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摘要
项目编号-
预算金额362800万元
招标联系人-
标书截止时间-
投标截止时间-
公告正文




招标公告


中铁隧道集团三处有限公司-大瑞铁路工程项目-高黎贡山隧道1号斜井正洞、平导及Ⅱ线挖装运工程招标公告


一、分包工程概况
1.1工程名称:高黎贡山隧道1号斜井正洞平导及Ⅱ线挖装运工程
1.2工程地点: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
1.3工程招标范围:
高黎贡山隧道1号斜井:正洞D1K201+232.8-D1K203+795、平导PDZK201+273.7-PDZK202+319、Ⅱ线DZK193+025.6-DZK196+838.63、DZK196+838.6-DZK198+382.0、DZK199+445-DZK205+798.0;包含隧道内的横道道、辅助洞室全部工作。
1.4工程规模及特征:
新建大理至瑞丽铁路保山至瑞丽段站前工程DRBRTJ-2标位于云南省龙陵县,施工起讫里程为D1K198+193~D1K227+500,全长29.307正线公里。隧道出口龙陵车站伸入隧道,并结合预留二线工程,出口段 538m 为双线,其余地段均为设计时速 140km 单线电气化铁路隧道,全隧设置的辅助坑道为“1座贯通平导+1座主副斜井+2座主副竖井”,合同价36.28亿元,总工期120个月。建设内容主要是隧道工程。
本次分包招标范围为高黎贡山隧道1号斜井正洞平导及Ⅱ线挖装运工程等全部工作。

本工程主要暂定工程量
1 主要暂定工程量表

序号

工作面名称

单位

里程范围及长度

主要工作内容

1

正洞

m

D1K201+232.8-D1K203+795,长度2562.2m、
PDZK201+273.7-PDZK202+319,长度1045.3m

洞渣外运、推运台架、机具吊运等;

2

平导

m

洞渣外运、推运台架、机具吊运等;

3

Ⅱ线

m

DZK193+025.6-DZK196+838.63、DZK196+838.6-DZK198+382.0、DZK199+445-DZK205+798.0,长度11709m

洞渣外运、推运台架、机具吊运等;

1.5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1.5.1工程地质
1.地形地貌
测区位于云南高原西部边缘,属高黎贡山脉南延段,向东南方向大雪山附近与怒山余脉相接,属高黎贡山古生界变质岩紧密褶皱和花岗岩体高山区。高黎贡山脉北起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由西藏入云南,经滇西北、怒江州后进入保山地区境内。主山脉分布在怒江和龙川江之间,呈南北向伸展,在测区内,主山系消失,往南仅属高黎贡山余脉,分布较为宽阔,海拔降至2000~3000m。区内地势总体上北东高,南西低,山脉大体为南北走向,地表沟谷纵横,地形起伏大,山脉、河流相间。地面高程640~2340m,相对高差约1700m,地形起伏大。
测段内多被松散土层覆盖,基岩零星出露,局部陡峭地段出露较好。斜坡地带地表多为松林或杂木,局部平缓处被垦为旱地。自然横坡20~60°,局部为陡坎、陡壁。
2.地层岩性
测区地表零星覆盖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Q4del)、坡崩积(Q4dl+col)、冲洪积(Q4al+pl)、坡洪积(Q4dl+pl)、坡积(Q4dl)、坡残积(Q4dl+el),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软土、粉质粘土、粗砂、砾砂、细圆(角)砾土、粗圆(角)砾土、碎石土、卵石土、漂石土、块石土等地层。下伏上第三系(N);侏罗系中统柳湾组(J2l)、勐戛组上段(J2m2)、下段(J2m1);三叠系中统河湾街组(T2h);泥盆系中统回贤组(D2h);志留系中上统(S2-3),下统(S1);奥陶-志留系(O-S);奥陶系上统(O2),下统老尖山组(O1l),漫塘组(O1m);寒武系上统保山组二段(∈3b2),一段(∈3b1);寒武系上统沙河厂组上段(∈3s2),下段(∈3s1);寒武系公养河群二段(∈gn2);燕山期花岗岩(γ53)、时代不明混合花岗岩(γm)、辉绿岩脉(βu)及各期断裂、断层破碎带之断层角砾(Fbr)、压碎岩(Crr)、蚀变岩(Sr)等地层。
2高黎贡山隧道地层简表

