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摘要
项目编号-
预算金额37.93万元
招标公司沈阳化工大学
招标联系人-
标书截止时间-
投标截止时间-
公告正文
沈阳化工大学2016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6年本科毕业生就业

质量报告

目 录

1. 就业基本情况 ……………………………………………………………… 3

1.1毕业生生源基本情况 …………………………………………………… 4

1.2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及就业流向 ………………………………………… 6

2. 就业质量分析………………………………………………………………… 7

2.1各专业就业情况………………………………………………………… 7

2.2毕业生国内升学情况 …………………………………………………… 9

2.3毕业生出国(境)情况 ………………………………………………… 10

2.4毕业生签约就业单位情况 ……………………………………………… 11

2.5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 ……………………………………………… 13

2.6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16

3. 就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16

3.1IT领域人才需求量大,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相对乐观 ………………… 16

3.2毕业生求职心态更趋积极理性,更加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 ………… 17

3.3用人单位选才标准弱化专业能力,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 17

4. 就业工作举措………………………………………………………………… 18

4.1坚持推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努力营造就业工作良好氛围 … 18

4.2坚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18

4.3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 …………………………………… 19

4.4以学校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为核心,加强校企、校地深度合作 20

4.5坚持加强对外联系与对内整合,提高就业质量 ……………………… 20

4.6全面加强校园就业市场建设,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园招聘会 ………… 21

4.7积极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 21

5.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21

5.1优化招生结构,调整专业布局,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22

5.2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 22

沈阳化工大学位于国家级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积极致力于自主创新,主动服务于国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殊需求,大力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近百项,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1000余项。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工程教育,推进素质拓展计划,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2016 年,在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动荡,国内经济形势依然不景气,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的背景下,我校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为中心,以鼓励和支持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为切入点,以强化服务和拓宽就业渠道为重点,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和谐就业,切实保证各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圆满完成。《沈阳化工大学2016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分析数据截止时间为2016831日。

1. 就业基本情况

2016年本科毕业生共3324人,其中非定向毕业生人数为3309人,占总数的99.55%,定向生人数为15人,占总数的0.45%;男生人数为2122人,占总数的63.84%,女生人数为1202人,占总数的36.16%;汉族人数为2878人,占总数的86.59,少数民族人数为446人,占总数的13.41%

1.1 毕业生生源基本情况

2016年本科毕业生中,以辽宁省生源为主,共1544人,占总数的46.45%,其它省份生源人数排前八名的分别是安徽272人、河南211人、河北155人、山东147人、甘肃138人、黑龙江104人、贵州100人、内蒙古100人。

省份

人数

比例

省份

人数

比例

辽宁省

1544

46.45%

四川省

40

1.20%

安徽省

272

8.18%

吉林省

36

1.08%

河南省

211

6.35%

新疆

33

0.99%

河北省

155

4.66%

湖北省

31

0.93%

山东省

147

4.42%

陕西省

24

0.72%

甘肃省

138

4.15%

湖南省

24

0.72%

黑龙江省

104

3.13%

广西省

17

0.51%

内蒙古

100

3.01%

广东省

17

0.51%

贵州省

100

3.01%

云南省

14

0.42%

江苏省

69

2.08%

福建省

14

0.42%

山西省

62

1.87%

青海省

11

0.33%

江西省

51

1.53%

上海市

8

0.24%

浙江省

44

1.32%

重庆市

8

0.24%

天津市

43

1.29%

宁夏

7

0.21%

12016年本科毕业生生源情况分布表

专业名称

人数

比例

专业名称

人数

比例

材料化学

49

1.47%

通信工程

23

0.69%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68

5.05%

应用化学

121

3.64%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89

2.68%

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方向)

