确保表层土壤混合样品、剖面发生层样品、容重样品、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整段剖面标本、纸盒标本、地下水和灌溉水样品等符合普查相关质量要求。外业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表二剖面形态学调查信息采集项目清单及填报说明表一成土环境与土壤利用调查信息采集项目清单及填报说明外业调查与采样相关表格附表
信息项 | 信息填写规则说明 | |||||||||
样点基本信息 | 基本信息 | 样点编码 | 系统赋值,统一编码 | |||||||
样点基本信息 | 基本信息 | 行政区划 | 系统赋值,野外核查。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县)-乡(镇)-行政村 | |||||||
样点基本信息 | 基本信息 | 地理坐标 | 确定采样点位置后,手持终端设备采集 | |||||||
样点基本信息 | 基本信息 | 海拔高度 | 确定采样点位置后,手持终端设备采集 | |||||||
样点基本信息 | 基本信息 | 日期 | 自动赋值 | |||||||
样点基本信息 | 基本信息 | 天气 | 晴或极少云、部分云、阴、雨、雨夹雪或冰雹、雪 | |||||||
样点基本信息 | 基本信息 | 调查人及所属单位 | 填报现场技术领队姓名、身份证号及其所属单位 | |||||||
样点基本信息 | 基本信息 | 调查机构 | 填报调查任务承担机构全称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侵蚀 | 侵蚀程度 | 无、轻、中、强、剧烈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侵蚀 | 侵蚀类型 | 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风蚀、水蚀与风蚀复合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基岩出露 | 丰度 | 无、少、中、多、很多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基岩出露 | 间距 | 很远、远、中、较近、近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地表砾石 | 丰度 | 无、少、中、多、很多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地表砾石 | 大小 | 细砾石、粗砾石、石块、巨砾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地表盐斑 | 丰度 | 无、低、中、高、极高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地表盐斑 | 厚度 | 薄、中、厚、很厚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地表裂隙 | 丰度 | 无、少、中、多、很多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地表裂隙 | 宽度 | 很细、细、中、宽、很宽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地表裂隙 | 长度 | 短、中、长、很长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地表裂隙 | 间距 | 很小、小、中、大、很大 | ||||||
样点基本信息 | 地表特征 | 土壤沙化 | 未沙化、轻度沙化、中度沙化、重度沙化 | |||||||
成土环境信息 | 地形地貌 | 大地形 | 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 | |||||||
成土环境信息 | 地形地貌 | 中地形 | 冲积平原、海岸(海积)平原、湖积平原、山麓平原、洪积平原、风积平原、沙地、三角洲、河滩/潮滩、低丘、高丘、低山、中山、高山、极高山 | |||||||
成土环境信息 | 地形地貌 | 小地形 | 河间地、沟谷地、谷底、河道、河堤、阶地、泛滥平原、潟湖、盘状凹地、珊瑚礁、火山口、洼地、沙丘、纵向沙丘、沙丘间洼地、坡、山脊、滩脊 | |||||||
成土环境信息 | 地形地貌 | 地形部位 | 顶部、坡上、坡中、坡下、坡麓(底部)、高阶地(洪-冲积平原)、低阶地(河流冲积平原)、河漫滩、底部(排水线) | |||||||
成土环境信息 | 地形地貌 | 坡度 | 平地、微坡、缓坡、中缓坡、极陡坡 | |||||||
成土环境信息 | 地形地貌 | 坡向 | 无、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 |||||||
成土环境信息 | 地形地貌 | 坡型 | 凸坡、凹坡、直坡 | |||||||
成土环境信息 | 母岩母质 | 母岩 | 野外校核 | |||||||
成土环境信息 | 母岩母质 | 母质 | 风积沙、原生黄土、黄土状物质(次生黄土)、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海岸沉积物、湖沉积物、河流沉积物、火成碎屑沉积物、冰川沉积物、有机沉积物、崩积物、(古)红黏土、其他(需注明) | |||||||
成土环境信息 | 植被 | 植被类型 | 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荒漠、草原、草丛、草甸、沼泽、高山植被、栽培植被、无植被地段 | |||||||
成土环境信息 | 植被 | 植物优势种 | 自然植被填乔、灌、草的优势种,耕地此处统一填报“农作物” | |||||||
成土环境信息 | 植被 | 植被覆盖度 | 填报乔灌草总体的覆盖度及乔、灌、草分项覆盖度(%) | |||||||
土壤利用 | 土地利用 | 类型现状 |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 | |||||||
土壤利用 | 土地利用 | 类型变更 | 2000年至今,一级类间的变更(草转耕、耕转园、耕转草、耕转林等)、一级类内二级类间的变更类型(如一级类耕地的水改旱、旱改水)及变更年份 | |||||||
土壤利用 | 土地利用 | 蔬菜种植 | 设施农业类型 | 露天蔬菜地、塑料大棚、玻璃温室、其他(需注明) | ||||||
土壤利用 | 土地利用 | 蔬菜种植 | 蔬菜种植年限 | 填报连续种植蔬菜的年限 | ||||||
土壤利用 | 土地利用 | 特色农产品 | 是/否 | |||||||
土壤利用 | 农田建设 | 高标准农田 | 是否是高标准农田 | |||||||