序号

地层
编号

岩土名称

成因

地质特征

分布范围

1

<2-2>

粉质黏土

Q4del

灰褐、褐红色,硬塑。土质不均,含角砾、碎石占10%~20%,φ2~40mm,个别粒径较大,为碎石,石质与滑体附近地层相关。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主要分布于测区滑坡体内,厚2~8m、5~20m不等。

2

<2-2-2>

细角砾土

Q4del

灰褐、浅灰,灰黄色,稍湿~饱和,中密~密实。角砾占60%~70%,φ50~20mm,石质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石质与滑体附近地层相关,余为碎石及粉质黏土。属Ⅱ级普通土,C组填料。

主要分布于测区滑坡体内,厚5~30m、20~50m不等。

3

<2-4>

块石土

Q4del

浅灰、灰褐色,稍湿~饱和,中密~密实。块石占50%~60%,φ20~100cm,个别块径较大,石质与滑体附近地层相关,余为碎石及粉质黏土。属Ⅳ级软石,B组填料。

主要分布于测区内滑坡体内,厚度10~50m不等。

4

<4-15>

粉质黏土

Q4al+pl

灰褐、灰黄、褐黄色,硬塑状,含片岩、片麻岩、变质砂岩、灰岩、花岗岩等圆砾、卵石。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主要分布于测区河谷两岸阶地,厚0~2m、2~8m、5~15m不等。

5

<6-4>

粉质黏土

Q4dl+pl

灰褐、灰黄、褐黄色,硬塑状。土质不甚均匀,含少量片岩、片麻岩、变质砂岩、灰岩、花岗岩等圆(角)砾、卵(碎)石,磨圆程度差异大。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主要分布于测区沟谷地带,厚0~3m、2~8m、2~10m不等。

6

<7-3>

粉质黏土

Q4dl+el

灰褐、褐黄色,局部地段褐红色,硬塑状,土质不均,含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片岩、片麻岩、花岗岩、变质砂岩、大理岩等碎石、角砾。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分布于测区斜坡坡面,一般厚0~3m,局部低洼地带堆积较厚,2~6m、2~8m不等。

7

<7-8>

粉质粘土

Q4dl

灰褐、褐黄色、灰黄色,局部褐黑色,硬塑。土质不均,含砂岩、白云质灰岩角砾5~15%左右,粒径20~40mm。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主要分布于隧道右侧平导出口段右侧斜坡地带,厚5~15m。

8

<7-15>

块石土

Q4dl

灰褐、褐黄色,局部褐红色,稍湿,稍密~中密。块石含量50%左右,粒径20~40cm,10~20%碎石、角砾,石质主要为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余为粉质粘土充填。属Ⅳ级软石,B组填料。

分布测区斜坡地带<7-3>层之下,厚0~4m。

9

<10-6>

泥岩、砂岩、砾岩夹褐煤

N

泥岩灰色、深灰色、灰白色、黑灰色,泥质结构,成岩作用差;砂岩中粗粒结构,泥质胶结;砾岩灰白色、灰色,灰绿色,成岩作用差,钻探岩心呈土夹卵砾石状,砾石多已强风化;褐煤黑褐色,主要由木炭组成,无光泽,致密,呈粉状,均一状结构,粉状构造,质较软。属Ⅲ级硬土,C组填料。

主要分布于镇安盆地内,厚度达470m,洞身未穿越该层。

10

<19-2>

变质杂砂岩、粉砂岩、页岩夹泥灰岩

O2

浅黄色、黄色,砂岩为细~粉细粒结构,钙泥质胶结,薄层构造,页岩黄灰色、黄绿色,泥质胶结,薄层构造。全风化带(W4)厚0~5m,属Ⅲ级硬土,D组填料,强风化带(W3)一般厚2~15m;其下为弱风化带(W2),强风化带及弱风化均属Ⅳ级软石,C组填料。

分布于隧道地表D1K194+635~+735段,正洞不穿该地层。受附近断层挤压切错,该层地表出露较差。

11

<20-1>

灰岩、板岩、变质砂岩夹页岩

3b2

上部灰岩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结构,质较硬,下部板岩、绢云板岩灰绿、黄绿色、灰色,千枚状、板状构造,变晶结构,质稍软,夹灰色、灰绿色薄层状粉砂岩。灰岩强风化带(W3)属Ⅳ级软石,B组填料,弱风化带(W2)属Ⅴ级次坚石,A组填料;板岩、绢云千枚岩夹粉砂岩强风化带(W3)及其下为弱风化带(W2),均属Ⅳ级软石,B组填料。与下伏寒武系下统保山组一段(∈3b1)呈整合接触。