57

1.71%

材料物理

26

0.78%

制药工程

59

1.77%

复合材料工程

26

0.78%

化工与制药

32

0.96%

包装工程

22

0.66%

食品科学与工程

57

1.7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65

4.96%

生物工程

53

1.59%

金属材料工程

28

0.84%

工程管理

59

1.77%

工业工程

27

0.81%

会计学

62

1.87%

化学工程与工艺

282

8.48%

工商管理

63

1.90%

林产化工

25

0.75%

金融学

64

1.93%

资源科学与工程

20

0.60%

国际经济与贸易

50

1.50%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82

5.48%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0

1.81%

热能与动力工程

80

2.41%

市场营销

20

0.60%

油气储运工程

56

1.68%

公共事业管理

54

1.62%

安全工程

49

1.47%

社会工作

25

0.75%

环境科学

20

0.60%

工业设计

158

4.75%

环境工程

56

1.68%

艺术设计

59

1.77%

水质科学与技术

21

0.63%

英语

46

1.3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8

3.25%

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俄贸易)

23

0.69%

信息与计算科学

24

0.7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0

0.90%

网络工程

31

0.93%

材料物理

36

1.08%

软件工程

47

1.41%

社会体育

34

1.02%

自动化

56

1.68%

化学工程与工艺(中职)

1

0.0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9

3.28%

应用化学(中职)

9

0.27%

测控技术与仪器

80

2.4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职)

36

1.08%

电子信息工程

54

1.62%

自动化(中职)

41

1.23%

电子科学技术

29

0.8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职)

35

1.05%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8

0.84%

合 计

3324

100%

22016年本科毕业生专业分布表

1.2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及就业流向

毕业生总体就业流向分为升学、出国留学、单位就业(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定向就业、项目就业、应征义务兵)、灵活就业(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未就业。截至2016831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2.57%。全校本科毕业生3324人中,升学384人,占11.55%;出国留学19人,占0.57%;单位就业2048人,占61.61%;灵活就业626人,占18.83%;未就业247人,占7.43%。仍未就业毕业生主要是正在准备2017年研究生考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办理出国手续、准备参军等。

32016毕业生就业形式分布图

2. 就业质量分析

2.1 各专业就业情况

金属材料工程、资源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俄贸易)、材料物理(磁性物理)等专业就业率为100%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就业人数

就业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化学

49

42

85.7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68

158

94.05%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89

82

92.13%

材料物理

26

23

88.46%

复合材料工程

26

22

84.62%

包装工程

22

19

86.36%

合 计

380

346

91.05%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65

161

97.58%

金属材料工程

28

28

100.00%

工业工程

27

26

96.30%

合 计

220

215

97.73%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282

270

95.74%

林产化工

25

21

84.00%

资源科学与工程

20

20

100.00%

合 计

327

311

95.11%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82

180

98.90%

热能与动力工程

80

79

98.75%

油气储运工程

56

51

91.07%

合 计

318

310

97.48%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

49

40

81.63%

环境科学

20

19

95.00%

环境工程

56

53

94.64%

水质科学与技术

21

20

95.24%

合 计

146

132

90.4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8

100

92.59%

信息与计算科学

24

21

87.50%

网络工程

31

27

87.10%

软件工程

47

45

95.74%

合 计

210

193

91.90%

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

56

52

92.8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9

101

92.66%

测控技术与仪器

80

70

87.50%

电子信息工程

54

50

92.59%

电子科学技术

29

26

89.66%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28

23

82.14%

通信工程

23

20

86.96%

合 计

379

342

90.24%

应用化学学院

应用化学

121

109

90.08%

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方向)

57

54

94.74%

合 计

178

163

91.57%

制药与生物工程学院

制药工程

59

54

91.53%

化工与制药

32

30

93.75%

食品科学与工程

57

43

75.44%

生物工程

53

52

98.11%

合 计

201

179

89.05%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

59

55

93.22%

会计学

62

54

87.10%

工商管理

63

58

92.06%

金融学

64

60

93.75%

国际经济与贸易

50

48

96.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0

46

76.67%

市场营销

20

20

100.00%

合 计

378

341

90.21%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54

50

92.59%

社会工作

25

24

96.00%

合 计

79

74

93.67%

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工业设计

158

144

91.14%

艺术设计

59

54

91.53%

合 计

217

198

91.24%

外语系

英语

46

41

89.13%

国际经济与贸易(对俄贸易)