土壤利用 | 农田建设 | 灌溉保证率 | 指预期灌溉用水量在多年灌溉中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出现的概率,用百分率(%)表示 | |||||||
土壤利用 | 农田建设 | 排水条件 | 充分满足、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 | |||||||
土壤利用 | 农田建设 | 道路工程 | 机耕路(3~6 m)、生产路(<3 m) | |||||||
土壤利用 | 农田建设 | 梯田建设 | 是否是梯田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熟制类型 |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蔬菜地按当地粮食作物熟制填报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休耕与撂荒 | 休耕 | 类型 | 记录样点所在田块最近5个熟制年度的休耕与撂荒情况。无、季节性休耕、全年休耕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休耕与撂荒 | 休耕 | 频次 | 5年内休耕的累计频次(如一年两熟、且全年休耕,则该年度休耕频次为2)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休耕与撂荒 | 撂荒 | 类型 | 无、季节性撂荒、全年撂荒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休耕与撂荒 | 撂荒 | 频次 | 5年内撂荒的累计频次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轮作制度 | 填报样点所在田块近5个熟制年度的主要轮作作物,按自然年内作物的收获时序进行填报,分为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收获作物类型。蔬菜收获超过三季的按三季填写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轮作变更 | 5个熟制年度内是否存在轮作变更,如果有,以上述轮作制度为基准,填报次要轮作作物,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当季作物 | 填报样点所在田块采样时的当季作物类型(指待收获或刚收获的)。注意,中药材要细化到品种,如黄芪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产量水平 | 样点所在田块近一个熟制年度作物产量。分季分作物填报全年的作物产量。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化学氮肥 | 实物用量 | 分季分作物填报全年实物用量。纯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无机肥部分,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施肥量 | 有效养分含量 | 百分比(%)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施肥量 | 纯氮(N) | 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磷肥 | 实物用量 | 分季分作物填报全年实物用量。纯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无机肥部分,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施肥量 | 有效养分含量 | 百分比(%)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施肥量 | 五氧化二磷(P2O5) | 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钾肥 | 实物用量 | 分季分作物填报全年实物用量。纯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无机肥部分,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施肥量 | 有效养分含量 | 百分比(%)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施肥量 | 氧化钾(K2O) | 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商品有机肥 | 实物用量 | 分季分作物填报全年实物用量。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有机肥部分,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施肥量 | 有机质含量 | 百分比(%)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施肥量 | 有机质用量 | 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土杂肥 | 分季分作物填报全年实物用量。填报体积(m3/亩)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量 | 厩肥 | 分季分作物填报全年实物用量。填报体积(m3/亩)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施肥方式 | 沟施、穴施、撒施、水肥一体化、其他(需注明)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秸秆还田 | 还田比例 | 样点所在田块1个熟制年度内秸秆还田情况。以10%为等级间隔,分季填报具体数字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秸秆还田 | 还田年限 | 近10年实施秸秆还田的年数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少耕免耕 | 少耕 | 近5年实施少耕的季数之和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少耕免耕 | 免耕 | 近5年实施免耕的季数之和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绿肥种植 | 绿肥品种 | 紫云英、草木樨、苜蓿、肥田萝卜、油菜、巷子、豆科绿肥、田菁、其他(需注明) | ||||||