分布于隧道正线洞身D1K199+027~D1K199+228。

12

<20-2>

板岩、砂岩夹泥质条带灰岩

3b1

灰、灰绿色,千枚状、板状构造,变晶结构,质较软,夹粉砂岩,灰色、灰绿色,薄层状,细粒结构。局部夹浅灰色泥质条带灰岩。强风化带(W3)及其下为弱风化带(W2),均属Ⅳ级软石,B组填料。与下伏寒武系下统沙河厂组二段(∈3S2)整合接触。

分布于隧道正线洞身D1K197+945~D1K199+027;D1K197+228~D1K200+651;D1K200+700~D1K202+518。

13

<20-4>

板岩、千枚岩、轻变质杂砂岩、细砂岩

3s1

黄绿、紫红色,千枚状、板状构造,变晶结构,质较软。强风化带(W3)属Ⅳ级软石,B组填料;其下为弱风化带(W2),属Ⅳ级软石,B组填料。与下伏寒武系公养河群(∈gn2)呈断层接触。其中千枚岩岩性较差,不能作填料。

分布于隧道正线D1K202+080~D1K202+506段地表,洞身未穿越该层。

14

<20-6>

片岩、板岩、千枚岩夹石英岩、变质砂岩

∈gn2

灰、黄灰色, 浅灰、深灰色,片状、板状、千枚状构造,变晶结构,岩质软硬不均。岩体破碎,片理、节理发育。表层全风化带(W4),一般厚2~15m,属Ⅲ级硬土,为C组填料;强风化带(W3)一般厚10~30m,局部稍厚,属Ⅳ级软石,B组填料;以下为弱风化带(W2),属Ⅳ级软石~Ⅴ级次坚石,B组填料。与不明混合花岗岩(γm)呈断层接触,与其他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中千枚岩岩性较差,不能作填料。

分布于隧道正线洞身D1K202+672~D1K203+928;D1K207+360~D1K207+950;D1K217+804~D1K218+718及D1K219+405~D1K220+120。

15

<24-3>

断层角砾

Fbr

浅灰、灰黄、褐红、褐黄等色,局部浅灰绿夹灰白色斑点,一般呈碎石土、角砾土状,中密,石质为片麻岩、砂岩、板岩、混合花岗岩等,胶结差,质较软。区内断裂、断层多为压扭性质,动力变质作用及热力变质作用较为强烈,断层破碎带局部为糜棱岩、压碎岩。属Ⅳ级软石,B组填料。该层主要分布于区内各断裂、断层破碎带内,因地表植被茂密、风化层厚,出露宽度不明显。

分布于测区断层破碎带中。正线洞身主要里程段落:D1K192+808~ D1K192+833;D1K193+980~D1K194+002;D1K194+642~D1K194+731;D1K195+114~DZK195+202;D1K196+621~D1K196+727;D1200+651~D1K200+700;D1K202+518~D1K202+672;D1K203+928~D1K204+071;D1K206+041~D1K206+190;D1K210+352~D1K210+383;D1K212+031~D1K212+198;D1K213+014~DZK213+243。

3.地质构造
测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的板块结合带,为青、藏、滇、缅巨形“歹”字型构造西支中段弧形构造带与经向构造带之“蜂腰部”南段。工作区内,怒江断裂带(F1)和泸水-瑞丽断裂带(F2)在本工作区北缘紧密挤压成平行索状,往南两断裂带逐渐撒开,由南北向转向南东或南西向偏转,呈一帚状形态。两断裂带间三角地带为侵入的花岗岩体。SN向转SW向弧形构造带、SN向构造带及NE向构造带组成区内构造体系,形成“A”字型基本构造骨架。
测区与线路相交的主要构造特征见表3-2、3-3:
表3-2 高黎贡山隧道与工程相关的褶皱特征一览表

