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巷道镇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农田林网修复及镇村绿化项目(三包)二次邀请招标公告
- 交易编号:HDZ220304001
公告基本信息 | |||
---|---|---|---|
项目名称 | 高台县巷道镇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农田林网修复及镇村绿化项目(三包)二次邀请招标公告 | ||
采购方式 | 邀请 | 项目类型 | (A08)能源 |
联系人 | 朱耀全 | 联系电话 | 13689489800 |
竞价(公告)开始时间 | 2022-03-18 09:00:00 | 竞价结束时间 | 2022-03-22 17:00:00 |
采购单位 | 高台县巷道镇人民政府 | 是否允许多次竞价 | 否 |
是否重大项目 | 否 | 是否精准扶贫项目 | 否 |
采购标包信息
序号 | 标包名称 | 标包编号 | 采购类别 | 合同估算价 |
---|---|---|---|---|
1 | 高台县巷道镇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农田林网修复及镇村绿化项目(三包)二次邀请招标公告 | 001 | 工程-施工 | 95046.0(元) |
公告内容
高台县巷道镇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农田林网修复及镇村绿化项目(三包)
二次邀请招标公告
交易编号:HDZ220304001
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阳光招标采购平台上线运行的通知》(张政办发【2018】204号)中“对国家规模标准以下的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协议供货和《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规定的限额以下政府采购项目,通过张掖市阳光招标采购平台进行交易”的规定,高台县巷道镇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农田林网修复及镇村绿化项目(三包),已由有关部门批准实施,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在“甘肃省阳光招标采购平台(张掖市)”发布邀请招标公告,实现网上竞价,择优选定承包人。
1.项目的概况:
1.1.项目特征描述:三包:采购苗木9种,共计6557株,预算金额:95046.00元(具体以招标文件为准)。
1.2供货期:30日历天。
1.3资金来源及到位情况:多渠道筹措。
1.4建设地址:高台县巷道镇。
1.5 质量要求符合合格标准。
2.对投标申请人的要求:
2.1根据相关规定,招标人分别邀请:甘肃鑫宏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高台县绿叶花卉苗木有限公司、高台县泓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邀请的公司不得参与投标。
2.2 投标人须提供合法有效含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二维码标识的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并加盖公章)、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公章)以及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原件),被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加盖公章)。
2.3依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第七条:禁止使用带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林木种苗进行育苗或者造林。为防止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苗木调运传入,供应商所供杨、柳、榆、槐等各类苗木必须提供项目发生地林木病虫防治检疫部门出具的2022年《产地检疫合格证》和《产地检疫调查表》。
2.4 投标人未被列入“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记录“失信被执行人”或“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或“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不处于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中的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期间;未被列入财政性资金管理使用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有关人员等的方可参加本项目的投标(以在“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查询结果为准,如相关失信记录已失效,供应商需提供相关证明资料)。
2.5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2.6投标人资格条件:
供应商须具有县级及以上林业部门颁发的《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及县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核发的《产地检疫合格证》、《产地检疫调查表》方可投标。
2.7投标人应按照要求报出拟参与项目的投标报价单,应按附件中详细技数参数上传投标报价单。
2.8投标人需按照附件中的招标文件提供投标文件,装订成册(一正两副)在竞价结束后一个工作日内提交至招标代理公司。
3.竞价时间、地点及具体参与方式:
3.1竞价开始时间(公告、 报名、竞价结束时间一致):2022年3月18日09时00分-2022年3月22日17时00分;
3.2竞价地点:张掖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阳光采购电子平台http://49.4.79.138:1020/f/index具体操作下载限额以下项目张掖市阳光交易系统用户手册;
4.招标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招 标 人:高台县巷道镇人民政府
地 址:高台县巷道镇
联 系 人:朱耀全
联系电话:13689489800
招标代理机构:甘肃鑫顺瑞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地 址:高台县城关镇文化旅游人才众创基地102号商铺
联 系 人:殷雪娟
电 话:15352161985
附件信息
- 附件1:招标文件 (2)(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