土壤利用 | 耕地利用 | 绿肥种植 | 种植季节 | 夏季、冬季、多年生、其他(需注明)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作物类型 | 具体作物类型,如茶园、柑橘等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林龄 | 作物生长年龄,单位:年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产量水平 | 样点所在田块全年作物产量。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化学氮肥 | 实物用量 | 填报全年实物用量。纯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无机肥部分,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化学氮肥 | 有效养分含量 | 百分比(%)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化学氮肥 | 纯氮(N) | 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磷肥 | 实物用量 | 填报全年实物用量。纯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无机肥部分,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磷肥 | 有效养分含量 | 百分比(%)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磷肥 | 五氧化二磷(P2O5) | 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钾肥 | 实物用量 | 填报全年实物用量。纯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无机肥部分,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钾肥 | 有效养分含量 | 百分比(%)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钾肥 | 氧化钾(K2O) | 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商品有机肥 | 实物用量 | 填报全年实物用量。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有机肥部分,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商品有机肥 | 有机质含量 | 百分比(%)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商品有机肥 | 有机质用量 | 单位:kg/亩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土杂肥 | 填报全年实物用量。填报体积(m3/亩)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管理 | 厩肥 | 填报全年实物用量。填报体积(m3/亩)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施肥方式 | 沟施、穴施、撒施、水肥一体化、其他(需注明)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绿肥种植 | 绿肥品种 | 紫云英、草木樨、苜蓿、肥田萝卜、油菜、巷子、豆科绿肥、田菁、其他(需注明) | ||||||
土壤利用 | 园地利用 | 绿肥种植 | 种植季节 | 夏季、冬季、多年生、其他(需注明) | ||||||
土壤利用 | 林草利用 | 林地类型 | 生态公益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商品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能源林 | |||||||
土壤利用 | 林草利用 | 林地林龄 | 林地乔木生长年龄。单位:年 | |||||||
土壤利用 | 林草利用 | 草地类型 | 天然草地: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荒漠类、高寒荒漠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人工草地:改良草地、栽培草地 | |||||||
耕作层厚度 | 单位:cm | |||||||||
砾石含量高的表层土壤混合样品采集 | 采样区间的表层土壤体积 | 单位:dm3 | ||||||||
砾石含量高的表层土壤混合样品采集 | 野外分离的砾石体积 | 单位:dm3 | ||||||||
砾石含量高的表层土壤混合样品采集 | 野外分离的砾石重量 | 单位:kg | ||||||||
含砾石表层土壤容重采集 | 砾石体积占比 | 单位:% |
土壤剖面形态学特征描述项 | 描述项规则说明 | |||
土壤类型名称 | 二普土壤类型、校核后土壤类型、系统分类名称 | |||
发生层性状 | 发生层厚度 | 记录每个发生层的上界和下界深度,如0~15 cm,15~32 cm | ||
发生层性状 | 发生层名称 | 记录每个发生层的名称,如耕作层、犁底层 | ||
发生层性状 | 发生层符号 | 记录每个发生层的符号,如Ap1,Ap2 | ||
发生层性状 | 边界 | 明显度 | 突变、清晰、渐变、模糊 | |
发生层性状 | 边界 | 过渡形状 | 平滑、波状、不规则、间断 | |
发生层性状 | 颜色 | 蒙塞尔颜色 | 野外润态比色,或者室内干态、润态比色 | |
发生层性状 | 根系 | 大小 | 极细、细、中、粗、很粗 | |
发生层性状 | 根系 | 丰度 | 无、很少、少、中、多 | |
发生层性状 | 根系 | 根系性质 | 木本或草本植物根系、活根或已腐烂的根系 | |
发生层性状 | 质地 | 砂土、砂壤土、壤土、粉壤土、黏壤土、黏土 | ||
发生层性状 | 结构 | 形状及大小 | 片状:很薄、薄、中、厚、很厚 | |
发生层性状 | 结构 | 形状及大小 | 棱柱状:很小、小、中、大、很大 | |
发生层性状 | 结构 | 形状及大小 | (棱)块状:很小、小、中、大、很大 | |
发生层性状 | 结构 | 形状及大小 | 粒状(或单粒状):很小、小、中、大、很大 | |
发生层性状 | 结构 | 形状及大小 | 整体状(或整块状):细沉积层理、风化矿物结晶、其他(需注明) | |
发生层性状 | 结构 | 发育程度 | 很弱(保留大部分母质特性)、弱(保留部分母质特性)、中(保留少量母质特性)、强(基本没有母质特性)、很强(没有母质特性) | |