23

23

100.00%

合 计

69

64

92.75%

数理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

30

29

96.67%

材料物理

36

36

100.00%

合 计

66

65

98.48%

体育系

社会体育

34

32

94.12%

合 计

34

32

94.12%

应用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中职)

1

1

100.00%

应用化学(中职)

9

8

88.89%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职)

36

33

91.67%

自动化(中职)

41

38

92.68%

软件工程(中职)

35

32

91.43%

合 计

122

112

91.80%

合 计

3324

3077

92.57%

42016毕业生分专业就业情况

2.2 毕业生国内升学情况

本科毕业生中升学384人,占总数的11.55%,深造院校主要集中在东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升学人数前四名专业分别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精细化工方向)。

院校

人数

比 例

院校

人数

比 例

沈阳化工大学

75

19.53%

燕山大学

6

1.56%

东北大学

31

8.07%

大连海事大学

5

1.30%

北京化工大学

12

3.13%

河北工业大学

5

1.30%

大连理工大学

11

2.86%

华东理工大学

5

1.30%

沈阳工业大学

11

2.86%

昆明理工大学

5

1.30%

辽宁大学

8

2.08%

山东大学

5

1.30%

青岛科技大学

7

1.82%

天津大学

5

1.30%

上海大学

6

1.56%

浙江工业大学

5

1.30%

52016升学前往院校人数排名前十位情况

6-2016年升学前往院校情况分布

7-2016年升学前往城市分布

2.3 毕业生出国(境)情况

本科毕业生中出国()人数为19人,占总数的0.57%,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语系比例较高。出国()分布主要集中在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2.4 毕业生签约就业单位情况

其一,从签约人数相对集中单位来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相关的单位,以化工石油类企业为主。

序号

签约单位

签约人数

1

宏启胜精密电子(秦皇岛)有限公司

19

2

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19

3

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

17

4

国家电网

17

5

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

16

6

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16

7

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16

8

沈阳龙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15

9

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14

10

河北东海特钢集团有限公司

13

11

沈阳宏扬精密陶瓷有限责任公司

13

12

沈阳名晶科技有限公司

13

13

辽宁缘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13

14

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

15

沈阳通拓天祥商贸有限公司

12

16

沈阳君威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12

17

辽宁永成经贸发展有限公司

12

18

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19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2

20

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

21

恒力石化(大连)有限公司

11

22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0

22

宁波捷豹振动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10

22

沈阳创正科技有限公司

10

22

沈阳星光技术陶瓷有限公司

10

22

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0

82016年本科生与用人单位签约人数排名(前25名)

其二,从签约单位性质情况来分析,根据就业方案,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为升学、机关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其他企业)、部队、自主创业、基层项目、灵活就业等。2016毕业生签约以企业为主,其中国有企业就业人数为297人,所占比例比往年略有降低。

按照单位性质来看,升学384人,机关事业单位32人,医疗卫生单位7人,企业1993人,部队2,自主创业2人,基层项目15人,出国留学19人,灵活就业623人。较之往年,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基本持平,到教育、科研等事业单位就业比例基本持平,到机关、部队和医疗卫生单位就业比例相对稳定,而灵活就业比例有所上升。

92016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情况

其三,从签约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软件、建筑业、电热燃水、批发零售等五个行业,与前一年行业分布特点相似,但前往制造业比例明显上升,信息软件业比例持续上升,这与国家经济环境趋好和大力提倡“互联网+”的趋势相吻合。

毕业年度

制造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

建筑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批发和零售业

其他

2014

43.55%

9.92%

7.08%

6.19%

3.94%

29.30%

2015

39.93%

13.19%

7.24%

5.58%

5.29%

28.77%

2016

50.31%

13.34%

3.67%

5.24%

8.56%

18.88%

102016年毕业生与前两年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集中情况对比

2.5 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情况

分析毕业生就业地区对于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非常重要价值,从签约人数集中的省份、签约人数的地域分布、辽宁省内各市签约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其一,签约人数相对集中的省份(排名前10位)

