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在亳州市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提请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实施“六一战略”,认真执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着力扩内需、优结构、提信心,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现代化美好亳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运行质量持续向好
经济增长持续回升。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二季度增速明显提升,下半年保持稳定运行。2023年,在省反馈的2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2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1位,10项居前3位,20项居前8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15.8亿元,增长6.3%、居全省第3位。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2.9:34.9:52.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1%。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0亿元,增长8%、居全省第4位。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持续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提振市场信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3.4亿元,通过“免申即享”平台为近万家企业发放奖补资金5.8亿元,减征失业保险费1.4亿元。“十行千亿万企”融资服务行动累计放款398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1.6万户,增长17%、居全省第1位。规模工业企业利润率、营业收入增速分别居全省第2、第4位。
市场消费持续向好。发放汽车、家电、百货餐饮等消费券5366万元,带动销售额13.6亿元。建安文化广场等6家单位入选皖美消费新场景。华祖庵景区创成4A级景区,北关历史街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进花戏楼及华祖庵奇妙夜等夜间经济重点集聚区建设,夜间经济繁荣发展。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558.2万人次、增长70.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92.7亿元、增长77.7%。
(二)投资运行实现重大突破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出台《亳州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亳州市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压紧压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责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居全省第2位。出台《亳州市投资“赛马”激励机制》,营造比学赶超、奋勇争先浓厚氛围。市本级、谯城区、涡阳县获得全省投资“赛马”激励,我市成为自2022年二季度以来皖北唯一获得激励的市。
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建立全市重大项目顶格服务工作机制,实行“双调度”和领导包保机制,全力以赴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梯次推进开工动员项目和计划开工项目,绘制项目“甘特图”,实行“挂图作战”。组织参加全省重大项目开工动员活动4次,开工动员项目284个、总投资1353亿元,省重点项目开工率、竣工数均居全省第2位。合欢路下穿铁路立交工程、法兰泰克智能装备生产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竣工。
服务方式不断优化。建立“周日项目要素会商协同办”机制,落实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专班,创新实施重点项目服务“四步工作法”,协调解决项目问题。围绕交通、市政道路等十大领域超前谋划重点项目,争取中央和省资金支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48个、落实资金10.4亿元。发行专项债项目31个、发行资金64.4亿元。
(三)产业发展支撑更加坚实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建成高标准农田780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104亿斤。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培育预制菜加工企业80家、实现总产值90亿元,肉牛饲养量25万头。开展“亳勃种业”行动,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安欣牧业跻身国家畜禽种业阵型企业。新认证“三品一标”62个、“皖美农品”品牌12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7%,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工业经济持续壮大。扎实推进“扶优育规”工程和“大树培育”计划,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6家。加快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852.5亿元、增长11.3%。加快建设“华夏酒城”,规上白酒企业实现产值229亿元、增长7%。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6家,新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个、新增省级智能工厂2个。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1%、居全省第1位,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30.3%。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55.9亿元。“新三样”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37.9亿元,投资60亿元的谯城区四维能源新型储能设备制造智慧工厂项目(一期)、投资58亿元的涡阳县道阳电源新能源产业制造及多能互补基地项目(一期)建成投产。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57.2亿元,增长6.3%。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及示范园区2家,省级冷链物流基地和集配中心2家,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9家。邮政业务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新增上市辅导备案企业1家、新三板创新层企业1家、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54家。
(四)改革创新动能加快积蓄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市属企业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不断提升。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累计归集信用数据2.5亿条、“双公示”信息2478万条。持续提升“一网通办”能力,实现市县乡村四级99.5%的事项“最多上一次网”。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新增“三变”改革村54个。连续6年入选全国年度改革典型案例,是全省唯一的市。
营商环境明显优化。全国首创“企业联办服务平台”连续两年受国务院表彰,“税信通”联合激励、“退休一次办”等改革做法获得国家部委肯定,在全国推广。政务环境持续优化,实现市县两级3177个政务服务事项“一键申报”。创新拿地即开工、承诺即办证、预验即试产等做法,工业项目建设周期平均减少40天、验收最多节省6个月、投产平均提前4个月。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6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746家。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8家。获批省现代中医药科技攻关重大专项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3.9%,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1.8%。“两清零”完成比例居全省第1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48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527人。
(五)开放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6家省级开发区实现经营收入2300亿元、增长17%。以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为试点推进“管委会+公司”改革,开发区市场化运行水平持续提升。推进“标准地”改革,全年以“标准地”方式出让工业用地5966亩。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入围全省开发区前30强、居第13位,亳芜现代产业园区、蒙城经济开发区、谯城经济开发区分别居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考评36个开发区第1、第5、第9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亳奉结对合作帮扶持续深化,签订合作协议20余项。与上海市奉贤区共建的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起步区一期工程加快建设,与浙江台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的亳芜五金机电产业园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7家,销往沪苏浙地区农产品438万吨、416亿元。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建的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主体工程完工,市儿童医院由上海市儿童医院托管运营。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坚持招商引资“第一要事”,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拿出三分之一精力抓招商”要求,开展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乡情招商、借会招商。成功举办第39届药博会、全国调味品产业大会等展会。紧盯链主企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精准发力、招大引强。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2个、增长76%,计划总投资1570.4亿元、增长186%。