发生层性状 | 土内砾石 | 丰度 | 以5%为等级间隔填报具体数字 | |
发生层性状 | 土内砾石 | 大小 | 很小、小、中、大、很大 | |
发生层性状 | 土内砾石 | 形状 | 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 | |
发生层性状 | 土内砾石 | 风化程度 | 微风化(包括新鲜)、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 | |
发生层性状 | 结持性 | 松散、极疏松、疏松、坚实、很坚实、极坚实 |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斑纹 | 丰度 | 无、很少、少、中、多、很多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斑纹 | 大小 | 很小、小、中、大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斑纹 | 位置 | 结构体表面、结构体内、孔隙周围、根系周围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斑纹 | 组成物质 | 铁、锰、铁/锰、高岭石、二氧化硅、石膏、其他(需注明)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胶膜 | 丰度 | 无、很少、少、中、多、很多、极多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胶膜 | 位置 | 结构面、垂直结构面、水平结构面、粗碎块、薄片层、孔隙、无一定位置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胶膜 | 组成物质 | 黏粒、黏粒-铁锰氧化物、腐殖质(有机质)、黏粒-腐殖质、铁-锰、粉砂、其他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胶膜 | 与土壤基质对比度 | 模糊、明显、显著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矿质瘤状结核 | 丰度 | 无、很少、少、中、多、很多、极多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矿质瘤状结核 | 种类 | 晶体、结核、软质分凝物、假菌丝体、粉末、石灰膜、瘤状物、残留岩屑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矿质瘤状结核 | 大小 | 很小、小、中、大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矿质瘤状结核 | 形状 | 球形、管状、扁平、不规则、角块、粉状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矿质瘤状结核 | 硬度 | 用小刀难易破开、用小刀易于破开、硬软兼有、软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矿质瘤状结核 | 组成物质 | 碳酸钙(镁)、二氧化硅、铁锰(R2O3)、石膏、易溶盐类、其他(需注明)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磐层胶结 | 胶结程度 | 无、紧实但非胶结、弱胶结、中胶结、强胶结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磐层胶结 | 组成物质 | 碳酸盐、二氧化硅、碳酸盐-二氧化硅、铁、铁锰氧化物、铁锰-有机质、石膏、黏粒、黏粒-铁锰氧化物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磐层胶结 | 成因或起源 | 自然形成、机械压实、耕犁、其他(需注明) |
发生层性状 | 新生体 | 滑擦面 | 面积 | 无、少、中、多、很多 |
发生层性状 | 侵入体 | 种类 | 草木炭、贝壳、陶瓷碎片、煤渣、工业粉尘、废弃液、砖、瓦、水泥、钢筋等建筑物碎屑、其他(需注明) | |
发生层性状 | 侵入体 | 丰度 | 无、很少、少、中 | |
发生层性状 | 土壤动物 | 种类 | 蚯蚓、蚂蚁/白蚁、田鼠、甲虫、其他(需注明) | |
发生层性状 | 土壤动物 | 丰度 | 无、少、中、多 | |
发生层性状 | 土壤动物 | 影响情况 | 动物孔穴、蚯蚓粪 | |
发生层性状 | 野外速测特征 | 石灰反应 | 无、轻度石灰性、中度石灰性、强石灰性、极强石灰性 | |
发生层性状 | 野外速测特征 | 亚铁反应 | 无、轻度、中度、强度 | |
发生层性状 | 野外速测特征 | 酚酞反应 | 无、轻度碱化、中度碱化、强度碱化 | |
发生层性状 | 野外速测特征 | 土壤酸碱反应 | 酸性、中性、碱性 | |
土体性状 | 耕作层厚度 | 针对耕地样点,单位:cm | ||
土体性状 | 有效土层厚度 | 根据实际情况记录,单位:cm | ||
土体性状 | 土体厚度 | 根据实际情况记录,单位:cm | ||
土体性状 | 土体构型 | 均质质地剖面构型 | 通体壤、通体砂、通体黏、通体砾 | |
土体性状 | 土体构型 | 夹层质地剖面构型 | 砂/黏/砂、黏/砂/黏、壤/黏/壤、壤/砂/壤、其他(需注明) | |
土体性状 | 土体构型 | 体(垫)层质地剖面构型 | 砂/黏/黏、黏/砂/砂、壤/黏/黏、壤/砂/砂、其他(需注明) | |
土壤剖面野外述评 | 土壤剖面形态的发生学解释 | |||
土壤剖面野外述评 | 土壤剖面的生产性能评述 | |||
砾石含量高的剖面土壤样品采集 | 采样区间的剖面土壤体积 | 分发生层填报,单位:dm3 | ||
砾石含量高的剖面土壤样品采集 | 野外分离的砾石体积 | 分发生层填报,单位:dm3 | ||
砾石含量高的剖面土壤样品采集 | 野外分离的砾石重量 | 分发生层填报,单位:kg | ||
含砾石剖面土壤容重采集 | 砾石体积占比 | 分发生层填报,单位:% |
表五母质类型的划分表四土壤主要发生层命名与符号标准表三土壤样品交接表
样品转送人(签字) | 物流信息 | 物流单号: | 联系电话: | ||
样品转送人单位 | 转送日期 | 20___年___月___日 | |||
样品转送人手机号 | |||||
样品信息 | 样品类型 | 样品数量 | 样品接收时情况 | □货物外包装良好 | |
样品信息 | □表层土壤混合样品 | 样品接收时情况 | □货物外包装异常 | ||
样品信息 | □表层土壤容重样品 | 样品接收时情况 | □样品状态良好 | ||
样品信息 | □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 | 样品接收时情况 | □样品状态异常 | ||
样品信息 | □剖面土壤发生层样品 | 样品接收时情况 | |||