我校2016毕业生就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签约人数相对集中的10个省份:辽宁、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天津、广东、安徽,签约人数比例超过80%,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发达地区仍是毕业生省外就业的首选,大约占整体就业毕业生的32.76%,所占比例比往年略有上升。

112016年毕业生签约人数相对集中的省份(排名前10位)

其二,签约单位的地域分布情况

在东北、东南、华北、华中、西部等地区就业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其中在东北地区就业人数最多,占比为49.79%;其次是华东地区,占比都为22.85%

122016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其三,辽宁省内各市签约情况

从各省份就业分布来看,毕业生在辽宁省就业的人数最多,共1479人,占总就业人数比例48.07%,与往年基本持平。对毕业生在辽宁省各地市就业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沈阳市就业的比例最高,为69.09%,比去年略高;其次为大连市,占11.36%。沈阳和大连就业人数之和占省内就业人数的80.4%,表明毕业生在辽宁省内更倾向于大城市就业。辽宁省内各市签约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132015毕业生辽宁省内就业地区分布

2.6 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校一直把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指导作为就业工作重点,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民族优势,结合专业技能积极把握就业机会。在2016毕业生中,我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共446人,其中以满族、蒙古族、回族为主。少数民族毕业生共有419人就业,就业率为93.95%,高于全校总体就业率1.4个百分点,更多少数民族毕业生希望回到生源所在地就业。

3. 就业特点及发展趋势

3.1 IT领域人才需求量大,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相对乐观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出很多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对人才的需求预计将持续增长,在“互联网+”的潮流下,就业结构将产生一定变化,并持续以全新方式创造就业机会。

在我国,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蓝领也比较缺乏。据保守估计,目前中国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超过20万人。因此,虽然近年来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但从客观上分析,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中供求双方发展相对平稳,供求矛盾并不突出,就业率发展仍将保持在较高。因此,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在“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2017年,就业形势、就业质量仍将相对乐观。

3.2 毕业生求职心态更趋积极理性,更加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对高校毕业生产生了影响,2016届毕业生职业规划意识增强,注重提升自我素养;及早参与实习招聘,积累实践经验,在学习和实践中积极向目标岗位需求靠拢;求职过程中,对薪资水平、工作地域等就业期望值有所调整,求职心态更加积极、理性、务实,发展空间及稳定性需求逐年增加。2016年毕业生主动就业意识明显增强,参加校园各类招聘活动较为踊跃。

3.3 用人单位选才标准弱化专业能力,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2016年整体经济环境不容乐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升级压力,大部分企业希望以相同的人力资本,吸纳适合的人才。与2015年相比,大部分用人单位用人需求量基本持平,但选才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弱化了专业能力,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许多大中型企业都相应提出了实习生培养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来考察毕业生的能力,并从实习生选留合适的人才。从多数企业所需求的岗位要求来看,除了看重毕业生学习成绩、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硬件实力外,更加关注毕业生实习实践经验、创新能力水平、人际关系能力等软实力。从企业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能力重视比例仅占26%,创新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重视比例达到57%,因此,许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很多岗位不限制专业,以管培生形式进行招聘,毕业生入职培训后,根据其特点进行岗位分配,未来将会更多用人单位采取此种招聘形式。

4. 就业工作举措

4.1 坚持推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努力营造就业工作良好氛围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通盘谋划。2016年,学校专门召开院系一把手就业工作会议,全面布置全年就业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各院系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效率高,成果显著。

学校进一步协同各方资源,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学校主导、部门配合、学院推动”的就业工作体制,形成了“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就业工作氛围,积极发挥各地校友的作用,大范围联系优质企业来校招聘。

4.2 坚持不断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意义重大,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注重理论化、系统化、专业化,根据学校实际以院系为单位分别进行。校领导、校外专家学者、招生就业处和各二级学院的老师纷纷走上讲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以不同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针对毕业生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单独指导,这样更加切合学生个人实际,突出个性化。

各学院系定期召开毕业班教师专题会议,着重从毕业生就业观念变化入手,部署就业工作;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就业进度预警动态监控机制,采取就业率月报、周报制度,关注签约履约解约进程,全面排查和深入把握学生就业状况,对未就业毕业生、特困家庭毕业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较低毕业生等就业特殊群体,实行跟进指导和重点帮扶。在2016届毕业生中,除了继续考研以外,辽宁省贫困家庭毕业生实现就业率100%。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就业信息网的作用。

