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摘要
项目编号-
预算金额-
招标公司第一人民医院
招标联系人-
标书截止时间-
投标截止时间-
公告正文
未来医院“长”什么样——
数字化转型赋能“便捷就医服务”新模式
数字化赋能:“未来诊室”全新体验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自全面启动智慧医院建设以来,围绕“数字化转型”赋能便捷就医,陆续推出智慧医嘱导航、“健康管理人云陪诊”等多个数字化转型项目。今年伊始,以“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未来诊桌”“智能预问诊”等为代表的新一批改善患者便捷就医体验举措在该院全新落地,传统医疗正在数字化赋能下大步“出圈”。
1月6日上午,市民“体验官”李先生在该院体验了一把“未来诊室”(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的科技感。“滴……李先生您好,请入室就诊。”在诊室门口的智能识别系统展示电子医保卡二维码后,李先生就听到进入诊室的语音提示。几乎在同一时间,他的过往就医记录和健康档案都已经传输到了诊室内朱医生的一站式工作站电脑显示屏上,并同步显示于李先生面前的小电子屏上。
在“未来诊室”,一张仿佛漂浮在诊室中央的无桌腿弧形诊桌是诊室的核心。桌上,精巧简洁的一体机代替了医生工作站主机、打印机、显示屏等传统“大家伙”,患者也拥有一块专属的信息共享电子显示屏。在面对面而坐的传统诊室,医生要向患者展示诊桌屏幕信息时,需要双方绕到诊桌同一侧才能看到屏幕。在被“交互智慧”赋能的“未来诊室”,患者侧设有一块专属的电子显示屏,能同步看到医生在工作站屏幕上展示的信息。
医患双方“一人一屏”,让患者的获得感与体验感更强了。该院信息处处长傅春瑜介绍:“‘未来诊间’的设计理念是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干扰因素,让医患双方都能专注于诊疗本身。因此,我们从诊室的核心也就是诊桌开始改造,发起‘未来诊桌革命’,将就诊流程中所需的硬件、软件、节点全部重新整合、优化,并以诊桌为起始点延伸开去,进行重列,每一个新环节背后都有着信息技术的支持。”
数字化建设还为诊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医生背后的墙壁也不再是单调的大白墙,流水淙淙的小溪和随风摇曳的竹林虚拟投影让人心旷神怡。仔细问诊后,朱医生示意李先生躺上检查床。随着医生的语音指示,诊室内的灯光和遮挡帘也自动切换运行。
人工智能算法在“未来诊室”中,更是无处不在。人工智能算法赋能的“资源排程”系统,能自动计算出检查、手术、入院排程的路径“最优解”。完成检查后,朱医生为李先生开立了其他相关检查和药物,李先生面前的小电子屏完整显示检查项目和药物明细。他打开手机扫码完成费用支付后,电子屏就语音提示告知做检查和复诊时间,以及取药窗口号。在没有离开诊室的情况下,李先生完成整个就诊流程。种种充满科技感的场景在这里一一实现,这就是“未来诊室”所带来的高效和便利。
物联网技术也在“未来诊室”中有了用武之地。诊室内的给皂机能统计医生一天内使用洗手液的频次,结合医生接诊患者的次数,通过物联网反馈到主机,并判断医生的手卫生执行情况是否达标,这对院感防控极具参考意义。
信息做加法,流程才能做减法。傅春瑜介绍:“‘未来诊室’在就诊全流程中每一处省下的不便感和增加的获得感,都源于以患者体验、患者视角为出发点的交互体验探索,以及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强大支撑。”
 
智慧化服务:应用场景亮点频现
目前,第一人民医院正在着力打造全流程(诊前、诊中、诊后)、全要素(人、财、物、数据)、全人员(患者、医护、管理者)的全方位智慧患者服务体系,推动多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并已逐步形成多个亮点应用场景。
在诊前,智能预问诊系统提示患者通过手机自助回答医生设置的问卷,并通过诊疗系统一键导入其电子病历,当患者刚踏进诊室时,接诊医生已可在系统内收到患者之前在线提交的病情主诉。
在诊中,医院不断优化、扩展“X+就医全流程服务”。该院患者体验处处长柴双介绍,此系统覆盖在线诊疗及线下诊疗两大流程体系,包括“互联网医院”与“智慧就医导航”两大模块,下设“健康管理人云陪诊”“健康档案”等实用功能,破解患者就医各种难题。
例如,“健康管理人云陪诊”功能允许子女在医院官方微信号申请成为父母的“健康管理人”,父母在互联网医院就诊时,提醒消息会自动发送到子女的手机上,点击链接即可加入父母与医生的互联网问诊过程中,实现子女、父母、医生三方视频互动。既方便子女知晓老人的医疗信息,协助老人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同时也让患者拥有了更好的就医体验。“智慧就医导航”功能在医院原先“实景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将患者的医疗流程精准细化为一条条“就医任务清单”,在患者“迷路”时,还能用“院内AI导航”来引导路线,患者只需“照单办事”,就能轻松完成就医全过程。
此外,该院定制多达5种适用于不同场景的互联网医院诊疗设备,包括互联网医院5G微诊室、云诊室、移动诊室、远程查房设备和远程教学设备,分别用于可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卧床失能老人的远程会诊查房和线上培训等场景,充分满足各类就医需求。养老机构内的老人可以足不出户,完成在线咨询、预约挂号、复诊续方、药品配送、健康科普等全流程闭环医疗服务,原先被部分老人视为畏途的“数字鸿沟”,已然变为便捷、高效服务于住养老人的“数字红利”。
在诊后,腹膜透析、肿瘤、肺结节等患者在出院后也能通过手机上的诊后随访系统,在家随时查看检验、检查的指标值、动态,当指标异常时,医生还会收到预警信息,以便及时干预。
该院将继续以5G和AI等新基建为支撑,以数据为驱动,以现代医学为基石,以全健康管理为主线,以临床创新为引领,重点聚焦“四个再造”,即服务再造、管理再造、创新再造和院区再造,逐步深化“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打造“无病不医、无微不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边无际”的未来智慧医院。
 