(六)城乡品质活力加快提升
城市发展能级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亳州机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亳蒙高速一期工程具备通车条件,涡河航道整治一期工程航道疏浚已完工。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新开工5415套、基本建成1万套,改造47个老旧小区58.3万㎡,新增城市绿地170万㎡。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拓展智慧消防等6个“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市主城区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覆盖率达99%。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监测对象总数达1.5万户3.8万人。全市1221个村集体经营收益4.3亿元、村均35万元,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达344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9个,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473个。完成改厕2.5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
城乡融合步伐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提质改造农村公路359.3公里、危桥105座。新建5G基站1872个,实现行政村5G全覆盖。全市1141个建制村实现客运全通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落实部属、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达9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推进资源流动便利化。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超4000个,实现销售额136亿元。
(七)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
碳达峰行动有序推进。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3%,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扣除可再生能源后,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7.5%,下降幅度居全省第2位。新增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7家。新能源新增装机规模91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61亿度、占全社会用电量56%。快速发展新能源助推节能降耗的做法多次受到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并被安徽新闻联播等省主要媒体集中报道。我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安徽唯一碳达峰试点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打好蓝天保卫战。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86,改善幅度居全省第6位。PM 2.5 平均浓度为39.3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居全省第5位。优良天数270天、优良率为74%。打好碧水保卫战。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2.3%。治理农村黑臭水体375条。打好净土保卫战。化肥、农药使用量均保持负增长,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84%、8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加大。开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发现、整改问题2419个。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12个,治理采煤沉陷区727亩。湿地保护率提高至51.8%。建成省级幸福河湖4条。完成造林绿化、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10.5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4个、省级森林村庄43个。
(八)社会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公共服务质效提升。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三年提升、两年巩固”行动建成项目73个,市肿瘤医院、市中医院二期加快推进。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5所,新增学位4.2万个。亳州学院获批生物制药和药物制剂2个专业。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省级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中期评估。建成城市阅读空间31个,完成1296家农家书屋数字化阵地建设。新建体育公园和口袋公园13个,新增健身步道55.3公里。
民生实事进展顺利。民生支出35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10项暖民心行动、50项民生实事完成年度任务。开展招聘会861场,达成就业意向9.2万人,城镇就业新增3.5万人。安心托幼行动新增婴幼儿托位4100个。便民停车行动新增城市停车泊位3万个。启动“惠民菜篮子”6次,销售惠民平价菜1189吨。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756、721元/人/月。
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坚持“开前门、堵后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序化解。全力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信访形势平稳可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食品安全工作获省对市考核A级优秀等次。深化危化品、交通运输、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推动重大事故隐患系统治理。开展治安打击整治行动,聚力提升“平安亳州”建设水平。扎实做好防汛抗旱、气象灾害防御等工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总的来看,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有效需求恢复提振不及预期,消费增长动力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二是转型升级任务繁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层次人才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制造业规模较小,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三是对外开放合作不够深入。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还不够,落地合作事项不多,共建园区进度不快。四是财政压力持续加大。受房地产、土地市场持续低迷影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基层“三保”压力加大。五是民生领域存在短板。民生保障和改善难度加大,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仍有差距。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落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市委提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
——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同步增长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同步增长
——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设定以上目标的主要考虑是:一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主题。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落实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市“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二是体现担当作为的奋进姿态。坚持积极稳健、奋发有为,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三是体现保民生兜底线防风险的现实需要。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引导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一)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超前谋划项目储备。抢抓政策“窗口”期,聚焦交通、市政道路、市政设施及管网更新、教育医疗养老、涉农及乡村振兴等十大领域,计划谋划重点项目1200个、总投资3600亿元以上。提前完善前期手续,编制“项目本子”,做到“项目等资金”“项目等政策”。加强项目谋划培训,坚持学着干、教着干、带着干、盯着干,努力打造一批“懂项目、会谋划、精管理”的干部队伍。