样品信息 | □剖面土壤容重样品 | 样品接收时情况 | |||
样品信息 | □剖面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样品 | 样品接收时情况 | |||
样品信息 | □盐碱地剖面样点水样 | 样品接收时情况 | |||
样品信息 | □剖面土壤纸盒标本 | 样品接收时情况 | |||
□剖面土壤整段标本 | 样品接收时情况 | ||||
样品接收人(签字) | 样品接收时间 | 20___年___月___日 | |||
样品接收人单位 | 样品交接备注 | ||||
样品接收人手机号 | 样品交接备注 |
发生层符号 | 发生层命名(中文放前面) | 发生学释义 | ||
表层类 | Oi | 枯枝落叶层 | 未分解的有机土壤物质组成的表层,层中仍以明显的植物碎屑为主 | |
表层类 | Oe | 半腐有机物质表层 | 由半腐有机土壤物质组成的表层,层中仍以植物纤维碎屑为主 | |
表层类 | Oa | 高腐有机物质表层 | 由高分解的泥炭质有机土壤物质组成的表层,植物碎屑含量极少 | |
表层类 | Oo | 草毡表层 | 高寒草甸植被下具高量有机碳有机土壤物质、活根与死根交织缠结的草毡状表层 | |
表层类 | Ah | 暗沃、暗瘠、淡薄表层 | 具有不同程度腐殖质累积形成的腐殖质表层,结构良好,颜色较暗 | |
表层类 | Ap | 耕作层 | 统一表示受耕作影响的表层 | |
表层类 | Ap1 | 旱地耕作表层或水耕表层 | ||
表层类 | Ap2 | 水稻土的犁底层或旱地受耕作影响的土层 | ||
表层类 | Apb | 耕作埋藏层 | 曾经的耕作层,后因故被掩埋,在表下层层段出现颜色深暗、有机质累积的土层 | |
表层类 | Aup | 灌淤表层或堆垫表层 | 受人为淤积过程或堆垫过程影响形成的耕作层 | |
表层类 | Ac | 孔泡结皮层、干旱表层 | 在干旱水分条件下形成特有的孔泡结皮层 | |
表层类 | Ad | 片状层 | ||
表层类 | K | 盐结壳 | 由大量易溶性盐胶结成灰白色或灰黑色表层结壳 | |
表下层 | E | 淋溶层、漂白层 | 由于土层中黏粒和/或游离氧化铁淋失,有时伴有氧化铁就地分凝,形成“颜色主要由砂粉粒的漂白物质所决定”的土层 | |
表下层 | Bg | 潜育层 | 长期水分饱和,导致土壤发生强烈还原的土层 | |
表下层 | Bh | 具有腐殖质特性的表下层 | B层中伴有腐殖质淋淀或重力积累特征的土层,结构体内外或孔道可见腐殖质胶膜 | |
表下层 | Bk | 钙积层、超钙积层 | 含有含量不同的次生碳酸盐、未胶结的土层,常见各种次生碳酸盐新生体 | |
表下层 | Bkm | 钙磐(强胶结,手无法掰开) | 由碳酸盐胶结或硬结,形成磐状土层,手无法掰开 | |
表下层 | Bl | 网纹层 | 发生在亚热带、热带地区第四系红黏土上具有网纹特征的土层 | |
表下层 | Bn | 碱积层 | 钠聚集层 | |
表下层 | Br | 氧化还原层 | 在潮湿、滞水或人为滞水条件下,受季节性水分饱和,发生土壤氧化、还原交替作用而形成锈纹锈斑、铁锰凝团、结核、斑块或铁磐 | |
表下层 | Bs | 铁锰淀积层 | 在非人为影响下的自然土壤(如黄褐土、黄棕壤等)的位于B层上部的铁锰淀积层 | |
表下层 | ||||
表下层 | Bt | 黏化层 | 由于黏粒含量明显高于上覆土层的表下层,在土壤孔隙壁、结构体表面常见厚度大于0.5 mm的黏粒胶膜 | |
表下层 | Btv | 具有变性特征的土层 | 具有变性特征的土层,层内可见密集相交、发亮且有槽痕的划擦面,或自吞特征 | |
表下层 | Bw | 雏形层 | 无或基本无物质淀积、无明显黏化但具有结构发育的B层 | |
表下层 | Bx | 紧实层(弱胶结,手可以掰开) | 固态坚硬,但未形成磐状层 | |
表下层 | Btx | 次生黏化层 | 发生原位黏化(或次生黏化),黏粒含量明显高于上层的紧实层 | |
表下层 | Btm | 黏磐(强胶结,手无法掰开) | 形成黏粒胶结的磐状层,手掰不开 | |
表下层 | By | 石膏层、超石膏层 | 富含不同含量的次生石膏、未胶结和未硬结的土层 | |
表下层 | Bym | 石膏磐(强胶结,手无法掰开) | 由石膏胶结形成的磐状层 | |
表下层 | Bz | 盐积层、超盐积层 | 易溶性盐类富集的土层 | |
表下层 | Bzm | 盐磐(强胶结,手无法掰开) | 以氯化钠为主的易溶性盐类胶结或硬结形成的磐状层 | |
表下层 | Bφ | 磷聚积层 | 具有富磷特性的土层 | |
表下层 | Bφm | 磷质硬磐 | 由磷酸盐和碳酸钙胶结或硬结形成的磐状土层 | |
母质层 | C | 母质层 | 岩石风化后的残积物层或经过机械搬运的沉积层,未见任何土壤结构 | |
母岩 | R | 基岩 | 形成土壤的基岩 |
母质类型 | ||
编码 | 名称 | 定义 |
AS | 风积沙 | 是指由风力将其他成因的砂性堆积物侵蚀、搬运、沉积而成 |
LO | 原生黄土 | 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灰黄色、钙质结核、柱状节理、遇水易崩解、具有湿陷性 |
LOP | 黄土状物质(次生黄土) | 指原生黄土被流水冲刷、搬运再沉积而成的黄土。具有层理。 |
LI | 残积物 | 是指未经外力搬运迁移而残留于原地的风化产物 |
LG | 坡积物 | 是指山坡地区的风化碎屑,经重力作用,加上雨水或融雪水的侵蚀作用,搬运到山坡中、下部的堆积物 |
MA | 洪积物 | 是指由山洪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前平原地区沉积而形成的洪水沉积体。通常在近山部分物质较粗,分选较差,随着流水营力变弱,堆积物质也逐渐变细。 |
FL | 冲积物 | 是指岩石风化碎屑经河流搬运沉积而成的沉积物。由于河水多次沉积,往往土层深厚,质地因流水分选作用,而层次明显,沉积物成分比较复杂 |
PY | 海岸沉积物 | 在海岸地带由碎屑沉积物堆积而成。沉积物由砾石组成的,叫砾滩;由砂组成的,叫沙滩;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砂粒具有良好的分选性和磨圆度.成分单一,不稳定矿物少,以石英砂最为常见。沙滩表面具有不对称波浪,内部具有交错层理。 |
AL | 湖沉积物 | 是指沉积物在湖泊中进行的沉积,包括机械的、有机的和化学的沉积。机械沉积的物质来源于河流和击岸浪破坏湖岸的产物。有机沉积有贝壳的堆积、有机淤泥、腐殖质和泥炭等。化学沉积有岩盐、石膏、碳酸钙和沼铁矿等。 |
VA | 河流沉积物 | 地面水流汇入河流,常常携带陆地表面物质,与水流一起向下游输送。当河流的输沙能力小于其来沙量时引起泥沙迁移速度下降并停留在河床上或向道两侧,形成了河流沉积物。它包括河槽沉积物、河漫滩沉积物两种基本亚类和其他一些亚类(或过渡类型)。 |
