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摘要
项目编号-
预算金额-
招标联系人张嘉婧23112634
招标代理机构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代理联系人-
标书截止时间-
投标截止时间-
公告正文
各有关单位:
  现将2024年度决策咨询研究产业和信息化专项课题面向社会发布并公开招标。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标课题目录
  1.上海重点产业适应国际经贸规则路径和机制研究
  2.发挥央企作用推动上海制造业发展研究
  3.绿色低碳产业链建设思路及举措研究
  4.重点产业链招商引资机制研究
  5.聚焦应用场景开放和标准互通 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6.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7.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政策路径研究
  二、招标范围
  本次招标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等单位或个人(个人申报须有课题依托管理单位)。
  申请人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熟悉决策咨询研究工作,并具有与所申报课题相关的研究基础。
  三、申报方式及程序
  1.申报方式:采用网上申报方式,无需提交纸质材料。申请人通过登录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fzzx.sh.gov.cn)——“课题申报”栏目——“决策咨询研究项目管理平台”进行申报。
  2.申报步骤:(1)申请人所在单位进行注册(单位注册需使用“法人一证通”进行校验);(2)申请人注册并完成实名认证(已注册用户可直接登录);(3)申请人填写提交申报材料;(4)申请人所在单位完成网上审核。
  3.课题指南获取:登录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网站查阅《2024年度决策咨询研究产业和信息化专项课题指南》。
  4.申报数量限制:同一申请人限申报1项。
  5.在线填写要求:申请人应仔细阅读课题指南和填表说明;申报材料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和关键,其中《课题论证活页》部分不得出现课题申请人及成员的姓名和单位,字数限3000字,图表不超过规定尺寸。
  6.网上申报受理时间:2024年2月19日至3月4日(截止于当天17时,含申请人所在单位完成网上审核)。
  四、评标程序
  1.申报受理后,由招标单位组织进行两轮评审。
  2.中标结果将于2024年4月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网站公布。
  五、经费资助
  资助经费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每项课题资助人民币15万元。
  六、研究进度要求
  1.课题组按要求须填报《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项目计划任务书》,并提交详细研究提纲和具体实施计划。
  2.2024年7月,课题组提交中期研究成果,招标单位组织进行中期检查。
  3.2024年9月,课题组提交研究报告(含摘要),由招标单位组织专家开展结项评审验收。
  七、联系方式
  受理部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联系地址:上海市世博村路300号5号楼1303室(邮编:200125)
  联 系 人:张嘉婧
  联系电话:23112634
  电子信箱:zhangjj@sheitc.sh.gov.cn
  特此通知。
  附件:2024年度决策咨询研究产业和信息化专项课题指南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4年2月7日   
  
附件
2024年度决策咨询研究产业和信息化专项课题指南
  一、上海重点产业适应国际经贸规则路径和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为加快适应全球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变革重构的大趋势,厘清在国际经贸规则演变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产业领域,并对标新规则,提出应对策略。
  本课题重点研究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梳理分析全球产业链布局的战略和政策变化、当前和下阶段高标准经贸规则主要涉及的产业领域,及其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影响;
  2.分类梳理相关产业领域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的路径和举措;
  3.研究提出产业领域衔接国际经贸规则的政策建议。
  二、发挥央企作用推动上海制造业发展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立足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提出的“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要求,围绕上海新型工业化发展部署,提升在沪央企技术牵引、产业变革的创新力,推动在沪央企重大创新平台、重点供应链、重要应用场景与本市其他市场主体的合作共享,服务央企高质量发展,加快上海新型工业化进程。
  本课题重点研究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在沪央企目前在本市制造业相关重点产业链上的布局现状和产业链功能现状;
  2.对照上海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上,在沪央企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市场拓展等方面,以及在产业链牵引带动、骨干支撑等作用发挥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原因分析;
  3.发挥央企作用推动上海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三、绿色低碳产业链建设思路及举措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有关创建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标杆示范的战略指示,为全面推进本市工业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适应国际国内产业链绿色低碳建设发展形势要求,引导本市绿色工业低碳产业链建设管理,提升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中“碳关税”及“强链补链延链固链”能力;通过研究探索重点行业绿色低碳产业链建设管理,研究提出工业绿色低碳产业链建设管理的基本思路、重点单位、创建内容、主要举措及可操作性办法,引领带动本市工业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本课题重点研究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调研了解并掌握国际国内绿色低碳产业链创建管理的有关形势趋势、做法及实践现状;
  2.聚焦本市“(2+2)+(3+6)+(4+5)”现代化产业规划体系中重点工业用能排放行业企业,突出一批钢铁、化工、汽车、船舶、飞机、机械、电子等领域的链主企业,研究构建完善工业行业产业链绿色低碳建设评价机制、标准化体系;
  3.围绕工业绿色低碳产业链建设评价的主要范围、主体要素,主要过程环节、工作内容及要求举措等研究。
  4.研究提出需要支持的办法及建议等。
  四、重点产业链招商引资机制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产业链招商是实现产业集聚的手段之一。实行产业链招商,根本目的是为了打造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聚、资源集聚、服务集中,形成适宜企业发展的生态,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放大集群产出效益。通过研究重点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招商思维,聚焦重点产业链开展招商,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本课题重点研究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探索产业链发展趋势。梳理我市重点产业链及“链主”企业情况,完善现有“链主”企业的上下游清单。根据产业链发展趋势,形成产业链全景图谱和招商图谱。
  2.研究产业链招商途径。从建链、引链、补链、强链四个方向,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锚定市外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独角兽等企业,研究靶向招引标志性产品和技术落沪的新途径。
  3.如何做好产业链招商的服务保障。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发展所需人才、项目、平台、机制、政策,如何开展“五位一体”式布局,寻求顶尖团队,搭建新型平台,探索灵活机制,实施项目推进,集聚政策支持等工作。
  五、聚焦应用场景开放和标准互通 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启动建设4年来,沪苏浙会同示范区执委会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发挥示范区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聚焦应用场景开放和标准互通,提出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打造成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
  本课题重点研究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一体化示范区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
  2.围绕应用场景开放和标准互通,研究提出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
  3.相关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六、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梳理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分类及所处行业,发展现状及痛点,本地产业链全景及重点企业;全球及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及未来赛道;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未来前景研判及对策建议。
  本课题重点研究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痛点,包括但不限于发展历程、技术进展、市场参与主体、市场规模测算、市场痛点等;
  2.产业链全景及重点企业,包括但不限于对产业链全景梳理、细分领域发展分析;
  3.未来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发展潜力评估、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行业壁垒及机会、行业资本策略与发展建议;
  4.重点企业案例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内领先企业基本信息、经营情况、全球业务布局、发展战略等内容。
  七、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政策路径研究
  研究目的与要求:
  为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精神,科学合理制订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要求聚焦国家战略,围绕改革开放,立足上海实际,坚持需求导向,探索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的方式路径、政策举措;提出的政策举措要有充足的事实依据,要充分体现改革创新性,要具备转化为产业政策的条件;按照需求侧、供给侧、政策侧的研究逻辑,从全面赋能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增强自身赋能能力,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及完善保障措施等角度进行研究。
  本课题重点研究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聚焦重点产业需求,研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产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流通等全产业链升级,以及赋能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等的方式路径;
  2.研究如何从技术、土地、人才、金融等要素出发,增强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赋能能力;
  3.重点从放宽市场准入、探索前沿国际规则、创新跨境服务监管等方面,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举措建议;
  4.提出宏观层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好发挥赋能作用的保障措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