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有效投资专项行动,坚持“双调度”、领导包保和顶格服务项目推进机制,推行项目服务“四步工作法”,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70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800亿元以上,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70个以上、竣工100个以上。力争板集电厂二期建成运行,古井集团酿酒生产智能化改造项目部分投产。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阜蒙淮城际铁路亳州段、亳蒙高速二期、徐淮阜高速亳州段、引江济淮二期工程(亳州段)等项目建设。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落实“周日项目要素会商协同办”机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用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问题,加速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落实“每季度月初组织开工动员、月底发布融资需求清单”投融资联动工作机制,建立民间投资推介项目库,拓宽项目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动要素精准快速直达最优项目。
(二)加快建设工业强市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行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家,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力争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10家以上。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开展现代中医药、高端绿色食品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350件。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500人,新增技能人才4600人。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力争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2100亿元,力争实现规上医药制造业产值500亿元。全力打造“华夏酒城”,力争规上白酒产业产值达300亿元。扎实推进工业企业“扶优育规”工程,净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以上,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深化数智赋能,完成260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新增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8个、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2个。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加快“新三样”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实施“百加一”工程,力争实现产值150亿元。聚力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力争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完善“1+2+3”发展体系,力争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70亿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省级大数据企业3家以上。
(三)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聚焦商贸服务、社区服务、健康养生等,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品质、优化供给。围绕现代中医药、白酒等主导产业,积极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推进亳州电商快递产业园、蒙城县城市骨干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整合全市历史文化和休闲康养旅游资源,提升全域旅游品质。新创3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1处,创成1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生态保护区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力争全市接待游客3900万人次、旅游收入315亿元,聚焦中医食疗文化,创新、推广亳州美食产品和特色药膳,持续打造“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亳州美食品牌。
着力激发市场消费活力。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发放汽车、家电、餐饮等消费券,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银发经济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支持线下经营实体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推动社区电商、直播电商、生鲜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
(四)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切实抓好农业生产。坚决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重任,粮食种植面积1300万亩,产量保持在100亿斤以上,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6万亩。新增设施蔬果播种面积2.9万亩以上,蔬果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建设50个中药材绿色生产基地和产地趁鲜切制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7%。
加速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大文章,力争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2060亿元,培育发展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家,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发展养生滋补预制菜产业,产业规模达100亿元。加快实施肉牛产业“三七百”计划,实现高品质肉牛产业产值70亿元。做优农产品品牌,新增农业“三品一标”产品60个以上。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引导村庄建设。突出田园风光,建设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9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37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487个。改造农村公路150公里、危桥19座。实施农村改厕1.9万户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8%以上。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细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开展监测对象常态化监测和集中排查,积极稳妥推进分类帮扶和精准施策。提高中央、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至65%,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产业发展短板。持续推动“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
(五)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有序推动旧城更新、新城建设和功能片区内涵式发展。完善高铁新城功能,加快城东新区、北部新城开发,编制城西康养片区规划,调整道东片区方案,推进涡河以东区域建设产城融合的国家中医药健康产业基地。统筹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工作,开展中心城区、县城和乡镇的更新与扩建工作,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全方位开展城市体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改造老旧小区75个,完成燃气、供水及排水管网更新改造67.7公里,新增改造绿化面积20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0%以上。力争44%以上的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建设,推动向通信管网等领域覆盖。加快建设千兆城市,实施城市光纤到户和农村光纤到村工程。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亳州机场建设,力争年底建成并申报通航。实施G311等9个国省干线项目。实施中心城区市政道路三年行动计划,打通光明路、杜仲路等11条断头路,建设光明路、养生大道等跨涡河大桥。加快涡河航道一体化建设,开工建设涡阳多式联运物流园城东码头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喝上引调水工程,新建续建涡阳县涡南地表水厂等6处地表水厂。
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快蒙城县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支持涡阳县、利辛县建设具备50万人口承载能力的县城。深入实施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程,错位发展涡阳绿色装配式建筑、蒙城汽车及零部件、利辛轻纺服饰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六)积极推进绿色转型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加强国考断面水污染处置,做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完成374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2.5%,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8%。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深入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跟踪督办群众环境信访问题,及时消除化解环境风险隐患。加大废弃矿山修复力度,推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推深做实落细河湖长制,推进省级幸福河湖建设。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创建省级森林城镇3个、森林村庄28个,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展“一企一策”节能诊断,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力争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60万千瓦以上。引导企业运用“智改数转”技术装备,加快实施工业节能节水改造、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3家以上。