序号

名称

编号

轴部与洞身相交位置

主要特征

工程
影响
评价

1

打香坡向斜

Z1-15

D1K199+133

轴部与线路交角50°,向斜轴线平面形态弯曲,大致呈S-N向,核部地层为寒武系保山组二段(∈3b2),两翼出露保山组一段地层(∈3b1)。核部岩石破碎,裂隙发育,沿核部出露泉水一处,流量0.199L/s,两翼出露泉水5处,流量0.071~23.70L/s,水量丰富,为一储水构造,地下水对隧道工程构成较大危害和威胁。

对隧道工程影响大。

2

小滥坝向斜

Z1-23

D1K201+258

与线路交角80°,向斜走向N30°W,核部地层为寒武系保山组 /二段(∈3b2)地层,NE翼出露保山组(∈3b1)地层,产状:N8~25°W/29~40°SW;NW翼被绑迈邵家寨断层破坏,出露不完整。主要产状:N12~25°E/36~52°SE。分布于近山脊地带,且多被沟谷切割,沿核部及翼部未见泉水出露,但核部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地表水渗入相对较快,为小型储水构造。

对隧道工程影响大。

4.地震动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大理至瑞丽线高黎贡山越岭地段加深地质工作及专题地质研究工作活动断层鉴定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2007年6月)及《高黎贡山越岭地段加深地质工作及专题地质研究工作活动断裂勘测及工程影响评价和重点工程地震安全评价专题报告》(2008年8月)划分,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周期为0.45s。相关工程需按规范要求设防。
5.水文地质
(1)地表水
地表水受降雨控制明显,雨季流量大,枯水季节水量小。地表水系最终向怒江及瑞丽江汇流。
(2)地下水
根据测区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以及径流路径,测区地下水划分为两大相对独立的系统,即浅表地下水循环系统(冷水)与深部地下水循环系统(地下热水)。
1)浅表地下水循环系统(冷水)
地下冷水主要受地表水系、地形地貌和构造形迹的控制,在区内表现为以冷水的形式排泄。测区地下冷水类型齐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以及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三种类型,其中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又根据含水层岩性组合差异、埋藏条件分为七个亚类。
测区地下水以大气降雨补给为主,局部受地表水体补给。
2)深部地下水循环系统(地下热水)
高黎贡山隧道所经高黎贡山越岭地段位于地中海-南亚地热异常带。测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为构造强化区,主干断裂规模大,系地壳断裂和基底断裂,达到莫氏界面或康氏界面,沟通热源,深度变质岩和花岗岩脆性比较强,因而构造裂隙比较发育,这就为地下水深循环加热及裂隙型热储(脉状与带状热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质环境。地下高温高压热水主要分布于怒江断裂带、高黎贡山-三台山及腾冲-梁河弧形构造带等深大断裂附近的山麓。越岭段地热成因类型主要为断裂深循环型,越岭地段为区域性的高热流区。地下水经深循环获热增温后,沿断裂破碎带或火成岩与围岩接触带上升,在地貌有利部位呈温泉、热泉形式溢出地表。
(3)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1)地表水及地下冷水
根据区内地表水、泉水及钻孔水取样分析,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隧道附近共有26组水在环境作用类别为化学腐蚀环境时,水对砼结构具侵蚀性。侵蚀性水主要为三叠系中统河湾街(T2h)组地下水、志留系中上统(S2-3)地下水、寒武系公养河群(∈gn2)地下水及地表水、燕山期花岗岩(γ53)地下水及地表水、时代不明混合花岗岩(γm)地下水及地表水。
2)地下热水
根据区内温泉进行取样分析,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3--Na+和HCO3--Ca2+·Mg2+型水为主,其次为HCO3-·SO42--Na+型水、HCO3--Na+·Ca2+型水,其余为HCO3-·SO42--Na+·Ca2+)和HCO3--Ca2+·Mg2+型水。
主要分布于变质岩及花岗岩地区,为中高~高温地热水。地下热水对砼有弱硫酸型酸性侵蚀和中等溶出型侵蚀,根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定》,在环境作用类别为化学腐蚀环境时,水中酸性侵蚀对砼结构侵蚀等级为H1。同时由于其特定的高温、高压、水化学特征,特别是溶解氧、活性离子,对混凝土,金属物有较强的侵蚀性作用。根据设计资料,预测隧道正常涌水量12.77×104m3/d,最大涌水量19.2×104m3/d。预测1号斜井涌水量为12100m3/d。


项目联系人:王波
联系方式:187294608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