CO | 火成碎屑沉积物 | 由火山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碎屑沉积物。其特征介于熔岩与正常沉积岩之间。直径小于2毫米的叫火山灰,凝固后即为凝灰岩。火山砾较大,火山弹则比火山砾更大,常呈锭子状。火山块为大型角状碎屑,火山喷发时以固态喷出。 |
WE | 冰川沉积物 | 又称“冰碛物”,在冰川堆积作用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又称冰川沉积物。它是冰川消融后,以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它实质上是未经其他外力特别是未经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 |
SA | 有机沉积物 | (古)湖泊中生长的大量植物、藻类在滞水还原环境中分解,并可能和淤泥一起组成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 |
CD | 崩积物 | 陡峻斜坡上的土石体突然向坡下翻滚坠落所形成的堆积物。产生于土体的“土崩”,产生于岩体的称“岩崩”;规模巨大的,涉及到山体稳定者称“山崩”;产生于河、湖岸坡的称“岸崩”。崩落大小不等的土石碎屑物,堆积于坡脚,总称为“崩积物”。 |
QR | (古)红黏土 | 属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是古代较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由于强烈的风化和淋溶作用,使矿质颗粒遭到强烈的破坏和分解,盐基离子大量淋失而铁锰氧化物相对聚集,故呈暗红色或棕红色。 |
OT | 其他 | 需注明。 |
表六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
一级类 | 二级类 | 含义 | ||
编码 | 名称 | 编码 | 名称 | 含义 |
01 | 耕地 | 0101 | 水田 | 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
01 | 耕地 | 0102 | 水浇地 |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含蔬菜)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
01 | 耕地 | 0103 | 旱地 |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
02 | 园地 | 0201 | 果园 | 种植果树的园地 |
02 | 园地 | 0202 | 茶园 | 种植茶树的园地 |
02 | 园地 | 0203 | 橡胶园 | 种植橡胶树的园地 |
02 | 园地 | 0204 | 其它园地 | 种植桑树、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
03 | 林地 | 0301 | 乔木林地 | 乔木郁闭度≥0.2的林地,不包括森林沼泽 |
03 | 林地 | 0302 | 竹林地 | 生长竹类植物,郁闭度≥0.2的林地 |
03 | 林地 | 0303 | 红树林地 | 指沿海生长红树植物的林地 |
03 | 林地 | 0304 | 森林沼泽 | 以乔木森林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
03 | 林地 | 0305 | 灌木林地 | 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不包括灌丛沼泽 |
03 | 林地 | 0306 | 灌丛沼泽 | 以灌丛植物为优势群落的淡水沼泽 |
03 | 林地 | 0307 | 其它林地 |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
04 | 草地 | 0401 | 天然牧草地 |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实施禁牧措施的草地,不包括沼泽草地 |
04 | 草地 | 0402 | 沼泽草地 |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化的低地草甸、高寒草甸 |
04 | 草地 | 0403 | 人工牧草地 | 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
04 | 草地 | 0404 | 其它草地 | 树木郁闭度<0.1,表层为土质,不用于放牧的草地 |
05 | 商服用地 | 0501 | 零售商业用地 | 以零售功能为主的商铺、商场、超市、市场和加油、加气、充换电站等的用地 |
05 | 商服用地 | 0502 | 批发市场用地 | 以批发功能为主的市场用地 |
05 | 商服用地 | 0503 | 餐饮用地 | 饭店、餐厅、酒吧等用地 |
05 | 商服用地 | 0504 | 旅馆用地 | 宾馆、旅馆、招待所、服务型公寓、度假村等用地 |
05 | 商服用地 | 0505 | 商务金融用地 | 指商务服务用地,以及经营性的办公场所地。包括写字楼、办公场所、金融活动场所和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场所;信息网络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广告传媒等用地 |
05 | 商服用地 | 0506 | 娱乐用地 | 指剧院、音乐厅、电影院、歌舞厅、网吧、影视城、仿古城以及绿地率小于65%的大型娱乐等设施用地 |
05 | 商服用地 | 0507 | 其他商服用地 | 指零售商业、批发市场、餐饮、旅馆、商务金融、娱乐用地以外的其他商业、服务业用地。包括洗车场、洗染店、照相馆、理发美容店、洗浴场所、赛马场、高尔夫球场、废旧物资回收站、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网点、物流营业网点,及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配套的服务设施等用地 |
06 | 工矿仓储用地 | 0601 | 工业用地 | 指工业生产、产品加工制造、机械和设备修理及直接为工业生产等服务的附属设施用地 |
06 | 工矿仓储用地 | 0602 | 采矿用地 | 指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排土(石)及尾矿堆放地 |
06 | 工矿仓储用地 | 0603 | 盐田 | 指用于生产盐的土地,包括晒盐场所、盐池及附属设施用地 |
06 | 工矿仓储用地 | 0604 | 仓储用地 | 指用于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用地,包括物流仓储设施、配送中心、转运中心等 |
