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作为全国首个“服务外包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是大连数字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时期,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发展迅速。“十四五”开端,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发布了《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明确了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将大连作为试点城市,提出探索构建数字贸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数字技术对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与整合,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大连需要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依托2021年度大连市科协科技创新智库项目重点课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连市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组成员深入企业调研,就大连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产业发展与人才供给高质量、产业结构与政府营商高水平(双高)发展的对策建议。
存在问题——
(一)对“数字化”的理解比较片面。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中的技术是数字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不代表着数字化的全部。外包产业的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是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的多元融合提升,咨询、运营、销售等配套与数字属性的提升能使数字化向更高水平发展。理解的片面性表现为大连软件服务外包产品比较单一,互联网运营企业、管理咨询企业、文化创意企业、动漫网游企业匮乏。
(二)服务外包产业无品牌低级徘徊。大连服务外包起步很早,但服务外包的结构与形式类似于工业链条的“加工”属性。随着产业升级,外包从单纯的“加工”向“咨询+加工”转变,管理咨询服务业务有所发展,但整体行业利润仍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大连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本土企业没有形成合力,无法形成本土品牌,无法形成固定的开发模式,不利于技术和本土竞争力提升。
(三)政府服务定位与精准度尚待完善。大连服务外包的相关产业在高新区、西岗区、甘井子区均有分布,经济片区划分不明确。在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在公司与公司之间,政府具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不到位,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产学研互动功能,没有形成企研间有效的技术产业化机制,推动知识和技术在创新生态圈的流动性弱。
(四)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吸引力不足。大连服务外包行业员工缺口大,各类人才匮乏。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主力是80、9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追求高收入的同时还追求公平性、挑战性和发展性。大连缺少能够吸引年轻人的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缺少能够带来碰撞“火花”的产业聚集,缺少满足年轻人生活需求的宏观城市环境。
对策建议——
(一)产业发展高智化。建立基金会模式的产、学、研、政相结合的智库,加快技术产业化的转变,促进产业智慧化转型。设立专职专业秘书,对所有信息进行专业、有效的筛选,由智库专家认可,提供给智库中的企业,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二)人才供给高质化。大连现在保有的软件外包高端人才熟悉业务流程,节省企业的培训成本,是大连行业发展的基石。在连高校每年可提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所需的基础人才,在此基础上,加强就业人员的“软件技术+”专业方向的培训;发挥智库的学研作用,加强研究生定向培养,培育精通专业技术的算法工程师,如税务算法工程师,金融算法工程师。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外资企业或500强企业落地大连,应在周边建立起相关的服务产业集群,与大公司形成合力,获取技术溢出效应,在“干中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充分发挥大企业成为大连中小企业孵化源的作用。
(四)政府营商服务高效化。与大公司相比,中小企业获取信息来源渠道有限、成本相对较高,建议政府搭建“24时+365天”线上平台,发挥好政府驻外办事机构的功能,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获取信息的机会,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此外,大连的很多小公司业务能力强,却苦于“想做事没钱”,建议针对此类状况出台一些门槛较低的扶持政策,帮助小微企业萌芽生长。
建议人:林杉杉,大连外国语大学讲师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