数字化转型:健康治理能级提升
近年来,上海持续发力,不断夯实卫生健康数字底座,围绕市民群众看病就医关键环节,深化“便捷就医服务”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探索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新模式。市卫生健康委介绍,全市推进医疗服务数字化升级,就是要打通诊疗数据,重塑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改善就医感受度,破解市民群众看病就医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日前,“数字化转型赋能上海‘便捷就医服务’”入选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中国卫生》杂志举办的2021年度“推进医改 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
本市通过“建标准、汇数据、筑平台、促共享”,夯实数字底座。“建标准”,即遵循国家健康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结合上海实际,推进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汇数据”,则是自2010年建成上海健康信息网以来,逐步建立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两个基础数据库,累计汇聚3000多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00多亿条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数据,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成为上海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数据资产。“筑平台”,2014年建成“上海健康云”平台,已面向市民提供26类58项健康服务,形成集“医、药、防、养、康、护、健、保”功能“八位一体”的服务体系,用户超过3600万个人。“促共享”,即构建“1+18”架构(由市级平台、公共卫生机构平台、市级医院平台和16个区级平台)的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全市500余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利用。
同时,本市聚焦诊前、诊中、诊后就医全过程,推动传统医疗服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去年,上海“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着眼于服务流程再造和改善患者体验,全面完成七大重点应用场景建设,实现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极大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体验度:精准预约,实现将市区级医疗机构患者候诊时间分别缩短至30分钟和45分钟以内;智能预问诊,实现“候诊即就诊”,增加医生接诊和医患互动时间;电子病历卡,实现患者脱册就诊、医生随时查阅病史;检查检验互联互通,实现111项检查检验项目跨院互认,减少重复检查、节约费用;医疗付费“一件事”,实现“信用就医无感支付”,节省排队付费时间;核酸检测和新冠疫苗接种,实现“一键预约、一步检测、一网查询”;智慧急救,实现“上车即入院”。
面向“未来化”发展趋势,本市加快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新模式。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未来医院和数字健康城区建设,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集成医疗服务样板。以数据为驱动,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主线,重点是实现服务流程、虚拟院区、医院管理和医学创新“四个再造”,同时依托瑞金医院建设“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
数字健康城区建设则以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为核心,支撑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整合,推进智慧城区医疗健康服务一体化模式创新,加速推进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其中,青浦区依托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推进一体化示范区内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三地各级医疗机构实现诊疗信息对接,建成会诊、影像、病理、教学、检验等五大远程业务中心,打通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最后一公里”,示范区三地居民已实实在在受益。
以“便捷就医服务”7个应用场景为核心内容,本市信息化转型赋能助推医改和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建设的机制与做法,获得广泛好评,相关经验和成效得到充分肯定。
下一步,本市将推出“便民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2.0版”,进一步优化未来医院顶层设计和建设路径,深化智慧城区医疗服务一体化模式创新,以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特大型城市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