07 | 住宅用地 | 0701 | 城镇住宅用地 | 指城镇用于生活居住的各类房屋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含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等用地 |
07 | 住宅用地 | 0702 | 农村宅基地 | 指农村用于生活居住的宅基地 |
0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801 | 机关团体用地 | 指用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的用地 |
0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802 | 新闻出版用地 | 指用于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厂、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出版社等的用地 |
0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803 | 教育用地 | 指用于各类教育用地,包括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附属设施用地,聋、哑、盲人学校及工读学校用地,以及为学校配建的独立地段的学生生活用地 |
0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804 | 科研用地 | 指独立的科研、勘察、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环境评估与监测、科普等科研事业单位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
0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805 | 医疗卫生用地 | 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用地;卫生防疫站、专科防治所、检验中心和动物防疫站等用地;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传染病、精神病等专科医院用地;急救中心、血库等用地 |
0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806 | 社会福利用地 | 指为社会提供福利和慈善服务的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包括福利院、养老院、孤儿院等用地 |
0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807 | 文化设施用地 | 指图书、展览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用地。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纪念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等设施用地;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用地 |
0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808 | 体育用地 | 指体育场馆、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包括室内外体育运动用地,如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各类球场及其附属的业余体校等用地,溜冰场、跳伞场、摩托车场、射击场,以及水上运动的陆域部分等用地,以及为体育运动专设的训练基地用地,不包括学校等机构专用的体育设施用地 |
0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809 | 公用设施用地 | 指用于城乡基础设施的用地,包括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信、消防、环卫、公用设施维修等用地 |
08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 0810 | 公园与绿地 | 指城镇、村庄范围内的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广场和用于休憩、美化环境及防护的绿化用地 |
09 | 特殊用地 | 0901 | 军事设施用地 | 指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设施用地 |
09 | 特殊用地 | 0902 | 使领馆用地 | 指用于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驻华使领馆、办事处等的用地 |
09 | 特殊用地 | 0903 | 监教场所用地 | 指用于监狱、看守所、劳改场、戒毒所等的建筑用地 |
09 | 特殊用地 | 0904 | 宗教用地 | 指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庙宇、寺院、道观、教堂等宗教自用地 |
09 | 特殊用地 | 0905 | 殡葬用地 | 指陵园、墓地、殡葬场所用地 |
09 | 特殊用地 | 0905 |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 指风景名胜景点(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的管理机构,以及旅游服务设施的建筑用地。景区内的其他用地,按现状归入相应地类 |
10 | 交通运输用地 | 1001 | 铁路用地 | 指用于铁道路线及场站的用地。包括征地范围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林木等用地 |
10 | 交通运输用地 | 1002 | 轨道交通用地 | 指用于轻轨、现代有轨电车、单轨等轨道交通用地,以及场站的用地 |
10 | 交通运输用地 | 1003 | 公路用地 | 指用于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用地。包括征地范围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汽车停靠站、林木及直接为其服务的附属用地 |
