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六年十月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结合我院的实际办学情况做出自我评估。
一、 学院概况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隶属于贵州省教育厅,是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第四届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2015年度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授予的全国100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之一、贵州省微企办教育厅团省委三家授予的“大学生微型企业创业孵化培育基地试点单位”、贵州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院校、贵州酿酒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蜡染协会会员单位、贵州省室内装饰协会会长单位。设有贵州省第101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贵州省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基地、中国贵安创客联盟分部。
学院位于贵州省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校园总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近11000人,设有轻工化工系、艺术设计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人文社科系、建筑工程系、思政教学部、基础教学部和中职教学部。
在3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院始终坚持“立足贵州,服务轻工,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根植轻工而诞生,依托产业而成长,服务社会而发展”,为贵州轻工行业,特别是白酒企业和装饰装潢行业企业培养、培训了2万余名技术和管理人才。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各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和中高层领导。学院办学特色明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评价,结合装备制造2025、贵州工业强省战略、贵安新区建设等要求,学院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设置和优化专业,对接大健康、大数据、现代物流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确立了“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想。建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实训基地3个,省级开放性实训基地3个,院级实训室55个,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8个。
作为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的唯一一所进入贵州花溪大学城的公办高职院校,与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阳中医学院等省直高校共享花溪大学城优质教学资源,学院发展潜力巨大。学院主动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贵安新区建设需要,以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质量建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品牌铸校”为发展战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产学研用立体推进,不断契合产业发展与产业甚至升值,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炼与展示办学特色。
二、 办学基础能力
学院位于贵州省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学院占地面积为666666.67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行政办公用房面积290947.36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21.98平方米/生。建有公共教学楼,其教室全部为多媒体的标准化教室,可为标准化多媒体教学及标准化考场提供服务;建有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轻工化工系、艺术设计系等系部实训楼,系部实训楼按照“前店后坊”、“前厂后店”的格局,建有生产性实训车间和理实一体化教室,充分满足职业教育人才的教学模式。
学院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资源配置。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国家财政经常性补贴收入、学杂费收入、中央、地方财政专项投入及其他收入。2015年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15447.14万元,生均拨款14400元。
学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致力打造“智能校园”。学院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为10500Mbps,建成校园网最大带宽10000Mbps,教学用终端设备共3306台,数字图书的数字资源总量为785GB。可使用网络信息点6144个,数字资源总量为785GB,上网课程门数为18门,针对实训性强的专业购买了专业虚拟实训软件,更好的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校园目前已经实现全无线网络覆盖。校园一卡通正在进一步与其他系统进行互联。目前学院使用系统有学校行政办公、教务教学、招生就业、网络课程及教学系统、课堂及实训教学系统、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
在实验实训方面,学院加大投入学生实训条件的改善,现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2783个,为学院各系部积极推进项目化教学实训、系统化教学实训的过程中,达到“做中学,做中教”的目的,确保充足的实训教学工作数。
学院通过积极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依托贵安新区创业园,主动与企业、行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使上海贝格计算机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贵安新区纵意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成都铁路局等众多成为学院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学院通过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落实学生保险、制定实习制度、明确实习目的,形成企业、学院、学生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2014年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为168498人天。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对学生实训进行指导教学,支付课酬38.01万元,通过双方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办学,企业也加大了对学院的关注,投入530万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部分企业根据学院专业特色也开始与学院合作,进行订单学生的培养,订单学生160名。
2013年学院投入教学、科研设备值为4768万元,2014年学院教学、科研设备值为5696.47万元,2015年学院教学、科研设备值为7066.67万元。
三、 “双师”队伍建设
学院以人才选拔、使用、培养和管理机制建设为依托,围绕“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这一主线,着力打造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院2015年有专任教师700人。其中专业教师为551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职教师资队伍保障了学院的教学水平。学院注重教师能力培养,修订了《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培训管理办法》、《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职职工学历(学位)教育学习管理办法》以及《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派老师参加各种研修,同时聘请专家到校为教师进修各种培训。
加强领导,规范管理,通过校内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践等渠道,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使专业教师既具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同时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
2015年积极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对学生实训进行指导教学,支付课酬38.01万元,
四、 人才培养
学院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始终把教育教学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学院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作格局,为加强对教学的领导,除分管教学的院领导外,每个党委成员还联系一个系部,有力地推动了系部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院近年来建立了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新增专业主要瞄准贵州省和贵安新区新产业和新业态,积极探索“政行校企”合作机制,使得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水平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学院现设有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艺术设计系、机电工程系、轻工化工系、人文社科系、建筑工程系及基础教学部、思政教学部、中职教学部共七系三部,57个高职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调研企业用人情况、招生就业情况等方法来分析专业,同时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来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通过调研当地产业的发展而对办学方式进行调整。现学院开设的57个专业中有17个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