(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标沪苏浙等先发地区谋划一批流程再造、制度创新等惠企助企新举措。深化拓展“税信通”“免申即享”“一键申报”“码上监督”等“放管服”改革举措。畅通“政企周六面对面解难题”、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等政企沟通渠道,推深做实“六找一接”,实行涉企“办不成事”问题提级办理,建立“有呼必应”机制,开展营商环境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民营龙头企业倍增行动,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0%。持续落实助企纾困和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新增市场主体8万户。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力争实现直接融资20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1家、上市在审企业1家、辅导备案企业2家。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降本、优结构,加大信用贷款、中期流贷投放力度。实施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构建高标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质量提升行动,“三变”改革覆盖面达92%,集体经济强村占比30%以上。
(八)大力提升开放水平
实施园区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深入推进“标准地”改革,新增工业用地100%以“标准地”方式供应。深化亩均效益评价,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低效用地处置率分别高于25%、15%。聚焦开发区主导产业,加大延链强链补链力度,力争6个省级开发区经营收入达2900亿元。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与上海市奉贤区、浙江省衢州市、江苏省连云港市战略合作。加快建设东方美谷亳州产业园,以“区中园”“园中园”“飞地”等模式,开展园区共建,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深化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新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4家。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人力资源、政务服务等领域共建共享。
提升招商引资质效。锚定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紧盯沪苏浙、京津冀、珠港澳等重点区域,用好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商协会招商等方式,大力招引链主企业、领军企业和补短板项目,提升招商引资科学性、精准性。每个载体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50个,其中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5个、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不少于1个。
提升外贸外资发展水平。加大外贸主体培育力度,加强与东盟商务理事会合作,开拓“一带一路”、RCEP等新兴市场。搭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优化报关、报检、退税等一站式服务。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亚欧博览会等国际展会。全面落实外商投资企业联系服务制度,探索建立利用外商投资企业全链条服务机制,力争实际使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
(九)加大民生保障力度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开展“2+N”及各类专场招聘活动,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7.2万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推动民生实事提质扩面。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规范公租房保障。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及时启动“惠民菜篮子”运行。优化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政策,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市儿童医院全面运营、市肿瘤医院建成投用。支持涡阳县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华佗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院,巩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新建、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26所,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送戏进万村”1300场。推动市博物馆、图书馆新馆项目建设,加快城市阅读空间项目建设。
筑牢风险防范底线。加强地方债务风险防控,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纵深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全力防范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深入排查化解信访矛盾。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亳州”。
附件
名词解释
1.两个加快——即2023年1月6日,全省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动员会议提出“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
2.六一战略——即建设“一都一区一基地、一城一市一中心”,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华夏酒城、文化旅游强市、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
3.重点项目服务“四步工作法”——即采取“四不两直、贴心服务、现场交办、无事不扰”的重点项目服务方式,全流程服务项目建设。
4.五个一批——即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县(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强园,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引进一批知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5.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6.扶优育规——即培育规模企业,每年将临近入规工业企业和高成长性工业企业列入扶优育规企业项目库并定期更新,及时准确评估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跟踪监测扶优育规项目库企业和已落地即将投产的招商引资项目,协调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扩大销量,促进企业加快成长入统。
7.“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8.城市大脑——即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用于支撑经济、社会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城市运营赋能平台。
9.肉牛产业“三七百”计划——即到2025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30万头;到2027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70万头;到2030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秸秆饲料化率达到40%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500亿元,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高质量肉牛产业基地。
10.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即以2021年数据为基数,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双倍增”,推动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规模工业企业“两清零”,提升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1.“百加一”工程——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打造两个百亿级园区和一个特色产业园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实现160亿元以上,力争达205亿元。
????12.“1+2+3”发展体系——即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1”是指培育1个主导产业(超硬材料),“2”是指扶持2个新兴前沿产业(生物可降解材料和新能源材料),“3”是指壮大3个基础产业(新型食药品包装辅助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纺织材料)。