10 | 交通运输用地 | 1004 | 城镇村道路用地 | 指城镇、村庄范围内公用道路及行道树用地,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专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及其交叉口等 |
10 | 交通运输用地 | 1005 | 交通服务场站用地 | 指城镇、村庄范围内交通服务设施用地,包括公交枢纽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公路长途客运站、公共交通场站、公共停车场(含设有充电桩的停车章)、停车楼、教练场等用地,不包括交通指挥中心、交通对用地 |
10 | 交通运输用地 | 1006 | 农村道路 | 在农村范围内,南方宽度≥1.0米、≤8.0米,北方宽度≥2.0米、≤8.0米,用于村间、田间交通运输,并在国家公路网络体系之外,以服务于农村农业生产为主要用途的道路(含机耕道) |
10 | 交通运输用地 | 1007 | 机场用地 | 指用于民用机场、军民合用机场的用地 |
10 | 交通运输用地 | 1008 | 港口码头用地 | 指用于人工修建的客运、货运、捕捞及工程、工作船舶停靠的场所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用地,不包括常水位以下的部分 |
10 | 交通运输用地 | 1009 | 管道运输用地 | 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矿石、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的附属设施的地上部分用地 |
11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1101 | 河流水面 | 天然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被堤坝拦截后形成的水库区段水面 |
11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1102 | 湖泊水面 | 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
11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1103 | 水库水面 | 人工拦截汇聚而成的总设计库容≥10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
11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1104 | 坑塘水面 | 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
11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1105 | 沿海滩涂 | 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包括海岛的沿海滩涂。不包括已利用的滩涂 |
11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1106 | 内陆滩涂 | 指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之间的滩地。时令潮,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水位与洪水位之间的滩地,包括海岛的内陆滩地,不包括已经利用的滩地 |
11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1107 | 沟渠 | 人工修建,南方宽度大于1.0米,北方宽度大于2.0米,用于引、排、灌的渠道,包括渠槽、渠堤、护林堤和小型泵站。 |
11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1108 | 沼泽地 | 经常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包括草本沼泽、苔藓沼泽、内陆盐沼等,不包括森林沼泽、灌丛沼泽和沼泽草地 |
11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1109 | 水工建筑用地 | 人工修建的闸、坝、堤路林、水电厂房、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建(构)筑物用地 |
11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 1110 | 冰川及永久积雪 | 指表层被冰雪常年覆盖的土地 |
12 | 其他土地 | 1201 | 空闲地 | 是指城镇、村庄、工矿范围内尚未使用的土地,包括尚未确定用途的土地 |
12 | 其他土地 | 1202 | 设施农用地 | 直接用于经营性畜禽养殖生产设施以及附属设施用地;直接用于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等农产品生产的设施及附属设施用地;直接用于设施农业项目辅助生产的设施用地;晾晒场、粮食果品烘干设施、粮食和农资临时存放场所、大型农机具临时存放场所等规模化粮食生产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用地 |
12 | 其他土地 | 1203 | 田坎 | 梯田、梯坎坡地耕地中,主要用于拦蓄水或护坡,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的地坎 |
12 | 其他土地 | 1204 | 盐碱地 | 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 |
12 | 其他土地 | 1205 | 沙地 | 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不包括滩涂中的沙地 |
12 | 其他土地 | 1206 | 裸土地 | 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 |
12 | 其他土地 | 1207 | 裸岩石砾地 | 表层为岩石或石砾,覆盖面积大于70%的土地 |
联系我们
上海总部:上海市浦东新区纳贤路800号科海大楼2层
无锡分公司:无锡市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F11栋2楼
邮 箱:bd@datauseful.com
给力助理小程序
给力讯息APP
给力商讯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