4.3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应用基础型、卓越工程师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构建特色鲜明的多样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加强学生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同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产合作”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校通过联盟内企业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当年在籍学生数为258人;到联盟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实现了100%;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专业(合作成立二级学院)的全日制在籍学生总数为13503人;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2.57%;合作办学的行业、企事业单位接收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比例100%

4.4 以学校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为核心,加强校企、校地深度合作

以“努力把辽宁建设成为精细化工产业大省”的政策为指引,创建立体化、系统化、多元化的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以“项目、成果、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努力解决我省精细化工行业一批重大技术问题。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规模化的协同创新人才培训基地;以“辽宁环渤海精细化工产业带”为服务对象,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协同创新中心的各参与单位共同发展。

学校在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建立了辽宁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仙人岛分中心,切实深入产业基地,为当地政府、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等;20157月,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技术联盟举办首场产学研对接会,实现项目签约30项,合同金额5.1亿元,推介转让成果与技术开发项目90余项,可实现产值90多亿元;20164月,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技术联盟在盘锦辽东湾新区举办科技成果与项目推介会,达成合作意向17项,合作金额1亿余元;20164月,学校与盘锦市签订了“校地合作联盟”协议。

4.5 坚持加强对外联系与对内整合,提高就业质量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法,并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据统计,2016年学校及各学院系新建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超过40个,其中包括中兴、IBM、东北蓄电池、抚顺石化等多家大型企业。

4.6 全面加强校园就业市场建设,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园招聘会

举办中小型校园招聘会3场,地区专场招聘会2场,企业专场招聘会220余场,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平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与山东京博控股集团、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拓展了就业市场。

4.7 积极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加大征兵宣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支援边疆等基层就业宣传,极大鼓舞了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热情。特别是在征兵工作方面,制定了《沈阳化工大学大学生征兵工作奖励办法(暂行)》,形成了深厚的征兵工作氛围,甚至鼓励个别对自身专业不感兴趣的毕业生积极参军,届时复员后将其转到个人爱好的专业,实现全面和谐就业;积极鼓励毕业生去西部就业,特别是支援西藏工作,我校召开专门部署工作会议,与符合条件的学生逐个谈话,最终我校有9人入选,占全省比例为9.7%

5.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而是体现和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学校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始终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特别是化工行业领域的发展情况以及对人才数量和规格的需求,进而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结构,完善培养方案,突出培养特色。

5.1 优化招生结构,调整专业布局,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生源质量对于人才培养来说至关重要。高等学校要根据我国及地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科学的做好各类人才需求的预测,在这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机构和优化招生结构。同时要加强高校内部改革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人才资源符合社会的需求,努力做到“产”和“销”的对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每年本科生专业招生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根据对就业市场的预测,及时调整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使专业结构与布局更加合理。一是在辽宁省规定的分省计划投放原则范围内,结合毕业生流向变化,适当增加了投放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招生名额。二是根据毕业生就业专业分布、区域行业产业结构,以及考生报考专业热度,优化分省计划的分专业结构,以提高考生专业志愿满足率,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将为辽宁省及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利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5.2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多年来,学校一直以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观念,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调整专业结构,通过召开校企座谈会、发放问卷、走访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人才需求趋势、需求专业结构以及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实习和就业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建议;通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征求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各类调查研究持之以恒,形成多年的数据积累,为就业工作积累经验,并及时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评价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学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调整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举措,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多年来,学校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多次修改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需求、教育理念发展的需求。为了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许多专业增加了创新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课时,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了学科专业领域选修课程、学科前沿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保留了公共选修、必修课程,以丰富学生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2016年,学校就业工作稳中求进,成效显著。2017年,学校将紧密围绕国家、行业和区域的发展趋势,将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继续把毕业生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强化全员就业理念,立足于学生成长成才,开拓工作思路,创新保障机制,完善促进就业工作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提升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