学院按照致力于服务贵州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贵安新区各产业园区的要求,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先后引进了贵州银行、深圳中诺思科技有限公司、贵州中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集教学、生产、实训、实习一体的“金融体验中心”、“物流装备联合开发中心”、“1+1家装体验馆”等,为越来越多的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其工位数远远超过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要求。
学院加大微课建设力度,在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建设微课服务教学的思想,启动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影特技系列》、《产品拍摄系列》、《分析仪器系列》等13个系列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并将这些微课应用到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持续推进,针对学生对公选课的需求,在开设传统公选课的基础上,与高校邦进行校企合作,借助学院的网络平台,首次开设了由极客标签创始人李嘉、百度资深产品架构师鲁克主讲的《创业启蒙与案例分析》,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曹茜主讲的《演讲口才与公众表达》,国学应用专家翟鸿燊主讲的《国学素养》,资深实战礼仪特约培训讲师闫维维主讲的《商务礼仪》,中国新生代高效管理沟通金牌讲师邹毅主讲的《魅力高效沟通实战技巧》等五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受到了学生热捧。
五、 学生发展
(一)生源结构
随着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报考学院的各类考生爆满。
2015年学院在高考统招录取时,文史类平行第一志愿投档2508人,最低投档线362分,高于贵州省划定的文史类专科投档线142分;理工类平行第一志愿投档1341人,最低投档线310分,高于贵州省划定的理工类专科投档线110分;整体以第一志愿报读我院的考生在我院分数线下,还有3800余人由于受计划限制,未被录取。
中职单报类平行第一志愿投档87人,最低投档线157分,高于我省划定的中职单报类最低投档线87分。
2015年第一志愿投档率为100%,且线下有3800余名考生;2014年第一志愿投档率为100%,线下有1000余名考生;2013年第一志愿投档率为87%;2012年的第一志愿投档率仅为73%。
同时学院改革招生模式,为了更好地与中职衔接,采取了中职单报、中职推优、五连一贯制等方式招收中职学生或初中学生,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同时采用单独招生方式,招生社会或企业具有高中同等学历的青年进入学院进行学历提升。进一步发挥了学院服务社会的作用。
、
(二)职业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鉴定中心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2015届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人数2239人,证书获得率为89.2%,针对专业的特殊性而组织部分学生进行行业企业证书的考取,行业企业颁发的证书为21人。
(三)就业质量
2013年学院毕业生共1310人,直接就业人数1255人,就业率96%,当地就业人数978人,自主创业5人;2014年学院毕业生共2074人,直接就业人数2049人,就业率98%,当地就业人数1849人,自主创业17人;2015年学院毕业生共2511人,直接就业人数2492人,就业率99%,当地就业人数1993人,自主创业24人。连续多年的高就业率而被评为全国就业50强。
而通过升学渠道进行提高学历的学生人数也由2013年的32人,到2014年的58人,到2015年88人。这也体现出现代高职学生在接受了学校的教育后,对以后的人生也有了更高的理想和规划。
就业与升学数据也体现了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质量至上、追求卓越”的办学思想,学院在办学中通过主动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贵安新区建设需要,不断契合产业发展与产业升值,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普职融通、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进而培育与打造贵州高职教育品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六、 社会服务
(一)以服务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技能培训
学院十分重视职业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智能,充分发挥自身智力资源和设备优势,为贵安新区失地农民、本科高校、企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员工培训;全面开展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的同时,委派优秀教师赴兄弟院校讲学交流等,学院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赢得了良好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
(二)加强内涵建设,打造社会人才培养精品项目
我院积极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无锡森精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曼秀雷敦(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尝试进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在三年的学制中,采用了“1+1+1”、“1.5+0.5+0.5+0.5”等多种分段式的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与无锡森精精密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现代师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教育部作为优秀典型案例收录。借助于学院整体搬迁至花溪大学城,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我院在将学生送出去进行校企共同育人的基础上,2014年学院开始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引进企业在校内共建生产型实习实训工厂,学校通过搭平台、建机制,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共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专业发展为导向的职教师资培训
学院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职能,充分发挥自身智力资源和设备优势,借助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第101职业技能鉴定所以及各系的教学和实训资源,以职教师资培训为重点,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别的社会培训,举办了技能类、继续教育类等各类培训,以及举办高质量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圆满完成了2015年会计电算化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国培项目,选派优秀教师赴兄弟院校讲学交流等,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赢得了良好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
(四)以互促发展为导向的社会技术服务
贵州省历史源远流长,民族多样性分布广泛,居住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贵州极为丰富、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
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如何充分利用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对民族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推动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稳定、繁荣和发展的大局,对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推动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学院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系特色专业的优势,与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洪福远大师共建“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通过将大师请入课堂,以“老带新”,逐步形成了集民族民间技艺的传承及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功能。
七、 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学院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办学中也碰到一些问题:在社会服务能力及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完成效果不理想。通过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指标的结果,将数据较小的指标进行梳理,按照学院十三五规划,结合学院办学实际情况进行逐步改善,
改进措施:
(一)、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力度。
1、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资源进行“双师型”人才培养,可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术开发、产学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工作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2、加大力度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及实践水平的生产一线的高技术人员来承担专业教学工作。
3、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4、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二)、提高企业订单学生培养数量。
加大校企合作,了解企业需求,做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保证订单学生质量,树立订单品牌,以此吸引更多企业长久合作。
(三)加大科研建设
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整体推进科研项目,引导教师多维度多层次地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促进学院主动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